一提起「因果報應」這個詞,人們馬上想到的就是佛道兩家的天堂與地獄之說,的確,隨著佛道兩家文化的彼此融合與交流,藉助於民間傳說與古典文學的傳播,佛道兩家的因果論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世人勸善避禍的一股強大的精神性力量。
雖然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中,早就已經有了樸素的因果觀念,比如說俗語中的「好人有好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等,但是要論勸誡世人為善的威力,還是要從佛教傳入中國以後說起,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廬山慧遠禪師合佛教業報、《易經》天人感應、儒家天道……等諸多思想為一爐,又與道家的天報觀交融,最終使佛教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因果論。
所以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佛道兩家的因果論,其大體上都是差不多的,雖然還是有所區別,但用來警醒世人是足夠了,從這一點來看,佛教的中國化是徹徹底底的與中國文化融為了一體,成為了一個骨肉相連的關係。
因果論是佛教的基礎理論,也是佛法的核心所在,這一點在佛教的經典中都有提及,比如《 無量壽經》中曰:深信因果,讀誦大乘。《 涅槃經》云:「善惡之報 ,如影隨形, 三世因果, 循環不失」 ,「菩薩畏因, 眾生畏果」……等等數不勝數。
認為人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所說的每一句話,乃至所起的每一個念頭,都有他內在的必然聯繫,按照佛教的說法,就叫做身口意三業,凡事有因,必然有果,種什麼因,收什麼果。
佛教的因果論成為無往不利的力量,給信徒們以警醒,使大家在做事情的時候考慮到後果,勉勸了一些人的為非作歹之心。
可是如果你認為只有佛道兩家有因果之說,那就大錯特錯了,在中華文化的源頭經典《 易經》之中,也有同樣的內容,但是與佛教的因果論唯一有一點區別的就是,佛教的因果論是建立在個人的基礎上的,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其業力可以貫通三世,為現報、生報、後報,基本上可以認定為個人的榮辱之道。
而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易經》中,最終因果論卻是存在於家族的興衰上面的,坤卦初六爻《文言》曰:集善之家, 必有餘慶,即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
因為他們並不追求自己一個人的榮辱,而是要去探討整個家族的興旺發達,雖然佛教的許多文化都改變了中國人的觀念與行為,但是在這一點上,卻還是有所區別的。
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易經》的誕生比佛教的傳入中國要早,所以《易經》中的文化得以很好地保存了原來的初始面貌,並沒有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
第二是因為和尚們都是出家的人,沒有了俗世觀念中的家族意識,自然也就沒有了祖宗、本身、子孫這種整體性的因果觀點,而將虛幻的前、後生表述在因果之論中,這也是許多人對佛教的因果論不相信的原因之一。
佛道兩家的因果論,讓許多不相信三生三世的人嗤之以鼻,但是《易經》中所說的「積善致慶,積惡殃集」,卻很容易就可以讓人們看到這種現象背後的本質。
打個比方來說,一個喜歡賭博的人家裡,因為耳濡目染的關係,他們的小孩也更有可能去走上賭博的道路,為什麼,因為大人要賭博,就必然會疏於對小孩的教養,而充滿好奇心的小孩子,對天天耳濡目染的東西,自然而然的也就不學而會了,久而久之,賭博成了癮的人,還能培養好下一代嗎?等到家長回過神來,想要再去改變小孩子的習慣,恐怕是九頭牛也拉不回來了。
等到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之時,再想要去改變現狀,恐怕是難上加難,因為習性已成,恐怕做家長的也只能後悔「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了。
一個人的三生三世也許難以看到,但是一個家族的興旺發達卻很容易就可以看到—— 你只要看他們做的是什麼事,說的是什麼話,他們的未來也就可以達到八九不離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