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景: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五臺山

2020-12-06 五臺山旅遊解說

五臺山(Mount Wutai)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境內,隸屬忻州市五臺縣,西南距省會太原市230公裡,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五臺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

五臺山位於中國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市五臺縣東北隅,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稱為「金五臺」,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並非一座山,它是座落於「華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景區總面積達2837平方公裡,最高海拔3058米。五座山峰(東臺望海峰、南臺錦繡峰、中臺翠巖峰、西臺掛月峰、北臺葉鬥峰)環抱整片區域,頂無林木而平坦寬闊,猶如壘土之臺,故而得名。

五臺

山據傳擁有寺廟128座,現存寺院共47處,臺內39處,臺外8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

著名的有:

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廣濟寺、萬佛閣等。

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維亞舉行的第3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五臺山是中國佛教寺廟建築最早地方之一。自東漢永平(58年~75年)年間起,歷代修造的寺廟鱗次櫛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輝煌,是中國歷代建築薈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畫、書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唐代全盛時期,五臺山共有寺廟300餘座,經歷幾次變遷,寺廟建築遭到破壞。

五臺山臺內外尚有寺廟47座。其中佛光寺和南禪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兩座木結構建築。顯通寺(靈鷲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羅睺寺被列為「五臺山五大禪處」。臺懷鎮是寺廟集中分布的地方,是五臺山佛事活動和經濟生活的中心。相傳五臺山是文殊師利菩薩講經弘法的場所。

歷史上,印度、尼泊爾、朝鮮、日本、蒙古、斯裡蘭卡等國的佛教信徒,來此朝聖求法的甚多。是當今中國唯一兼有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佛教道場。每逢盛夏,海內外遊人香客前來遊覽觀光、燒香拜佛、絡繹不絕。每年6月舉行盛大的騾馬交易大會,進行物資交流、文藝會演和消夏避暑。

五臺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而五臺山又以建寺歷史悠久和規模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臺之稱,在日本、印度、斯裡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五臺山寺廟始建於漢明帝時期,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座。清代,隨著喇嘛教傳入五臺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廟。五臺山五座臺頂合圍的地區,稱為臺內,其外圍則稱臺外。

五臺山地層完整豐富,特別是前寒武系地層典型奇特,是中國地質科考的重點地區。五臺山境內的絕大部分地層組段,都是以該地區的山、水、村、鎮命名的,它們在地質學領域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五臺山由古老結晶巖構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聳立,峰頂平坦如臺,故稱五臺︰東臺望海峰、西臺掛月峰、南臺錦繡峰、北臺葉鬥峰、中臺翠巖峰。五峰之外稱臺外,五峰之內稱臺內,臺內以臺懷鎮為中心。

五峰之外稱臺外,五峰之內稱臺內,臺內以臺懷鎮為中心。五臺周長約250公裡,總面積2837平方公裡。五臺之中以北臺最高,北臺頂海拔3061.1米,有「華北屋脊」之稱。山中氣候寒冷,臺頂終年有冰,盛夏天氣涼爽,故又稱清涼山,為避暑勝地。五臺山自然植被以草地為主,由草甸、草原、灌叢構成,是優良的夏季牧場。

可以說,五臺山擁有獨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質構造、地層剖面、古生物化石遺蹟、新生代夷平面及冰緣地貌,完整記錄了地球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地質演化歷史,具有世界性地質構造和年代地層劃界意義和對比價值,是全球地質科學界研究地球早期演化以及早期板塊碰撞造山過程的最佳記錄,是開展全球性地殼演化、古環境、生物演化對比研究的典型例證。

五臺山當之無愧地被譽為 「中國地質博物館」。五臺山地質古老,地貌奇特,是著名的國家地質公園。五臺山地處華北大陸的腹地,與恆山—太行山連續,相對高差達2400多米,大面積出露了地殼不同層次的巖層和地質構造,完美展示出中國大陸基底的地質構造和地質組成,是由大於25億年的世界已知古老地層構成的最高山脈。

在漫長的地球演進中,五臺山經過了 「鐵堡運動」、「臺懷運動」、「五臺運動」、「燕山運動」,形成了以「五臺群」綠色片巖及「豆村板巖」構成的「五臺隆起」,具有高亢夷平的古夷平面、十分發育的冰川地貌、獨特的高山草甸景觀,更有第四紀冰川及巨大剝蝕力量造成的 「龍磐石」、「凍脹丘」等冰緣地貌的奇觀。五臺山最低處海拔僅624米,最高處海拔達3061.1米,為山西省最高峰,有「山西屋脊」之稱。臺頂雄曠,層巒疊嶂,峰嶺交錯,挺拔壯麗,大自然為其造就了許多獨特的景觀。

五臺山地區夏季溼度大,常有雨水,4月以前和11月以後,高入雲端的公路有可能被積雪封堵,難以通行。冬季的五臺山,既冰凍雪寒,又寧靜美麗,與其他季節截然不同,充滿另外一種風情,雖然時有風暴、大雪。五臺山與眾不同的五個臺頂,形成獨特的自然奇觀,並且由於類型繁多的冰緣地貌、地質地貌的多樣性,造就了五臺山生物的多樣化,其植被分布具有明顯的垂直地帶性,形成罕見的自然美地帶。

區域內植物五百九十五種,種類繁多。金蓮花、迎紅杜鵑,被專家認定為中國獨有。山中活動著眾多的動物飛禽,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雕等。昆蟲學家還在這裡發現了二十多種昆蟲新種。五臺有多種顏色的黑曜石礦山,確定是多種顏色曜石,已經開採,且儲量驚人 。有重大經濟價值。

五臺山奇峰靈崖隨處皆是,著名者達五十餘處。其中寫字崖,用水灑溼以後,拿手帕仔細拭擦,崖面會顯示出類似篆隸體字跡,水幹字隱。有人曾除去表皮石層,結果下層仍能擦出字來。層層有字,字字不同。據載曾發現過「天之三寶日月星,地之三寶水火風,人之三寶精氣神」的聯句。

五臺山方圓約320公裡,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巨柱拔地而起、 巍然矗立,峰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見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是一個融自然風光、古建藝術、歷史文物、佛教文化、民俗風情、避暑休養為一體的旅遊區。1982年,五臺山以山西五臺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歷年來獲得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世界遺產」等榮譽。

五臺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組成,據說代表著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以及五方佛: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東臺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東臺頂上「蒸雲浴日,爽氣澄秋,東望明霞,如陂似鏡,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於海拔高,臺頂氣溫低,盛夏時節,仍須穿棉衣。中國佛協前會長趙樸初填詞贊曰:「東臺頂,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騰雲海作舟浮,朝氣滿神州。」

西臺名掛月峰,海拔2773米,西臺峰「頂廣平,月墜峰巔,儼若懸鏡,因以為名。」有詩讚曰:「西嶺巍峨接遠蒼,回瞻鄉國白雲傍。孤峰嶺翠連三晉,八水分流潤四方。晴日野華鋪蜀錦,秋風仙桂落天香。當年獅子曾遺蹟,巖谷常浮五色光。」南臺名錦繡峰,海拔2485米,此峰「頂若覆盂,圓周一裡,山峰聳峭,煙光凝翠,細草雜花,千巒彌布,猶鋪錦然,故以名焉。」著名詩人元好問賦詩讚曰:「沈沈龍穴貯雲煙,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將人境比,誰家隨步得金蓮?」

北臺名葉鬥峰,海拔3061米,五臺最高,有「華北屋脊」之稱,其臺「頂平廣,圓周四裡,其下仰視,巔摩鬥杓,故以為名。」康熙皇帝賦詩讚曰:「絕磴摩群峭,高寒逼鬥宮。鐘鳴千嶂外,人語九霄中。朔雪晴猶積,春冰暖未融。憑虛看陸海,此地即方蓬。」中臺翠巖峰,海拔2894米,其臺「頂廣平,圓周五裡,巔巒雄曠,翠靄浮空,因以為名。」有詩讚曰:「群峰面面擁奇觀,朝雨和煙積翠巒。策杖千山渾不倦,披裘六月尚餘寒。蒼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黃沙四望寬。雲霧漸看山半起,卻疑身已在雲端。」

五臺山現有建築比較完整的寺院95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南禪寺、佛光寺、顯通寺、廣濟寺、巖山寺(繁峙縣)、洪福寺(定襄縣);從宗教活動場所的角度,被公布為全國重點寺院的有11處: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睺寺、殊像寺、碧山寺、金閣寺、廣宗寺、廣仁寺、黛螺頂、觀音洞。

五臺山佛教組織以寺院為單位,按佛教傳承之不同,寺院分為青廟和黃廟。青廟亦稱和尚廟,僧侶大都為漢族,一般穿青灰色僧衣,稱青衣僧。五臺山大部分寺院屬於青廟。青廟中又有十方廟和子孫廟之分。子孫廟按師徒關係實行家傳制,外寺僧人不得在本寺擔任職事。歷史上五臺山青廟多屬子孫廟。十方廟可以接待四方來僧,在寺僧人亦可十方雲遊,組織管理實行選賢制。根據中國佛教協會頒布的《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原來的子孫廟均已不實行家傳制而改行選賢制,子孫廟和十方廟已無明顯的分別。

黃廟亦稱喇嘛廟,屬於藏傳佛教。五臺山藏傳佛教均屬宗喀巴大師創立的格魯派,信教喇嘛均穿黃衣,戴黃帽,稱黃衣僧。明永樂年間,五臺山始有青廟改成黃廟。清康熙時,敕令將羅睺寺、壽寧寺、三泉寺、玉花池、七佛寺、金剛窟、善財洞、普庵寺、臺麓寺、湧泉寺等10寺改為黃廟。於是,青衣僧改為黃衣僧,漢喇嘛由此產生。五臺山有黃廟8處,即菩薩頂、羅睺寺、廣仁寺、萬佛閣、鎮海寺、廣化寺、觀音洞、上善財洞。

塔院寺是五臺山著名的五大禪處之一。塔院寺有五臺山的標誌性建築——大白塔,通體潔白,塔頂上懸有兩百多個銅鈴,聲音清脆悅耳,座塔拔地而起,凌空高聳,大白塔也是朝聖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偶像。香客多繞行白塔還願,一邊走一邊念經或叩頭,一邊撫轉法輪。蒙藏族佛教徒到五臺山,首先要朝拜「塔院寺五聖跡」的第一聖跡,就是大白塔。在白塔的東邊還有一座小白塔,相傳此塔內藏有文殊菩薩顯聖時遺留的金髮,所以又稱文殊發塔。藏經閣在大白塔北側,是一座木結構建築,內有用漢、蒙、藏多種文字所寫的經書兩萬多冊,其中宋至清乾隆年間兩千多冊經卷為善本。

騾馬大會每年農曆六月舉辦,期間舉行大型佛事活動、民間文化活動、騾馬牲畜交易大會。朝會活動內容豐富,其主要一項是四方僧侶雲集臺懷鎮做道場、誦經,使五臺山充滿了神秘的宗教色彩。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終年香火繚繞、梵音不斷,宗教氣氛濃厚。每年8月,這裡舉行盛大的旅遊節慶——「五臺山佛教文化節」,屆時各方賓客和僧眾雲集,舉行盛大的佛事活動,盛況空前。期間舉行大型佛事活動、民間文藝活動。

菩薩頂位於顯通寺北側的靈鷲峰上。從下往上仰望層層臺階,猶如天梯,直達菩薩頂上的梵宇琳宮。相傳文殊菩薩就居住在山頂上,故起名叫菩薩頂,亦稱文殊寺。原為青廟,初建於北魏,到了清朝順治年間,經過擴大重修改為黃廟,由喇嘛主持。寺院規模宏大,佔地45畝,有殿堂房舍430餘間,均為清代重建。參照皇宮模式營造,瓦為三彩琉璃瓦,磚為青色細磨磚,非常豪華,為五臺山諸寺之首。

棲賢寺位於五臺山的大社村,故古稱大社寺。據傳,北宋年間,楊七郎在一次擂臺比武中,打死了潘仁美第三子潘豹,潘家即把楊家視為不共戴天的仇人,不斷向皇帝控告楊家「罪狀」,加上潘仁美之女潘妃在宋太宗面前哭哭啼啼,內外夾攻,迫使宋太宗下令將楊家父子革職為民,遣送到五臺山大社寺軟禁。被軟禁的第二年秋天,遼邦撕毀了和約,大舉進犯宋朝邊境,宋太宗以潘仁美為師,御駕親徵,結果被困在幽州,此時勢逼宋太宗又要啟用楊家將,便派八賢王赴五臺山向楊家父子求救。當楊家父子離開大社寺時,村裡人為紀念他們,把大社寺更名為「棲賢寺」。

龍泉寺原為楊家將家廟,始建於宋代,民國初期重建,佔地15950平方米,殿堂僧舍165間。因這裡由九道山嶺環 [龍泉寺] 抱,泉水清澈見底,謂之龍泉,寺因此而得名。龍泉寺有一座牌坊,是五臺山文物中最出名的石刻牌坊。它共有三門六柱,呈「一」字形,整體雄偉壯觀,巧奪天工,據說是由工匠耗時六年才建成。牌坊上刻有81條蛟龍,鱗爪俱現,神態逼真;人物表情栩栩如生。遊人觀後,無不交口稱讚,印象深刻。距龍泉寺西北裡許的山坡,有一座楊業的瘞骨塔。傳說楊業死後,五郎將其屍骨葬此,並建塔紀念。宋太宗後來追封楊業為楊令公,故後人稱此塔為令公塔。

黛螺頂又寫作大螺頂,因從山頂往下看,像一個倒扣的大海螺,而盛夏時候,山上樹木鬱鬱蔥蔥,呈墨綠色,所以也叫黛螺頂。以其1080級臺階聞名,登1080臺階,消除1080種煩惱。寺內以文殊為主供,文殊菩薩以大智著稱,所以1080級臺階也稱作"大智路"。寺內供有東、西、南、北、中五個臺頂的文殊菩薩,故登黛螺頂素有小朝臺之稱,是很多忠實佛教信徒的及遊客的必去之地。

五臺山五爺廟也有一個關於龍五爺的傳說故事,傳說中龍王的第五個兒子。佛、菩薩是不看戲的,但五爺喜歡,所以這裡有五臺山唯一的一座戲臺,專門給五爺搭建的。五臺山五爺廟的香火最旺,每逢初一、十五前來朝拜的人不斷,據說五爺廟許願很靈。龍五爺是南山寺三十三觀音堂的南北財神殿供奉的財神,所以很多來五臺山五爺廟的人都是求財的,但要謹防受騙。

夏季(7-8月)是來五臺山旅遊的最佳季節,五臺山一派生機勃發,萬木爭榮,松柏蒼翠,百草濃綠,野花鋪錦,牛驢騾馬在臺頂牧遊,群鳥在亭塔樓閣上空飛翔。只上五個臺頂大朝臺可以5-9月去,人不多,景色美,南臺還有各色野花看。如只是前往臺懷鎮祈福時間就不限定了,可選初一和十五,想人少清淨,可以冬季去,冬天連五爺廟和黛螺頂都沒有遊客,真真所謂佛門淨地。純粹為了觀景建議最好避開初一十五。

五臺山是中國佛教寺廟建築最早的建造地之一。自東漢永平(公元58年~75年)年間起,歷代修造的寺廟鱗次櫛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輝煌,是中國歷代建築薈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畫、書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傳說五臺最早是道家的地盤,《道經》裡稱五臺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清涼山志》稱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居於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當時五臺山為道家所居。

佛教最初傳入中國時,只有少數人奉行。公元前二年,大月氏國(原居中國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的少數民族,西遷中亞後建立的國家)國王的使者伊存來到當時中國的首都長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經給一個名叫盧景的博士弟子,這是中國史書上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記錄。佛教傳入五臺山,普遍的說法是始於東漢。史籍記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漢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兩位印度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來到洛陽。

在大塔左側,有釋迦牟尼佛所遺足跡,其長一尺六寸,廣六寸,千幅輪相,十指皆現」。相傳他二人不僅發現此足跡,而且還發現佛「舍利」,此外,營坊村這座山的山勢奇偉,氣象非凡,和印度的靈鷲山(釋迦牟尼佛修行處)相似。由於這三種原因,故決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後,以其山形命名為靈鷲寺。漢明帝劉莊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兩字,因而寺院落成後的全名是大孚靈鷲寺。大孚靈鷲寺是顯通寺的前身。從那時起,五臺山開始成為中國佛教的中心,五臺山的大孚靈鷲寺與洛陽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院。

南北朝時期,五臺山佛教的發展出現第一個高潮。北魏孝文帝對靈鷲寺進行規模較大的擴建,並在周圍興建了善經院、真容院等十二個寺院。北齊時,五臺山寺廟猛增到二百餘座。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詔在五個臺頂各建一座寺廟。即東臺望海寺、南臺普濟寺、西臺法雷寺、北臺靈應寺、中臺演教寺。也因為五臺山是文殊菩薩演教的地方,所以這五個臺頂上的寺廟均供奉文殊菩薩,但五個文殊的法號不同:東臺望海寺供聰明文殊、南臺普濟寺供智慧文殊、西臺法雷寺供獅子吼文殊、北臺靈應寺供無垢文殊、中臺演教寺供孺童文殊。從此以後,凡到五臺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個臺頂寺廟裡禮拜,叫做朝臺。此時,五臺山之名已在北齊史籍中大量出現。

盛唐時期,五臺山佛教的發展出現了第二個高潮。這個期間據《古清涼傳》,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有僧侶三千餘人。此時的五臺山,不僅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實的佛教聖地了,被譽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這是五臺山在中國佛教界取得統治地位的發端,也是五臺山在封建統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發展成為名山聖地的開始。在唐代,佛教備受推崇,文殊菩薩尤其為佛教徒所尊崇。當時國家規定,全國所有寺院的齋堂,都必須供奉文殊菩薩聖像。由於朝野都尊奉文殊菩薩,視五臺山為佛教聖地,所以五臺山空前隆盛,名僧輩出,澄觀就是一個突出的代表。

隨著佛寺的興建和擴大,五臺山的僧侶人數亦日益增多。

唐德宗貞元年間,合山僧尼達萬人之眾。

寺院的興旺發展引起對社會政治、經濟的重大負面影響,唐文宗遂於會昌五年(公元854年)下詔廢佛,命令拆毀寺字,勒令僧尼還俗。

綜計中國拆毀大小寺廟四萬四千六百餘所,僧尼還俗二十六萬餘人,收回土地數千萬頃。

五臺山亦不例外,僧侶散盡,寺廟被毀。

唐宣宗即位,又再興佛教。

政府規定五臺山的僧數仍達「五千僧」。

實際上,加上私度和遊方僧,要比「五千僧」多得多。

縱觀歷代五臺山的僧侶人數,以唐代為最多。

寺廟林立,僧侶若雲,這也是唐代五臺山佛教聖地形成的一個標誌。

唐代五臺山佛教聖地形成的另一個標誌,是外國佛教徒對五臺山的無限景仰和競相朝禮。唐朝經濟繁榮,國勢強盛,在國際上聲望甚高,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隨著國際交往的擴大,五臺山還受到印度、日本、朝鮮和斯裡蘭卡等國佛教徒的景仰。朝禮五臺山和到五臺山求取佛經、佛法的外國僧侶很多。五臺山有浩如煙海的佛像,數量多達30000餘尊,不僅有佛、菩薩、羅漢、脅侍、供養人、護法神,而且還有儒教、道教、地方宗教、帝王將相、僧侶居士等。這裡的佛像分為八種類型:泥塑,金屬,石刻,木雕,燒瓷,脫紗,刺繡,畫像。

相關焦點

  •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五臺山,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中華十大名山之一,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佛教聖地之一,文殊師利菩薩道場。五臺山有浩如煙海的佛像,數量多達30000餘尊,如有佛、菩薩、羅漢、脅侍、供養人等。
  • 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五臺山被譽為佛教第一聖地,在你城市嗎
    1、五臺山、中國佛教第一聖地位於山西省五臺縣境內,周圍五百多裡,由海拔三千米、五座山峰環繞而成,五峰巍峨,山頂平坦而寬敞,五臺山是中國的佛教中心,到2014年為止,臺內寺有39座,臺外寺有8座,五臺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旅遊地之一,寺院不斷完善,變得更加富麗堂皇,雄偉莊嚴,文化遺產豐富,聞名世界
  • 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五臺山,也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五臺山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組成,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峰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周長約250公裡,總面積2837平方公裡。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與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和安徽九華山並稱為四大佛教名山,素有「金五臺,銀峨眉,銅普陀,鐵九華」之稱。五臺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
  •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四大佛教菩薩道場 蜚聲中外的宗教勝地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分別是安徽九華山、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分別是地藏王菩薩、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的道場。四大名山隨印度佛教的傳入,自中國漢朝開始建寺廟、修道場,延續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得到政府的歷史性保護,確定作為文化文物重點管理單位,並對寺院進行了修葺,現已成為蜚聲中外的宗教、旅遊勝地。
  • 世界有五大佛教聖地 卻只有一個在中國
    (圖片來源:鳳凰佛教)在中國,有佛教四大名山,分別是五臺山,峨眉山。在佛教世界,亦有「五大佛教聖地」之說,它們分別是:中國的五臺山,尼泊爾的藍毗尼園、印度的鹿野苑、印度的菩提伽耶和印度的拘屍那。在四大名山與五大聖地中,五臺山是唯一一個有交集的地方。五臺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位列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漢傳佛教)和黃廟(藏傳佛教)交相輝映的地方。《名山志》記載:「五臺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
  • 中國佛教的四大聖地,你去過哪幾個?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中國常常把佛教四大名山稱為中國佛教的四大聖地。
  • 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也是中國最賺錢的山,年收入高達52億
    五臺山,國家5A級景點,國家地質公園,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和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
  • 中國佛教十大聖地 西藏竟然佔了三個
    ,中國是佛教聖地,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下:法門寺法門寺因供奉「釋迦如來佛指舍利」,位於陝西扶風縣城北十公裡的法門鎮。五臺山五臺山因是文殊菩薩道場,又被稱中國佛教第一聖地,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市五臺縣和繁峙縣之間,西南距省會太原市240公裡。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或者世界五大佛教名山。
  • 四大名山朝聖指南:金色世界五臺山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為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有「金五臺、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之稱。 中國佛教聖地分別供奉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四大名山隨著佛教的傳入,自漢代開始建寺廟,修道場,延續至清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受到國家的保護,並對寺院進行了修葺。
  • 中國這些佛教聖地,個個蜚聲中外,你去過了幾個?
    >位於山西省五臺縣境內,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五臺山是文殊師利菩薩道場,素有「金五臺」之稱。五臺山是中國佛教寺廟建築最早的地方之一,自東漢永平年間起,歷代修造的寺廟鱗次櫛比,佛塔摩天。五臺山現存寺院47處,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廣濟寺、萬佛閣等。
  • 我國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你去過哪幾個?
    不二姑娘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中歷史最悠久,底蘊最深厚的佛教,早已在世界上留下了自己獨一無二的印記。在歷史的演變中,它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深深地影響了世界。在中國,佛教早已深入民間,深入每一個人的心中,在某種意義上已成為一些人的精神支柱。
  • 摩天之星:排名前十的佛教聖地,你知道幾個?
    NO.1五臺山中華十大名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世界五大佛教聖地。與普陀山、九華山、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有「金五臺、銀峨眉、銅普陀、鐵九華」之說,據傳是文殊菩薩道場。峨眉山市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據傳為佛教中普賢菩薩的道場。有寺廟約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廟,佛事頻繁,也是峨嵋派武術發源地。峨眉山-樂山大佛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峨眉山古建築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峨眉山為主體的峨眉山景區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 五臺山:文化名山 蔚為大觀
    冬日雪後的五臺山。樊文珍攝 北國南疆,名山大川,燦若群星。而被中國四大名著中三部明確寫到的,恐怕只有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的五臺山了。立體化交通網絡將古老的五臺山帶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代。 作為世界文化景觀遺產,五臺山向中外遊客展示著無盡的魅力。 佛教名山,自不待言。自東漢永平11年(公元68年)開山建寺以來,綿延承傳近兩千年,成為世界佛教的「五大聖地之一」和「文殊信仰中心」,享有「中國佛教縮影」的美譽。這對於研究我國佛教歷史和佛學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 佛教聖地風景優美的旅遊勝地—《普陀島》
    小編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佛教聖地,也是個風景優美的島嶼,這裡的風景不亞於「三亞」等海邊城市的海邊風景,接下來就讓小編帶你走進佛教聖地的人間清淨地。杭州灣以東約100海裡,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南北長8.6公裡,東西寬3.5公裡,最高峰佛頂山海拔288.2米,素有"海天佛國"的美譽,是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 中國五大佛教名山,爬過一座算及格,全去過就太幸福了
    各位好,歡迎來到新的內容,佛教文化起源於印度,漢朝傳入我國,中國的生活文化長期滲透,形成了我國特有的佛教文化,所以,不管是一般的休息日還是假日,都會有人跪坐祈禱,祈求好運,今天我們介紹的是我國五大佛教名山,每一座都有不同的風格,能給人不同的視覺感受和心理感受,現在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安徽九華山風景名勝區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池州市九華山風景區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國家首批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其山峰九華山與山西峨眉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歷史沿革唐武宗李炎在位的會昌年間(841—846),推行道教,排斥佛教,此時九華佛教處於衰微階段;兩宋時期,九華佛教略有發展。
  • 到山西旅遊,一定要去的美女故鄉、佛教聖地,千萬不可錯過
    熱愛旅遊的人,總是流連於各個美麗的地方,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更是奇景無數,每個省份都有獨特的風景,讓人流連忘返,喜歡旅行的人,有時間就要出去看看哦,尋找世界不同的一面。山西忻州素有「中國雜糧之都」、「摔跤之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代縣」、"中國八音之鄉"的美稱,位於山西省中北部,北倚長城與大同、朔州為鄰,西隔黃河與陝西、內蒙相望,東臨太行與河北接壤,南屏石嶺關與太原、陽泉、呂梁毗連。說到忻州,可能沒有多少人知道,但要說這裡的兩個5A級景區,那就是非常有名的。
  • 中國佛教名山之——梵淨山
    小編在前面發過的幾編文章分別向大家介紹了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浙江」雪竇山「,今天我們再來了解一下貴州」梵淨山「。梵淨山於2018年10月17日被評為國家AAAAA級影區,也是國家自然保護區。梵淨山位於貴州省同仁市,系武陵山脈主峰,是中國的佛教道場和自然保護區,位於銅仁地區中部。
  • 安徽香火最旺的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被譽為「東南第一山」
    提起安徽的名山,很多人都會想到黃山,其實除了黃山外還有兩大名山,分別是九華山和天柱山,今天跟大家分享下安徽的九華山。九華山,位於安徽池州市青陽縣境內,古稱九子山,因李白的詩句:「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而更名九華山,素有「東南第一山」的美譽。
  • 中國第五大佛教名山,浙江貴州各有一座,各地之間還存在較大爭議
    我們的國家提倡宗教自由,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信仰,但是在中國信仰宗教的人比較多,從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來看,到處都能看到佛教文化,雖然並非源自於我們的一個宗教信仰,但它很快在我們國家生根、發芽,現在也發展得很好,在我們國家各個城市都能看到佛教建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我們國家四大佛教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