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之中,有一個概念非常重要,為什麼說它這麼重要呢?因為它是判斷修行之人是否有所成就的標準。這個概念就是四相,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共四相。
那麼,如何理解這四相呢?

第一相是我相,有我之相,凡是有我之相者,皆是我相。在現實當中常常表現為以我為中心的那些所行所見。
第二相是人相,因為有了我相,也就有了對待他人之相。
第三相是眾生相,因為有了對待他人之相,而他人並不只是一人,而是多人,因而也稱為眾生相。

第四相是壽者相,我相一直處於妄念之中,念念不忘,一個念頭剛走,另一個念頭又接踵而至,也就是執我見並持續不斷,這就叫壽者相。
佛教認為,人因常有四相,也就是有了分別心,因此,是凡夫,不是菩薩。但四相當中,最關鍵的最重要的是我相,因為我相是後面三相的來源,沒有了我相,也就是沒有了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因此,所謂的修行,其實就是降伏我相,我相不滅,眾相皆起,又怎能稱為菩薩呢?
所以,在《金剛經》中,佛對須菩提說:「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佛告訴須菩提說,一個人若是自稱是菩薩,那就是還有分別心,有分別心的人,即還有我相與人相眾生相壽者的區別,就不是真正的菩薩。
因此,一個人要成就菩薩,就必須遠離四相,而遠離四相最關鍵的是我相。因為我相即我見,我見即妄見,也就是我所見到的感知到的並執著的都是我妄見。也就是佛教中常說的幻象,並非實有。

所以,所謂的菩薩,其實就是不執著於幻象的人,戓者說能夠不執著於我相的人就是菩薩。
我想這就是佛告訴須菩提這句話的真實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