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佛教哲學內涵的全面探索

2020-11-25 手機鳳凰網

作者:魏德東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院長

《中國佛教哲學要義》堪稱方立天教授的代表作。著名學者黃心川認為,這本書總結了解放以後乃至近現代研究佛教義理的歷史經驗,從中國文化的宏觀角度,探討了中國佛教文化的精髓,繼承和發揚了老一輩佛學研究家湯用彤、呂澂、陳垣、任繼愈等的優秀傳統,「用歷史比較的方法和角度對中國佛教哲學做了全新的解釋,堪稱我國佛學界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力作。」(黃心川語,2003)該書從中國人的佛教著作出發,從中梳理出中國佛教的重要哲學問題,勾勒中國佛教哲學體系,闡述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歷史演變;在此基礎上,又與印度佛教哲學思想、中國固有的儒、道哲學思想進行比較,凸現了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獨具的異彩。

依據中國佛教哲學的實際,方教授從人生論、心性論、宇宙論和實踐論等四個方面解析中國佛教哲學的內涵。人生論是對人的構成、人的本質、人的本性、人生價值、人生理想等問題的綜合探討,結合中國佛教史的實際,方教授集中分析了因果報應論、神不滅論、涅槃理論、佛的理念和淨土觀念。

心性論主要是對成佛根據的研究,是理解中國佛教哲學的核心環節。方教授在概述印度佛教心性說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佛教哲學心性論的範疇網絡,依次闡述了南北朝時代的心性思潮,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唯識宗、密宗的心性思想,又以特別巨大的篇幅闡述禪宗的心性論,包括慧能以前、慧能、慧能以後之菏澤宗、石頭宗、洪州宗和臨濟宗,最後概括佛教與儒家、道家在心性思想上的互動,指出心性思想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根基。

宇宙論是對人的生存環境和客觀世界本質的研究,方教授進一步細分為結構論、現象論和本體論,總結了中國佛教哲學中不同時期不同宗派的宇宙觀。實踐論探討的是佛教解脫的途徑和方法,方教授認為這是中國佛教哲學最富創造性的部分,暗合佛教戒、定、慧三學的理路,方教授從倫理實踐、禪法修持和智慧修學等三個方面依次展開,重點分析佛教倫理實踐的方式方法,直覺思維的內容和特點,語言觀和真理觀。全書的結語則表達了作者對21世紀人類社會特點和基本矛盾的看法,濃縮了中國佛教哲學的基本精神,進而提出了中國佛教哲學的現代價值,表現出強烈的現實關懷。

在有關中國佛教哲學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上,方立天教授都在充分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有所突破,體現出長期學術磨礪的功夫和高超的理論思維水準。例如,對於佛教哲學的核心範疇「空」,有很多說法,不易界定,方立天教授經過多年反覆的體會與思考,將其概括為四個層次,即空性、空理、空境和空觀,囊括了中國佛教學者在不同語境中對這一概念的多重理解。又如,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因果報應是最早從國外傳入,並產生廣泛而巨大反響的宗教人生理論。

這一理論在給中國人巨大心靈衝擊的同時,也帶來了眾多質疑,方著將自東漢至近代的懷疑綜括為八類,這就是第一,人死氣散,何處是地獄天宮?第二,五情六欲,人心所常,不應有報應;第三,一切都是自然的造化;第四,命定或偶然;第五,殺生不應受惡報;第六,信佛並不得好報;第七,善人早夭惡人長壽;第八,不能證明靈魂的存在。在探討中國佛教學者對報應說的新論證時,方著又邏輯地解析為報應的根源、報應的方式、報應的主體、報應的性質等四個方面,龐蕪繁雜的史料立刻瞭然分明。

在分析中國佛教因果報應論的特色時,方著又特別從宗教社會學功能主義的角度,考察其複雜的社會作用,這就是平衡心理、道德導向和穩定社會,體現了作者深厚的社會科學理論背景。再如,慧能的《壇經》是一部表面通俗但含義繁複的著作,對概念的使用靈活多變,方著在討論其核心概念「自性」時,歸結為五個方面,這就是清淨性、真如性、智慧性、空寂性和含藏性,在論證「自性」的功能時,又分解為含容萬法、觀照萬法、思量自化和生三身佛等四個層次。這樣精闢的概括總結,在方著中俯拾皆是。

專家評論說:「同以往國內涉及佛教哲學的著作相比較,方先生的論著無論是在思想的深度上還是在廣度上,都是一個很大的飛躍。論著的第一個特點是其理論探討的廣泛與全面。

論著研究的對象已經包括了所有中國佛教派別,但由於它是佛學觀念的發展研究,討論的是每一基本哲學範疇在佛教哲學大廈中的位置與相互聯繫,所以它不是一個個宗派的個別思想的再現,而是一個宗教的整體思想的凸現。正是在這裡,該書充分體現了作者對於佛教哲學體系的深刻領會、對名相概念及其各家說法的精到把握與嫻熟傳達的能力。」(宋立道語,2003)

基於以上成就,《中國佛教哲學要義》被譽為全面總結了百餘年來中國佛教哲學研究的成果,是20多年來最好的佛教研究著作之一。方立天教授也因這部著作而成為中國現代佛教與哲學研究史上的代表人物。

版權聲明:凡註明 「鳳凰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或音視頻),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如需轉載,請與鳳凰網(010-62111406)聯繫;經許可後轉載務必請註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

相關焦點

  • 略論佛教本體哲學——胡曉光
    本體是一切存在的終極本質,因而一切學術都有其與之相關的本體觀念,佛教的主旨在於究竟諸法實相,這個實相就是一個本體。不過佛教的本體觀與一切世間學術之本體觀大有不同,正因如此,佛教才稱得上與世間法不共,才稱得上是究竟圓滿的本體哲學。大乘佛教在印度有兩輪,一是般若中觀空輪,二是瑜伽唯識有輪。然而在中國,大乘佛教有三大系,一是空宗,二是有宗,三是性宗。
  • 論中國生命哲學思想的內涵與意義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的國家,其哲學思想源遠流長,並經過了歷史沉澱和時間檢驗。中國哲學思想集中體現了孔孟精髓、民族智慧,需要我們一代代傳承下去,中國哲學是一種生命哲學,是對諸多生命智慧的充分展現。如今,人們對生命有了更多新的認識,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進步,自然的主導和社會的主體被人代替。
  • 佛教與道家哲學的十大區別
    我從1月底開始看了很多佛教的書。我發現佛教哲學和道家哲學差別太大,甚至相反。為此,我從十個方面把佛教哲學(主要是中國佛教哲學)與道家哲學(主要是《道德經》哲學)作了對比,供大家參考。這十個方面是: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人生哲學、生命觀、認識論、因果關係、人生修煉的方法論、人生修煉的結果,以及政治哲學(當然包含管理哲學)。
  • 佛教「智慧」的內涵和現實意義的探討
    「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徵文佛教「智慧」的內涵和現實意義的探討心律提要:本文試圖通過對佛教「智慧" 的內涵進行比較全面的探討,即通過探討佛教「智慧"與一般世間智慧、與儒家「智慧"的不同,通過探討佛教「智慧"在整個佛教理論體系中所處的地位
  • 中國人生哲學的高階管理哲學,一篇文章帶你全面認識中國哲學
    在中國哲學的管理智慧中,我們可以說整個中國哲學都是人生哲學、生命哲學、實踐哲學,以及管理哲學,重點都在人的管理上。但是,他既有個人人生的管理,個人生死的管理,也有管理眾人之事的管理智慧。本文之作,將以管理眾人之事的管理智慧為討論對象,重點在指出那些學派的那些材料是針對上階層管理者在處理眾人之事上應有的觀念。
  • 唐任伍: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學派」的內涵和四大特點
    在5月17日召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席話,對於當今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來說,無疑具有振聾發聵的意義,標誌著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又一個春天的到來。今天的中國,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人民生活大幅度改善。但是,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從概念到範疇到邏輯體系,甚至研究成果的評判權,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被西方頤指氣使,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舞臺上缺少重要的話語權。
  •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寫給現代人看的中國哲學
    對於一些複雜概念和問題的探索,賴著並不吝嗇對於當代研究成果的引用和梳理,要麼得出綜合性的結論,要麼將問題的複雜性呈現出來,讓讀者自己去思考。例如,在論述儒家的核心概念之一「禮」時,賴著就參考並引用了Henry Skaja、德效騫(Homer Dubs)、杜維明、信廣來等多位海外中國哲學研究者的觀點,給讀者帶來一個全面且富有彈性的解釋:禮既可以指中國古代的行為規範條文,也可以指這些條文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例,還可以指古代的宗教活動以及宮廷慶典儀式;禮根據一個人在特點關係中所處的位置來制定出不同的標準以規定得體的行為;禮還具有審美的向度,它把禮儀風度引入了人際交往
  • 基於佛教哲學來審視愛因斯坦與玻爾的爭論
    本文基於佛教哲學來重新審視愛因斯坦與玻爾的爭論,簡要介紹了他們爭論的過程和本質以及佛教哲學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礎上,用佛教哲學來重新解釋量子力學的現象,並比較了它與愛因斯坦和玻爾的觀點的差別。 同時,對當代多名頂級物理學家有關解釋量子現象的哲學觀點進行了剖析。
  • 道家哲學是中國哲學的根基嗎?
    因為道家的宇宙生成論和宇宙本體論一直影響著中國的傳統哲學。先秦道家建立了這個思想,漢代的《淮南子》、嚴遵、王充都受到老子生成論影響,到了魏晉玄學就更突出。佛教到中國來,就是道家接引的,也是走本體論的路子。程朱理學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它也是受道家思想影響。儒家在哲學上面有天人合一的觀點、天人感應說,儒家有豐富的人性論思想,這些可以說是儒家的。
  • 現代科學發展與中國古代哲學思維
    《希格斯玻色子、格物致知與四大皆空》(以下簡稱《希》文)涉及到的問題很多,基本的內容則是闡述希格斯玻色子(現代物理學的最新發現)與格物致知(中國古代儒家學說,特別是朱熹和王陽明的哲學思想)、四大皆空(佛教以及老子關於「空」和「無」的學說)之間的關係。本文限於篇幅。
  • 中國道路的哲學觀念
    在他的帶領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被中宣部授予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特別貢獻獎」,在主題出版、專業出版、智庫出版、「走出去」出版、大眾出版、數字出版等方面做出諸多探索,取得顯著成績。  內容提要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 卓新平:佛教中國化三部曲 中國文化豐富佛教世界觀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雖然創立於古代印度,卻興盛於中國。千百年來,佛教對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日常生活都產生了極其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在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相互衝突和交融中,佛教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的民族宗教,並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國佛教文化。佛教為什麼在中國能夠取得如此大的影響?佛教的中國化經歷了怎樣的過程?中國佛教對世界又意味著什麼?
  • ...佛教教義闡釋論壇暨堅持藏傳佛教中國化方向研討會在西藏日喀則...
    9月10日,中國佛協西藏分會第四屆藏傳佛教教義闡釋論壇暨堅持藏傳佛教中國化方向研討會在西藏日喀則舉行。論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宗教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全面貫徹落實區黨委、政府和吳英傑書記有關重要指示精神,堅持藏傳佛教中國化方向深入開展教義闡釋。論壇表彰了優秀論文作者、優秀組織單位和先進工作者,來自區內各大寺廟的20名高僧大德作了闡釋演講。
  •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內涵、意義與實現路徑
    與會專家學者結合十八屆五中全會的最新精神,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內涵、意義與實現路徑展開了深入而熱烈的討論。 一、「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科學內涵 與會學者基於不同的學科背景和觀察視角,圍繞「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科學內涵展開了熱烈討論。
  • 用英語撰寫中國哲學
    馮友蘭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講中國哲學的講義經過整理,就以《中國哲學簡史》為名,由美國麥克米倫公司出版。  就文化背景來說,《中國哲學簡史》原是講給西方人的。面對對中國哲學比較陌生的聽眾,講授紛繁複雜、源遠流長的中國哲學,確實有很大難度,非大家難以勝任。馮友蘭對此有高度自覺:「小史者,非徒巨著之節略,姓名、學派之清單也。譬猶畫圖,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
  • 會議|佛教中國化研究的歷史與展望(上)
    參會學者:王俊淇(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王  頌(北京大學哲學宗教學系)孫國柱(中國政法大學哲學系)史經鵬(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李  燦(北京外國語大學亞洲學院)陳志遠(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所)張雪松(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楊  浩(北京大學哲學宗教學系)趙  文(南開大學哲學學院)趙  悠(北京大學哲學宗教學系)
  • 中國經驗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礎上,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必將進一步把中國社會推向前進。
  • 中國哲學的緣由、脈絡、弊病,他都一針見血地指出來了
    《尚書》這部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典籍,開篇收錄了據傳是大約在公元前2400年左右的君主——堯舜——施政典令。《堯典》《舜典》等為我們提供了不少頗有意味的宗教材料,由此可對中國早期的自然觀窺得些許端倪。這一自然觀流布至今,與其原貌只是略有出入。不過在中國,哲學探索的真正覺醒應該說要到周朝開始顯露衰落之相時,即公元前7世紀。
  • 最常見佛教禮節:雙手合十的內涵
    但對於這個看似再簡單不過的禮節,我們不一定了解它的內涵,也有可能在使用的時候並不規範。標準的合十禮應該是怎樣的,又有著什麼樣的含義呢?合十的標準動作是雙手併攏形成梭子狀,兩掌之間形成空洞,表示「空」。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如果是兩個手掌緊貼在一起,變沒有「空」。因為從作用上來說,合十也是最常見的手印。
  • 理工科大學開展「哲學通識課」的實踐探索
    關鍵詞:課程思政;通識教育;哲學課程「課程思政」是大學開展立德樹人,實現大學使命的重要途徑。自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以來,各大學都開展了各具特色的「課程思政」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其中,不乏亮點和可供借鑑之處。但不可否認的是,「課程思政」教育實施時間不長,在理論探索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