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懺悔
佛教自西漢末傳入中國,到東漢末和三國時期開始擴大其影響,經魏晉南北朝期間與中國傳統文化衝突中的磨合,至唐宋,在精神領域,終於成為與儒、道既對立又互補的鼎足而三的思想文化體系。隨著佛教影響的擴大,作為其宗教理論和宗教活動的一個部分,「懺悔」觀念和行為的影響也日益擴大。
世尊在《業報差別經》中講到:「復有業作而不集。若有眾生。身口意等。造諸惡業。造已怖畏。慚愧遠離。深自悔責。更不重造。是名作而不集。」
這裡講我們如果做了惡事,造了惡業,但是後悔了,對於自己的行為造成的惡果十分恐懼,深深自責,發誓以後不造。這樣果報就是做而不集,業果最終不會聚集顯現,這一「作而不集」其實講述的就是懺悔。
眾所周知,「懺悔」乃漢譯佛經中一個中外合璧的詞語,「懺」為梵文「懺摩」的音譯,「悔」則為「懺摩」的漢語意譯,「懺摩」的原義為有意或無意地觸犯了別人而請求原諒。梵語中另有「提舍那」一詞,意為「說罪」,即通過檢討自己的過失以求消除罪孽。在初期的漢譯佛經中,將二者混而為一,省略稱之為「懺」,又因為請求原諒與檢討過失皆出於自責,而自責與「悔」的心理情緒相通,故於「懺」後又附之以意譯之「悔」。這樣,「懺悔」就具有了自己承認並對人發露所犯罪過以求容忍寬恕之義。「懺悔」在佛教的宗教生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佛教教規規定,信徒皈依佛門之前,必須首先懺悔往業,然後方可為僧團所接納。出家修行後,若有過犯,應隨犯隨悔,至少應於每半月集會誦戒時,予以悔淨。
二、如何懺悔
有生死就有輪迴,在我們無法計算的輪迴中,自己造作了無數的惡業。龍樹菩薩云:一切痛苦皆由惡因而來,一切安樂皆由善因而來。因為這些數不清的身語意三惡業,阻止了純淨的菩提心從心底生起,我們要求得解脫的道路就會障礙重重,懺悔是此時此刻唯一的辦法。
懺悔有理懺與事懺,佛教講「一切唯心造」,一念善則善,一念惡即惡。理懺的道理就是「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空,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心空則罪消,但此理過於高妙,沒有特別的佛教修養功夫和深厚的慧根及善根不能得。佛教通常所說的懺悔是事懺,事懺乃是按一定的修懺法以懺除罪業(心、事兩方面)的佛教活動。漢地通行的懺法有兩類:一類是集諸經法義,懺悔罪過;一類是依天台教義,修習止觀的行法。
據佛教史載,最早的懺法是劉宋時代出現的藥師行事。《藥師懺》是一種專為消災延壽的法事,現在所通行的《梁皇寶懺》是梁武帝蕭衍根據大乘佛教的經義,召集京邑大德法師,專為討論僧人是否應實行斷肉制而定出。佛教原實行禁食「葷」制,「葷」是專指大蒜、蔥這類氣味濃烈、富於刺激的食物,「葷」與「肉」是兩種概念。印度佛教實行乞食制,而印度的素菜類種植也比較貧乏,僧人沿戶行乞,所食物品隨人施捨而定,只要不是親眼見到被殺,或專為「我」而殺的肉類,僧人乞得皆可食。佛教傳入中國後,僧人行乞制度逐漸改變,且漢地特產豐富,有條件實行斷食肉制。提倡吃素,更能體現佛教的慈悲利生精神,所以,僧人素食,經梁武帝的提倡,自然被佛教界接受而在漢地流行,並成為一種制度確定下來。除《梁皇懺》外,現在比較通行的還有《萬佛名懺》和《慈悲水懺法》也屬同一類懺悔法。
修習止觀的懺法創始於智顗大師,該法有比較嚴謹的組織程序,總有十條:一、嚴淨道場;二、沐浴淨身;三、以三業(身、口、意)供養;四、奉請三寶;五、讚嘆三寶;六、禮拜;七、懺悔;八、行道旋繞;九、誦經;十、坐禪正觀實相(諸法之究竟)。後世天台宗學者依循這個組織形式,編制了多種懺法,如《往生淨土懺願儀》、《大悲懺法》、《地藏懺法》等。這類懺法的本旨是借禮讚行懺以安定身心,通過誦經、坐禪正觀諸法實要(究竟),如是周而復始的修行,以期悟入佛道,證得聖果。
三、七種懺悔心
懺悔的時候,有所謂的七種懺悔心,藉由這七種心,一方面對自己產生深刻而強烈的提醒作用,一方面也能喚起利他的慈悲與智慧的空觀。
首先是「大慚愧心」,世間上的人,一天到晚關心的是什麼?關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東西,那就是怎麼樣追名逐利,改善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眼睛不停地追逐色相,耳根不停地追逐音樂,鼻子不停地追逐香味,舌頭不停地追逐美味,身體不停地追逐妙觸。人們很少能夠去考察生命的內在,只知道隨著欲望而忙碌。由於一味地執著外境,結果迷失了自己,這就是《法華經》上所說的「迷己逐物」。因此現代人儘管生活在豐富多彩的物質環境中,依然感到空虛、失落、無聊、孤獨,這都是因為迷失了自己的緣故。唯有對自己的言行生慚愧心,才能進一步有懺悔的意願。
其次為「恐怖心」,知道自己所造的罪業深重,知道業果的報應不爽,而生起擔心命終墮入惡道的恐怖心,這種怖畏心,能提醒自己隨時隨地注意身口意三業。佛經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說明我們今生所受的善惡果報,都是自己所種的業因,是自種因,自受果。而現前身口意三業時時造作的業因,又正是自己未來應受的果報,前因後果,循環不斷,也沒有絲毫差錯,即經中所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資訊頭條】: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承辦地向臺灣受災地區捐款
【兩岸】:靈鷲山啟建水陸法會 以寧靜療愈地球
【素食】:初秋多吃葡萄能排毒 消內熱
【一日禪】:選擇與放棄決定著你的生命
【覺悟】:豆蔻花——以花供塔 生降花雨
【心靈物語】:「舍」而後才會有所「得」
【禪茶一味】:蒲松齡:藥茶引故事
【佛教圖片】:黃梅四祖寺禪文化夏令營
【書店】:禪意生活—尋找真實的自我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