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因果學說,有些人相信,有些人不信。無外乎看不到摸不著,不科學是封建,好人在受苦,惡人在逍遙。殊不知因果學說源遠流長,中國文化儒道釋三家都給予高度的肯定,因果律是宇宙間最基本的規律。如果要談科學,因果定律就如人渴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天熱扇扇子,天冷穿棉襖,科學的就是這麼智慧而純粹。
【民間樸素的因果論】
中國自古民間對於因果的認識: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做好人將來能升天界去享福,做壞人將來下地獄去受苦。
民間因果諺語:水有源,樹有根;風不刮,樹不搖;蝨不咬,手不撓;屋內不燒鍋,屋頂不冒煙;亂麻必有頭,事出必有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中國民間的說法如此,同理西方基督教中也有類似的說法,善者命終後生天堂與上帝在一起,惡者死後下地獄與撒旦為伍。
【儒家的因果論】
1.孔子的說法
孔子贊《易》,在文言中說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在《繫辭傳》中說到,原始要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這些就是孔子對因果報應,生死輪迴等學說的另一種肯定說法。
2.《論語》中曾子的說法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
參照國學大師南懷瑾對於這句話的理解,他認為古人的解釋是有失誤的。
古人解釋「慎終追遠」是孝道。「慎其終者」,是說對過去了的,死了的先人,我們要懷念他。「民德歸厚矣」,他們解釋,如果大家都能孝順父母,孝於祖宗的話,社會風氣就趨於厚道了。
南師認為古人這麼解釋是有問題的,只能說表面意思對,但是解釋牽強附會。用現在觀念的一句話就能解釋,「一個人要想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欲慎其終者,先追其遠,每件事的結果,都是由那遠因來的,用佛學裡的一句話來對應:「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現代人總是提倡做事要注重結果,把不擇手段當作有本事。但是別忘了,好的開始才是成功的一半,做事的正確初心才是成功的基石。發心發錯了就等於「南轅北撤」一樣的行為,越努力,越等於在錯誤的道路上狂奔。難得而易失,不義之財,無法長久擁有。
【道家《太上感應篇》】
《太上感應篇》是知名度不亞於《道德經》的道家經典,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其中講: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道,如影隨形。提出人所遭遇的福和禍,完全是自身行為導致的結果,善與惡的不同表現,一定會得到不同的福和禍。為善得福,行惡得禍。
《太上感應篇》一般人只是把它當作是勸善之書,強調它的社會作用,這是不全面的。《太上感應篇》重視行善去惡,目的在於求道,因而它首先是一部道書。善行是凡人與神仙之間的橋梁,只有行善才能得福,才有成仙的希望。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神仙都想去當,但是行善卻不肯做,利慾薰心放不下,註定與神仙無緣。
【佛家的因果論】
佛教不但承認因果,一直以來還把因果論作為修行人輪迴解脫理論的基礎。佛教中的十二因緣和六因、四緣、五果等說法都屬於佛教因果理論範圍。佛教認為因果通前世、今世、後世三世。認為業報有三種:一現報,二生報,三速報。
佛門高僧印光大師曾說,故佛經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了此,則苦樂吉兇,皆自己罪福所感,非從天降,亦非人與,是以君子聿修厥德,素位而行,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是故經雲,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這裡印光大師對因果學說做了深深的肯定,吉兇禍福都是自己造作,普通人自己出了問題容易怨天尤人,殊不知一切都有原因,因果定律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信因果為智慧之人】
從以上的解釋中可以看到,儒家的孔子、曾子肯定因果,《易經》中也有類似因果輪迴的原理,中國道家也積極提倡因果論,佛教更是把因果定律看成一個重要無比的根本定律,乃至外國的基督教也承認類似的因果學說。
「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對於一些根本的至理,聖賢之人的見解都是相同的,只是在形上學的智慧成就上,聖賢才有差別。所以,深信因果之人才是有善根的智慧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