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世界觀是繼承了婆羅門教的世界觀,並加之完善,公元前六世紀佛教首創於古印度,在佛教之前,婆羅門教的思想體系長期居於印度思想界的主導地位,那麼佛教思想中的四大部洲從何而來?在佛教思想中將人界一分為四,須彌山為娑婆世界的中心,其周圍的鹹海當中,分別有著居住不同種人的四大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蘆洲。四大部洲皆是梵文的音譯,並以方位區分,在讀法上分別叫做: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蘆洲。四大部洲又叫做「四大洲」、「四天下」也可以略稱為「四洲」,然而四大部洲的名字由何而來,又有什麼特殊的意義,這還要從佛經之中探求真理。

在《長阿含經》中敘述,世界的中心是須彌山,在須彌山之外環繞七金山,七金山之外,則是廣闊的鹹海,四大洲是人間的四個天下,並分散在廣闊的鹹海之中。據《長阿含經》所講,四大部洲的分布是以人的壽命與土地面積來劃分,因為在佛家看來,人的壽命與福報是相通的,而土地面積則代表了福報的深淺。四洲中居住著不同的人類,福報地位不同,各類人之間也是完全隔絕,互不相通。其中南瞻部洲地界是普通人所居,也是能修道成佛的人所居之處;而北俱盧洲則是四大部洲之中最好的地界,只有福報最深的佛菩薩才能居住在此。
東勝神洲:
東勝神洲的梵語名為「弗於逮」,因洲人相貌端莊,華言勝身,故也叫做「東勝身洲」。能夠居住在此的人,多是福報較深,死後也不會下地獄,而是進入六道眾生「天」與「非天」輪迴,界位有所提升。以須彌山為中心,東勝神洲位東,其地形如半月狀,長度與寬度九千由旬,東勝神洲中的人身長八肘,壽命二百五十歲。

西牛賀洲:
西牛賀洲梵語名為「梵語瞿耶尼」,以其地貿易多牛寶為貨而得名。居住在此洲的多是人中殊勝,或是畜生道中的殊勝者,死後則是往生八部眾。西牛賀洲在須彌山西,因其地形圓如滿月,長度與寬度達八千由旬,故人面也如滿月,身長十六肘,壽命在五百歲。
南贍部洲:
南贍部洲梵語又譯「閻浮提」,以名為閻浮的樹林或水果而得名,贍浮為樹,提為洲,因樹立名。南贍部洲在須彌山南,是地球上的人所居之所,此洲有一顆邪惡之樹,其果味美而鮮,所食者,龍化魚、善化惡、殊化凡,毀人心智,增其惡業,因此贍部樹被視為是娑婆世界的眾惡之源。在南贍部洲,所居之人善惡、殊凡變化萬千,但如若能夠潛心修行,也是有證道成佛的機緣。南贍部洲其土南狹北廣形如車廂,所有長度與寬度達七千由旬,人面如地形,身多長三肘半,人壽百歲。
北俱蘆洲:
北俱蘆洲梵語為「鬱單越」,作為福報佛法的最深之處,是華言極勝的大洲。北俱蘆洲有一顆如意樹,發「死亡之音」告人死時,在須彌山北,是即將修成佛菩薩人的勝地。其土地方形,長度與寬度達一萬由旬,人面亦方正,身長三十二肘,壽命達一千歲。北俱蘆洲作為最好的大洲,人雖不能成佛,但死後定升天界。
佛教當中對於四大部洲的說法,不僅在地域上做出了劃分,在人的等級上也有嚴明的區分。四大洲人的修行欲望不同,其特點也有所區別,東勝神洲土地極廣、土壤肥沃;西牛賀洲多牛、羊、珠玉;南贍部洲的欲望強於其他三大部洲,作為佛陀所生之地,若想成佛,只能來此洲修行登金剛座;北俱盧洲沒有膚色、種族優劣之分,亦無悲傷啼哭,是純物慾的享受之所。佛陀對四大洲的劃分既無交集也無優劣,亦是從事物的真相上直觀傳授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