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環保

2020-12-04 手機鳳凰網

每當提起佛教,人們首先想到的,總是她那冗長的歷史,似乎佛教已經成了「古老」、「滄桑」以及「厭世」的代名詞。往往要在佛教前面,加上諸如「傳統」、「神秘」等等的定語,並將其視為佛教的特色。而此一特色的另一層含義,就是說佛教已經過時了,已經不再適應現實的社會。我想,這一點是人們對於佛教的最大誤解。

眾所周知,佛法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所證悟的真理。正如所有人類歷史進程中所產生的其他真理一樣,並不存在古老或者年輕的區別。為什麼從來沒有人把牛頓定律說成是「古老」的牛頓定律?其原因是不言而喻的。人們之所以對佛教有所謂「過時」的誤解,那是基於他們對佛教的不了解,或者說了解的不夠深刻而已。即使一定要給佛教加上一個古老或者年輕的界定,那也只能說:歷史的佛教一度是古老的,而現實的佛教,則是年輕的、充滿活力的。

時間已進入二十一世紀,人們的思想已趨成熟和穩定。他們不再慌亂,不再盲從,而是以審慎的目光與成熟的心理素質來對待周圍的一切。正因如此,佛法的高瞻遠矚,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凸顯。許多對於宇宙人生有著真知灼見的人,已經明顯的感覺到佛法對於現實社會的「有用性」。他們正致力於從各個不同的層面去研究佛法的現實價值。比如:佛教與世界和平;佛教美學和世界文學藝術;佛教哲學與實踐,對創造與合作的意義;佛教對解決社會衝突及社會壓力的作用;佛教和當代倫理價值危機;佛教的生命觀和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等等。其中,尤其以佛教與環保最為人們所關注。

過去的一百年,儘管充滿了戰火硝煙,卻也是人類社會進步最快的一百年;同時,也是美麗的地球遭受最多摧殘的一百年。許多前人所無法想像的夢,幾乎都在這一百年中變為現實,電的發明與開發利用、宇宙飛船登月、電腦網路的普及等。每一項科技發明,都在不斷刺激著人們的欲望,使人們的欲望得到空前的滿足。可是,人們對於自身的了解,卻無奈的停留在初始的階段,擺在人們面前的未知領域,總是隨著他們知識的增長而無限的延伸著。

快樂永遠是短暫的,過度開發的地球反過來也在報復人類;迷信科技萬能的輕率之舉所造成的人為災難已是不計其數。你可曾聽到,核輻射造就的畸形兒們迴蕩在廣島上空的哭聲;你可曾看到,二戰老兵那因病痛折磨而扭曲的面孔!我們不禁要問:究竟誰是勝利者?

地球已不堪重負。僅在二十世紀,全球的熱帶雨林保有量就減少了百分之五十。許多前所未有的課題擺在了科學界面前,一系列的新名詞也走入了人們的生活:全球變暖、臭氧層空洞、沙塵暴等等。王勃美好的詩句被大自然無情的改寫,一時間:朝霞與黃沙齊飛,長天共汙水一色。

人類無止盡的想把自己的欲望擴展到更廣袤的空間,到頭來,卻無奈的被大自然逼回到狹窄的空調房子裡。痛定思痛,人們終於發現,他們所追求的,正是以往被自己所忽略的。正如在沙漠中尋寶的人最終發現,極普通的水,才是最可寶貴的!他們開始擔心,對於後代來說:「藍藍的天上白雲飄,青青草地馬兒跑」,或許只能是一個神話,一個遙遠而美麗的夢。

雖說佛教的根本目的是在於濟世度人,但其對於世間諸苦的體認,卻是無所不包的,即使是面對發生在當今二十一世紀的人們的苦難,仍然不失為一劑良藥。所謂治病,不外乎標、本兩個方面。所謂標,就是對外部環境的控制和治理;所謂本,則是對內部因素的發掘與修正。從「標」而言,佛法教人「惜福」,我想,就此二字,已經足夠了。舉個例子:比如垃圾,在上海的環保三年行動計劃中,就把垃圾處理,與水環境、汽車尾氣、都市綠化,等同列為四大環保課題之一,可見垃圾對於城市環境的危害之大。據統計:美國每人每天製造垃圾32公斤,回收率僅為30%;而法國的人均數是22公斤,回收率為32%;韓國則是1公斤,回收率為38%。可見,垃圾的製造量,並不與科技的發展狀況成正比,而是與人的自身素質密切相關。

在這方面,巴西的庫裡地巴市政府,可以說是極有遠見的。他們早在六十年代就提出「垃圾不是垃圾」的口號。意思是提請大眾愛護環境,鼓勵人們自覺的處理垃圾,將其分類回收。提出「混制為垃圾、分制為資源」的環保理念,從而使他們的城市不僅改善了以往汙水橫流的局面,同時也大大節省了市政開支,並且還從治理垃圾中獲得了一份可觀的收入。他們制定了三項治理垃圾的基本原則:一、減少丟棄量;二、儘量重複使用;三、循環回收。

以上三項原則,可以說每一項都是從「惜福」兩個字所開出的。


記得我剛到廣化寺出家的時候,常常聽人談起圓拙老法師,而聽的最多的,除了老法師如何的持戒精嚴之外,就是他老人家「惜福」的生活習慣。記憶最深的,則是老法師如何的愛惜紙張,常常從廢棄的舊稿紙中,把空白的部分裁下來,留作回信或寫便條用。就這一點來說,太虛大師、弘一大師,還有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都有著同樣的習慣。我想,這並不是簡單的雷同,這其中,包含著一種對於佛法和人生的洞見。惜福,並非為自己,而是為眾生。

試想一下,如果每個人都把惜福的理念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實質上,這是完全可行的,而且也是簡便易行的。那麼,我們的自然資源至少可以節省三分之一,而地球也將多出三分之一的綠色。就像一則公益廣告所說的:

多一片黃沙就多一份憂愁;   多一片綠色就多一份希望。

而由此,也可以證明,改變環境的關鍵,也就是前面所說的「人」,還是要從改造「人」來著手。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人類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無數次的武裝衝突,在地球的不同角落上演。戰火硝煙下的生靈塗炭,似乎在顯示人命的輕賤,與人性的沉淪、自私、好鬥,冤冤相報中輪迴不已的悲劇。可見,造成這一切惡果的根源,在於人性中貪、瞋、痴的造作。

曾經看過一則小故事,在水族館,一位婦女指著「食人魚」對她的女兒說:「孩子,這就是吃人的魚!」而玻璃對面的「食人魚」,此時也正在對他的兒子說:「孩子,這就是吃魚的人啊!」

中國儒家講「恕」,也就是「推己及人」,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佛教「眾生平等」的思想,則將此一善念推廣到了人以外的所有眾生。由此,我們可以說:佛法才是在新世紀中唯一能真正幫助眾生渡過難關的良方。只有藉助佛法,提倡「心靈環保」,剔除人們內心的垃圾,才能使現實的世界,趨於我們理想中的共同家園——人間淨土。

相關焦點

  • 張美雲:佛教的環保理念實踐是如何折射的?
    伴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佛教中所體現的環保理念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從佛教環保理念的思想淵源入手,圍繞自然觀、生命觀和理想觀等環保理念所涵蓋的內容來探討佛教與其環保實踐問題。佛教自兩漢之際傳人我國以來,教義、宗派都因時因地而不斷變化,但不變的是它高度關注人類社會發展,以積極務實的態度與人類社會相適應的現實主張與關懷眾生的深刻內涵。
  • 傳承:素食和放生是漢傳佛教環保的福音
    東西方都有人在尋求一套於環保有利的現成理論,不少的人就提出東方的宗教和哲學是最佳的選取對象。這中間,多數人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佛教。但是,也有人從佛典中找出證據,提出異議,認為佛教並不是環保主義的支持者。異議者所依據的佛典僅限於上座部佛教聖典,所以,觀點的偏頗是難免的。事實上,漢傳佛教中就有兩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習俗是於環保直接有益的,它們分別是素食和放生。
  • 佛教叢林非常重視環保
    簡單活環保應該從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做起。過去的佛教叢林非常重視環保,出家人的生活也很簡單,所謂「衣單二斤半,洗臉兩把半,吃飯四句偈,過堂五觀想」,即是指學道者所擁有的衣物,加起來只有二斤半重;洗臉所使用的水,剛好可以弄溼兩次臉,可以說極盡儉樸;吃飯前要合掌念四句偈,並且要食存五觀,不貪口味,不揀擇食物的好壞粗細,只是為辦道修業才接受供養。
  • 為保護動物,公益組織邀請佛教團體加入
    為此,多家公益組織聯合發聲,希望各大網絡平臺能夠加強對販賣禁獵工具的管理,向執法部門舉報,同時希望邀請佛教團體一起發聲呼籲。公益組織也希望以此為契機,未來在野生動物保護領域與佛教團體展開不同層面的合作,打造野生動物保護公益組織與佛教團體的聯絡平臺。 近年來,媒體曝光了多起非法獵捕野生動物以及盲目放生導致動物死亡、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案件。
  • 佛教≠迷信,佛教是「無神論」!
    佛教能打通生死之門嗎?師父有神通嗎?師父,我獨自念經的時候老是感覺有冤親債主在我身邊!師父,我時常感覺自己不自主的去做一些事情,這是佛菩薩在指示我嗎?……佛教不是迷信,是在唯心之上的「無神論」!學佛有十萬法門,佛陀將自己的般若智慧以佛教諸經典傳於後人,可是每個時代仍有不少人以偏執和偏信去學佛,世間多以迷信和偏見去看待佛教和三寶。
  • 佛教的和諧思想及其服務於和諧社會的途徑
    如果我們從佛教的角度思考和諧社會,就會清晰地領會和諧社會也是佛教夢寐以求的社會理想;如果我們從和諧社會的角度觀察佛教,也會清楚地發現佛教也是和諧社會獨特的精神資源。因此,我們的歷史使命是讓社會因佛教的存在而更加和諧;讓佛教因社會的和諧而更加聖潔、祥和。
  • 愛地球i蔬醒 慈濟舉辦世界環境日環保主題活動
    活動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慈濟基金會)活動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慈濟基金會)活動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慈濟基金會)活動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慈濟基金會)活動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慈濟基金會)
  • 全球素食環保志願者發起"參加吃素 拯救地球"活動
    佛教在線訊 2009年2月22日,由全球素食環保志願者發起的,在世界數個城市同時舉行2分鐘「固定不動」活動即素食環保志願者在指定的2分鐘內同時靜止不動,擺出不同的姿勢以吸引路人,引起大家關注環保,加入吃素的行列,拯救地球——我們可愛的家園。
  • 珠康:藏傳佛教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期
    此外,佛教典籍也得到保護和傳承:藏文《中華大藏經·丹珠爾》、《藏漢對照西藏大藏經總目錄》、《因明七論莊嚴華釋》等陸續整理出版,刊印大量藏傳佛教的儀軌、傳記、論著等經典的單行本。《西藏宗教源流與教派研究》、《貝葉經的整理、研究》、《活佛轉世制度》等宗教研究機構、高僧、學者的有關佛教專著都正式出版發行。
  • 佛教傳入中國第六階段——從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到三和理論的提出
    太虛大師因應時代的需要,一生為振興佛教、建設新的佛教文化而獻身:一方面,他融通內學外學、舊學新學、唯識中觀、法性法相,在佛學理論研究上提出許多精彩的見解;另一方面,則積極投身於佛教改革的實踐中,舉如創辦佛學院、組織居士林、出版書報雜誌等,大力宣傳佛教文化、培養僧才,團結信眾,並提出佛教改革的倡議和主張。正如太虛大師在《志行之自述》所言:「志在整興佛教僧會,行在瑜伽菩薩戒本。」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三)
    同時,藉助對漢、藏文佛教文獻的比較研究,可為世界佛教研究提供更多、更可靠的漢、藏文文獻資料,並以佛教語文學為統一的學術取徑,去除在印藏和東亞佛教研究領域之間人為設置的此疆彼界,促進這二個學科之間積極的互動和溝通,將印藏佛教研究和漢傳佛教或者東亞佛教研究有機地整合到一起。
  • 愛因斯坦與佛教
    「佛教」、「科學」甚至「與」是什麼意思。而佛教的真理一般認為是永恆的,佛陀在覺悟時徹悟了實相,自那以後沒有什麼發現能夠超越這種實相。從這個角度看,在過去兩千五百多年裡發展出來的所有佛教教義和修行的目的都在於開顯佛陀覺悟的內容。無論對「佛教」和「科學」作何理解,談論「佛教與科學」的人一般都傾向於認為佛教和科學之間有某種相容性。
  • 佛教裡如何理解懺悔?_佛教_鳳凰網
    一、什麼是懺悔 佛教自西漢末傳入中國,到東漢末和三國時期開始擴大其影響,經魏晉南北朝期間與中國傳統文化衝突中的磨合,至唐宋,在精神領域,終於成為與儒、道既對立又互補的鼎足而三的思想文化體系。隨著佛教影響的擴大,作為其宗教理論和宗教活動的一個部分,「懺悔」觀念和行為的影響也日益擴大。
  • 清明怎樣祭拜更環保 誦經吃素功德更大
    那麼當今哪些祭拜的方式是錯誤的;怎樣祭奠更環保;其中又有哪些忌諱;網上燒香掃墓到底可取不可取;佛法是提倡如何正確的祭祖的?今天本期鳳凰茶館特別邀請宗舜法師與著名演員王菁華女士,帶您一起說說清明那些事兒。清明怎樣祭拜更環保 誦經吃素功德更大宗舜法師:比如會誦經。
  • 卓新平:佛教中國化三部曲 中國文化豐富佛教世界觀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雖然創立於古代印度,卻興盛於中國。千百年來,佛教對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日常生活都產生了極其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在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相互衝突和交融中,佛教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的民族宗教,並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國佛教文化。佛教為什麼在中國能夠取得如此大的影響?佛教的中國化經歷了怎樣的過程?中國佛教對世界又意味著什麼?
  • 佛教的宇宙觀
    佛教講的宇宙是浩瀚無邊、無奇不有,但是宇宙不是我們今天的主題,今天沒辦法多講,我們今天講的是人生。我們知道思想力量的偉大,一個人思想偏差,可能引導他走向錯誤的方向。如果一個人思想正確,他就不必去大吃大喝,不必打牌,不必賭馬,也不用上股票市場,不必跟人爭得頭破血流,他也會活得很快樂。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一個人如果有覺悟的人生,雖然睡臥草皮,也會覺得很快樂。
  • 當科學家遇上佛教 港大腦神經科學專家談科學與佛教
    與佛教結緣 中學時期的蘇教授曾每星期上教堂和教友們討論生命及宇宙的問題。雖然聽了不少道理,但他總覺得有一些疑團,得不到滿意的答案。這些令他內心總有些不舒服。蘇教授的姐姐在志蓮淨苑工作,是宏勳法師的弟子。有此因緣,在二十多年前讓他也機會認識佛教。「起初,我只覺得佛教是一門寬大為懷,與人為善,使人很舒服的哲學。
  • 星雲大師:佛教和政治不對立 應給佛教更多空間
    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成立佛教之後,經過2600年的流傳,佛教慢慢變了樣子,只重視誦經和禮儀,沒有重視人間的生活。比如佛教徒生活到山林裡,很少到社會上;佛教成為只到寺院膜拜,與家庭與社會沒了關係;佛教變成出家人的專利,在家的信徒慢慢少了。因此,我提出「人間佛教」,重視生活、家庭、社會,讓佛教更能平衡發展。
  • 佛教是不是有神論?佛陀是佛教中的「神」嗎?還有佛?
    今天想聊一個有意思的事,那就是佛教到底有沒有所謂的神或上帝存在?如果有神,那神是誰?如果沒有,那佛和佛陀又算是什麼?小時候經常見別人佩戴玉佩,還有一句俗語這麼說「男戴觀音女戴佛」。所以一直以為觀音和佛就是佛教裡的神仙,而且還是多個神仙。但後來數次聽別人說,佛教是無神論的,更別說多神論。那就好奇了,什麼是無神論?是指沒有那所謂的神仙嗎?
  • 量子力學與佛教
    在網上看到一些將量子力學與佛教相連的文章,他們的觀點可以概括為:雲計算相當於佛經中的阿賴耶識(一切善惡種子寄託的所在),意識(「心物一元」)可以改變客觀世界,量子糾纏可以使人的意識存儲在宇宙。等等。也許,因為很多人習慣說佛教是迷信,所以有些人——姑且稱他們為為佛學派,認為佛教和自然科學的研究就像登喜馬拉雅山一樣,一個從北坡爬,一個從南坡爬,總有一天兩者要會和的,以此說明佛教不是迷信。 那麼讓我們看一下,佛教和量子力學到底能不能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