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說佛教有哪些菩薩,都分什麼等級

2020-12-05 老狼說西遊記

佛教菩薩大家都很熟悉,觀音菩薩、文殊菩薩等等,但大家也都只是知道他們的名號,對於恐怕了解不多,今天就和大家說一說菩薩。

首先要說的是,根據佛經的記載,菩薩的地位都是一樣的,但是根據各位菩薩的修行程度不同,又分為不同的等級。

何為菩薩?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翻譯過來為「覺悟」,薩埵翻譯過來為「眾生」或者「有情」(指一切有情眾生)。合起來即為「覺有情」,這裡既有自身覺悟的意思也有助「一切有情眾生」覺悟的意思。

作為在佛教中菩薩作為僅次於佛的一個「果位」,其大致可分為三等:

一、果地菩薩,既已經證得「佛果」,為了引渡眾生而「倒駕慈航」應化為菩薩身者。著名的有「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等。

二、因地菩薩,依菩薩行而成就果位者。

三、願地菩薩,為發願心願行菩薩道而尚未成就果位者。

而依照個人修行境界不同,菩薩又可分為十地菩薩:

所謂十地菩薩為:

1、歡喜地 2、離垢地 3、發光地 4、焰慧地 5、難勝地 6、現前地 7、遠行地 8、不動地9、善慧地 10、法雲地

十地菩薩之後還有等覺,也即是成佛的預備階段,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都為此階位。再上為妙覺,既是佛果。

大乘佛教創立之後,依據「人人皆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論,把凡是立下宏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都都稱之為菩薩。後來這個名稱更加擴大化、世俗化,人們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重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稱作菩薩。並將其與佛教聲聞乘及緣覺乘合併稱為菩薩乘,也即佛教三乘,既修六度之行,稱作「菩薩行」;以達佛果為目的之教,稱為「菩薩乘」;菩薩應持之戒,稱為「菩薩戒」。

這裡老狼只是淺淺的談了一下,還有太多太多沒有談到的地方,總之一句話,勸諸位「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然是萬事順意,闔家平安。

相關焦點

  • 菩薩在佛教中是什麼「地位」?菩薩和佛是什麼關係?
    我們在佛教中最常見的就是菩薩了,特別是「觀世音菩薩」更是深入人心。那麼菩薩在佛界是什麼地位?達到怎樣的能力才能稱為菩薩呢?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菩薩道心眾生,也說覺有情,覺就是不迷,有情即眾生的意思。道心者,常行恭敬對一切事物都有敬愛,無輕慢心,所以才稱為菩薩。自己覺悟了以後,稱為自覺;令他人覺悟,叫覺他;自己究盡諸法實相 又令他人究盡實相,稱為覺滿,佛就是具備了這三種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 佛教的彌勒菩薩有哪些象徵意義
    雪竇寺彌勒菩薩像(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到寺院朝拜過的善男信女都知道,在漢傳佛教寺院的天王殿內,都供奉有彌勒菩薩的坐像。彌勒菩薩像展示給人的是慈顏常笑,大肚能容的形象。凡是到寺院朝拜的信徒,見到彌勒菩薩樂呵呵的形象後,都會心生歡喜。佛教寺院之所以將彌勒菩薩置於寺院的第一層殿堂中,有其特殊的含義。因為在佛教中,彌勒菩薩具有慈悲、忍辱、寬容與樂觀等象徵意義,將彌勒菩薩置於一進寺院的殿堂中,是為了讓參禮彌勒菩薩的人,能夠從彌勒菩薩這些品格中得到啟迪,從而把自己鍛造成具有彌勒品格的人。
  • 佛教中佛、菩薩、羅漢有什麼區別?
    到了羅漢,就有了金身和法術,就好像少林寺十八銅人一樣,而且各自帶了屬性。比如「降龍羅漢」、「伏虎羅漢」、「睡夢羅漢」等等。再高一級別,就是「菩薩」,菩薩貌似中層領導,但是觀世音菩薩幹事情也是經常親力親為,並不見得去差遣羅漢——由此可以看出,這其中並沒有領導關係。而菩薩、羅漢都聽命於佛。
  • 佛教中,四相是什麼?為何說還有四相的人,並非菩薩呢?
    在佛教之中,有一個概念非常重要,為什麼說它這麼重要呢?因為它是判斷修行之人是否有所成就的標準。這個概念就是四相,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共四相。那麼,如何理解這四相呢?佛教認為,人因常有四相,也就是有了分別心,因此,是凡夫,不是菩薩。但四相當中,最關鍵的最重要的是我相,因為我相是後面三相的來源,沒有了我相,也就是沒有了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 藏傳佛教活佛也分等級?排名地位大公開!
    原標題:藏傳佛教活佛也分等級?排名地位大公開!凡是修行有所成就的高僧都可以稱為仁波切,但仁波切不一定是活佛。2005年中國政府發布的《中國宗教概況》稱中國境內現有藏傳佛教寺院3000餘座,經認證的活佛有1700 餘人;2013 年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西藏的發展與進步》白皮書則稱西藏目前有活佛358 名。但是四川省藏傳佛教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張煒明介紹說,如果把各教派寺院自行認定的以及各種假冒的活佛加在一起,其數量恐怕早已過萬。
  • 菩薩的本質是什麼?佛說了4點,能做到的話,就是覺悟了
    在佛教之中,菩薩是介於羅漢和佛之間的果位,而不是一個人,這跟世人常說的菩薩不一樣,在中國,一說到菩薩,大家都會不由自主的想到觀自音菩薩,在普通的眼裡,菩薩不只是一個人,更是一位神仙,無所不能,救苦救難,受世人敬仰。
  • 八大菩薩分別是誰?佛教八大菩薩的來歷
    而且,觀世音菩薩最能適應眾生的要求,對不同的眾生,便現化不同的身相,說不同的法門。在佛教的眾多菩薩中,觀世音菩薩也最為民間所熟知和信仰。  唐寧以來,民間信仰的有三十三變化觀音。密宗造像有六觀音、七觀音等變化。六觀音是十一面觀音、不空羅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如意輪觀音、馬頭觀音和準提觀音。另外加上聖觀音,稱為七觀音。
  • 佛教,「菩薩心腸」與「金剛怒目」都是慈悲
    我們稱善良的人是「菩薩心腸」,誠然,菩薩心腸是慈悲的表現,然而怒目金剛也是一種慈悲的形式,這是佛菩薩根據不同的根機以不同的示現。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慈眉善目,有時候怒目金剛也是慈悲的一種。《增一阿含經》說:「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力,弘益眾生。」諸佛菩薩能夠度眾不倦,就是因為有慈悲為原動力。
  • 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觀音菩薩
    在佛教中,人們一提到菩薩,都會感覺到她們非常的慈悲。一般大乘佛教,供養的菩薩很多。就她們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來說,就只有這四位大菩薩。她們分別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四大菩薩中的觀音菩薩。
  • 佛教:眾生平等的含義其實是這個,不要曲解了!
    「眾生平等」與「因果輪迴」佛講究的是三世因果,也就是進入輪迴之後,沒有人能夠知道自己下一世會重生是什麼等級,比如,一個剎帝利,下一世可能就會變為吠舍,又或者,前世是一個婆羅門,下一世成為首陀羅也不一定。那就可以得出結論了,所謂眾生平等,指的是在因果面前所有人都一樣,有因必有果,並且因果的規律不以眾生的屬性、樣貌、身份而承接到下一世,這也是在佛教中的輪迴的特點所在。
  • 佛教通史 014-法我心果的四大爭論和菩薩的誕生
    而大乘多數各派則偏重於說「空」。所以,從此開始,「說空道有」這件事情,就成了佛教各派表達了他們基本的哲學觀、人生觀、宗教觀的一大主要論題。而且這裡要特別提出的,再三強調的,佛教的「有」,不是等於客觀物質的「存在」。說,這個東西在這兒,叫「有」,不是。
  • 求佛有用嗎?為什麼說佛菩薩會保佑信眾
    求佛有用嗎?為什麼說佛菩薩會保佑信眾我們一直在強調佛菩薩是全知者,不是神,也不是萬能的,那麼我們求佛為了什麼呢?為什麼還在說佛菩薩能夠保佑眾生呢?有人會說,我並沒有看到佛菩薩啊,我怎麼會知道他有沒有加持我呢?那你可以這麼想,在地震受災的時候,你也沒有看到那些幫助過我們的人,甚至說你連他們叫什麼,他們長什麼樣你都不知道,但是他們幫助我們的力量是真真實實存在的,這一點我們沒有辦法否認,是可以接受到他們的力量的,他們就是來幫助我們,加持我們的佛菩薩。
  • 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級?你屬於哪一等?
    從本質上說,佛教是主張平等的,所以人人都有信佛的權利,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但在修行的層次上說,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由於所持戒律的高下等次的不同,佛徒便有男女的九種等級,那就是:近事男、近事女、近住男、近住女、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
  • 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麼力量讓佛教在印度消失
    【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麼力量讓佛教在印度消失】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在中外的史籍中所說的印度,並非指今天的印度,而是泛指南亞次大陸。它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和斯裡蘭卡諸國。古印度文明,首先發生在今天之巴基斯坦。早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這裡就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 文玩圈裡常說的佛教七寶到底是哪七寶,都有什麼樣的作用和寓意?
    大家好,這裡是紅珊瑚懿德文化收藏,對紅珊瑚略有了解的都知道紅珊瑚是佛教寶物,作為紅珊瑚經營者的我們也經常向別人介紹「紅珊瑚是佛教七寶之一」,那麼佛教七寶的另外六寶到底是什麼呢?其實佛教七寶並沒有官方的準確定義,在不同的佛教經書甚至同一本經書不同年代的譯本中,佛教七寶也都不一樣。
  • 大乘佛教智慧的象徵——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是大乘佛教中的重要人物,被認為是智慧的象徵。他具有人們渴望達到而又達不到的人格品質,是人諸多能力的理想化。一、文殊菩薩名稱由來文殊是梵文音譯的簡稱,其音譯全稱為文殊師利、曼殊師利等。按照佛教的說法,文殊師利為三世佛,過去為龍種上佛,現在號為摩尼寶精佛, 未來成為普見佛,是諸佛之祖。《放缽經》中通過對小兒與父母的關係進行類比, 將文殊菩薩看作三世諸佛成道之母。二、文殊菩薩的來歷文殊菩薩身世成謎,眾說紛紜。比較流行的有兩種,一種指文殊是婆羅門種姓,生於印度舍衛國,後跟隨釋迦牟尼學習, 被認為是如來「法王」之子,是智慧的化身。
  • 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文殊師利菩薩,大智慧的象徵!
    文殊菩薩,梵名Majurī ,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菩薩是大智慧的象徵,能開發智慧,提高悟性,尤其能幫助小孩學業有成、官人福祿雙增、商人增財增福。文殊菩薩是如來佛祖怙恃之一,又稱法王子。如首楞嚴三昧經卷下記載,過去久遠劫有龍種上尊如來(龍尊王佛),於南方平等世界成無上正等覺,壽四百四十萬歲而入涅盤,彼佛即今之文殊師利法王子。
  • 佛教神仙級別排名
    首先,佛教是沒有等級之分的,佛法中提倡眾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只要放下一切執念,就有成就佛果的機會。但是根據修行高低的不同,佛教也出現了上下之分。佛教中修行到最高境界,就能成就佛位。有的寺廟大殿中有三尊佛像,他們就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和琉璃光佛。佛之下是菩薩果位。.菩薩的分類 按照佛教的修行層次,菩薩分為脅待菩薩和供養菩薩。 脅侍菩薩是修行層次最高的菩薩,其修行覺悟僅次於佛或等同於佛。在沒有成佛前,常在佛的身邊,協助佛祖弘揚佛法,教化眾生。
  •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四大佛教菩薩道場 蜚聲中外的宗教勝地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分別是安徽九華山、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分別是地藏王菩薩、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的道場。四大名山隨印度佛教的傳入,自中國漢朝開始建寺廟、修道場,延續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得到政府的歷史性保護,確定作為文化文物重點管理單位,並對寺院進行了修葺,現已成為蜚聲中外的宗教、旅遊勝地。
  • 佛教裡的七位菩薩
    文殊菩薩,佛教菩薩名,梵文Maňjurī的音譯,略稱「文殊」,意為「妙德」「妙吉祥」等,新譯「曼殊室利」。文殊師利菩薩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以論述「般若性空」和「般若方便」的理論著稱。普賢菩薩,勸人廣修十大行願,此即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等十項。普賢菩薩以此十願為眾生成就如來功德的主要法門。相傳普賢菩薩的說法道場在四川峨眉山。觀世音菩薩,佛教認為觀世音菩薩為大慈大悲的菩薩,遇難眾生只要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