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提起佛教,人們首先想到的,總是她那冗長的歷史,似乎佛教已經成了「古老」、「滄桑」以及「厭世」的代名詞。往往要在佛教前面,加上諸如「傳統」、「神秘」等等的定語,並將其視為佛教的特色。而此一特色的另一層含義,就是說佛教已經過時了,已經不再適應現實的社會。我想,這一點是人們對於佛教的最大誤解。
眾所周知,佛法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所證悟的真理。正如所有人類歷史進程中所產生的其他真理一樣,並不存在古老或者年輕的區別。為什麼從來沒有人把牛頓定律說成是「古老」的牛頓定律?其原因是不言而喻的。人們之所以對佛教有所謂「過時」的誤解,那是基於他們對佛教的不了解,或者說了解的不夠深刻而已。即使一定要給佛教加上一個古老或者年輕的界定,那也只能說:歷史的佛教一度是古老的,而現實的佛教,則是年輕的、充滿活力的。
時間已進入二十一世紀,人們的思想已趨成熟和穩定。他們不再慌亂,不再盲從,而是以審慎的目光與成熟的心理素質來對待周圍的一切。正因如此,佛法的高瞻遠矚,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凸顯。許多對於宇宙人生有著真知灼見的人,已經明顯的感覺到佛法對於現實社會的「有用性」。他們正致力於從各個不同的層面去研究佛法的現實價值。比如:佛教與世界和平;佛教美學和世界文學藝術;佛教哲學與實踐,對創造與合作的意義;佛教對解決社會衝突及社會壓力的作用;佛教和當代倫理價值危機;佛教的生命觀和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等等。其中,尤其以佛教與環保最為人們所關注。
過去的一百年,儘管充滿了戰火硝煙,卻也是人類社會進步最快的一百年;同時,也是美麗的地球遭受最多摧殘的一百年。許多前人所無法想像的夢,幾乎都在這一百年中變為現實,電的發明與開發利用、宇宙飛船登月、電腦網路的普及等。每一項科技發明,都在不斷刺激著人們的欲望,使人們的欲望得到空前的滿足。可是,人們對於自身的了解,卻無奈的停留在初始的階段,擺在人們面前的未知領域,總是隨著他們知識的增長而無限的延伸著。
快樂永遠是短暫的,過度開發的地球反過來也在報復人類;迷信科技萬能的輕率之舉所造成的人為災難已是不計其數。你可曾聽到,核輻射造就的畸形兒們迴蕩在廣島上空的哭聲;你可曾看到,二戰老兵那因病痛折磨而扭曲的面孔!我們不禁要問:究竟誰是勝利者?
地球已不堪重負。僅在二十世紀,全球的熱帶雨林保有量就減少了百分之五十。許多前所未有的課題擺在了科學界面前,一系列的新名詞也走入了人們的生活:全球變暖、臭氧層空洞、沙塵暴等等。王勃美好的詩句被大自然無情的改寫,一時間:朝霞與黃沙齊飛,長天共汙水一色。
人類無止盡的想把自己的欲望擴展到更廣袤的空間,到頭來,卻無奈的被大自然逼回到狹窄的空調房子裡。痛定思痛,人們終於發現,他們所追求的,正是以往被自己所忽略的。正如在沙漠中尋寶的人最終發現,極普通的水,才是最可寶貴的!他們開始擔心,對於後代來說:「藍藍的天上白雲飄,青青草地馬兒跑」,或許只能是一個神話,一個遙遠而美麗的夢。
雖說佛教的根本目的是在於濟世度人,但其對於世間諸苦的體認,卻是無所不包的,即使是面對發生在當今二十一世紀的人們的苦難,仍然不失為一劑良藥。所謂治病,不外乎標、本兩個方面。所謂標,就是對外部環境的控制和治理;所謂本,則是對內部因素的發掘與修正。從「標」而言,佛法教人「惜福」,我想,就此二字,已經足夠了。舉個例子:比如垃圾,在上海的環保三年行動計劃中,就把垃圾處理,與水環境、汽車尾氣、都市綠化,等同列為四大環保課題之一,可見垃圾對於城市環境的危害之大。據統計:美國每人每天製造垃圾32公斤,回收率僅為30%;而法國的人均數是22公斤,回收率為32%;韓國則是1公斤,回收率為38%。可見,垃圾的製造量,並不與科技的發展狀況成正比,而是與人的自身素質密切相關。
在這方面,巴西的庫裡地巴市政府,可以說是極有遠見的。他們早在六十年代就提出「垃圾不是垃圾」的口號。意思是提請大眾愛護環境,鼓勵人們自覺的處理垃圾,將其分類回收。提出「混制為垃圾、分制為資源」的環保理念,從而使他們的城市不僅改善了以往汙水橫流的局面,同時也大大節省了市政開支,並且還從治理垃圾中獲得了一份可觀的收入。他們制定了三項治理垃圾的基本原則:一、減少丟棄量;二、儘量重複使用;三、循環回收。
以上三項原則,可以說每一項都是從「惜福」兩個字所開出的。
記得我剛到廣化寺出家的時候,常常聽人談起圓拙老法師,而聽的最多的,除了老法師如何的持戒精嚴之外,就是他老人家「惜福」的生活習慣。記憶最深的,則是老法師如何的愛惜紙張,常常從廢棄的舊稿紙中,把空白的部分裁下來,留作回信或寫便條用。就這一點來說,太虛大師、弘一大師,還有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都有著同樣的習慣。我想,這並不是簡單的雷同,這其中,包含著一種對於佛法和人生的洞見。惜福,並非為自己,而是為眾生。
試想一下,如果每個人都把惜福的理念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實質上,這是完全可行的,而且也是簡便易行的。那麼,我們的自然資源至少可以節省三分之一,而地球也將多出三分之一的綠色。就像一則公益廣告所說的:
多一片黃沙就多一份憂愁; 多一片綠色就多一份希望。
而由此,也可以證明,改變環境的關鍵,也就是前面所說的「人」,還是要從改造「人」來著手。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人類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無數次的武裝衝突,在地球的不同角落上演。戰火硝煙下的生靈塗炭,似乎在顯示人命的輕賤,與人性的沉淪、自私、好鬥,冤冤相報中輪迴不已的悲劇。可見,造成這一切惡果的根源,在於人性中貪、瞋、痴的造作。
曾經看過一則小故事,在水族館,一位婦女指著「食人魚」對她的女兒說:「孩子,這就是吃人的魚!」而玻璃對面的「食人魚」,此時也正在對他的兒子說:「孩子,這就是吃魚的人啊!」
中國儒家講「恕」,也就是「推己及人」,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佛教「眾生平等」的思想,則將此一善念推廣到了人以外的所有眾生。由此,我們可以說:佛法才是在新世紀中唯一能真正幫助眾生渡過難關的良方。只有藉助佛法,提倡「心靈環保」,剔除人們內心的垃圾,才能使現實的世界,趨於我們理想中的共同家園——人間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