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裡如何理解懺悔?_佛教_鳳凰網

2020-12-05 手機鳳凰網

一、什麼是懺悔

佛教自西漢末傳入中國,到東漢末和三國時期開始擴大其影響,經魏晉南北朝期間與中國傳統文化衝突中的磨合,至唐宋,在精神領域,終於成為與儒、道既對立又互補的鼎足而三的思想文化體系。隨著佛教影響的擴大,作為其宗教理論和宗教活動的一個部分,「懺悔」觀念和行為的影響也日益擴大。

世尊在《業報差別經》中講到:「復有業作而不集。若有眾生。身口意等。造諸惡業。造已怖畏。慚愧遠離。深自悔責。更不重造。是名作而不集。」

這裡講我們如果做了惡事,造了惡業,但是後悔了,對於自己的行為造成的惡果十分恐懼,深深自責,發誓以後不造。這樣果報就是做而不集,業果最終不會聚集顯現,這一「作而不集」其實講述的就是懺悔。

眾所周知,「懺悔」乃漢譯佛經中一個中外合璧的詞語,「懺」為梵文「懺摩」的音譯,「悔」則為「懺摩」的漢語意譯,「懺摩」的原義為有意或無意地觸犯了別人而請求原諒。梵語中另有「提舍那」一詞,意為「說罪」,即通過檢討自己的過失以求消除罪孽。在初期的漢譯佛經中,將二者混而為一,省略稱之為「懺」,又因為請求原諒與檢討過失皆出於自責,而自責與「悔」的心理情緒相通,故於「懺」後又附之以意譯之「悔」。這樣,「懺悔」就具有了自己承認並對人發露所犯罪過以求容忍寬恕之義。「懺悔」在佛教的宗教生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佛教教規規定,信徒皈依佛門之前,必須首先懺悔往業,然後方可為僧團所接納。出家修行後,若有過犯,應隨犯隨悔,至少應於每半月集會誦戒時,予以悔淨。

二、如何懺悔

有生死就有輪迴,在我們無法計算的輪迴中,自己造作了無數的惡業。龍樹菩薩云:一切痛苦皆由惡因而來,一切安樂皆由善因而來。因為這些數不清的身語意三惡業,阻止了純淨的菩提心從心底生起,我們要求得解脫的道路就會障礙重重,懺悔是此時此刻唯一的辦法。

懺悔有理懺與事懺,佛教講「一切唯心造」,一念善則善,一念惡即惡。理懺的道理就是「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空,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心空則罪消,但此理過於高妙,沒有特別的佛教修養功夫和深厚的慧根及善根不能得。佛教通常所說的懺悔是事懺,事懺乃是按一定的修懺法以懺除罪業(心、事兩方面)的佛教活動。漢地通行的懺法有兩類:一類是集諸經法義,懺悔罪過;一類是依天台教義,修習止觀的行法。

據佛教史載,最早的懺法是劉宋時代出現的藥師行事。《藥師懺》是一種專為消災延壽的法事,現在所通行的《梁皇寶懺》是梁武帝蕭衍根據大乘佛教的經義,召集京邑大德法師,專為討論僧人是否應實行斷肉制而定出。佛教原實行禁食「葷」制,「葷」是專指大蒜、蔥這類氣味濃烈、富於刺激的食物,「葷」與「肉」是兩種概念。印度佛教實行乞食制,而印度的素菜類種植也比較貧乏,僧人沿戶行乞,所食物品隨人施捨而定,只要不是親眼見到被殺,或專為「我」而殺的肉類,僧人乞得皆可食。佛教傳入中國後,僧人行乞制度逐漸改變,且漢地特產豐富,有條件實行斷食肉制。提倡吃素,更能體現佛教的慈悲利生精神,所以,僧人素食,經梁武帝的提倡,自然被佛教界接受而在漢地流行,並成為一種制度確定下來。除《梁皇懺》外,現在比較通行的還有《萬佛名懺》和《慈悲水懺法》也屬同一類懺悔法。

修習止觀的懺法創始於智顗大師,該法有比較嚴謹的組織程序,總有十條:一、嚴淨道場;二、沐浴淨身;三、以三業(身、口、意)供養;四、奉請三寶;五、讚嘆三寶;六、禮拜;七、懺悔;八、行道旋繞;九、誦經;十、坐禪正觀實相(諸法之究竟)。後世天台宗學者依循這個組織形式,編制了多種懺法,如《往生淨土懺願儀》、《大悲懺法》、《地藏懺法》等。這類懺法的本旨是借禮讚行懺以安定身心,通過誦經、坐禪正觀諸法實要(究竟),如是周而復始的修行,以期悟入佛道,證得聖果。

三、七種懺悔心

懺悔的時候,有所謂的七種懺悔心,藉由這七種心,一方面對自己產生深刻而強烈的提醒作用,一方面也能喚起利他的慈悲與智慧的空觀。

首先是「大慚愧心」,世間上的人,一天到晚關心的是什麼?關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東西,那就是怎麼樣追名逐利,改善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眼睛不停地追逐色相,耳根不停地追逐音樂,鼻子不停地追逐香味,舌頭不停地追逐美味,身體不停地追逐妙觸。人們很少能夠去考察生命的內在,只知道隨著欲望而忙碌。由於一味地執著外境,結果迷失了自己,這就是《法華經》上所說的「迷己逐物」。因此現代人儘管生活在豐富多彩的物質環境中,依然感到空虛、失落、無聊、孤獨,這都是因為迷失了自己的緣故。唯有對自己的言行生慚愧心,才能進一步有懺悔的意願。

其次為「恐怖心」,知道自己所造的罪業深重,知道業果的報應不爽,而生起擔心命終墮入惡道的恐怖心,這種怖畏心,能提醒自己隨時隨地注意身口意三業。佛經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說明我們今生所受的善惡果報,都是自己所種的業因,是自種因,自受果。而現前身口意三業時時造作的業因,又正是自己未來應受的果報,前因後果,循環不斷,也沒有絲毫差錯,即經中所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資訊頭條】: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承辦地向臺灣受災地區捐款 

【兩岸】:靈鷲山啟建水陸法會 以寧靜療愈地球

【素食】:初秋多吃葡萄能排毒 消內熱

【一日禪】:選擇與放棄決定著你的生命

【覺悟】:豆蔻花——以花供塔 生降花雨 

【心靈物語】:「舍」而後才會有所「得」

【禪茶一味】:蒲松齡:藥茶引故事

【佛教圖片】:黃梅四祖寺禪文化夏令營

【書店】:禪意生活—尋找真實的自我 

李雅清

相關焦點

  • 白化文教授在研討會第三場發表論文_佛教_鳳凰網
    白化文教授在研討會第三場發表論文 2007年09月18日 11:14鳳凰網華人佛教
  • 科學家眼中的佛教到底什麼樣?潘宗光教授親述學佛體會
    6月24日,上海覺群人間佛教研究中心邀請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在覺群大禪堂作了題為《淨土法門——我的體會》的主題講座。(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潘宗光教授現場與大家分享了從淨土法門的選擇到體會的心路歷程(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 覺群人生講壇:潘宗光教授助你理解「科學的佛教」
    (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餘儒文)講座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餘儒文)講座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餘儒文)講座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餘儒文)講座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餘儒文)2019年12月1日,上海玉佛禪寺舉辦2019年第十九期覺群人生講壇,著名科學家潘宗光教授以
  • 佛教裡的七位菩薩
    文殊菩薩,佛教菩薩名,梵文Maňjurī的音譯,略稱「文殊」,意為「妙德」「妙吉祥」等,新譯「曼殊室利」。文殊師利菩薩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以論述「般若性空」和「般若方便」的理論著稱。普賢菩薩,勸人廣修十大行願,此即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等十項。普賢菩薩以此十願為眾生成就如來功德的主要法門。相傳普賢菩薩的說法道場在四川峨眉山。觀世音菩薩,佛教認為觀世音菩薩為大慈大悲的菩薩,遇難眾生只要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故名。
  • 愛因斯坦與佛教
    而佛教的真理一般認為是永恆的,佛陀在覺悟時徹悟了實相,自那以後沒有什麼發現能夠超越這種實相。從這個角度看,在過去兩千五百多年裡發展出來的所有佛教教義和修行的目的都在於開顯佛陀覺悟的內容。無論對「佛教」和「科學」作何理解,談論「佛教與科學」的人一般都傾向於認為佛教和科學之間有某種相容性。
  • 對中國佛教哲學內涵的全面探索
    (黃心川語,2003)該書從中國人的佛教著作出發,從中梳理出中國佛教的重要哲學問題,勾勒中國佛教哲學體系,闡述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歷史演變;在此基礎上,又與印度佛教哲學思想、中國固有的儒、道哲學思想進行比較,凸現了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獨具的異彩。依據中國佛教哲學的實際,方教授從人生論、心性論、宇宙論和實踐論等四個方面解析中國佛教哲學的內涵。
  • 汶川大地震手記:一個佛教傳媒人的災區經歷
    (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丹珍旺姆)鳳凰網佛教頻道李保華在帳篷裡了解產婦情況(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丹珍旺姆)我站在帳篷病房裡急切地宣布了素全法師對產婦們的承諾(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安子)從5月13日到8月1日,共有108個孩子在羅漢寺的帳篷裡出生
  • 湖裡區佛教協會幫扶自閉症家庭
    活動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明德法師致辭(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星星家庭親子手繪帆布袋(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中共廈門市湖裡區委統戰部副部長、湖裡區民族與宗教事務局局長葉毓青(左二)、明德法師(左一)、黃昌玲秘書長與星星的孩子交談(右一)(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 2019年藏傳佛教教義闡釋工作研討會在京召開
    、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院長嘉木樣活佛致辭(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徐上傑)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總幹事鄭堆致辭(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攝影:徐上傑)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全柏音代表中國佛教協會致辭(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徐上傑)
  • 張美雲:佛教的環保理念實踐是如何折射的?
    在這種大背景下,探討佛教與環保這一命題便顯示出其應有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下面,擬從佛教折射出的環保理念和實踐兩個方面來進行具體闡述。一、佛教環保理念的思想淵源佛教環保理念的基礎源於佛教中的緣起論。作為佛教的根本教義,緣起論認為一切現象形態都是由因緣和合成的,不是孤立存在的。
  • 杜玲:將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打造成全球典範
    12月30日,2020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如期召開,十餘國高僧大德相聚「雲上」,探討在全球疫情形勢下,如何以佛陀圓融智慧、人文交流力量凝聚人心,助力抗疫,推動共建南海命運共同體,守護南海百姓福祉安康。深圳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杜玲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五年來,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始終發揚佛教的慈悲與智慧,求同存異、開放包容,在推動各國佛教界交流互鑑、增進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希望繼續共同打造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升級版,成為促進世界宗教和諧、增進人民福祉、加強各國民心相通的全球典範。
  • 佛教中有哪些懺法
    懺法是懺悔、除去所犯的罪過,以便積極修行的宗教儀式。我國的佛教懺法起源於晉代,到隋唐時期特別流行。現在流行的懺悔之法有梁皇懺、慈悲水懺、大悲懺、藥師懺、淨土懺地藏懺等。1.大悲懺,儀式簡單莊嚴,是今天流行最廣的一種懺法。
  • 藏傳佛教的朝覲聖地:迪慶梅裡雪山
    (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盧海林)大多數人到了德欽,最大的願望就是能看到梅裡雪山。來過的人都說,看到梅裡雪山,任何人都會受到強烈的震撼,這種震撼來自心靈深處。遺憾的是,到德欽來的人,十有八九看不到梅裡雪山,因為它經常被雲霧所籠罩,很少露出真面目。藏民們都會說,能看到梅裡雪山的人都是幸福的人。1986年,藏傳佛教的十世班禪大師曾在這裡舉行隆重法事。
  • 佛教是釋迦牟尼創立,有人說他只是發揚了佛教,真相究竟如何呢?
    公元前4世紀左右,佛教第一次分裂,產生了兩大部派:上座部和大眾部,後來又繼續分裂,最終發展成為我們知道的: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乘小乘本質並無差別,多半是有修行者對佛經的理解不同造成的,大乘佛教力主參與和幹預社會生活,即我們說的「入世」,要求深入眾生,救度眾生,他們提出「上求菩提,下渡眾生」,而所謂」小乘」就是小船,講究眾生自救,也就是我們說的「出世」。其實大城小乘並無高下之分,見仁見智而已。
  • 佛教為什麼會肯定因果法則
    信仰是一種虔誠(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攝影:古道西豐)例如我們感到熱時,在內心中自然而然的就有一種如何獲得涼爽的要求,有了這種要求,進一步就要追究為何會熱?如何才能不熱?追究的結果,發現得到涼爽的方法,於是發明了電風扇及冷氣機等。察果知因,不但肯定了因果法則的存在,亦促進了人類知識的發達。
  • 從唐卡展看藏傳佛教的圖紋與「淨域虔心」
    從現場的唐卡可以欣賞與解讀藏傳佛教中的一些圖紋。唐卡中的男女神祗擁抱與歷史信息在談到唐卡之前,不妨先簡單了解一下佛教的體系,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南傳佛教,並稱三大佛教體系。這一簡單的劃分法主要從其流傳的地域以及典籍所使用的語言考慮。其中,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同屬大乘佛教,而南傳佛教為小乘佛教。
  • 佛教傳入中國第六階段——從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到三和理論的提出
    指出在家信眾與出家僧眾是相輔相行的,欲要振興佛教,是必使佛教在社會上得到支持和普及,必須「都攝乎正信佛教之在俗士女而後圓滿。」(《佛教正信會緣起》)提出要以佛教的五戒十善作為在家信眾學佛的根本,以使佛教道德深入社會人心,而改善社會風尚。
  • 卓新平:佛教中國化三部曲 中國文化豐富佛教世界觀
    從現狀角度來說,現今的佛教非常活躍,而中國是當今世界上佛教最活躍的國度,中國佛教引領著世界佛教發展的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說,佛教在中國文化的現代擔當上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科學、系統地研究佛教就顯得十分重要。
  • 《達摩祖師傳》裡的佛教知識試解析一
    如果有一點佛教基礎知識,您也許對影片能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影片那麼精彩,那達摩祖師在歷史上是真有其人嗎?答案是肯定的。菩提達摩,通稱達摩,生於南天竺(印度),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子,剎帝利種姓。先說下種姓。
  • 這場關于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的圖片展,一定要看!
    廣西桂平西山龍華古寺(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張滿常)廣西桂平西山龍華古寺(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妙傳)2020年11月25日,首屆東協廣西佛教論壇暨廣西龍華古寺重光三十周年慶典在廣西龍華古寺開幕,本次活動包含一場看點十足的「堅持我國佛教中國化方向圖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