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彌山周圍的四大部洲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2020-12-03 重述華夏文明

佛教四大部洲探源

在《關於崑崙、伊甸園和阿耨達山的比較》一文中,已經詳細論證了一神教裡面的伊甸園、中國的崑崙山和印度的阿耨達池其實是同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魯文佐裡山。由此推理,可知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和中國所記載的聖地是同一個地方,也就是說世界文明是一元發端,百花爭豔,並不存在多地發源。這些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中關於文明之初的記載實際上都是源自上古文明,只是由於選擇的重點不同,描寫的角度不同,故而呈現出了不同的面貌,一如白色光經過濾鏡析出七彩一樣,上古文明在世界各地綻放出了百花齊放的絢麗。

《起世經卷第一,閻浮洲品第一》

諸比丘。須彌山王北面有洲。名鬱多囉究留。其地縱廣十千由旬。四方正等。而彼人面。還似地形。諸比丘。須彌山王東面有洲。名弗婆毗提訶。其地縱廣。九千由旬。圓如滿月。彼間人面。還似地形。諸比丘。須彌山王西面有洲。名瞿陀尼。其地縱廣八千由旬。形如半月。彼諸人面。還似地形。諸比丘須彌山王南面有洲。名閻浮提。其地縱廣七千由旬。北廣南狹。狀如車箱。其中人面。還似地形。

《起世經》裡的這一段,描寫了在須彌山的周圍有四大部洲,分別是弗婆毗提訶、瞿陀尼、閻浮提、鬱多囉究留,也就是東勝神州、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和北俱蘆洲。這四個州分布在須彌山的四個方向,其形狀分別是半月形,滿月形,車廂形和四方形。在對東勝神州和西牛賀洲的形狀的記載有兩個版本,在上圖中,東勝神州是半月,在上面的引文中西牛賀洲是半月。如果說四大部洲的記載源自上古文明,那麼這四大部洲就應當有真實的對應物。

我們循著阿耨達池的線索尋找,阿耨達池是崑崙附近的湖泊,那麼須彌山就應該是我們記載的崑崙山。這個被中國稱為崑崙,在佛教稱為須彌山的地方,就是位於非洲中部的魯文佐裡山。

一、須彌山和魯文佐裡山

須彌山一詞來自婆羅門教術語,後佛教引用,意思是寶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位於一小世界的中央,在他的周圍分布著四大部洲,須彌山居於天下之中,這和崑崙的位置是一樣的,崑崙也是在天下之中。

據佛經記載,在須彌山半,四萬二千由旬中,有四大天王宮殿。須彌山上,有三十三天諸宮殿,帝釋所住。須彌山的這些記載和崑崙也有相似之處。比如,在崑崙上有黃帝之宮,豐隆之葬。當然黃帝之宮不是建在崑崙山頂,而是在崑崙丘上,和佛經記載的在須彌山的半山處有天王宮殿是相似的。在崑崙山的最高層是太帝之居,和須彌山的頂上是帝釋天居住是相似的。

崑崙和須彌山的這些相同或相似的特點是各個文明在流傳中保留下來的對應遠古文明的一點共同的記憶。如果剝去神話外衣和誇張的成分,對崑崙和須彌山的描述是基本一致的。在

二、非洲和四大部洲

《起世經》記載的四大部洲分別是弗婆毗提訶、瞿陀尼、閻浮提、鬱多囉究留,也就是東勝神州、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和北俱蘆洲。在《關於崑崙、伊甸園和阿耨達山的比較》中確認了我們的崑崙就是位於非洲中部的魯文佐裡山,下面我們以魯文佐裡山為中心,看一下他的四面和四大部洲的比較。

1、東勝神州

《起世經》:須彌山王東面有洲。名弗婆毗提訶。其地縱廣。九千由旬。圓如滿月。彼間人面。還似地形。

這一段記載描述了東勝神州的特點,一個是在須彌山的東面,二是形狀圓如滿月。關於東勝神州和西牛賀洲的形狀,有的記載東勝神州是半月,有的記載西牛賀洲是半月。

在非洲地圖上,魯文佐裡位於西非大裂谷的邊緣,整個大裂谷將非洲分為兩部分,大裂谷的東面是一個彎月形的地帶,這個地帶的東北角是索馬利亞半島,南面在辛巴威一帶。從位置和形狀上看,大裂谷以東地帶符合東勝神州的記載。

2、南贍部洲

《起世經》:諸比丘須彌山王南面有洲。名閻浮提。其地縱廣七千由旬。北廣南狹。狀如車箱。其中人面。還似地形。

這一段記載了南贍部洲的特點,從位置上講,在須彌山的南面,從形狀上看,是南狹北廣,狀如車廂。

這一地帶位於魯文佐裡山南面,非洲的南部一帶,如圖。從方位上看,在魯文佐裡山南面,從形狀上看,南面狹窄,但是並不想南亞次大陸那樣是一個尖角,而是一個平的面,北面較寬,符合南贍部洲像一個車廂的形狀。

3、西牛賀洲

《起世經》:須彌山王西面有洲。名瞿陀尼。其地縱廣八千由旬。形如半月。彼諸人面。

這一段講了西牛賀洲的位置和形狀,西牛賀洲在須彌山以西,形狀像個半月。有的則記載為像個滿月。

在西非地區,整個非洲西北宛如一個圓球,位置在魯文佐裡山的西部。

4、北俱蘆洲

《起世經》:須彌山王北面有洲。名鬱多囉究留。其地縱廣十千由旬。四方正等。而彼人面。還似地形。

這一段記載了北俱蘆洲的情況,在須彌山的北面,呈方形。

對照一下非洲的東北角一帶,可以看到沿著紅海的海岸較為平直,其西北是沙哈拉沙漠,人們居住的地帶便是沿著尼羅河南北分布。整體式接近方形。

三、印度和南贍部洲

在四大部洲裡面,南贍部洲是最差的一個,佛經認為我們居住的地方就是這個南贍部洲。其實這一觀點來自於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因為印度的地形酷似非洲南部,南狹北廣,和四大部洲裡面的南贍部洲最為接近,所以印度人對照記載,便認為自己所在的洲就是南贍部洲了。其實南亞次大陸和南贍部洲還是有區別的,儘管都是南狹北廣,但是南贍部洲的形狀像個車廂,而南亞次大陸的形狀像個錐子,這一點明顯不如非洲南部更吻合,只是印度人找錯了地方,到中原後有沿襲了印度的說法而已。

相關焦點

  • 佛經中記載的須彌山和四大部洲真實存在嗎,具體位置在哪裡?
    佛經中記載的須彌山和四大部洲真實存在嗎,具體位置在哪裡?須彌山一詞來自婆羅門教術語,後佛教引用。意思是寶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佛教稱有三千大世界,億萬小世界。根據佛經記載,須彌山位於一小世界的中央,周圍有四大部洲。在這個世界中存在三十三天,四大部洲,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鐵圍山等等傳說中的區域劃分,在各個不同的層面上還存在著不同的時間線,有的一天等於四大部洲50年,有的一天等於1600年,時間線各不相同。
  • 須彌山,就是蘇美爾山
    佛經上說:須彌山是世界中心最高的山!佛經上還說:「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以前人們不明白,那麼高大的山怎麼會在芥子一樣的世界中?現在人們看了旅行者號探測器拍的照片就懂了,地球在照片中就像芥子一樣微小,須彌山(蘇美爾山的音譯)就是地球上古時期最高大的山峰。芥子是非常小的植物種子,圓球形顆粒,這句話也透露出地球是圓球形的。上古時代,地球上只有一個大陸,叫盤古大陸,劃分為四大部洲,四大部洲的方向也是地球反方向自轉前的方向。
  • 佛教常識:須彌山究竟是否存在,如果真的存在,又到底在哪裡
    常讀佛經之人對須彌山一定不會陌生。佛教三藏十二部教典中提到須彌山的不在少數。比如,廣為流傳的大乘佛教經典《金剛經》云:「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須彌山,也譯作蘇迷盧山,意為妙高山,由金、銀、琉璃等七寶構成,高八萬四千由旬(由旬為古天竺長度單位,有相當於四十裡、六十裡、八十裡等不同說法),在諸山之中最為高廣,乃眾山之王,故在《金剛經》中稱其為須彌山王。在佛法中,須彌山絕不僅僅是一座高山而已,還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 銀河系的中心很可能就是佛家說的須彌山
    我們再看看我們所處的太陽系在銀河系的位置,如下圖:看到這裡,我們可以大膽的和佛教的須彌山聯繫起來,須彌山是什麼樣的一個概念,祂在哪裡?須彌山一詞來自婆羅門教術語,後佛教引用。須彌山(梵語: Sumeru),又譯為蘇迷嚧、蘇迷盧山、彌樓山,意思是寶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
  • 1分鐘帶你了解佛門大須彌山、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
    首先,我們到的第一站叫做大須彌山。這座山又名叫彌樓山、妙光山,大須彌的叫法是印度婆羅門的術語,後來被佛教引用。這座山號稱位於世界的正中心,在佛教徒的心中,一千個一小世界稱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的叫法就是由此而來。而大須彌山就位於世界中心一小世界的中央。
  • 佛教說的須彌山就在喜馬拉雅山所在的位置!
    那麼這樣觀察下來所得到的結論究竟是什麼呢? 很多情況下,我們對佛教經論所產生的懷疑甚至誤解皆來源於我們自己未曾真正深入經藏。其實俱舍等相關經論當中說得非常清楚,人所居住的地方主要以四大部洲為主;而次第環繞著須彌山的七座金山中的七重海水則是龍王所居之地。那處於中心位置的須彌山又是誰的住處呢?——四大天王天等天人!這不是我自己的猜測或斷言,而是佛經裡的公論。
  • 《西遊記》冷知識01:十洲三島,四大部洲,水簾洞水源是個謎
    「此(花果山)山乃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這句話的前面剛剛說了「世界之間,遂分為四大部洲,」這裡馬上十洲,那需要知道「四大部洲」和「十洲」是什麼關係?查「個人圖書館」,作者「金色年華5...」的《佛道神話裡的仙地:三島十洲、36洞天72福地、四大部洲都在哪》,文章說:「三島十洲是中國神話中的仙境名,三島十洲皆仙人居處。三島者;蓬萊,方丈,瀛洲,為神仙所居之山,稱為三島亦稱三仙山,或稱三壺。
  • 佛說阿彌陀經析.169 為什麼佛教說中心是須彌山呢?
    在上方世界諸佛讚嘆中,第十尊代表佛也是上方世界最後一尊代表佛,《彌陀經》六方諸佛中的最後一尊佛,就是如須彌山佛。須彌在本經中出現過多次,以須彌為號的佛陀也非常多,為什麼佛陀比較偏愛須彌呢?一個世界的中心就是須彌山,日月和眾星都圍繞須彌山,四大部洲圍繞須彌山分布,天道因須彌山而有,六道因須彌山而得成,可以說一個世界若沒有須彌山這個絕對中心是不堪成立的。
  •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芥子須彌山這些在佛教中如何解釋
    老陽按:以前看武俠小說,經常能看到一花一世界,後來學佛了才知道這是佛教術語,那麼這些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今天引用南懷瑾老師文章為例,向大家說明。【維摩詰言:唯!舍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
  • 揭秘:佛陀「須彌四洲」與「宇宙銀河」世界觀不衝突
    編者按:在一些佛經中,也會介紹我們所處大千世界乃至他方世界,就具體的世界來講,佛經也有極詳細的介紹,須彌山與四大部洲就是世界基礎結構。但在現代天文學上,宇宙構成又有不同說法,如從地球、月球到太陽系,從銀河系再到河外星系。這兩個敘述體系有什麼不同?是否相互衝突?
  • 佛教故事: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
    現在好不容易等到佛陀來此地教化,怎可以失去此次大好時機。於是他倆就商量著決定布施佛陀,為自己種福田。可是家裡幾乎一無所有,拿什麼布施呢?丈夫想了想,說:「不管怎樣,我們寧可餓死也不能錯失這個機會。我們現在唯一尚且完整的東西就只有這條衫褲,我們就拿它供養佛陀吧。」於是,夫妻倆便歡歡喜喜地把唯一的衫褲布施出來,這讓佛陀的弟子很是為難,弟子們互相推諉,一個個掩鼻而避,不願接納。
  • 須彌山,三千大千世界,佛經中描述的宇宙是真的嗎?
    「須彌山就是黑洞,除了黑洞之外,不知您對佛教解釋宇宙空間的論述是否有所了解,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來簡單聊聊佛與宇宙的關係:佛教的宇宙觀與地心說日心說截然不同,儘管現在科學早已打破宗教枷鎖昂然前行。但是就目前的科學發現來看,卻和佛教的宇宙觀越來越吻合。
  • 大話西遊2「流沙河」「須彌山」這兩個場景大部分的玩家沒聽過
    大話西遊2這遊戲裡究竟有多少個地圖,小蘇並沒有仔細統計過,不過今天我要說的這個地方,我估計百分之九十九的玩家沒有去過。各位先別覺得我在吹牛,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流沙河這個地方是大話2裡的放逐之地。比天牢、地牢這些懲罰都嚴格。
  • 佛教的宇宙觀之須彌山丨佛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讓人嘆為觀止
    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須彌山王;四千天下,四千大天下;四千海水,四千大海水;四千龍,四千大龍;四千金翅鳥,四千大金翅鳥;四千惡道,四千大惡道;四千王,四千大王;七千大樹,七千大泥梨,十千大山,千閻羅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王,千焰摩天,千兜率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為小千世界。這是說,一「小千世界」的內容就是一世界的內容的一千倍(千為虛數,形容很多。)。
  • 就佛經中「須彌山」問題與道友展開之爭論二
    如果釋迦只是以一物為參照物,而這個宇宙不以之意志為轉移,那麼,他不是唯心論是什麼?2.為什麼日月圍繞須彌山轉,地球不圍繞他轉?你每天能看到太陽東升西落,月亮陰晴圓缺就證明了「地心說」為真理,應該是地球圍繞太陽轉麼?古代獨立的天文體系就能證明他是對的麼?既然八萬四千不是確切數字,那麼又哪來的四萬二千、兩萬一千,一萬二千,六千、三千的確切數字?
  • 西遊記中的四大部洲,它們究竟位於今天什麼地方?
    如果有據可循,那麼這四大部洲分別位於現實世界中的那個地方呢?首先來說東勝神洲,《長阿含經》卷十八說∶「須彌山東有天下,名弗於逮,其土正圓,縱廣九千由旬;人面亦圓,像彼地形。」此洲有三事殊勝∶土地極廣、極大、極妙。由書中描述可知道這東勝神洲是由大海和小島組成,廣袤無垠,具有仙靈之氣,是很多道教大佬修仙之地。孫悟空出生的傲來國就位於東勝神洲。
  • 《西遊記》提到的四大部洲是人類居住的地方,佛經裡有記載
    吳承恩的《西遊記》裡寫的是神佛事,那麼在《西遊記》中出現的四大部洲,在佛經的記載中,又是什麼樣子呢?關於四大部洲的敘述,散見於《長阿含經》、《立世阿毗曇論》、《俱舍論》等佛教經典中,這裡簡單匯集佛經中的一些記錄,我們一起看一看吧。
  • 佛教世界觀中的四大部洲,原來我們的讀法一直都是錯誤的!
    在佛教思想中將人界一分為四,須彌山為娑婆世界的中心,其周圍的鹹海當中,分別有著居住不同種人的四大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蘆洲。四大部洲皆是梵文的音譯,並以方位區分,在讀法上分別叫做: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蘆洲。四大部洲又叫做「四大洲」、「四天下」也可以略稱為「四洲」,然而四大部洲的名字由何而來,又有什麼特殊的意義,這還要從佛經之中探求真理。
  • 神秘的岡仁波齊,原來是佛教的須彌山,恆河水的發源地
    岡仁波齊對我來說,一直都是個神秘的地方。由於我有高原反應,是那種在雲南昆明都有高反的人,所以,但凡高原的地方,都是我望塵莫及的地方。也許真的是神山,我這樣的肉體凡胎不太容易到達吧,但它神秘的傳說總是吸引著我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