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菩薩分別是誰?佛教八大菩薩的來歷

2020-12-08 玄奘大師

  八大菩薩分別是「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文殊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出自《八大菩薩曼荼羅經》。

八大菩薩之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西方三聖之一,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當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 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而且,觀世音菩薩最能適應眾生的要求,對不同的眾生,便現化不同的身相,說不同的法門。在佛教的眾多菩薩中,觀世音菩薩也最為民間所熟知和信仰。

  唐寧以來,民間信仰的有三十三變化觀音。密宗造像有六觀音、七觀音等變化。六觀音是十一面觀音、不空羅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如意輪觀音、馬頭觀音和準提觀音。另外加上聖觀音,稱為七觀音。觀音的造像很多,有一面二臂、一面四臂、三面二臂、三面八臂等;三十三體變化的觀音中,特別受歡迎喜愛的是白衣觀音。

八大菩薩之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又稱為慈氏、無能勝等。他出身於印度婆羅門,後釋迦牟尼佛的教化,授記為菩薩。他是一生補處的菩薩。所謂補處,是此菩薩可彌補佛陀位置的意思。

  彌勒菩薩在大乘佛教經典中,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未來將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來佛),即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由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大乘佛教大師支謙、道安和玄奘的推崇。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裡,常見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

八大菩薩之虛空藏菩薩

  虛空藏菩薩,中國大乘佛教八大菩薩摩訶薩之一。在無量菩薩中專主智慧、功德和財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財富如虛空一樣廣闊無邊,並能滿足世間一切如法持戒者的善求善願,使無量無邊眾生獲得無窮利益,故有此虛空藏聖名。

  虛空藏菩薩具有賜予利樂的力量。「藏」表示無限福德智慧,「虛空」表廣大,《大方等大集經》指出:虛空藏如同富翁,相應困苦眾生,只要到她面前,即會施予救濟。因此,虛空藏菩薩是以濟度眾生為樂的菩薩。

  在胎藏界曼荼羅中,虛空藏菩薩是虛空藏院的主尊。東密虛空藏菩薩求聞持聰明法觀想本尊形像,菩薩全身為金色,相貌莊嚴,頭戴五佛寶冠,在蓮花上半跏坐,容顏妙而怡喜悅,左手執白色蓮花,花上有如意寶珠,發出黃色光芒,右手結與願印,五指垂下,將手掌向外。

八大菩薩之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華嚴三聖之一,是騎白象行願的菩薩,梵音漢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意思是具足無量大行、弘深誓願,示現於一切諸佛剎土。普賢菩薩象徵著理德、行德,與象徵著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薩相對應,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

  普賢菩薩的主要特徵是頭戴五佛寶冠,乘騎六牙白象,一般「手持蓮花,上有利劍」。但在不同的經書中,對其手持法物有著不同的描述。法海寺壁畫中的普賢菩薩造像位於水月觀音造像東側,右手持蓮花,蓮花上置一寶卷,衣飾華麗,裙帶飄舞……

  普賢菩薩是大乘菩薩的代表,象徵著大乘佛教的精神。普賢是菩薩行的表徵,任何一個眾生,實踐菩薩行圓滿之時,就是普賢菩薩,而圓滿普賢的果位就是毗盧遮那如來,眾生具足著普賢之因,也就是毗盧遮那佛性。

八大菩薩之金剛手菩薩

  金剛手菩薩,是佛教的大菩薩,通常身現一手持鈴,一手持金剛杵之相,象徵「堅固不壞之菩提心」。他與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合稱三族姓尊,密宗以他為最初的起源。金剛薩埵具大神通,可以號令諸天神將、夜叉以降服妖魔,甚至能以珍寶護持修行者。其護法神有象徵知識、財富的毗沙門天與象鼻天等大神。龍王、阿修羅王等,也都護持金剛薩埵。尼泊爾佛教徒大多認為金剛薩埵降服了大自在天。

  金剛手菩薩是諸佛菩薩力量的總集。按照顯宗的觀點,金剛手菩薩是大勢至菩薩的忿怒相;按照密宗觀點,金剛手菩薩是密法的結集者,十方三世諸佛加持他成為堅固不壞之金剛,他是諸佛無壞之金剛本體。金剛手菩薩也是三大怙主之一。不管修學顯宗還是密宗,在遇違緣時,若能祈禱金剛手菩薩,便能使所有的違緣消於法界。因此,我們如果遇到了修行障礙,或者面臨中陰的恐怖,只要憶念金剛手菩薩,就能使這些違緣全部遣除。

八大菩薩之文殊菩薩

  文殊師利,簡稱「文殊」,又作「曼殊室利」,意譯為妙德、妙首、妙吉祥等。舍衛國婆羅門梵長者之子,出世時有許多瑞相,相貌莊嚴,具三十二相。成道後的文殊,為佛陀弟子中的上首,在眾菩薩中堪稱第一,所以尊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

  文殊菩薩是大智慧的象徵,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項,右手持金剛寶劍(表示智能之利),能斬群魔,斷一切煩惱,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卷寶,象徵所具無上智慧,坐騎為一獅子(表示智能威猛)。

  在中國,五臺山是文殊化現的道場,在各地佛寺道場中,如僧堂、戒壇,都供奉著「僧形的文殊」,以弟子的身分來協助佛陀的教化,是為內秘菩薩行,外現比丘相。另外,還有「五髻文殊」的形象,這是表示五智、五佛,意指文殊菩薩雖有童子的姿態,卻是諸佛的大智。

八大菩薩之除蓋障菩薩

  除蓋障菩薩,密教胎藏界壇城(曼荼羅)除蓋障院之主尊,密號為離惱金剛。除蓋障菩薩的形像為右手結無畏印,左手持蓮華,華上有如意珠,表示以菩提心中之如意珠滿足一切眾生的願望。

  「除蓋障」,就是消除一切煩惱的意思。《諸佛要集經》卷下:以棄諸陰蓋菩薩之譯名,稱讚此菩薩所得之三昧。《大日經疏》說:以淨菩提心之因照明諸法故,以小功力得除蓋障三昧,見八萬四千煩惱之實相,成就八萬四千之寶聚門。

八大菩薩之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也稱為「地藏王菩薩」、「地藏」。據《地藏十輪經》等記載,他「安忍不動如大地」,故名。傳說他受佛的囑託,在釋迦佛已經入滅而彌勒佛尚未降生的這段時期度化眾生。他曾發下大誓願,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民間因有地藏王主幽冥之說。相傳唐時航海來九華山的新羅國太子金喬覺是地藏化身,他住九華山數十年,伀化後肉身不壞,全身入塔,後建肉身殿。九華山遂成為地藏菩薩的道場。

  地藏菩薩的救度,特重於如何使人不重惡業,不墮落地獄。對已經作重惡業而必墮地獄的眾生的救度,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著重說到這一法門。佛教認為人在一生中免不了會犯下過錯,所以都有墮落惡道的可能。而救濟方法在死前比較容易,死後則更為困難。地藏菩薩對苦難眾生特別慈悲憐憫,所以發願重在救度惡道眾生。依業力因果而論,作什麼業便得什麼果,是自作自受。另一方面人們又不忍祖宗親屬在地獄受苦。佛法認為,不應只圖自己的利樂,不應忘棄祖先及六親眷屬恩德,所以對未墮和已墮惡道者都要以方便救拔。


相關焦點

  • 八大守護神之翡翠普賢菩薩,生肖龍跟蛇的人一定要看!
    八大守護神之翡翠普賢菩薩,生肖龍跟蛇的人一定要看!普賢菩薩也被稱作遍吉菩薩和三曼多跋陀羅,是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象徵著理德與行德,示現於一切諸佛剎土。它跟與象徵著智德和正德的文殊菩薩相對應,是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普賢菩薩騎象,文殊菩薩騎獅,代表著理智相即,行證相應。另外,普賢菩薩還跟毗盧遮那如來和文殊菩薩一起被尊稱為華嚴三聖,普賢菩薩是代表一切菩薩行德本體。
  • 中觀學派|龍樹菩薩等「八大註解家」 與《中論》的思想論證!
    本文將介紹在中觀發展史上,幾位學者對龍樹菩薩的不同解讀。龍樹菩薩與《中論》《中論》是中觀學派的主要經典。在這論典中,龍樹菩薩(N ā g ā rjuna,約150-250)嘗試揭露「一切法空(ū nya)、無自性(asvabhāva)」的思想。「一切法空」的思想,並非是龍樹菩薩的創見,這思想其實最早可追溯至《般若經》。《般若經》的「一切法空」,與早期佛教的思想有別。
  • 大乘佛教智慧的象徵——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是大乘佛教中的重要人物,被認為是智慧的象徵。他具有人們渴望達到而又達不到的人格品質,是人諸多能力的理想化。一、文殊菩薩名稱由來文殊是梵文音譯的簡稱,其音譯全稱為文殊師利、曼殊師利等。文殊菩薩在不同的派別中,有著不同的稱呼,比如在淨土宗中被稱作普現如來佛,在《新華嚴經》中的法號為「不動智」,而在密宗中被稱為吉祥金剛、般若金剛。作為四大菩薩之一的文殊菩薩,他在平等世界成佛,被稱作龍種上佛,由於龍有著特殊的象徵性,因此常用來指位居高位者。因此龍種上佛也被稱為天子佛,文殊菩薩對內是佛、菩薩,在教外是天子、帝王,地位十分顯赫。
  • 甚至沒入選八大菩薩?
    沒得到佛的授記,沒選入八大菩薩?甚至連500羅漢都榜上無名?了解佛教歷史的朋友都知道,舍利弗對佛教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不僅僅是僧團最重要的論師,更是佛的代理人,僧團的實際領導人、決策者,萬千佛弟子中智慧第一人!舍利弗出身在摩羯陀國王舍城的一個高貴婆羅門家庭。佛陀之所以能數十年在王舍城周邊的靈鷲山和竹林精舍開闢佛門根據地,與舍利弗的影響與物質支持是分不開的!
  • 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觀音菩薩
    在佛教中,人們一提到菩薩,都會感覺到她們非常的慈悲。一般大乘佛教,供養的菩薩很多。就她們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來說,就只有這四位大菩薩。她們分別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四大菩薩中的觀音菩薩。
  • 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文殊師利菩薩,大智慧的象徵!
    文殊菩薩,梵名Majurī ,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或謂其為實在人物,如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謂,此菩薩生於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生時屋宅化如蓮花,由其母之右脅出生,後至釋迦牟尼佛所出家學道。此外,亦有說文殊菩薩為諸佛菩薩之父母者。一般稱文殊師利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佛之脅侍,分別表示佛智、佛慧之別德。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左右脅侍,世稱「華嚴三聖」。應化道場為山西五臺山。
  • 佛教裡的七位菩薩
    文殊菩薩,佛教菩薩名,梵文Maňjurī的音譯,略稱「文殊」,意為「妙德」「妙吉祥」等,新譯「曼殊室利」。文殊師利菩薩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以論述「般若性空」和「般若方便」的理論著稱。普賢菩薩,勸人廣修十大行願,此即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等十項。普賢菩薩以此十願為眾生成就如來功德的主要法門。相傳普賢菩薩的說法道場在四川峨眉山。觀世音菩薩,佛教認為觀世音菩薩為大慈大悲的菩薩,遇難眾生只要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故名。
  • 佛教中佛、菩薩、羅漢有什麼區別?
    再高一級別,就是「菩薩」,菩薩貌似中層領導,但是觀世音菩薩幹事情也是經常親力親為,並不見得去差遣羅漢——由此可以看出,這其中並沒有領導關係。而菩薩、羅漢都聽命於佛。其實從佛教義理來說,「滿天神佛」是不對的,「滿天神仙」是正確的,因為道教是多神論。對於佛教來說,和西方基督教一樣,屬於一神論。
  • 盧臺長是什麼菩薩的化身?
    「心靈法門」沒有明確的佛教宗門來源。佛教一般以佛法僧三寶為信仰對象,皈依三寶是成為佛教徒的標誌。而根據現有材料,沒有任何記載「心靈法門」創立者盧軍宏曾經皈依三寶,也沒有明確記載他曾跟隨某位佛教界人士學習、研究佛學的師承。
  • 菩薩在佛教中是什麼「地位」?菩薩和佛是什麼關係?
    我們在佛教中最常見的就是菩薩了,特別是「觀世音菩薩」更是深入人心。那麼菩薩在佛界是什麼地位?達到怎樣的能力才能稱為菩薩呢?一切菩薩都需要佛的護念,菩薩多必須離佛而住。哪裡的眾生需要佛法,哪裡的眾生和他有緣,菩薩就去哪裡度有緣人。比方說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道場;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
  •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四大佛教菩薩道場 蜚聲中外的宗教勝地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分別是安徽九華山、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分別是地藏王菩薩、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的道場。四大名山隨印度佛教的傳入,自中國漢朝開始建寺廟、修道場,延續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得到政府的歷史性保護,確定作為文化文物重點管理單位,並對寺院進行了修葺,現已成為蜚聲中外的宗教、旅遊勝地。
  • 佛教的彌勒菩薩有哪些象徵意義
    雪竇寺彌勒菩薩像(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到寺院朝拜過的善男信女都知道,在漢傳佛教寺院的天王殿內,都供奉有彌勒菩薩的坐像。彌勒菩薩像展示給人的是慈顏常笑,大肚能容的形象。凡是到寺院朝拜的信徒,見到彌勒菩薩樂呵呵的形象後,都會心生歡喜。佛教寺院之所以將彌勒菩薩置於寺院的第一層殿堂中,有其特殊的含義。因為在佛教中,彌勒菩薩具有慈悲、忍辱、寬容與樂觀等象徵意義,將彌勒菩薩置於一進寺院的殿堂中,是為了讓參禮彌勒菩薩的人,能夠從彌勒菩薩這些品格中得到啟迪,從而把自己鍛造成具有彌勒品格的人。
  • 佛教通史 014-法我心果的四大爭論和菩薩的誕生
    因為,如果糾纏在「到底誰承擔業力輪迴」,「人無我」這個概念的話,越解釋漏洞越大,越解釋越解釋不通,所以就開始轉向了純精神。這一轉換實際是標誌著佛教內部,開始醞釀出了一種新型的哲學,叫:本體論哲學。從心識的角度去看「我是誰」。這就是四大分歧中的第二分歧——「我」的分歧。第三個分歧,叫:「心」的分歧。所謂「心」的分歧,後來導致大乘宗哲學的一個大分裂。
  • 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之間的關係
    但作為擁有大成就的尊者,普賢菩薩是在密宗卻有著無與倫比的地位,日本真言宗更是將其視為根本佛「金剛薩垛」 的化身。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位同為四大菩薩的「普賢尊者」。(勉唐派《普賢菩薩》唐卡,製圖@鄭某某/遇見西藏)▽說明:唐卡《普賢菩薩》是一幅西藏勉唐畫派的經典作品,作者:次仁羅布,尺寸:50×70釐米;作品完成於2018年06月,整體構圖劇中,上層頂嚴為釋迦摩尼和阿彌陀佛;下方則為六臂瑪哈嘎拉以及吉祥天母。普賢菩薩,又稱遍吉菩薩,是一位具足無量行願、普現於一切佛剎土的大乘聖者。
  • 佛教:釋迦三尊之一的文殊菩薩,最初的地位竟然是世襲婆羅門?
    在歷史推演的過程中,文化也在慢慢積累沉澱,而佛教,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從最開始的古印度,再到遍布世界各地,其傳播範圍之大是毋庸置疑的。佛教作為世界性宗教之一,擁有眾多信徒,宗派分支也有很多,但是卻不見以佛教中教義藉口的宗教性擴張,可見其教義中「普渡眾生」的觀念迎合了大部分人。
  • 佛教號稱「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你了解多少?
    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文殊意為美妙、雅致、可愛,師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文殊師利的意思便為妙吉祥。據佛經講,文殊原是舍衛國婆羅門貴族中的一位公子,追隨釋迦摩尼佛修行,功德圓滿後修成了菩薩身,後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輔助釋迦牟尼佛弘揚教化、普度眾生。
  • 佛教,「菩薩心腸」與「金剛怒目」都是慈悲
    我們稱善良的人是「菩薩心腸」,誠然,菩薩心腸是慈悲的表現,然而怒目金剛也是一種慈悲的形式,這是佛菩薩根據不同的根機以不同的示現。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慈眉善目,有時候怒目金剛也是慈悲的一種。《增一阿含經》說:「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力,弘益眾生。」諸佛菩薩能夠度眾不倦,就是因為有慈悲為原動力。
  • 說一說佛教有哪些菩薩,都分什麼等級
    佛教菩薩大家都很熟悉,觀音菩薩、文殊菩薩等等,但大家也都只是知道他們的名號,對於恐怕了解不多,今天就和大家說一說菩薩。首先要說的是,根據佛經的記載,菩薩的地位都是一樣的,但是根據各位菩薩的修行程度不同,又分為不同的等級。
  • 難怪烏雞國王敢把文殊菩薩泡河裡三天三夜,你看看他的靠山是誰
    西遊中的靈山佛教也有等級分別,其中等級最高的是如來佛祖,其次是眾佛,然後是菩薩。觀音位列眾菩薩之首,而文殊菩薩地位也不低。 在原著第36回,如來聽身邊人說,烏雞國的國王悟性甚高,心懷大愛,時常接濟往來的僧侶道士,給他們置辦齋飯衣物,所以如來深受感動,準備給他一個金身羅漢乾乾。但又不知傳言是否真實,因此派文殊菩薩前去查看。
  • 今日農曆十月二十,恭迎文殊菩薩出家日!
    今天11月16號,農曆十月二十日,是佛教裡文殊菩薩的出家紀念日。文殊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另外三位大菩薩分別是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同為佛陀的侍者,是佛陀所有菩薩弟子中的上首。文殊菩薩是過去無量諸佛的老師,曾引導無數修行者證得佛果。《放缽經》中,佛陀也說道: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薩的恩德。《大涅槃經》中云:若聞文殊名,或見形像者,百千劫中不墮惡道;若稱念文殊名,設有重障者,不墮阿鼻極猛火處,常生他方清淨國土,值佛聞法,得無生忍。從中可見能與文殊菩薩結緣,是何等的功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