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大部洲探源
在《關於崑崙、伊甸園和阿耨達山的比較》一文中,已經詳細論證了一神教裡面的伊甸園、中國的崑崙山和印度的阿耨達池其實是同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魯文佐裡山。由此推理,可知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和中國所記載的聖地是同一個地方,也就是說世界文明是一元發端,百花爭豔,並不存在多地發源。這些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中關於文明之初的記載實際上都是源自上古文明,只是由於選擇的重點不同,描寫的角度不同,故而呈現出了不同的面貌,一如白色光經過濾鏡析出七彩一樣,上古文明在世界各地綻放出了百花齊放的絢麗。
《起世經卷第一,閻浮洲品第一》
諸比丘。須彌山王北面有洲。名鬱多囉究留。其地縱廣十千由旬。四方正等。而彼人面。還似地形。諸比丘。須彌山王東面有洲。名弗婆毗提訶。其地縱廣。九千由旬。圓如滿月。彼間人面。還似地形。諸比丘。須彌山王西面有洲。名瞿陀尼。其地縱廣八千由旬。形如半月。彼諸人面。還似地形。諸比丘須彌山王南面有洲。名閻浮提。其地縱廣七千由旬。北廣南狹。狀如車箱。其中人面。還似地形。
《起世經》裡的這一段,描寫了在須彌山的周圍有四大部洲,分別是弗婆毗提訶、瞿陀尼、閻浮提、鬱多囉究留,也就是東勝神州、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和北俱蘆洲。這四個州分布在須彌山的四個方向,其形狀分別是半月形,滿月形,車廂形和四方形。在對東勝神州和西牛賀洲的形狀的記載有兩個版本,在上圖中,東勝神州是半月,在上面的引文中西牛賀洲是半月。如果說四大部洲的記載源自上古文明,那麼這四大部洲就應當有真實的對應物。
我們循著阿耨達池的線索尋找,阿耨達池是崑崙附近的湖泊,那麼須彌山就應該是我們記載的崑崙山。這個被中國稱為崑崙,在佛教稱為須彌山的地方,就是位於非洲中部的魯文佐裡山。
一、須彌山和魯文佐裡山
須彌山一詞來自婆羅門教術語,後佛教引用,意思是寶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位於一小世界的中央,在他的周圍分布著四大部洲,須彌山居於天下之中,這和崑崙的位置是一樣的,崑崙也是在天下之中。
據佛經記載,在須彌山半,四萬二千由旬中,有四大天王宮殿。須彌山上,有三十三天諸宮殿,帝釋所住。須彌山的這些記載和崑崙也有相似之處。比如,在崑崙上有黃帝之宮,豐隆之葬。當然黃帝之宮不是建在崑崙山頂,而是在崑崙丘上,和佛經記載的在須彌山的半山處有天王宮殿是相似的。在崑崙山的最高層是太帝之居,和須彌山的頂上是帝釋天居住是相似的。
崑崙和須彌山的這些相同或相似的特點是各個文明在流傳中保留下來的對應遠古文明的一點共同的記憶。如果剝去神話外衣和誇張的成分,對崑崙和須彌山的描述是基本一致的。在
二、非洲和四大部洲
《起世經》記載的四大部洲分別是弗婆毗提訶、瞿陀尼、閻浮提、鬱多囉究留,也就是東勝神州、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和北俱蘆洲。在《關於崑崙、伊甸園和阿耨達山的比較》中確認了我們的崑崙就是位於非洲中部的魯文佐裡山,下面我們以魯文佐裡山為中心,看一下他的四面和四大部洲的比較。
1、東勝神州
《起世經》:須彌山王東面有洲。名弗婆毗提訶。其地縱廣。九千由旬。圓如滿月。彼間人面。還似地形。
這一段記載描述了東勝神州的特點,一個是在須彌山的東面,二是形狀圓如滿月。關於東勝神州和西牛賀洲的形狀,有的記載東勝神州是半月,有的記載西牛賀洲是半月。
在非洲地圖上,魯文佐裡位於西非大裂谷的邊緣,整個大裂谷將非洲分為兩部分,大裂谷的東面是一個彎月形的地帶,這個地帶的東北角是索馬利亞半島,南面在辛巴威一帶。從位置和形狀上看,大裂谷以東地帶符合東勝神州的記載。
2、南贍部洲
《起世經》:諸比丘須彌山王南面有洲。名閻浮提。其地縱廣七千由旬。北廣南狹。狀如車箱。其中人面。還似地形。
這一段記載了南贍部洲的特點,從位置上講,在須彌山的南面,從形狀上看,是南狹北廣,狀如車廂。
這一地帶位於魯文佐裡山南面,非洲的南部一帶,如圖。從方位上看,在魯文佐裡山南面,從形狀上看,南面狹窄,但是並不想南亞次大陸那樣是一個尖角,而是一個平的面,北面較寬,符合南贍部洲像一個車廂的形狀。
3、西牛賀洲
《起世經》:須彌山王西面有洲。名瞿陀尼。其地縱廣八千由旬。形如半月。彼諸人面。
這一段講了西牛賀洲的位置和形狀,西牛賀洲在須彌山以西,形狀像個半月。有的則記載為像個滿月。
在西非地區,整個非洲西北宛如一個圓球,位置在魯文佐裡山的西部。
4、北俱蘆洲
《起世經》:須彌山王北面有洲。名鬱多囉究留。其地縱廣十千由旬。四方正等。而彼人面。還似地形。
這一段記載了北俱蘆洲的情況,在須彌山的北面,呈方形。
對照一下非洲的東北角一帶,可以看到沿著紅海的海岸較為平直,其西北是沙哈拉沙漠,人們居住的地帶便是沿著尼羅河南北分布。整體式接近方形。
三、印度和南贍部洲
在四大部洲裡面,南贍部洲是最差的一個,佛經認為我們居住的地方就是這個南贍部洲。其實這一觀點來自於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因為印度的地形酷似非洲南部,南狹北廣,和四大部洲裡面的南贍部洲最為接近,所以印度人對照記載,便認為自己所在的洲就是南贍部洲了。其實南亞次大陸和南贍部洲還是有區別的,儘管都是南狹北廣,但是南贍部洲的形狀像個車廂,而南亞次大陸的形狀像個錐子,這一點明顯不如非洲南部更吻合,只是印度人找錯了地方,到中原後有沿襲了印度的說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