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張大千與佛教世界觀

2021-01-15 心靈修復師

孫悟空何處學藝

讀過佛經的人都知道,佛一說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先說一個小世界,以我們地球來說,我們就是一個小世界的一小塊,以後我把小世界的圖給大家看一下,我們這個地方叫娑婆世界的南閻浮提中的一部分,一個小世界由一大山一日一月所組成,這個山叫須彌山,日月圍其山腰旋轉,山是一個立著的腰鼓形,我們這個世界山北叫北俱盧洲,西為西牛賀洲,東為東勝神洲,是不是有點熟悉,對,西遊記中就提到過,孫悟空學藝不是在我們這個洲學的,是在西牛賀洲。

如果大家想更清楚地了解,可以讀一下《起世經》,對於陸海空幾界生物都有詳細的描述。這樣一千個小世界叫小千世界,由一千個小千世界組成一個中千世界,由一千個中千世界組成一個大千世界,總體叫三千大千世界了。

張大千名字來歷

張大千是中國著名畫家,原名張正權,又名張爰,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據傳光緒戊戌年的一個晚上,張大千的母親做了一個夢:明月當空,一位鶴髮童顏的老翁從空中飄然來到房中。老翁見張母特別喜愛機靈的小猴,便說:「送你如何?」張母接過小猴,正欲對老翁行答謝之禮,那小猴卻因見到從窗外照進來的月光,急忙朝張母腋下鑽去。不久張母懷孕,第二年生下張大千。古漢語中,「猿」寫作「猨」,「爰」與「猨」是異體字,故其母為他取名張爰。據說,張大千五歲以前怕見月光。

張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

字號「大千」的來歷也有一段故事。張大千幼時與表姐謝舜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長大後雙方父母為他們舉辦了訂婚儀式,後張大千去了日本學習,謝舜華在家等待大千學成回國完婚。謝舜華自幼體弱,沒想到竟染病而亡。張大千回國後,得知這一消息,悲痛欲絕,遂產生了遁世的念頭。於是,他便到松江禪定寺拜見了住持和尚逸琳法師,要求出家。逸琳法師喜愛書畫,擅長詩詞,他見張大千書畫功底不錯,非常喜歡,便收留了他,並賜法號「大千」。

張大千的二哥張善子得知弟弟出家的事,十分惱火,要去禪定寺找逸琳法師。張大千一看大事不好,便乘車去了寧波。在寧波找到觀宗寺的住持諦閒大師。諦閒大師同意收留他,並決定第二天給他燒戒。張大千是真心出家,但對燒戒沒有思想準備,向大師提出暫時不燒戒,並講述了不燒戒的理由。諦閒大師認為它六根不淨,塵緣未斷,不再收留他,讓他回家去了。 張大千還俗後,仍不忘這段經歷,便給自己取號「大千居士」,有時也自稱「大千張爰」。

世為時間,界為空間,世界觀中我們則剛所說的是宏觀之界,下面我們將聊一聊佛教的微界觀和時間觀。在這個問題上基本佛教有四派:一切有部、經部、唯識宗與中觀派。為便於我們理解佛經和提高認知,我們都講一講。

(一)一切有部的觀點

一切有部認為:外界的山河大地、房舍以及肉身等所有的粗大物質,都是由微塵所組成的。佛經中所謂的微塵,就如同科學目前所發現的基本粒子——質子、中子、光子、介子、超子等等一樣,是構成物質的極小單位。他們認為,所有粗大的物質,都是由細小的微塵所組成的。雖然《俱舍論》中對非常細微的、最小的物質結構體,安立了許多不同的名詞:極微、微塵、鐵塵、水塵、兔毛塵、羊毛塵、象毛塵、日光塵等等,但我們暫時知道是「微塵」就足夠了。微塵又是由最細小的極微塵組成,這個極微塵已經細小到不能再被分割,或說已經分到不能再分的地步,所以叫做無方分極微塵。這種極微塵是實有的,它是物質構成的基本元素,所有粗大的物質,則只不過是極微塵的產物而已。

眾多極微塵的累積,就會使人形成幻覺。所謂的幻覺,就是以為物質確有形狀、顏色等等。然而,這些錯覺中的山河大地、人體、房舍等卻並不存在,只不過是一些沒有形狀、顏色的極微塵而已。極微塵與極微塵之間,有空間相隔。而且是有相當大的距離。

一切有部同時認為:精神也可以被分割,但無法像物質那樣由方向來分,而是經由時間來分。譬如一個人心中冒起了一剎那的念頭,雖然這一剎那的念頭在宏觀世界裡是非常短暫的,但從微觀世界的角度來看,這一瞬間的念頭也可以再分成許多前後的階段,直至最後分到實有的無分剎那。

(二)經部的觀點——打破時空

經部關於微觀世界的觀點,基本上與一切有部相似。二者之間的差別,在於經部進一步將時間、空間、速度、方向等判定為非實有。

何謂空間?所謂空間,就是在一個範圍內沒有被任何物體所佔據的位置,這種沒有被佔的位置,就是空間,除此以外,並沒有空間的存在。如果有東西佔據了某個位置,這個位置就沒有空間了;當物體被移走後,騰出來的位置就是空間。由此可見,所謂的空間,實際上是假立的、不實在的。

再說時間,不論是一分鐘或一小時,一個月或一年,都只不過是物質變化的過程而已,除此之外,並不存在所謂的時間。我們只能通過世上萬物的變化來判定時間,譬如根據氣候的變化過程,而建立起春夏秋冬的時間概念等等。這種物質變化的過程,我們稱之為時間。

我們可以設想,如果太空中沒有任何星球的話,我們能算定時間嗎?不能。由此可知,時間只不過是以物質變化為基礎,由人的意識而增上安立的法。

雖然現代物理學對時間也有不同說法,到底時間存不存在,它的本體究竟為何,都是學術界激烈討論的課題之一,但經部的論師們卻認為,時間只是人的一種概念而已,除了物質的變化以外,實際上並不存在獨立的時間本質。

二者的共同點是,經部也同樣認為粗大的物質並不獨立存在,所謂的存在只是由許多的極微塵佔據了空間而已。但極微塵為什麼會聚集在某個空間而不分散呢?他們對此解釋道,這是由於每一個微塵都可分成地、水、火、風四大的緣故。請大家注意,這裡所說的地、水、火、風,並非我們平時所看到的地、水、火、風,而是指某種能力。除了四大之外,還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就是眾生的共業,這是現代科學所無法證明的。

而科學界所說的夸克,更使世人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尺度分別縮小到原來的十億分之一(相對於原子)和萬分之一(相對於原子核)。但即使是夸克、輕子和傳播子(即傳遞力的粒子)這些現代科學目前所發現的更為基本的粒子,其細微程度仍遠遠不及經部與一切有部所說的極微塵。

更重要的差別是,經部和一切有部通過對微塵的發現,從而抉擇出人無我,並由此走向解脫;而物理學對基本粒子的研究結果,卻不幸被用於現代武器的推陳出新方面。雙方所走路線的不同,是顯而易見的。

(三)唯識宗的觀點

唯識宗認為,如果不詳細觀察的話,外界的物質在表面上是存在的;要是深入地進行觀察,則外界物質的實有性就無法成立。為何無法成立呢?因為,如果用最簡單的分解方法來觀察物質,就根本找不到物質終極的實有性,也就是說,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基本粒子,表面上的存在只不過是一種幻覺而已。這也是佛教獨有的論點之一,其他學說都還沒有到達這個境界。

在唯識宗的微觀世界裡,沒有真正的物質存在,所有的物質經過觀察後,都是內心的現象。這種觀點的某些部分,有點像貝克萊的「經驗論」,但二者的差異之處也很多。然而,我們不能因為它們有一點像,便認定唯識宗就是唯心論。這好比牛羊頭上都有角,卻不能因此而認為牛就是羊,羊就是牛一樣。既然所有的教派都是人創立的,其間必定會有某些共同點,但細微的共同點不足以認定此即彼,彼即此。

總之,唯識宗的微觀世界,是一個非常內在的精神世界,外在的物質世界對他們而言並不存在。

(四)中觀派的觀點

中觀派有兩種觀點,其中最究竟的見解就是空性。從空性的角度來說,已經不存在所謂的微觀或宏觀世界,一切都是空性。但中觀也講世俗諦,所謂世俗諦,就是從眼耳鼻舌等感官所得出的結論。

佛曾說過:「世間人會與我爭論,但我不與世間人爭論。世間人認為存在的,我也承認是存在;世間人認為不存在的,我也承認是不存在。」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從世俗的角度來看,外在的山河大地等不可能不存在,肯定是存在的,只不過這是世俗人的見解,是眼耳鼻舌所得出的結論。這就是世間觀,很多中觀世俗諦的境界就是如此。

在世間觀的世俗諦境界中,也存在著物質的微觀世界。這種見解與經部的觀點十分相似:外界粗大的物質是由許多極微塵構成的,很多極微塵堆積成不同的形狀,並由人替這些不同的形狀取了不同的名字,如房子、車子等等,而實際上它們只是一堆堆的微塵而已。

總結四個基本教派的論點如下:由於唯識宗認為沒有物質的微觀世界,所以就暫且不談;其他三派大部分的見解,也承認物質的微觀世界。

中觀派則是將一切有部與經部認為不可再分割的無方分極微塵分解盡了,什麼都不存在——虛空一片,物質的本體越往深處尋找就越找不到,最終到達無中無邊的空性境界。就像萬裡無雲的晴朗天空,沒有天地萬物、喜樂悲苦,這就是中觀的空性。

佛教中觀的微觀世界的境界卻不是這樣,在這種境界中,物質世界已經被分解到虛空的狀態,所以沒有再超越它的可能。

言歸正傳,佛教的微觀世界觀為何要如此抉擇物質呢?其宗旨,是要藉此打破我們對人、對事、對錢財名利等世間萬法的執著。至於其他學說,則有著與佛教截然不同的目的。

相關焦點

  • 孫悟空、唐僧和豬八戒分別代表三種佛教元素,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孫悟空、唐僧和豬八戒是小說中篇幅最多的重要角色,他們身上的元素便很充分的將這些方面表現出來。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這三個角色分別代表了三種佛教的元素,他們在故事劇情中的表現也是針對這三種佛教元素的修行。小說的作者吳承恩通過這種人物角色的描寫,將自己崇佛抑道的觀念全面在小說中體現出來。從《西遊記》的整體劇情可以看出,作者吳承恩在佛教和道教文化的積澱方面頗有成就,而且對於佛教尤其偏愛。
  • 卓新平:佛教中國化三部曲 中國文化豐富佛教世界觀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雖然創立於古代印度,卻興盛於中國。千百年來,佛教對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日常生活都產生了極其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在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相互衝突和交融中,佛教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的民族宗教,並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國佛教文化。佛教為什麼在中國能夠取得如此大的影響?佛教的中國化經歷了怎樣的過程?中國佛教對世界又意味著什麼?
  • 寡婦失節,不如老妓從良,來自佛教的奇葩世界觀,根源在儒家文化
    在濟公的故事中蘊含了很多佛教的哲學思想,其中不乏中外混合的產物。這些既來自於佛教哲理,又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的哲學思想,很大程度上成為民間百姓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章節我們就來談談其中比較奇葩的一種世界觀。中國古代有種說法叫做「寡婦失節,不如老妓從良」,咋一看似乎與佛教沒有啥關係。然而我們追根溯源的探討這句話的來歷,卻發現他與佛教的善惡哲學觀有著很深的淵源。
  • 佛教的世界觀——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佛教的觀念是:一切萬事萬物的存在,是因緣和合而產生的,一切萬事萬物的毀滅,也是因緣和合而毀滅的,沒有無緣無故產生的任何事物,也沒有無緣無故毀滅的任何一種事物,這就是佛教的基本觀,也叫做緣起觀。客觀世界可以分為現象和本質。現象的因果不虛稱之為俗諦;本質的體性皆空稱之為真諦。
  • 世界史:印度的社會與世界觀,那教與佛教的共同點,印度文明形成
    百家原創作者:花絮觀歷史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有關印度的社會與世界觀的歷史事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隨著耆那教和佛教的傳播和系統化,印度文明所特有的世界觀沿著不曾中斷的幾條線索明確下來。我們在此不想討論耆那教和佛教的複雜教義,大雄和佛陀的原初思想很難與後來附加給他們的東西區別開來。但是,我們沒有理由推測佛教或耆那教在其產生初期經歷過類似於基督教脫離猶太教的搖籃時所經歷的根本性的重構。那教與佛教有許多共同點,二者都主張無須祭司和獻祭就能得到救贖;都以大量得到教化的特別執著的追求者,或「和尚」為中心,由他們吸引大批義務不太繁重的俗人。
  • 章魚哥筆記解讀王通《通知》這本書,讓你了解道家和佛教的世界觀
    作者在本節提出了一個新的世界觀,作者王通認為: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由能量和信息組成的。另外作者還給我們科普了一下我們中國的道教和佛教的世界觀:道家把一切能量的儲存和傳遞方式統稱為「氣」,把一切信息的儲存和傳遞方式統稱為「靈」。所以道家有 一體生二相,二相為陰陽,陰陽幻化生氣靈,氣靈相感而有形 的說法。
  • 佛教世界觀中的四大部洲,原來我們的讀法一直都是錯誤的!
    佛教的世界觀是繼承了婆羅門教的世界觀,並加之完善,公元前六世紀佛教首創於古印度,在佛教之前,婆羅門教的思想體系長期居於印度思想界的主導地位,那麼佛教思想中的四大部洲從何而來?在佛教思想中將人界一分為四,須彌山為娑婆世界的中心,其周圍的鹹海當中,分別有著居住不同種人的四大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蘆洲。四大部洲皆是梵文的音譯,並以方位區分,在讀法上分別叫做: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蘆洲。四大部洲又叫做「四大洲」、「四天下」也可以略稱為「四洲」,然而四大部洲的名字由何而來,又有什麼特殊的意義,這還要從佛經之中探求真理。
  • 我們可能誤讀了張大千
    張大千作品張大千擁有的兩個驚世評價,是否客觀?我們或許誤會了張大千。張大千先生作為當代的中國藝術大師,其自身取得的藝術成就和擁有的盛名,都是不容質疑的。但對張大千先生的兩大評價,思來想去,仍然不知所云。一、對「東方之筆」的疑問。西方藝壇盛讚張大千為東方之筆。東方之筆是什麼意思?如何定義東方之筆?東方之筆的具體指向是什麼?
  • 《金剛經》中的故事—佛教的世界觀,三千大千世界
    宇宙一.世界佛教這樣定義一個「世界」,「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即日月周行所能照耀的地方為一世界。比如,我們所在的太陽系即是一世界。一個世界與三界二十八的對應關係,從《阿毗達磨俱舍論》卷十一中可以了解到:「四大洲日月,蘇迷盧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說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壞。」
  • 《西遊記》世界觀中,「化胡為佛」是在貶低佛教嗎?
    佛教興起後,才展開了對這段公案的佛道之辯。雖然在這場辯論中,佛教勝出,官方上對這段公案也有了造假的定論。但是,這個公案卻有深厚的民間基礎。所以吳承恩取材於民間並無不可。第二,朋友以為「化胡為佛」指的是老子拜釋迦為師。其依據為《甄正論》。這同樣是一部違經,為由道入釋的玄嶷所杜撰,以適應當時武則天消除李唐以道教為尊的政治方針,為武則天主持大統的地位造勢。
  • 一場展覽,展出張大千「倥傯的鄉愁」
    一場展覽,展出張大千「倥傯的鄉愁」 張大千收藏的玩石。它是為了配合成都博物館新館開館特展《倥傯的鄉愁·張大千》所開展的一場社教活動。這場以「鄉愁」為主題的展覽,通過國畫大師張大千留下的收藏品、粉本、作品、印章、書信等,向觀眾呈現了張大千的豐富人生。    而展覽的策展人孫凱,是張大千大弟子孫雲生之子,曾與張大千共同生活8年。這次他向大家講述了張大千的許多軼事。
  • 什麼是菩提心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
    佛教的本質,不是宗教,而是至善圓滿的生命教育 ;簡單地說,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時間上,講過去、現在、未來;空間上,講我們眼前現實的生活,以至無盡的世界;佛教的教育,是系統性的教育,是自利與利他相統一的教育。
  • 孫悟空,二郎神,大鵬鳥誰更厲害,孫悟空怕是要墊底了
    孫悟空、二郎神和大鵬鳥都是四大名著中《西遊記》的重要角色,戰鬥力鬥非常強。孫悟空,天生石猴,乃是混世四猴中的靈明石猴,會七十二變,火眼金睛,還有筋鬥雲,神器金箍棒,走的應該是速度快的詭異流派。二郎神,天庭的神將,也是會善於變化,八九玄功,戰鬥力要比孫悟空強,特別是第三隻眼睛,死死壓制了孫悟空的七十二變,整部書中兩人只有一場較量,二郎神是險勝,但是抓不住孫悟空,也就是小說中說的,打得過但是打不死。所以,二郎神要排在孫悟空前面。那孫悟空,二郎神,大鵬鳥三人排位的話,從高到低應該是大鵬鳥,二郎神,孫悟空。
  • 專家解讀張大千:從地獄裡帶出新中國畫
    「七七事變」爆發後,張大千被日軍羈留在北平,有人請他大量臨仿「唐宋元各家」。這一時期,通過對早期中國畫的研究,張大千對明清文人畫有了新的看法,「作為一個繪畫專業者……不應只學『文人畫』的墨戲,而要學『畫家之畫』,打下各方面紮實功底。」張大千此時甚至認為清三百年,沒有出一個像樣的畫家。
  • 【名畫賞析】張大千-《青綠山水》
    張大千 Chang Dai-Chien 20 世紀50年代,張大千遊歷世界,獲得巨大的國際聲譽,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又被稱為「臨摹天下名畫最多的畫家」。 他與二哥張善子昆仲創立"大風堂派",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潑墨畫工。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
  • 中國藝術大師介紹:張大千的書法道路
    據我們所知,張大千的書法經歷過一個演變和發展的過程,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童年到1936年。張大千少時隨母、姊習畫,從兄張善孖學書。他天資聰慧,加上勤學苦練,小小年紀就能寫一手好字,畫一手好畫,深受鄉鄰的喜愛,名氣傳遍內江城。逢年過節,前來求書索畫者門庭若市。
  • 《西遊記》是揚佛禁錮道教還是佛教,宣揚道教?
    大唐想尋找真正的解決方案,但是他沒有從道教中尋找,相反,他從跑去一直到佛教。是要捨近求遠嗎?還是因為佛教的能力高於道教?2、在西遊記中遇到的許多災難都是由道教神的騎士等造成的。當孫悟空發生時,大多數人最終只能從佛教得到解,比如真假美猴王,最終由如來解決。3、孫悟空大鬧天宮,天婷自己解決不了嗎?
  • 《倥傯的鄉愁·張大千》成都特展受熱捧
    《倥傯的鄉愁·張大千》成都特展受熱捧  【解說】正在成都博物館新館一樓舉行的特展——「倥傯的鄉愁·張大千」,自開展以來好評如潮,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30萬人到場參觀。作品背後折射出的大千先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策展人孫凱先生致力於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拳拳赤子之心令無數觀眾為之感動。
  • 此人乃地仙之祖是三清好友,為何與孫悟空結拜?這才是其厲害之處
    然而到了取經路上孫悟空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他甚至可能會懷疑自己當初在天庭遇見的那些神仙是不是假的,怎麼他們的坐騎和童子到了人間會那麼厲害,其中有一位的大神他法力更是遠勝孫悟空,他就是地仙之祖鎮元子,而最讓人難以理解的就是以鎮元子這種身份為何會屈尊與孫悟空結拜呢?
  • 「我善烹調,畫藝之上」:張大千的「食單書法現象」
    被稱為「五百年來一大千」的書畫大師張大千,一直把美食烹飪看作大雅之事,他所書寫的菜單,筆墨精湛,法度嚴謹。因此,張大千在臺北的「摩耶精舍」中掛有「賓宴食帖」之匾。即張大千所寫的菜單完全達到了書法藝術「帖」學的標準,成為他書法創作中的精品力作。因而在國際拍賣上屢創高價。但當代書法界卻對此是忽略了,從未進行研究或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