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中的因果學說,儒道釋三家的說法合集,好人終究有好報

2021-01-18 弘毅國學文化

對於因果學說,有些人相信,有些人不信。無外乎看不到摸不著,不科學是封建,好人在受苦,惡人在逍遙。殊不知因果學說源遠流長,中國文化儒道釋三家都給予高度的肯定,因果律是宇宙間最基本的規律。如果要談科學,因果定律就如人渴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天熱扇扇子,天冷穿棉襖,科學的就是這麼智慧而純粹。

【民間樸素的因果論】

中國自古民間對於因果的認識: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做好人將來能升天界去享福,做壞人將來下地獄去受苦。

民間因果諺語:水有源,樹有根;風不刮,樹不搖;蝨不咬,手不撓;屋內不燒鍋,屋頂不冒煙;亂麻必有頭,事出必有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中國民間的說法如此,同理西方基督教中也有類似的說法,善者命終後生天堂與上帝在一起,惡者死後下地獄與撒旦為伍。

【儒家的因果論】

1.孔子的說法

孔子贊《易》,在文言中說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在《繫辭傳》中說到,原始要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這些就是孔子對因果報應,生死輪迴等學說的另一種肯定說法。

2.《論語》中曾子的說法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

參照國學大師南懷瑾對於這句話的理解,他認為古人的解釋是有失誤的。

古人解釋「慎終追遠」是孝道。「慎其終者」,是說對過去了的,死了的先人,我們要懷念他。「民德歸厚矣」,他們解釋,如果大家都能孝順父母,孝於祖宗的話,社會風氣就趨於厚道了。

南師認為古人這麼解釋是有問題的,只能說表面意思對,但是解釋牽強附會。用現在觀念的一句話就能解釋,「一個人要想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欲慎其終者,先追其遠,每件事的結果,都是由那遠因來的,用佛學裡的一句話來對應:「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現代人總是提倡做事要注重結果,把不擇手段當作有本事。但是別忘了,好的開始才是成功的一半,做事的正確初心才是成功的基石。發心發錯了就等於「南轅北撤」一樣的行為,越努力,越等於在錯誤的道路上狂奔。難得而易失,不義之財,無法長久擁有。

【道家《太上感應篇》】

《太上感應篇》是知名度不亞於《道德經》的道家經典,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其中講: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道,如影隨形。提出人所遭遇的福和禍,完全是自身行為導致的結果,善與惡的不同表現,一定會得到不同的福和禍。為善得福,行惡得禍。

《太上感應篇》一般人只是把它當作是勸善之書,強調它的社會作用,這是不全面的。《太上感應篇》重視行善去惡,目的在於求道,因而它首先是一部道書。善行是凡人與神仙之間的橋梁,只有行善才能得福,才有成仙的希望。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神仙都想去當,但是行善卻不肯做,利慾薰心放不下,註定與神仙無緣。

【佛家的因果論】

佛教不但承認因果,一直以來還把因果論作為修行人輪迴解脫理論的基礎。佛教中的十二因緣和六因、四緣、五果等說法都屬於佛教因果理論範圍。佛教認為因果通前世、今世、後世三世。認為業報有三種:一現報,二生報,三速報。

佛門高僧印光大師曾說,故佛經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了此,則苦樂吉兇,皆自己罪福所感,非從天降,亦非人與,是以君子聿修厥德,素位而行,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是故經雲,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這裡印光大師對因果學說做了深深的肯定,吉兇禍福都是自己造作,普通人自己出了問題容易怨天尤人,殊不知一切都有原因,因果定律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信因果為智慧之人】

從以上的解釋中可以看到,儒家的孔子、曾子肯定因果,《易經》中也有類似因果輪迴的原理,中國道家也積極提倡因果論,佛教更是把因果定律看成一個重要無比的根本定律,乃至外國的基督教也承認類似的因果學說。

「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對於一些根本的至理,聖賢之人的見解都是相同的,只是在形上學的智慧成就上,聖賢才有差別。所以,深信因果之人才是有善根的智慧之人。

相關焦點

  • 善惡有報:行善與作惡,因果報應終有定數
    有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同時又有俗話說「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兩種說法截然不同。前者意思是,好人有好報,壞人有惡報;後者意思是,好人沒好報,壞人反而有好報。兩種說法雖有衝突,但是,無論行善還是作惡,因果報應終有定數,通常情況下,好人終歸有好報,壞人終歸有惡報。
  • 老僧:不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之人,往往是不懂這三點
    《易傳》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句話闡述的就是佛家的因果之道,所謂善惡有報就是這個道理。老僧說:「善惡之報與佛釋道三家文化中都有講述,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是前人的智慧和經驗總結,能夠解決一個人人生中的諸多逆緣,所明示的真理,我輩應當深信不疑。」當我說到一些善惡沒有得到相應報應的例子時,老僧笑道:「善惡因果的報應其實是很複雜,人除了對自己以外,這世間的任何事,誰敢說看得清看得全?
  • 彌勒菩薩開示:善惡終有報,2個佛教故事,告訴你因果是否存在
    佛教最為重要的核心觀念就是「因果」,而一個真正的佛弟子必然是深信因果的。可依舊有很多有善心,也常做好事,但會對因果懷疑的人。這種懷疑也致使人們雖然明了佛教是教人向善的,但還是會懷疑佛教所說的「善惡終有報」是否是真的,因果報應真的存在嗎?我們看完下面這兩個小故事,就會明白。好人沒好報?
  • 從本體論談儒道釋
    簡單地說,本體論是關於真實存在(佛家稱之為「實相」)的學說,美國哲學家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1908-2001年)說過:本體論最好的一點就是只用三個單音節的英語單詞就可以定義它 :「What is there?」(那有什麼)。當人們面對眼前的事物,並不滿足於此,而是不斷地追問:宇宙萬物從何而來?
  • 世間有因果,善惡終有報
    以前,不管吃過什麼虧,上過什麼當,都把它從腦海裡刪除,曾經,不管有過什麼傷,受過什麼騙,都把它從心底裡抹去,做人,要堂堂正正的,說話一定要算數,做事一定要認真,再窮,也不坑蒙拐騙,再難,也不出賣朋友,別為錢低三下四失去尊嚴,
  • 善惡終有報,因果自輪迴
    比如,我們至少該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至少該相信因果輪迴。如果我們信仰這些,那麼我們就會懂得去敬畏,這樣我們才能一心一意去做善事,種善因,因為我們都希望自己得善果,能善終。相應地,我們也不敢去作惡,因為擔心會有報應。然而,世間並非所有人的想法都如此,有的人是沒有信仰的,尤其是當下這個社會,沒有信仰的人越來越多。
  • 好人未必有好報?《道德經》8字道破真相,善人長嘆:知道得太晚
    我們常聽見這樣一句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事實卻往往是小人得意,好人受罪。於是就又有了一個說法:「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可即使這樣,我們也很難滿意。《道德經》中有一句話:「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一句既體現了天道的態度,也很好地詮釋了「好人未必有好報」的深層原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裡的「善人」,並非是指一般概念上的「好人」或「壞人」,而是指遵循天道的人。
  • 南忠豹思維導圖《好人有好報一一能量守恆定律與能量轉換法則》
    南忠豹思維導圖《好人有好報一一能量守恆定律與能量轉換法則》好人有好報嗎?很多人會懷疑,但是根據宇宙萬能的能量守恆定律和偉大的能量轉換法則,好人充滿的滿滿的正能量永遠不會憑空消失,它會轉換成另外一種能量,在你不知道的某個地方,狠狠的獎勵那些努力付出的人們。下面用思維導圖來展示這個秘密。好與壞在轉念之間,決定你是好人還是壞人的是你的大腦——被潛意識佔據了的你的大腦,暗示會無時無刻無意識地或者下意識地影響著你的選擇,尤其是在關鍵時刻!
  • 廣州好人肖金:好人助好人,傾心幫助遇到困境中的公益人
    記者 郭靜 11月24日,在廣東崇愛康復醫院承辦的廣東省肢殘人協會脊髓損傷者「希望之家」第五期訓練營現場。廣州好人肖金正在忙碌地協調著,其中有一位叫「蓮心兒」的2級傷殘女孩就是他一直關注幫助的一位公益人。
  • 佛學:善惡終有報,背叛感情的人,會遭遇因果嗎?
    作者:心理盧先生文/原創抄襲必究上一篇,我們講了因果論,佛曰: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那麼,既然談到了因果,自然就會讓我們想到下一句話,那就是善惡終有報。那麼所謂的善惡終有報,真的存在嗎?很多人沒發現惡人受到應有懲罰,反而是好人生活的不夠好。但我想,既然善惡終有報這句話流傳了幾千年,一定是有它的道理的,古人不是愚鈍之人,甚至某方面比現在的我們還要聰明。
  • 道德經10 儒道釋共同的修身之道:靜坐呼吸冥想
    我們去看看佛像就會發現所有佛像都是一個坐姿,手放的位置都是一樣,不要小看這個姿勢,這是儒道釋共同的修行手段。這個坐是有講究的,坐的時候想的東西也有講究,正確的坐才能強身健體,功夫增進。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學儒不下功夫,也就成了滔滔不絕的空談。
  • No.502 李榮山 | 具體因果解釋: 馬克斯•韋伯論社會文化科學的...
    「狹義」價值關聯 五、兩種「客觀性」:社會文化科學中因果關係的有效性問題 (一)作為單稱判斷的具體因果命題與作為全稱判斷的因果法則命題 (二)與「兩類」因果關係對應的兩種「客觀性」 (三)價值關聯的「客觀性」 六、結語 導論:因果關係在韋伯科學學說中的核心地位
  • 教你一眼看穿家族之興衰,《易經》因果論與佛教因果論中的區別
    雖然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中,早就已經有了樸素的因果觀念,比如說俗語中的「好人有好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等,但是要論勸誡世人為善的威力,還是要從佛教傳入中國以後說起,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廬山慧遠禪師合佛教業報、《易經》天人感應、儒家天道……等諸多思想為一爐,又與道家的天報觀交融,最終使佛教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因果論。
  • 評《學點哲學》:「文化決定論」是不對的
    處於創造性轉化和發展中的儒學,和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一同會獲得新的生命力。  從歷史上看,中國不同的朝代可以支持不同的宗教或學說,例如漢代重黃老、唐代重佛教,但從總體上說,儒學在封建社會中一直處於主導地位。這並不是因為它是宗教,發揮宗教信仰作用,而是因為它的學說內容符合封建時代治國理政、教民化俗的需要。中國近代雖然有人把儒學宗教化,倡導建立孔教,但難成氣候。
  • 善惡終有報,因果有輪迴,蒼天饒過誰
    行善行惡自會有天知,善惡有報應,因果有輪迴,蒼天饒過誰。行善自有善報,行惡自有惡懲,別自欺欺人,別掩耳盜鈴,若想天不知,除非你沒做。頭頂之上,神明在上,你算計的每個人,得來的每一分不義之財,都會讓你自食惡果,福氣一點一點消減,惡運一點一點迎來。
  • [北京日報]陳先達:「文化決定論」是不對的
    處於創造性轉化和發展中的儒學,和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一同會獲得新的生命力。從歷史上看,中國不同的朝代可以支持不同的宗教或學說,例如漢代重黃老、唐代重佛教,但從總體上說,儒學在封建社會中一直處於主導地位。這並不是因為它是宗教,發揮宗教信仰作用,而是因為它的學說內容符合封建時代治國理政、教民化俗的需要。中國近代雖然有人把儒學宗教化,倡導建立孔教,但難成氣候。
  • 諸子百家之「陰陽家」,「陰陽學說」的科學之路
    張豈之主編的《中國思想史》中既有:「戰國時出現了一個學派,將陰陽術數思想加以發展,企圖構造世界圖式,以說明世界的整體聯繫,這個學派就是陰陽家,又叫五行家,或陰陽五行家。"《漢書●藝文志》將術數分為六類,分別為天文、歷譜、五行、筮龜、雜佔、形法。由此可見,建立在術數思想基礎上的陰陽家學說內容相當廣泛,從天文歷算到吉兇佔卜。
  • 世事自有因果,善惡終有報
    善良的人,冥冥之中老天會在身旁保護,你做的每一樁好事,都會收穫到福報,為你避兇擋災,一世無憂。作惡多的人,有時你看他風光無限,其實他那只是迴光返照,隨時都會進入萬丈深淵。神明在上,老天有眼,好人壞人,有賞有罰,你做了好事,老天會賞你福報,你做了壞事,老天會罰你走厄運。
  • 《一個勺子》|好人真的沒好報嗎?
    農民拉條子在鎮上遇到一個討飯的傻子,傻子跟著他回了家。拉條子貼了尋人啟示,不久有人認領了傻子。緊接著又有自稱傻子的家人陸續出現,說拉條子把傻子賣了。麻煩接踵而至,拉條子自知上當受騙卻有口難言。拉條子的遭遇以及他們一家荒謬、醜惡、殘酷、陰暗的生活底色被賦予了「黑色」的東西,表面上看似極具喜劇性,但其實是以一種冷漠的、逗笑的、無可奈何的嘲諷和自我嘲諷的態度來對待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