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何處學藝
讀過佛經的人都知道,佛一說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先說一個小世界,以我們地球來說,我們就是一個小世界的一小塊,以後我把小世界的圖給大家看一下,我們這個地方叫娑婆世界的南閻浮提中的一部分,一個小世界由一大山一日一月所組成,這個山叫須彌山,日月圍其山腰旋轉,山是一個立著的腰鼓形,我們這個世界山北叫北俱盧洲,西為西牛賀洲,東為東勝神洲,是不是有點熟悉,對,西遊記中就提到過,孫悟空學藝不是在我們這個洲學的,是在西牛賀洲。
如果大家想更清楚地了解,可以讀一下《起世經》,對於陸海空幾界生物都有詳細的描述。這樣一千個小世界叫小千世界,由一千個小千世界組成一個中千世界,由一千個中千世界組成一個大千世界,總體叫三千大千世界了。
張大千名字來歷
張大千是中國著名畫家,原名張正權,又名張爰,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據傳光緒戊戌年的一個晚上,張大千的母親做了一個夢:明月當空,一位鶴髮童顏的老翁從空中飄然來到房中。老翁見張母特別喜愛機靈的小猴,便說:「送你如何?」張母接過小猴,正欲對老翁行答謝之禮,那小猴卻因見到從窗外照進來的月光,急忙朝張母腋下鑽去。不久張母懷孕,第二年生下張大千。古漢語中,「猿」寫作「猨」,「爰」與「猨」是異體字,故其母為他取名張爰。據說,張大千五歲以前怕見月光。
張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
字號「大千」的來歷也有一段故事。張大千幼時與表姐謝舜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長大後雙方父母為他們舉辦了訂婚儀式,後張大千去了日本學習,謝舜華在家等待大千學成回國完婚。謝舜華自幼體弱,沒想到竟染病而亡。張大千回國後,得知這一消息,悲痛欲絕,遂產生了遁世的念頭。於是,他便到松江禪定寺拜見了住持和尚逸琳法師,要求出家。逸琳法師喜愛書畫,擅長詩詞,他見張大千書畫功底不錯,非常喜歡,便收留了他,並賜法號「大千」。
張大千的二哥張善子得知弟弟出家的事,十分惱火,要去禪定寺找逸琳法師。張大千一看大事不好,便乘車去了寧波。在寧波找到觀宗寺的住持諦閒大師。諦閒大師同意收留他,並決定第二天給他燒戒。張大千是真心出家,但對燒戒沒有思想準備,向大師提出暫時不燒戒,並講述了不燒戒的理由。諦閒大師認為它六根不淨,塵緣未斷,不再收留他,讓他回家去了。 張大千還俗後,仍不忘這段經歷,便給自己取號「大千居士」,有時也自稱「大千張爰」。
世為時間,界為空間,世界觀中我們則剛所說的是宏觀之界,下面我們將聊一聊佛教的微界觀和時間觀。在這個問題上基本佛教有四派:一切有部、經部、唯識宗與中觀派。為便於我們理解佛經和提高認知,我們都講一講。
(一)一切有部的觀點
一切有部認為:外界的山河大地、房舍以及肉身等所有的粗大物質,都是由微塵所組成的。佛經中所謂的微塵,就如同科學目前所發現的基本粒子——質子、中子、光子、介子、超子等等一樣,是構成物質的極小單位。他們認為,所有粗大的物質,都是由細小的微塵所組成的。雖然《俱舍論》中對非常細微的、最小的物質結構體,安立了許多不同的名詞:極微、微塵、鐵塵、水塵、兔毛塵、羊毛塵、象毛塵、日光塵等等,但我們暫時知道是「微塵」就足夠了。微塵又是由最細小的極微塵組成,這個極微塵已經細小到不能再被分割,或說已經分到不能再分的地步,所以叫做無方分極微塵。這種極微塵是實有的,它是物質構成的基本元素,所有粗大的物質,則只不過是極微塵的產物而已。
眾多極微塵的累積,就會使人形成幻覺。所謂的幻覺,就是以為物質確有形狀、顏色等等。然而,這些錯覺中的山河大地、人體、房舍等卻並不存在,只不過是一些沒有形狀、顏色的極微塵而已。極微塵與極微塵之間,有空間相隔。而且是有相當大的距離。
一切有部同時認為:精神也可以被分割,但無法像物質那樣由方向來分,而是經由時間來分。譬如一個人心中冒起了一剎那的念頭,雖然這一剎那的念頭在宏觀世界裡是非常短暫的,但從微觀世界的角度來看,這一瞬間的念頭也可以再分成許多前後的階段,直至最後分到實有的無分剎那。
(二)經部的觀點——打破時空
經部關於微觀世界的觀點,基本上與一切有部相似。二者之間的差別,在於經部進一步將時間、空間、速度、方向等判定為非實有。
何謂空間?所謂空間,就是在一個範圍內沒有被任何物體所佔據的位置,這種沒有被佔的位置,就是空間,除此以外,並沒有空間的存在。如果有東西佔據了某個位置,這個位置就沒有空間了;當物體被移走後,騰出來的位置就是空間。由此可見,所謂的空間,實際上是假立的、不實在的。
再說時間,不論是一分鐘或一小時,一個月或一年,都只不過是物質變化的過程而已,除此之外,並不存在所謂的時間。我們只能通過世上萬物的變化來判定時間,譬如根據氣候的變化過程,而建立起春夏秋冬的時間概念等等。這種物質變化的過程,我們稱之為時間。
我們可以設想,如果太空中沒有任何星球的話,我們能算定時間嗎?不能。由此可知,時間只不過是以物質變化為基礎,由人的意識而增上安立的法。
雖然現代物理學對時間也有不同說法,到底時間存不存在,它的本體究竟為何,都是學術界激烈討論的課題之一,但經部的論師們卻認為,時間只是人的一種概念而已,除了物質的變化以外,實際上並不存在獨立的時間本質。
二者的共同點是,經部也同樣認為粗大的物質並不獨立存在,所謂的存在只是由許多的極微塵佔據了空間而已。但極微塵為什麼會聚集在某個空間而不分散呢?他們對此解釋道,這是由於每一個微塵都可分成地、水、火、風四大的緣故。請大家注意,這裡所說的地、水、火、風,並非我們平時所看到的地、水、火、風,而是指某種能力。除了四大之外,還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就是眾生的共業,這是現代科學所無法證明的。
而科學界所說的夸克,更使世人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尺度分別縮小到原來的十億分之一(相對於原子)和萬分之一(相對於原子核)。但即使是夸克、輕子和傳播子(即傳遞力的粒子)這些現代科學目前所發現的更為基本的粒子,其細微程度仍遠遠不及經部與一切有部所說的極微塵。
更重要的差別是,經部和一切有部通過對微塵的發現,從而抉擇出人無我,並由此走向解脫;而物理學對基本粒子的研究結果,卻不幸被用於現代武器的推陳出新方面。雙方所走路線的不同,是顯而易見的。
(三)唯識宗的觀點
唯識宗認為,如果不詳細觀察的話,外界的物質在表面上是存在的;要是深入地進行觀察,則外界物質的實有性就無法成立。為何無法成立呢?因為,如果用最簡單的分解方法來觀察物質,就根本找不到物質終極的實有性,也就是說,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基本粒子,表面上的存在只不過是一種幻覺而已。這也是佛教獨有的論點之一,其他學說都還沒有到達這個境界。
在唯識宗的微觀世界裡,沒有真正的物質存在,所有的物質經過觀察後,都是內心的現象。這種觀點的某些部分,有點像貝克萊的「經驗論」,但二者的差異之處也很多。然而,我們不能因為它們有一點像,便認定唯識宗就是唯心論。這好比牛羊頭上都有角,卻不能因此而認為牛就是羊,羊就是牛一樣。既然所有的教派都是人創立的,其間必定會有某些共同點,但細微的共同點不足以認定此即彼,彼即此。
總之,唯識宗的微觀世界,是一個非常內在的精神世界,外在的物質世界對他們而言並不存在。
(四)中觀派的觀點
中觀派有兩種觀點,其中最究竟的見解就是空性。從空性的角度來說,已經不存在所謂的微觀或宏觀世界,一切都是空性。但中觀也講世俗諦,所謂世俗諦,就是從眼耳鼻舌等感官所得出的結論。
佛曾說過:「世間人會與我爭論,但我不與世間人爭論。世間人認為存在的,我也承認是存在;世間人認為不存在的,我也承認是不存在。」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從世俗的角度來看,外在的山河大地等不可能不存在,肯定是存在的,只不過這是世俗人的見解,是眼耳鼻舌所得出的結論。這就是世間觀,很多中觀世俗諦的境界就是如此。
在世間觀的世俗諦境界中,也存在著物質的微觀世界。這種見解與經部的觀點十分相似:外界粗大的物質是由許多極微塵構成的,很多極微塵堆積成不同的形狀,並由人替這些不同的形狀取了不同的名字,如房子、車子等等,而實際上它們只是一堆堆的微塵而已。
總結四個基本教派的論點如下:由於唯識宗認為沒有物質的微觀世界,所以就暫且不談;其他三派大部分的見解,也承認物質的微觀世界。
中觀派則是將一切有部與經部認為不可再分割的無方分極微塵分解盡了,什麼都不存在——虛空一片,物質的本體越往深處尋找就越找不到,最終到達無中無邊的空性境界。就像萬裡無雲的晴朗天空,沒有天地萬物、喜樂悲苦,這就是中觀的空性。
佛教中觀的微觀世界的境界卻不是這樣,在這種境界中,物質世界已經被分解到虛空的狀態,所以沒有再超越它的可能。
言歸正傳,佛教的微觀世界觀為何要如此抉擇物質呢?其宗旨,是要藉此打破我們對人、對事、對錢財名利等世間萬法的執著。至於其他學說,則有著與佛教截然不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