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新平:佛教中國化三部曲 中國文化豐富佛教世界觀

2020-11-23 中國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卓新平

當我們在談論佛教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雖然創立於古代印度,卻興盛於中國。千百年來,佛教對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日常生活都產生了極其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在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相互衝突和交融中,佛教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的民族宗教,並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國佛教文化。

佛教為什麼在中國能夠取得如此大的影響?佛教的中國化經歷了怎樣的過程?中國佛教對世界又意味著什麼?本網記者就這些問題對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卓新平進行了專訪。

佛教研究三大方面:歷史、經典、現狀

宗教學的研究就是對世界宗教進行系統深入、科學的探討。196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建立,就提出了科學系統地研究宗教問題。

卓新平介紹,世界三大宗教的根源都在亞洲,但在發展過程中漸漸形成了世界性的影響。佛教主要是在東南亞開始發展,形成了東方文化的特色;伊斯蘭教在中亞、中東地區發展,形成了阿拉伯文化特色;而基督教從地中海擴散到世界其他領域,尤其對西方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卓新平表示,一般來說,研究宗教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歷史、經典、現狀。

從歷史角度來說,三大宗教中,佛教的歷史最為悠久,也是開創性的。佛教首先在發源地與印度文化進行對話,又借印度文化開始與西方文明尤其是古希臘文化對話,這是佛教的獨特之處。

從經典角度來說,佛教經典浩如煙海,如眾多學者窮其一生研究的不同文字、不同版本的《大藏經》,希望可以對佛教的體系和邏輯了解透徹。此外,佛教經典翻譯在世界翻譯史上也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從現狀角度來說,現今的佛教非常活躍,而中國是當今世界上佛教最活躍的國度,中國佛教引領著世界佛教發展的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說,佛教在中國文化的現代擔當上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因此,科學、系統地研究佛教就顯得十分重要。

佛教中國化三部曲:政治、社會、文化

在卓新平看來,佛教之所以在中國能夠取得較大影響,跟它積極適應中國社會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佛教剛傳入中國時,強調原汁原味的印度佛法,並認為佛法高於一切的,對中國的政治威權表示不屑一顧。因此,一開始佛教進入中國並不順利。

「在與中華文化磨合的過程中,佛教開始了自我調整。」卓新平說。

一方面,佛教在本土印度不斷衰落,在歷史上甚至有一段時間消逝了,外部支撐逐漸減少,客觀上需要適應中國的社會文化處境;

另一方面,在主觀上,佛教想影響中國社會,首先得跟中國的社會政治相融合,客觀上分為了政治上、社會上和文化上的中國化進程。

在政治上,佛教高僧有一句名言: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與中國政治積極、雙向的互動促進了佛教中國化的發展進程。客觀來說,佛教在政治上的中國化完成的較早,相對也完成的較好。因此,佛教與中國的社會漸漸融洽起來。

中國社會在制度、生活、行為方式上有一些特色,適應了中國社會的這些特色便是佛教在社會上的中國化發展。如今的人間佛教、人生佛教等就體現了中國特色,這在印度佛教裡是沒有的。

卓新平認為,佛教在文化方面的中國化最難,但也最有魅力。佛教在文化上的中國化體現在中國形成的各個宗派,這些宗派的形象在印度是沒有的,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禪宗。

在完成了政治、社會和文化上的中國化後,佛教在博大精深的中國社會文化體系中華麗轉身,完成了在中國「落戶」的過程。如今,幾乎沒有中國人把佛教看作外來宗教,提到弘揚中華文化傳統,自然而然會想到佛教文化。

中國文化豐富了佛教的世界觀

卓新平表示,佛教是講究哲理的宗教,因此,在中國哲學思想發展中,佛教佔了很大的比重。同時,佛教發展既包含東方智慧,也有中國文化特色,這也是佛教的特色之一。佛教文化雖然源自尼泊爾、印度,但是它真正發揚光大、形成世界性的影響有中國文化的重要參與。世界文化離不開佛教文化,中國文化更離不開佛教文化。

卓新平表示,佛教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的定位獨特,形成了自身文化特色,不同表現模式的感染力也非常深遠,在如今的世界宗教對話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與中國的儒家、道家進行了對話,中國的傳統文化豐富了佛教的世界觀,使佛教的整體認識中又出現了中國的特色。因此,中國佛教研究博大精深,也能給今天世界在認識論和實踐上的發展提供重要啟迪。

中國的文化講究什麼呢?卓新平認為,中國文化講究空間的整體觀。太極圖、陰陽共構等均是空間的布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在《易經》的時候,這種陰陽共構形成大千世界的思想就形成了。佛教對世界的認識不是二元分輸,也是一種整體觀,尤其強調時間上的整體——結合人的主體性,把世界的發展作為一個整體,從時間觀上看永恆的輪迴。卓新平認為,在世界幾大宗教中,佛教是最強調人的主體性的宗教,對人的認知最為深邃。

「佛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覺,就是悟,覺悟是什麼?人的主體的覺悟,所以,釋迦牟尼便就彰顯了出來。」他說。

人對世界的認識也是從對客體的認識展開,這個客體認識主要是對物的認識,在這方面,西方的基督教有優勢之處,窮盡物的特點,找出物的規律。而在佛教裡,則突出對心的研究,要有人去觀察、琢磨物體的存在,靠人心,包括人的思想、智慧。因此,心在觀察客體世界的過程中,就有主客體之間的互動,人的主體性也因此體現了出來。

卓新平說:「許多研究佛教的專家學者都說,佛教是一種心學,授人如何修心、養心,及通過修心、養心,達到面對大千世界時的靜心,深邃又有豐富的主體意識。」

越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對世界的感染力就越大

「佛教作為一種智慧和主體意識,對整個世界的發展都有很好的影響。往往越是中國的,對世界的感染力就越大,佛文化的魅力也因此顯現。」卓新平說。

文化交流的邊際在於不理解時會有衝突,如果帶著對話、了解的態度,那麼文化邊際便會有深度的文明對話。卓新平呼籲,不能只看到文明衝突給人類帶來的悲劇,也要看到人類有文明對話的希望。在這方面,佛教是個典範。

佛教雖然古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必須與時俱進,適應今天中國社會的發展。今天的中國佛教之所以對世界佛教圈影響力變大,依靠的就是禪文化的對知識分子、普羅大眾的魅力。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代表中國文化傳統走出去,影響世界。

「從這方面來講,佛教可以先行。」他說。

(記者舒珺)

相關焦點

  • 古代世界的形成(下)——佛教中國化
    (圖片來源:IC Photo)【文化的江山】劉剛/文佛教中國濫觴佛教何時傳入中國?有認為,在秦漢之前,春秋戰國之時。王嘉《拾遺記》說,燕昭王七年,沐胥之國即印度,有術士來朝,「五年乃至燕都」,俞樾《茶香室叢鈔·卷十三》說是「佛法入中國之始」。
  • 會議|佛教中國化研究的歷史與展望(上)
    「三大體系建設」著眼於「有中國特色」,這和「佛教研究中國化」異曲同工,都是為了發覆「中國」特徵。最近還有一個比較熱門的說法叫「中國文化基因」,可能和佛教有一點關係。這個說法最近有點火,和2020年《讀書》雜誌上的一篇書評《史前中國的文化基因》有關,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的陳勝前教授,一位研究舊石器時代的考古學家。
  • 寡婦失節,不如老妓從良,來自佛教的奇葩世界觀,根源在儒家文化
    從漢明帝派人去西域拜佛求經開始,佛教進入我國社會近兩千年了。這兩年前來,這個域外宗教與我國本土的民風民俗相結合,發展出了各種不同的流派,而這些流派對中國文化產生和很深遠的影響。佛教的教義和哲學通過它經文和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對老百姓的生活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佛教傳入中國第六階段——從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到三和理論的提出
    [1]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提出的歷史文化背景: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猛烈衝擊;另一方面,歐洲學術界對佛教研究卻表現出相當的熱情,以致中國近代佛教(特別是在研究方法上)在相當程度上受到西學各方面的影響。
  • ...佛教教義闡釋論壇暨堅持藏傳佛教中國化方向研討會在西藏日喀則...
    9月10日,中國佛協西藏分會第四屆藏傳佛教教義闡釋論壇暨堅持藏傳佛教中國化方向研討會在西藏日喀則舉行。論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宗教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全面貫徹落實區黨委、政府和吳英傑書記有關重要指示精神,堅持藏傳佛教中國化方向深入開展教義闡釋。論壇表彰了優秀論文作者、優秀組織單位和先進工作者,來自區內各大寺廟的20名高僧大德作了闡釋演講。
  • 《西遊記》世界觀中,「化胡為佛」是在貶低佛教嗎?
    有朋友認為書中「化胡為佛」之說,另有其意,並非指的是老子教化釋迦覺悟證道,相反指的是老子拜釋迦為師。其實這部小說的創作,並非是嚴格依照宗教體系,而是以民間傳說和民俗信仰為基礎創作的。朋友以為,化胡之說源出的《老子化胡經》是違經,作者不可能參考,何博士不以為然。
  •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五臺山,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中華十大名山之一,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佛教聖地之一,文殊師利菩薩道場。五臺山有浩如煙海的佛像,數量多達30000餘尊,如有佛、菩薩、羅漢、脅侍、供養人等。
  • 這場關于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的圖片展,一定要看!
    廣西桂平西山龍華古寺(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妙傳)2020年11月25日,首屆東協廣西佛教論壇暨廣西龍華古寺重光三十周年慶典在廣西龍華古寺開幕,本次活動包含一場看點十足的「堅持我國佛教中國化方向圖片展」。
  • 從天而降的敦煌飛天——佛教神話和道教神話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明朝著名神魔小說《封神演義》提到過這些神話,但是在《封神演義》中,他們都被中國化了,而且《封神演義》中燃燈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全部變成了「道長」,這也是道教文化對於佛教文化的影響了,此外天龍八部中的神鳥迦樓羅,龍族納迦對中國的鳳文化,龍文化也有很大的影響,還有就是香神乾闥婆與樂神緊那羅了,但是在敘述這些之前,我們先來說說中國的本土道教神話。
  • 對中國佛教哲學內涵的全面探索
    著名學者黃心川認為,這本書總結了解放以後乃至近現代研究佛教義理的歷史經驗,從中國文化的宏觀角度,探討了中國佛教文化的精髓,繼承和發揚了老一輩佛學研究家湯用彤、呂澂、陳垣、任繼愈等的優秀傳統,「用歷史比較的方法和角度對中國佛教哲學做了全新的解釋,堪稱我國佛學界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力作。」
  • 中國風景: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五臺山
    五臺山地層完整豐富,特別是前寒武系地層典型奇特,是中國地質科考的重點地區。五臺山境內的絕大部分地層組段,都是以該地區的山、水、村、鎮命名的,它們在地質學領域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五臺山由古老結晶巖構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聳立,峰頂平坦如臺,故稱五臺︰東臺望海峰、西臺掛月峰、南臺錦繡峰、北臺葉鬥峰、中臺翠巖峰。
  •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四大佛教菩薩道場 蜚聲中外的宗教勝地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分別是安徽九華山、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分別是地藏王菩薩、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的道場。四大名山隨印度佛教的傳入,自中國漢朝開始建寺廟、修道場,延續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得到政府的歷史性保護,確定作為文化文物重點管理單位,並對寺院進行了修葺,現已成為蜚聲中外的宗教、旅遊勝地。
  • 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五臺山被譽為佛教第一聖地,在你城市嗎
    1、五臺山、中國佛教第一聖地位於山西省五臺縣境內,周圍五百多裡,由海拔三千米、五座山峰環繞而成,五峰巍峨,山頂平坦而寬敞,五臺山是中國的佛教中心,到2014年為止,臺內寺有39座,臺外寺有8座,五臺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旅遊地之一,寺院不斷完善,變得更加富麗堂皇,雄偉莊嚴,文化遺產豐富,聞名世界
  • 維護佛教界合法權益,中國佛教協會在行動
    一、佛教界合法權益被侵害現象頻發,嚴重影響佛教的健康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佛教界始終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全國佛教活動場所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完善寺院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寺院管理體系,一切活動依法、依規開展。但是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在社會上出現了寺院「被承包」、「被上市」等商業化現象。
  • 世界史:印度的社會與世界觀,那教與佛教的共同點,印度文明形成
    百家原創作者:花絮觀歷史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有關印度的社會與世界觀的歷史事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隨著耆那教和佛教的傳播和系統化,印度文明所特有的世界觀沿著不曾中斷的幾條線索明確下來。到公元前6世紀末,曾經被恰當地稱作「通稱為印度教的多文化聯合」的全部成分均已出現,後來的變化從未超出這一框架。我們在此不想討論耆那教和佛教的複雜教義,大雄和佛陀的原初思想很難與後來附加給他們的東西區別開來。但是,我們沒有理由推測佛教或耆那教在其產生初期經歷過類似於基督教脫離猶太教的搖籃時所經歷的根本性的重構。
  • 【書評】《動畫響菩提》——佛教動畫的文化透視
    張啟忠在書中說:「在資訊時代和視覺化時代,佛教要適應現代社會的劇變、快節奏以及信息汲取、傳播方式的網絡化,佛教動畫必然成為佛教傳播的主流方式。假定性、誇張性等動畫的本體契合佛教的義理思維,加速了佛教動畫的製作與網絡傳播。佛教題材動畫傳播不僅是佛教教義的形象化與通俗化,也是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 在「一帶一路」上可以看到一部完整的佛教傳播史。
  • 中國佛教的四大聖地,你去過哪幾個?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中國常常把佛教四大名山稱為中國佛教的四大聖地。
  • 惟賢長老:佛教對中國素食傳統的深遠影響
    中國古代孟子的「君子遠庖廚」的思想,《易經》的「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曰生」;道家真人深山修煉只吃水果的功夫,兩千多年來,一直為儒道之徒所繼承。兩千五百年前生長在印度的釋迦牟尼創立了主張緣起、慈悲、和平的佛教,由戒殺放生到主張不吃肉,此種教誡散見於佛教經典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各種經律論中。
  • 孫悟空、張大千與佛教世界觀
    張大千名字來歷張大千是中國著名畫家,原名張正權,又名張爰,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據傳光緒戊戌年的一個晚上,張大千的母親做了一個夢:明月當空,一位鶴髮童顏的老翁從空中飄然來到房中。老翁見張母特別喜愛機靈的小猴,便說:「送你如何?」張母接過小猴,正欲對老翁行答謝之禮,那小猴卻因見到從窗外照進來的月光,急忙朝張母腋下鑽去。不久張母懷孕,第二年生下張大千。
  • 從有神論到無神論:毛澤東與佛教文化(圖)
    佛教自古印度產生寺廟不僅是出家人安身立命、學佛拜佛的主要場所,同時也是凡夫俗子拜佛、觀賞佛教藝術的地方。作為一個以改造中國社會,改造中國文化傳統為精神使命的思想巨擘,毛澤東畢生都以各種形式同佛教文化保持著接觸,並把佛教寺廟視作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