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德東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院長
《中國佛教哲學要義》堪稱方立天教授的代表作。著名學者黃心川認為,這本書總結了解放以後乃至近現代研究佛教義理的歷史經驗,從中國文化的宏觀角度,探討了中國佛教文化的精髓,繼承和發揚了老一輩佛學研究家湯用彤、呂澂、陳垣、任繼愈等的優秀傳統,「用歷史比較的方法和角度對中國佛教哲學做了全新的解釋,堪稱我國佛學界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力作。」(黃心川語,2003)該書從中國人的佛教著作出發,從中梳理出中國佛教的重要哲學問題,勾勒中國佛教哲學體系,闡述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歷史演變;在此基礎上,又與印度佛教哲學思想、中國固有的儒、道哲學思想進行比較,凸現了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獨具的異彩。
依據中國佛教哲學的實際,方教授從人生論、心性論、宇宙論和實踐論等四個方面解析中國佛教哲學的內涵。人生論是對人的構成、人的本質、人的本性、人生價值、人生理想等問題的綜合探討,結合中國佛教史的實際,方教授集中分析了因果報應論、神不滅論、涅槃理論、佛的理念和淨土觀念。
心性論主要是對成佛根據的研究,是理解中國佛教哲學的核心環節。方教授在概述印度佛教心性說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佛教哲學心性論的範疇網絡,依次闡述了南北朝時代的心性思潮,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唯識宗、密宗的心性思想,又以特別巨大的篇幅闡述禪宗的心性論,包括慧能以前、慧能、慧能以後之菏澤宗、石頭宗、洪州宗和臨濟宗,最後概括佛教與儒家、道家在心性思想上的互動,指出心性思想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根基。
宇宙論是對人的生存環境和客觀世界本質的研究,方教授進一步細分為結構論、現象論和本體論,總結了中國佛教哲學中不同時期不同宗派的宇宙觀。實踐論探討的是佛教解脫的途徑和方法,方教授認為這是中國佛教哲學最富創造性的部分,暗合佛教戒、定、慧三學的理路,方教授從倫理實踐、禪法修持和智慧修學等三個方面依次展開,重點分析佛教倫理實踐的方式方法,直覺思維的內容和特點,語言觀和真理觀。全書的結語則表達了作者對21世紀人類社會特點和基本矛盾的看法,濃縮了中國佛教哲學的基本精神,進而提出了中國佛教哲學的現代價值,表現出強烈的現實關懷。
在有關中國佛教哲學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上,方立天教授都在充分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有所突破,體現出長期學術磨礪的功夫和高超的理論思維水準。例如,對於佛教哲學的核心範疇「空」,有很多說法,不易界定,方立天教授經過多年反覆的體會與思考,將其概括為四個層次,即空性、空理、空境和空觀,囊括了中國佛教學者在不同語境中對這一概念的多重理解。又如,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因果報應是最早從國外傳入,並產生廣泛而巨大反響的宗教人生理論。
這一理論在給中國人巨大心靈衝擊的同時,也帶來了眾多質疑,方著將自東漢至近代的懷疑綜括為八類,這就是第一,人死氣散,何處是地獄天宮?第二,五情六欲,人心所常,不應有報應;第三,一切都是自然的造化;第四,命定或偶然;第五,殺生不應受惡報;第六,信佛並不得好報;第七,善人早夭惡人長壽;第八,不能證明靈魂的存在。在探討中國佛教學者對報應說的新論證時,方著又邏輯地解析為報應的根源、報應的方式、報應的主體、報應的性質等四個方面,龐蕪繁雜的史料立刻瞭然分明。
在分析中國佛教因果報應論的特色時,方著又特別從宗教社會學功能主義的角度,考察其複雜的社會作用,這就是平衡心理、道德導向和穩定社會,體現了作者深厚的社會科學理論背景。再如,慧能的《壇經》是一部表面通俗但含義繁複的著作,對概念的使用靈活多變,方著在討論其核心概念「自性」時,歸結為五個方面,這就是清淨性、真如性、智慧性、空寂性和含藏性,在論證「自性」的功能時,又分解為含容萬法、觀照萬法、思量自化和生三身佛等四個層次。這樣精闢的概括總結,在方著中俯拾皆是。
專家評論說:「同以往國內涉及佛教哲學的著作相比較,方先生的論著無論是在思想的深度上還是在廣度上,都是一個很大的飛躍。論著的第一個特點是其理論探討的廣泛與全面。
論著研究的對象已經包括了所有中國佛教派別,但由於它是佛學觀念的發展研究,討論的是每一基本哲學範疇在佛教哲學大廈中的位置與相互聯繫,所以它不是一個個宗派的個別思想的再現,而是一個宗教的整體思想的凸現。正是在這裡,該書充分體現了作者對於佛教哲學體系的深刻領會、對名相概念及其各家說法的精到把握與嫻熟傳達的能力。」(宋立道語,2003)
基於以上成就,《中國佛教哲學要義》被譽為全面總結了百餘年來中國佛教哲學研究的成果,是20多年來最好的佛教研究著作之一。方立天教授也因這部著作而成為中國現代佛教與哲學研究史上的代表人物。
版權聲明:凡註明 「鳳凰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或音視頻),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如需轉載,請與鳳凰網(010-62111406)聯繫;經許可後轉載務必請註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