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四相是什麼?為何說還有四相的人,並非菩薩呢?

2020-12-05 問過藍天

在佛教之中,有一個概念非常重要,為什麼說它這麼重要呢?因為它是判斷修行之人是否有所成就的標準。這個概念就是四相,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共四相。

那麼,如何理解這四相呢?

佛像

第一相是我相,有我之相,凡是有我之相者,皆是我相。在現實當中常常表現為以我為中心的那些所行所見。

第二相是人相,因為有了我相,也就有了對待他人之相。

第三相是眾生相,因為有了對待他人之相,而他人並不只是一人,而是多人,因而也稱為眾生相。

佛像

第四相是壽者相,我相一直處於妄念之中,念念不忘,一個念頭剛走,另一個念頭又接踵而至,也就是執我見並持續不斷,這就叫壽者相。

佛教認為,人因常有四相,也就是有了分別心,因此,是凡夫,不是菩薩。但四相當中,最關鍵的最重要的是我相,因為我相是後面三相的來源,沒有了我相,也就是沒有了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佛像

因此,所謂的修行,其實就是降伏我相,我相不滅,眾相皆起,又怎能稱為菩薩呢?

所以,在《金剛經》中,佛對須菩提說:「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佛像

佛告訴須菩提說,一個人若是自稱是菩薩,那就是還有分別心,有分別心的人,即還有我相與人相眾生相壽者的區別,就不是真正的菩薩。

因此,一個人要成就菩薩,就必須遠離四相,而遠離四相最關鍵的是我相。因為我相即我見,我見即妄見,也就是我所見到的感知到的並執著的都是我妄見。也就是佛教中常說的幻象,並非實有。

佛像

所以,所謂的菩薩,其實就是不執著於幻象的人,戓者說能夠不執著於我相的人就是菩薩。

我想這就是佛告訴須菩提這句話的真實用意。

相關焦點

  • 三相五線制是什麼?為什麼不是四相或五相?
    1.三相五線制是什麼?在三相四線制制供電系統中,把零線的兩個作用分開,即一根線做工作零線(N),另外用一根線專做保護零線(PE),這樣的供電結線方式稱為三相五線制供電方式.三相五線制包括三根相線、一根工作零線、一根保護零線.三相五線制的接線方式如下圖所示。
  • 菩薩在佛教中是什麼「地位」?菩薩和佛是什麼關係?
    我們在佛教中最常見的就是菩薩了,特別是「觀世音菩薩」更是深入人心。那麼菩薩在佛界是什麼地位?達到怎樣的能力才能稱為菩薩呢?菩薩和佛什麼關係呢?《金剛經》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中長老須菩提就問佛說:「稀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為什麼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呢?
  • 佛教中佛、菩薩、羅漢有什麼區別?
    一般人的意識中大概認為這三者是佛家修煉眾的地位高低。人世間的修者,即和尚。到了羅漢,就有了金身和法術,就好像少林寺十八銅人一樣,而且各自帶了屬性。比如「降龍羅漢」、「伏虎羅漢」、「睡夢羅漢」等等。所以大乘佛教對這一教義進行了延展,反正翻譯、傳達、糅雜中國文化中改動的地方多了去了,老百姓也不知道什麼才是原始教義,這才出現了諸多佛祖。所以,佛實際上是佛教的創立者,於思想上是覺悟者。那麼,佛、菩薩、羅漢是不是在思想覺悟上的高低來區別他們呢?
  • 說一說佛教有哪些菩薩,都分什麼等級
    佛教菩薩大家都很熟悉,觀音菩薩、文殊菩薩等等,但大家也都只是知道他們的名號,對於恐怕了解不多,今天就和大家說一說菩薩。首先要說的是,根據佛經的記載,菩薩的地位都是一樣的,但是根據各位菩薩的修行程度不同,又分為不同的等級。
  • 佛教「四大天王」手中的法器,有何深層含義?看完漲學問了
    四大天王的佛身佛像在諸多菩薩佛像中非常有辨識度。自古以來,天王在民間多以兇神惡煞,莊嚴肅穆的形象出現,甚至因為其容貌過於別致,久看之下,不經意間就會讓人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故此每每有人踏入天王殿內,在天王像的注目下,就會變得戰戰兢兢,生怕自己稍有不慎,得罪了神明。
  • 八大菩薩分別是誰?佛教八大菩薩的來歷
    而且,觀世音菩薩最能適應眾生的要求,對不同的眾生,便現化不同的身相,說不同的法門。在佛教的眾多菩薩中,觀世音菩薩也最為民間所熟知和信仰。  唐寧以來,民間信仰的有三十三變化觀音。密宗造像有六觀音、七觀音等變化。六觀音是十一面觀音、不空羅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如意輪觀音、馬頭觀音和準提觀音。另外加上聖觀音,稱為七觀音。
  • 夢見菩薩有什麼預兆?有三種極好!還有八種你所意想不到的!
    經常有朋友對陳鵬解夢說,「我夢見菩薩了,應該是好夢吧。」確實,有很多夢是好的,如夢見自己遇到風險的時候,菩薩出面幫忙解決。但也有為數不少的人夢見菩薩,預示卻很糟糕!陳鵬解夢在此文中將大家夢見的菩薩設定為慈悲為懷、救苦救難的形象,這也是大部分人夢裡見到的菩薩的形象。也設定做夢人平時有遇見廟裡的菩薩會去拜一拜的習慣,即做夢人都承認有一定的佛教信仰。
  • 佛道兩教中的冥界主神,太乙救苦天尊與地藏王菩薩,有什麼關係呢
    而東方的地府,雖然也有十八層地獄,但是這個地獄更多的是地府的一個機構,地府本身並非是天庭的對立面,而是天庭的一個下屬機構,人在死後進入地府審判,是六道輪迴還是地府救贖,地府和天庭還有人間是屬於一個位面空間的。
  • 《禱靈鰻菩薩文》:省庵大師教導如何解決當代佛教三大弊病
    我們今天在研究古代三教關係時,必須要把古代中國社會中儒家意識形態和官府對佛教的幹涉和控制作為前提條件考慮在內。忘掉這一大背景,中國古代祖師關於三教關係的言論可能就會遭受誤解。祖師大德的三教合一說法,許多都是迫於儒家壓力,為了佛教可以生存與弘揚的方便說法,未見得可以當作直抒胸臆的究竟說,不能說完全不是,但是我們的確要在排除了方便說的嫌疑之後,才敢相信什麼是祖師的真實想法。
  • 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觀音菩薩
    在佛教中,人們一提到菩薩,都會感覺到她們非常的慈悲。一般大乘佛教,供養的菩薩很多。就她們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來說,就只有這四位大菩薩。她們分別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四大菩薩中的觀音菩薩。
  • 菩薩的本質是什麼?佛說了4點,能做到的話,就是覺悟了
    佛像但在佛教之中,這當然不是真相。那麼,在佛教之中,真正的菩薩是什麼呢?簡單的說,菩薩是學佛之人修行的一個果位,而不是一個人,更不是神仙,也就是說,學佛修行的人都有可能成為菩薩,菩薩的最初也是眾生,只是由於修行覺悟的原因,才得此果位,這個果位因為還有情,還有眾生掛念,因此,不願成佛,因為菩薩都曾發過誓願:不度不完眾生,誓不成佛。這也是我們常說的菩薩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真正原因,也是人們「有求」於菩薩的原因。
  • 彌勒佛為何又叫「一生補處菩薩」?
    「家家彌勒佛,戶戶觀世音」,和觀世音菩薩一樣,彌勒也是人們最熟悉的佛菩薩,在中國及日韓等地家喻戶曉,甚至不論是否信仰佛教,都願意在家中供奉他的聖像,看著就能讓人感受到親近和歡喜。對他的尊稱,有稱「彌勒菩薩」,也有稱「彌勒佛」,那到底是菩薩還是佛呢?
  • 佛教通史 014-法我心果的四大爭論和菩薩的誕生
    化地部還有什麼「窮生死蘊」、南傳上座部「有(立)分識」、大眾部有「根本識」……其實這所有的名詞,其實都是關於「我」這個本性的異說。堅持「無我」消極人生觀,但是有積極地鼓勵修道的作用,肯定業報的存在。這組矛盾越解釋漏洞越大,所以各派都逐漸把自己的理論撇開對於「人我」的解釋,而向「心」和「識」的純精神方面轉化。
  • 地藏菩薩什麼時候能夠成佛?為何現在還是菩薩呢?
    地藏菩薩那很多人都非常清楚地藏王菩薩,都知道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的道場,很多人就有疑問了,地藏王菩薩這功德如此大,為什麼還是菩薩呢?01地藏菩薩累劫發下大願在《地藏菩薩本願經》開篇,文殊菩薩就問佛陀,地藏菩薩在過去世,有什麼大的因緣,能成就這樣的功德?
  • 佛教裡的七位菩薩
    文殊菩薩,佛教菩薩名,梵文Maňjurī的音譯,略稱「文殊」,意為「妙德」「妙吉祥」等,新譯「曼殊室利」。文殊師利菩薩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以論述「般若性空」和「般若方便」的理論著稱。普賢菩薩,勸人廣修十大行願,此即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等十項。普賢菩薩以此十願為眾生成就如來功德的主要法門。相傳普賢菩薩的說法道場在四川峨眉山。觀世音菩薩,佛教認為觀世音菩薩為大慈大悲的菩薩,遇難眾生只要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故名。
  • 佛教,「菩薩心腸」與「金剛怒目」都是慈悲
    我們稱善良的人是「菩薩心腸」,誠然,菩薩心腸是慈悲的表現,然而怒目金剛也是一種慈悲的形式,這是佛菩薩根據不同的根機以不同的示現。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慈眉善目,有時候怒目金剛也是慈悲的一種。《增一阿含經》說:「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力,弘益眾生。」諸佛菩薩能夠度眾不倦,就是因為有慈悲為原動力。
  • 善不受報啥意思,為何還有: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呢
    但是在佛教看來,這個善只是世俗意義通常的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經常看到佛經裡:善哉、善男子,善女人,如《金剛經》裡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
  • 佛教≠迷信,佛教是「無神論」!
    學佛有十萬法門,佛陀將自己的般若智慧以佛教諸經典傳於後人,可是每個時代仍有不少人以偏執和偏信去學佛,世間多以迷信和偏見去看待佛教和三寶。同樣佛教也會有鬼神之說,這些鬼神無非是他們業力的一種表象,即心經中所提到的「色」,是不會被我們的「受想行識」所感知的,所以「色即是空」。但是很多人因為在生活中遇到了障礙,便想到佛陀;因為生活不順,學佛,虔誠的為佛菩薩上柱香,以求生活順遂;很多人因為事業發展遭遇瓶頸,便想到了三寶,拜佛求法,為自己改變!
  • 佛教:釋迦三尊之一的文殊菩薩,最初的地位竟然是世襲婆羅門?
    在歷史推演的過程中,文化也在慢慢積累沉澱,而佛教,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從最開始的古印度,再到遍布世界各地,其傳播範圍之大是毋庸置疑的。佛教作為世界性宗教之一,擁有眾多信徒,宗派分支也有很多,但是卻不見以佛教中教義藉口的宗教性擴張,可見其教義中「普渡眾生」的觀念迎合了大部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