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風景區位於中國安徽省池州市,西北隔長江與天柱山相望,東南越太平湖與黃山同輝。是安徽省「兩山一湖」(九華山、太平湖、黃山)旅遊開發戰略的主景區,由11大景區組成。
池州市九華山風景區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國家首批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其山峰九華山與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地理位置
九華山風景區位於中國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距青陽縣城20公裡,距長江南岸貴池區約60公裡,南望黃山,北瞰長江,東監太平湖,方圓120公裡,保護範圍174平方公裡,中心位置(九華街)在地圖上的位置坐標是E117°08′,北緯N30°05′。
地形地貌
池州市九華山風景區體位於皖南斷塊隆起的中心部位,主體由花崗巖構成,受構造、巖性等影響,形成了以峰為主,盆地峽谷、溪澗泉流交織其中的獨特地貌景觀。由於其隆起幅度自核心部位向周圍逐漸減小,外圍山地由硬度較花崗巖小的花崗閃長巖和沉積巖組成,易被衝刷蝕低,故整個九華山體由眾多千姿百態、高低參差的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間盆地等組成。九華山區的褶皺和斷裂構造都十分發育,巖漿活動也很頻繁。
氣候特點
池州市九華山風景區屬於北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類型,其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夏雨集中,梅雨顯著。九華山山區氣候,既有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的總體特徵,又有受山區海拔高度、地形地勢影響而形成的陰、涼、溼的山區氣候特點。
植物資源
池州市九華山風景區植被屬安徽南部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的皖南山地丘陵植被區,九華山植被片,是中國東南地區植物薈萃之地。據調查,九華山共有高等(有胚)植物1463種,其中苔蘚類126種,蕨類103種,裸子植物19種,被子植物1215種(包括亞種、變種及變形),分屬176科633屬。二級保護植物有金錢松、銀杏、香果樹、毛紅椿、鵝掌楸等。
水力資源
池州市九華山風景區地下水屬於基巖裂隙水類型,補給以大氣降水為主,並多以泉水的形式成為九華山澗溪的源頭,尤其在山間盆地的四周,由於節理裂隙發育,溫泉往往以群帶的形式出露,水溫一般在20℃上下,水質味甘美,可作為飲料上等廉價原料,淺層孔隙水主要分布在青通河、九華河、喇叭河的河谷平原中,地面深6-7米處可見水,水量頗豐。
動物資源
九華山山高林密,利於野生動物繁衍、棲息,據調查統計,九華山有動物253種,其中兩棲類13種,爬行類24種,鳥類168種,獸類48種,分屬28目69科。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梅花鹿、黑麂、白頸長尾雉、雲豹、金錢豹等;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共二類8種,主要有獼猴、短尾猴、穿山甲、小靈貓、蘇門羚、大鯢等,國家三類保護動物共三類6種。
主要景點
真身寶殿
真身寶殿,俗稱「肉身殿」,又稱「肉身塔」,坐落在九華山神光嶺(老爺頂)上,為佛教徒朝謁九華聖地的主要場院所,這裡因主供地藏菩薩,故與一般佛寺不同。九華山肉身殿是典型的宮殿建築,殿高15米,門朝西南。入殿須登八十一級臺階,站在臺階之下,舉目仰望,可見南門廳上兩塊匾額,上額書「肉身寶殿」,下額書「東南第一山」。大殿四周迴廊上方雕梁畫棟,仙鶴、麋鹿等珍禽異獸,牡丹、靈芝諸鮮花奇草。
十王峰
十王峰位於九華山天台峰南側,兩峰有一山脊相連,海拔1342米,為九華山第一高峰。十王峰山水雄奇靈秀,群峰爭峙,山中奇峰疊起,怪石嶙峋,湧泉飛瀑,溪水潺潺。峰頂東西兩側,危崖層疊,西南有「缽盂峰」,海拔1143米,極似僧人缽盂;西北有「羅漢峰」,海拔1280米;「宴仙臺」位於十王峰西。
大悲寶殿
大悲寶殿是旃檀林於1988年重建山門後擴建的新殿。此殿由旃檀林主持慧深和尚發宏願而建,整個工程設計仿古典雅,雄偉壯麗,主樓高達六丈三尺,殿堂正中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整個工程佔地3000多平方米,是一座供奉觀世音菩薩的道場。九華山佛教協會設在此寺,是大型佛事活動的場所之一。
甘露寺
甘露寺是九華山寺廟之一,位於化城山腰定心石下。原名甘露庵,又名甘露禪林,甘露寺外景寺院主要的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韋馱殿、祖師殿、玉佛樓、禪堂、法堂、客堂及方丈寮等。寺內還設有「九華山佛學院」。整座寺廟依山布局,共有五層,殿宇完整,樓閣整齊。寺旁有定心石,即是玉琳和尚當年歇息之處。 1983年,甘露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百歲宮
百歲宮,始建於明代。百歲宮初名「摘星庵」,又名「萬年禪寺」。與祗園寺、東崖寺、甘露寺同為九華山「四大叢林」。百歲宮也是九華山第二座肉身殿,百歲宮的建築依山勢而建,上下相連,左右貫通,形成一個整體。主要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齋堂和寮房等,大殿內供有無瑕肉身像。 1983年,該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歷史沿革
唐武宗李炎在位的會昌年間(841—846),推行道教,排斥佛教,此時九華佛教處於衰微階段;
兩宋時期,九華佛教略有發展。除先後修復唐代建造的佛寺庵院外,新建了淨居寺、聖泉寺等六所,使九華山的寺廟增至二十五座;
元朝短促的九十年間,由於世祖奇渥溫·必烈信仰佛教中的喇嘛教,拜西藏發巴思為帝師,所以九華山佛教無甚發展;
辛亥革命後,各寺院互有興衰,仍保持著佛教名山局面;至抗日前夕,原有佛寺一百七十處(小廟在外),除已廢圮的五十三處外,尚有一百一十七處;
抗日戰爭爆發,許多古剎被縱火焚燒,法華寺、九蓮庵、佛陀裡、東崖禪寺等處佛寺、殿宇都化為灰燼,各寺院損失慘重;
21世紀,九華山對外開放,國內外至九華遊覽風景名勝的遊客和朝山拜佛的佛教信徒絡繹不絕。名勝古蹟,得到修復和保護,古老的寺廟建築,大小七十八座,主要殿宇已修葺一新,全山佛寺所供奉的各種雕制佛像約一千五百餘尊。
聲明:以上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進行刪除,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