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最為重要的核心觀念就是「因果」,而一個真正的佛弟子必然是深信因果的。可依舊有很多有善心,也常做好事,但會對因果懷疑的人。這種懷疑也致使人們雖然明了佛教是教人向善的,但還是會懷疑佛教所說的「善惡終有報」是否是真的,因果報應真的存在嗎?我們看完下面這兩個小故事,就會明白。
好人沒好報?
有一個男子,中年得子,對他非常的溺愛。男子含辛茹苦的把孩子拉扯大,辛苦的供兒子上完大學。兒子儀表堂堂、西裝革履穿身,但自己卻衣裳破爛,溫飽不足,他省吃儉用地為兒子買了房,娶了媳婦,兒子也生下了胖嘟嘟的孩子。
可是當男子老了,不能幫上兒子什麼忙時,兒子卻覺得他越來越礙眼,對他冷言冷語,打罵相待,非常的不孝。終於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男子被兒子趕了出來。
這位已然老去的男子,無奈地來到一座荒敗的寺廟避雨。他想到自己悽慘的遭遇難過及了,自己那麼的愛兒子,卻遭到這如此待遇,他仰天長嘯:「佛祖,我為什麼要遭受如此不公平的待遇?」
一道閃電划過,一個更蒼老的聲音傳了出來:「這就是你的報應。」這是老去的男子看到一個比他更老的人從破廟的角落中走了出來。男子大聲叫到:「你是佛祖嗎?」那更老的老人回答到:「混帳東西,你不認得我了嗎?我就是二十多年前被你趕出家門的,你的父親啊!」
種如是因,得如是果
彌勒菩薩在人間遊化,以布袋和尚的大肚囊形象度化眾生。一日,布袋和尚來到了奉化縣,遇到了這樣一個事情。
胡三江是奉化縣有名的孝子,與父母的感情非常好,後來他娶了貌美如花的妻子榴紅後,與父母的關係便發生了非常大的轉變。
榴紅雖然相貌姣好,但是卻缺少女子應有的賢淑德行,嫁到胡家後不但對公婆不盡孝道,反而無事生非經常找二老的麻煩。胡三江和榴紅住到一起後如漆似膠,感情遠勝過了養育了他二十多年的父母,在榴紅迷三道四的語言下,胡三江也也開始疏遠自己的父母。
當榴紅生下兒子後,便覺得自己是胡家傳宗接代的大功臣,在家裡更加的肆無忌憚,對公公婆婆摔盆子砸碗,胡家二老也沒少給胡三江訴苦,可以因為兒子的並沒有親眼看到榴紅所做的事情,反而認為是爹娘容不下這個外來的媳婦兒。終於二老忍受不了兒媳的辱罵,搬離出正房,在房邊草棚住了下來。
街坊鄰居知道後,都對胡三江這種不孝的行為感到羞恥,胡三江也意識讓父母住在草棚確實不對,便想把二老接回來,可榴紅不樂意了,一哭二鬧三上吊,各種撒潑耍賴,最終二老也沒能重新回到住處。
布袋和尚聽聞此事後,便來到了這家化緣,胡三江因為篤信佛教,便從屋裡拿出了齋飯供養布袋和尚。而榴紅也聽聞過布袋和尚的大名,便想請和尚看看自己兒子未來的運勢。
布袋和尚仔細端詳了小孩子一會,鄭重的說道:「這個小傢伙長大後,脾氣秉性會和他老爸一模一樣,而去更加聰明伶俐。」
榴紅聽到布袋和尚的話高興地合不攏嘴:「謝謝布袋大師,我以後都會每天上香拜佛,求我家兒子長命百歲,大富大貴的。」
而此時,街邊突然傳來了一群兒童唱出的兒歌:「何必佛前燒甚香,只須堂上敬爹娘。晨昏菽水隨時奉,定保兒孫世代芳。」而此時胡家二老聽到童謠也從草屋中探頭看看了,一看家中來客,為了避嫌又鑽入了草棚。
胡三江和榴紅聽到兒歌,又看看草棚中的二老突然愣神了。布袋和尚接著說:「這小兒豔福不淺,將來娶的媳婦兒比他娘還要好看。」
不知為什麼,榴紅沒有了剛才的高興勁問道:「那將來,他對媳婦兒……」
「那還用說,有其父必有其子,有了那樣美麗的媳婦兒當然是捧到手裡怕摔了,含到嘴裡怕化了,對媳婦兒一定是百依百順,就算是媳婦兒讓他把爹娘趕出家,他也會毫不猶豫……」
「他敢!」榴紅吼道
「怎麼不敢,兒大不由爺。到時候就由不得你做主了。你將來的處境就會和你現在的公公婆婆一模一樣,只能忍氣吞聲,看媳婦兒臉色過日子了。」
榴紅撲地哭了出來:「我含辛茹苦的把他養大,他怎麼可以這麼對我?」
布袋和尚以少有的嚴實口吻說道:「種如是因,得如是果。父母是孩子最為重要的老師,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不知不覺的模仿父母的行為。所以,你不孝父母,甚至虐待父母,孩子將來也會以你為榜樣,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你們,這就是因果!」
何為因果?就是你所做的一切終將回到你自己身上,這或許需要,一年、五年、十年,甚至更久,但你所做事的果報,終究不會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