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迷信,佛教是「無神論」!

2021-01-09 學佛說

佛教能打通生死之門嗎?

師父有神通嗎?

師父,我獨自念經的時候老是感覺有冤親債主在我身邊!

師父,我時常感覺自己不自主的去做一些事情,這是佛菩薩在指示我嗎?

……

佛教不是迷信,是在唯心之上的「無神論」!

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數代高僧大德持戒修禪、冬夏四季未曾懈怠,將佛法光大,已經形成了非常嚴密的正信、正學,勸導世人向善,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佛有十萬法門,佛陀將自己的般若智慧以佛教諸經典傳於後人,可是每個時代仍有不少人以偏執和偏信去學佛,世間多以迷信和偏見去看待佛教和三寶。

無神論有兩種,一種是辯證唯物主義,是將世界的物質論貫徹到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包括的人的行為也是由矛盾和物質引導,人也是物質的一部分,所以倡導「人死如燈滅」並不承認精神存在,即便是認定有精神力的存在,也是在物質基礎之上的,比如:人們的愛國情懷和拼搏奮鬥精神。

佛教本身就是一種信仰、一種文化、一種宗教形式,但是佛教與其他形式的文化不同的是,佛教是建立在唯心基礎之上的「無神論」。真如聖嚴法師所講:佛教所講的無神論,是在因緣之下的無神論,佛教並不承認世界是某些神或者神力所創造,而是依循世界的業力構建之後,形成的,所以:佛教是「無神論」。

同樣佛教也會有鬼神之說,這些鬼神無非是他們業力的一種表象,即心經中所提到的「色」,是不會被我們的「受想行識」所感知的,所以「色即是空」。但是很多人因為在生活中遇到了障礙,便想到佛陀;因為生活不順,學佛,虔誠的為佛菩薩上柱香,以求生活順遂;很多人因為事業發展遭遇瓶頸,便想到了三寶,拜佛求法,為自己改變!

如果以迷信入佛、學佛,就已經走了偏道,佛陀在很早就告訴了世人,一切事物都是由業力所定,連他自己也難以改變。有的人一生作惡,死後墮入畜生道,難道後人為他拜佛就能改變嗎?

世間的一切都是由「因、緣、果、報」組成,佛教中講的「阿賴耶識」就是一個能清算和收納每個人因果輪迴的大倉庫,這一世做了什麼因,時時刻刻都會收錄進「阿賴耶識」,或現世報,或未來世報。「阿賴耶識」是在不斷變化的,就像流動的瀑布,所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上至佛陀,下至世間高僧,都在勸教人們廣修善業,勿「臨時抱佛腳」,這樣才能「改命、修福、避禍」。

所以……

師父,為什麼我的婚姻這麼不好?那你為什麼不轉念去思考之前為什麼選擇離婚呢?為何不去思考既然改變不了這樣的事實,今後的生活該怎麼從日常小事改變呢?

師父,為什麼我的孩子學習這麼不好?那你為什麼不轉念去思考孩子從出生到成長你的陪伴教育是不是錯誤的?為何不去思考既然改變不了這樣的事實,今後的生活中你該怎麼言傳身教改變自己去正面影響他呢?、

師父,為什麼我的事業這麼不順?那你為什麼不轉念去思考當初是不是自己在某些方面做了錯誤的選擇?既然無法改變這樣的事實,為何不去考慮趕緊修正過來繼而尋找正確的發展呢?

世人不信有因果,因果何曾饒過誰?

相關焦點

  • 佛教屬於有神論還是無神論?
    但佛教卻不以神為信仰的對象,佛教所信仰的對象是佛、法、僧,稱為三寶。佛是經由修行,而覺悟了宇宙人生的究竟真理而成,佛不是神;法是佛所說的真理;僧則是依佛、法而出家修行的人。因為佛教不以神——上帝為信仰的對象,所以佛教可以說是無神論者。然而,佛教的無神論,不同唯物論者的無神論。唯物的哲學,就是認為宇宙人生的本質是物質,精神只是物質的產物。有物質才有精神,沒有物質也就沒有精神了。
  • 徐文明:簡論佛教的靈魂觀
    因而佛教既不是有神論,又不是無神論,而是避免了兩種極端的合理、合情的正法與真理。中國佛教的「神不滅論」佛教在從印度傳到中國以後,形勢與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印度,佛教最主要的對手是婆羅門教,因而破斥最力的是婆羅門教的有神論和常見,強調中陰並非靈魂,不是永恆的存在,生命都是由五蘊構成,並不存在一個不變的主宰,因而是無常無我的。
  • 從有神論到無神論:毛澤東與佛教文化(圖)
    寺廟不僅是出家人安身立命、學佛拜佛的主要場所,同時也是凡夫俗子拜佛、觀賞佛教藝術的地方。作為一個以改造中國社會,改造中國文化傳統為精神使命的思想巨擘,毛澤東畢生都以各種形式同佛教文化保持著接觸,並把佛教寺廟視作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和利用。
  • 佛教是不是有神論?佛陀是佛教中的「神」嗎?還有佛?
    今天想聊一個有意思的事,那就是佛教到底有沒有所謂的神或上帝存在?如果有神,那神是誰?如果沒有,那佛和佛陀又算是什麼?小時候經常見別人佩戴玉佩,還有一句俗語這麼說「男戴觀音女戴佛」。所以一直以為觀音和佛就是佛教裡的神仙,而且還是多個神仙。但後來數次聽別人說,佛教是無神論的,更別說多神論。那就好奇了,什麼是無神論?是指沒有那所謂的神仙嗎?
  • 佛教到底是迷信還是科學?你的認知該清醒了
    那佛教到底是不是迷信?真正對佛學有研究的,就會知道佛法非迷信,佛法是要通過你自己去真修實證,開悟證悟,從而最後達到佛菩薩的境界。拜佛求佛到底會不會有感應?一、佛教承認一個真理,一個至道。佛教不是迷信,承認一個真理,一個至道,每個人要想學佛,先要去接受佛教經典,先要把理論弄清楚,研究明白,佛教理論,是科學之上的哲學,是形而上道的描述。
  • 如果東漢時期傳入中國的是基督教而不是佛教,會怎樣?
    我們不妨來想像一下,倘若當時傳入中國的是其它宗教,還能夠取得如此的成就嗎,還會像佛教一樣的成功,在這裡我們不妨通過比較當時的社會環境,來推測出這個問題的答案。早在東漢時期,因為受董子的影響,儒學得以成為了漢武帝後的主流學說,但同時儒學也正式從經典的正式哲學,開始往神學方面轉化,其中逐漸摻雜了很多的迷信思想。
  • 佛教到底有「神」還是「無神」?
    2020-12-26 17:16:14 來源: 華夏上下五千年 舉報   在普通人的心中,說佛教有神
  • 如何評價範縝的無神論思想?
    西漢末年,佛教由印度傳入我國。東漢末以來,由於佛教主張三世輪迴、因果報應,宣傳人死精神不滅,所謂今生行善,來生善報,慈悲戒殺,禁慾無為,這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苦難人民,具有相當的吸引力。統治階級利用這些思想,作為精神統治工具。
  • 當科學家遇上佛教 港大腦神經科學專家談科學與佛教
    與佛教結緣 中學時期的蘇教授曾每星期上教堂和教友們討論生命及宇宙的問題。雖然聽了不少道理,但他總覺得有一些疑團,得不到滿意的答案。這些令他內心總有些不舒服。蘇教授的姐姐在志蓮淨苑工作,是宏勳法師的弟子。有此因緣,在二十多年前讓他也機會認識佛教。「起初,我只覺得佛教是一門寬大為懷,與人為善,使人很舒服的哲學。
  • 佛教與環保
    每當提起佛教,人們首先想到的,總是她那冗長的歷史,似乎佛教已經成了「古老」、「滄桑」以及「厭世」的代名詞。往往要在佛教前面,加上諸如「傳統」、「神秘」等等的定語,並將其視為佛教的特色。而此一特色的另一層含義,就是說佛教已經過時了,已經不再適應現實的社會。我想,這一點是人們對於佛教的最大誤解。眾所周知,佛法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所證悟的真理。正如所有人類歷史進程中所產生的其他真理一樣,並不存在古老或者年輕的區別。為什麼從來沒有人把牛頓定律說成是「古老」的牛頓定律?其原因是不言而喻的。
  • 量子力學與佛教
    在網上看到一些將量子力學與佛教相連的文章,他們的觀點可以概括為:雲計算相當於佛經中的阿賴耶識(一切善惡種子寄託的所在),意識(「心物一元」)可以改變客觀世界,量子糾纏可以使人的意識存儲在宇宙。等等。也許,因為很多人習慣說佛教是迷信,所以有些人——姑且稱他們為為佛學派,認為佛教和自然科學的研究就像登喜馬拉雅山一樣,一個從北坡爬,一個從南坡爬,總有一天兩者要會和的,以此說明佛教不是迷信。 那麼讓我們看一下,佛教和量子力學到底能不能重合。
  • 為什麼基督教國家都很發達,而佛教「國家」卻很落後?
    寫在前面:為什麼基督教國家都很發達,而佛教「國家」卻很落後?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的信徒數量是最少的,只有5.5億人,並且大多分布在東南亞、東亞和南亞地區。人數最多的,是基督教,達到了25億人,是佛教的四五倍。基督教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和獨立國協國家,最近幾十年,基督教在非洲和亞洲地區的發展也很迅速。
  • 民間常說的「犯太歲」,佛教怎麼看?
    寬見法師:犯太歲的說法是中國民間的一個傳統,主要是道教裡頭的說法,跟佛教沒有關係。不過聽說有些寺院順應現在的民情(因為老百姓關注太歲),跟大家講怎麼樣去避免犯太歲,實際上是不如法的。 佛教講以法攝持,佛法裡講的是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 世界史:何承天與佛教有神論者的爭論,代表南朝前期無神論者觀點
    百家原創作者:風生講歷史哈嘍,新的一天開始了,大家今天隨著小編一起了解,在歷史上,南朝時期無神論與以佛教為代表的有神論的鬥爭,主要集中於六個方面:一是佛經所說荒誕,大而無徵;二是人死神滅,沒有三世輪迴;三是佛教無益國家治安;四是佛教漢代才入中原,古無法教;五是佛教為戎方所出,並非華俗
  • 季羨林是否把自己對待佛教的真實觀點隱藏起來了?
    與此同時,摘抄了幾篇季羨林先生關於佛教的一些觀點發到網上,倒引起了一些網友的熱議。此時把書本合上,閉上眼睛,想:我從這本書中得到了什麼樣的知識,受到了什麼們樣的啟示,還有什麼樣的疑惑?通過季羨林先生的論述,我知道了佛教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之大。從公元前傳入中國以後,佛教經歷了試探、適應、發展、改變、滲透、融合許許多多階段,最終成為中國文化、中國思想的一部分。
  • 電影《喜馬拉雅》中的藏傳佛教
    佛教從7世紀傳入藏族地區,到現在已經與藏族人民的生活水乳相融。在此之前,藏族有原始宗教和苯教,佛教傳入之後,兩者有所整合,包括原始宗教中一些儀式性的東西等等,融入到佛教中,形成了有別於佛教和藏族原始宗教的藏傳佛教。藏族全民性信仰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對藏族人民的影響可謂是極其深刻而久遠。 電影《喜馬拉雅》中處處可以看到藏傳佛教的印跡。
  • 世界頂級科學家潘宗光:我為什麼信仰佛教?
    潘宗光與佛教的緣分當科學家遇見佛教曾經有很多人問過我,作為科學家,又是大學校長,你為什麼信奉佛教?這反映人們對佛教仍然不大理解。甚至有人會認為佛教是不科學的、消極的、甚至迷信的。」「這類誤解現在仍然很普遍。很多影視作品裡面的角色,一旦看不開就出家當和尚、做尼姑,讓人們以為佛教是避世的、消極的宗教。看見很多婆婆拜觀音菩薩求福及借庫,就認為佛教是迷信的宗教,其實那些只是附會於佛教的民間習俗,並不代表佛法,甚至應該說和佛法無關的。」
  • 是誰把佛教趕出了印度?
    根據1991年的印度人口普查數據,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 斯. 蘭教。此外,還有基督教徒,佔人口的2.32%;錫克教徒,佔1 .99%;佛教徒,佔0.77%;耆那教徒,佔0.41%。佛教的信徒人數還遠遠落後於基督教,更談不上和主流的印度教比。    在印度歷史上,佛教甚至絕跡。印度教連續出現鳩摩利羅商羯羅兩位大思想家,論戰中擊敗佛教。
  • 道家的無神論思想為什麼產生了道教的有神論?
    所以,神仙體系起到的是一種道法有成的模範作用,而並非要人人都去迷信,去崇拜。在唐宋之時大大放其光的禪宗,其是佛教印心宗與老莊學說的結合,「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禪宗是佛教思想與魏晉玄學、道家思想融合之後產生的絕妙產物,從它後來的發展風格來看,禪宗甚至於在某些方面站到了佛教的對立面,而頗具中華玄學的道家風範。
  • 佛教通史 014-法我心果的四大爭論和菩薩的誕生
    所以,從此開始,「說空道有」這件事情,就成了佛教各派表達了他們基本的哲學觀、人生觀、宗教觀的一大主要論題。而且這裡要特別提出的,再三強調的,佛教的「有」,不是等於客觀物質的「存在」。說,這個東西在這兒,叫「有」,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