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佛經中「須彌山」問題與道友展開之爭論二

2020-12-03 蓮華聖路

道友:梵,不是清淨,在印度教和婆羅門教,梵,是世界的本源。唯心的確屬於境內深層面,就如你的距離,按照你說,釋迦只是找了一個參照物,看上去一切物體都是圍繞他們轉,那麼就出現兩個問題:1.很簡單,當世界還處在「地心說」的階段時,處於「蓋天說」階段時,是地球圍繞太陽轉還是太陽圍繞地球轉?地球是不是圓的?如果釋迦只是以一物為參照物,而這個宇宙不以之意志為轉移,那麼,他不是唯心論是什麼?2.為什麼日月圍繞須彌山轉,地球不圍繞他轉?你每天能看到太陽東升西落,月亮陰晴圓缺就證明了「地心說」為真理,應該是地球圍繞太陽轉麼?古代獨立的天文體系就能證明他是對的麼?既然八萬四千不是確切數字,那麼又哪來的四萬二千、兩萬一千,一萬二千,六千、三千的確切數字? 

吾:道友對於「唯心」的理解,似乎有點出入,不是說看到太陽繞地球轉,以我為中心就是唯心。真正的唯心,是吾欲讓太陽向南轉,它就得向南,想讓它向北走它就得向北,這才是一切唯心。對於「日心說」、「地心說」的理論也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是站在某一個角度觀察確實是如此。它們的區別只是認識範圍的大小不同而已,沒有絕對的正確與不正確。研究一種學說,總要先劃定範圍,比如月亮離地球最近,在它的這個範圍內是沒有太陽的,他的軌跡就是繞地球轉。但它在整個太陽系的大範圍內又是一套另外的運行軌跡,這就不是簡單的繞一個物體旋轉了,它既繞地球轉,同時也要繞太陽轉,雖然附屬於地球,但在這整個範圍內自然有它的一套獨立的軌跡,以此類推在整個銀河系,以及整個宇宙內,它的運行軌跡是更加的複雜,非你有限知識所能想像。但是儘管複雜,它的運行還是有規律的,放到古天文中就是所謂的圍繞北辰而轉,「日月五星是為七政」,而回到佛經中,我們可以勉強的用這個「北辰」概念來理解「須彌山」。而所謂的「四萬八千」與「八萬四千」只是形容「很遠」、「很多」,以及「更遠」、「更多」的說法。畢竟這些數字早已超出了人們的計算範圍,是永遠也數不到頭的。  

道友:按你所說的那套天體運行系統,規定一個範圍,月球離地球近,在地月系範圍,沒有太陽,它的軌跡是繞地球運轉,而在太陽系,又是另一套運行系統,那麼請問,在此系統之內,月球是脫離地球單獨圍繞太陽轉還是在圍繞地球旋轉的系統之上由地球帶著圍繞太陽轉;同理銀河系系統,太陽月亮都在圍繞銀河系轉動的時候,地球在幹什麼,是不是脫離太陽系不圍繞銀河系中心轉動?不管什麼複雜的運行系統都是相連的,不是脫離某一系統獨立運行的。那個「非有限知識能想像的」這個說法是不符合實際的。  

吾:月球在圍繞地球轉的同時,亦伴隨地球在太陽系中轉,以及在銀河系乃至在整個宇宙中運轉,當然有他自己的軌跡,並不能說因為他繞地球運轉了,所以就不能再繞太陽運轉,更不存在於銀河系了,此所謂一物一太極,萬物總此一太極,沒有劃分範圍,以及選擇好參照物,所有的理念都不能獨立存在。也就是古人說的「法不孤起,仗緣方生」,萬事萬物以及各種學說,都有其來由與因緣的,若離開這些,其本身就沒有意義了,因而脫離開佛說的宇宙觀念,「須彌山」也是本身沒有意義的。  

道友:而九山八海四大部洲系統完全不是這個系統軌跡,按照你的軌跡,月亮要圍繞南瞻部洲轉動,四大部洲圍繞太陽轉動,太陽圍繞須彌山轉動,這才符合你說的這個理論系統,而佛經記載顯然不是。不能說他圍繞地球就不圍繞銀河系轉動,但絕對不是月球脫離開地球單獨圍繞銀河系轉動。各家有各家理論,但如果要鼓#吹「釋迦宣揚宇宙真#理」、「佛法是最科學的」、「佛法最真實」之類的穿鑿附會理論那麼就必須要接受事實的考驗,而佛教的這個就是禁不起事實考研的神話。  

吾:吾一再強調誰繞誰,先選參照物,既然選擇了須彌山,那就是以須彌山為中心。不是說月球繞地,以及繞太陽不成立,而是不考慮,脫離開原先的體系觀念了,日月雖離地面遠近不同,但對地的影響幾乎是等同的,所以理解為在須彌山中央轉也沒有問題,也就是說月球雖小,但由於離地近,所以對地的影響力與日等同,所以日月並稱,其他如銀河系等的反而不考慮,這也就是古天文中,為何最重要的是「七政」的道理,由於理論體系的不同,所以只能類似、勉強的比擬,而不能當成定則,直接照搬來用。  

道友:我也說得很清楚,什麼系統,也脫離不開天體運行系統。北極之所以在地球公轉的角度不同一直保持在北,是因為地球公轉半徑,相對地球到北極星的距離可以忽略不計,而根據佛經記載,須彌山至日、月、南閻浮提距離是一樣的,「日、月南行,至遠不過閻浮提」在這個記載之下,可以看出,如果在須彌山看閻浮提不動,就如地球看北極不動的情況,則日、月也是不動,如果須彌山看日月轉動的距離,如地球至日月,則四大部洲必然繞須彌山轉動。不管怎麼獨立成一個體系,除非佛經是神話,如果「記載應該準確無誤」,那必然躲不開天體運行規律的檢驗。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政圍繞地球轉,那是地心說,那麼土星衛星、木星衛星是圍繞地球轉還是脫離本軌道圍繞地球轉?再者「地心說」符合天體運行規律麼?如果地心說不符合,那麼須彌山論必然是不符合。  

吾:唉頭疼!怎麼又回到地心說了,正因為「北辰」與地面的位置相對固定,所以才以這條線作為參照的軸線,不管七政在各自的體系中如何運轉,但脫離開原先的體系,相對於這條軸線也有一個特定的軌跡,不管他的周期是十年還是五十年,總有一個特定的規律可循。而站在地面上所能看到的與感知到的,如日月運行規律,說它是圍繞須彌山轉,也沒什麼問題啊!其它的諸如太陽比月亮大多少,遠多少,誰繞誰轉,在這種理論下是一概不考慮的,因為站在地面上看確實是如此,對地面萬物的影響也是如此。至於銀河系比太陽系更大與否的問題,對地面而言有意義嗎?對活在地面上的萬物重要嗎?

道友(此條回復顯示不出來,故以圖片代替):

吾:且聽吾說,古天文學與現代宇宙學,本來就是兩個不同的體系,不管你有多少理由,不管你如何否認,也不管你如何反對。歷朝歷代的天官書、天文志都是按照這種體系來的,所謂觀天之道,執天之行,聖人「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從這套天文中總結出的規律,用於個人修道的大、小周天適用,用於治國平天下,統領軍民同樣適用,與佛說之因緣,《易經》之象數都不違背,這就是大道的體現:「道通天地有形之外。」與現代天文宇宙觀之亂七八糟,不可同日而語。  

道友:所以,站在某一角度說,只能說明釋迦並不是真正覺悟的人,他所說的並不是什麼宇宙的真理,也不是你所說的「經書說的就應該沒什麼問題。」  

吾:是不是覺悟的人,這個實在不好評判,只有高明的人可以評判低程度的人,而低程度的人評判高智慧的人,顯然不大合理,為什不懷疑我們自己是否真懂經文奧義呢?  

道友:不需要高明的人,其理論符合客觀規律,就可以驗證。你的理論,可以總結為《皇帝的新裝》裡說的:「不稱職的人或者愚笨的人都看不見這件衣服。」什麼叫低什麼叫高?符合客觀規律,就是高,顯然,須彌山論如地心論一樣,不符合。窮究一輩子「奧義」,於客觀規律不合,研究幾輩子也不可能研究明白。如同釋迦說:「只有在無佛法時期自覺佛法教化他人的大阿羅漢是佛」,在釋迦理論尚存的時候,學幾輩子佛法,也只能是聲聞,學到最好也只能是阿羅漢。  

吾:呵呵,吾之理論,又豈止是愚笨的人看不見,其實是聰明的、稱職的人也同樣看不見的。這就是眼光遠近、與大小的問題,詩云:「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能夠早在萬事萬物零落之前,甚至在最初起因處,看到最終結果處的空,就是佛說因緣的道理。但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無論凡聖總是見了還如不見,此即是大道,你若理解為「新裝」也可以,反正是強名曰道的。世尊之教主地位,是後人硬推上去的,他老人家本身也當自己很平凡,如《金剛經》中,親自入城化緣,走路髒了腳要洗,捨棄太子身份不要,名利又算什麼,更沒有騙人的必要。如祖師云:「具足聖人法,聖人不知;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聖人若知,即非聖人,凡夫若知,即非凡夫。」  

道友:這還是《皇帝的新裝》問的理論,何為眼光遠,何為眼光近、何為大、何為小?不過就如《無量壽經》中的你用宿命論,「信佛前世就是親近佛教的非凡人,不信佛前世就在三惡道」,信佛教就是眼光遠,不信佛就是眼光淺。不要去附會「強名曰道」,世人都知道道家是泛神論,而老子也不會要求別人信,而教人辯證。釋迦本來就是凡人,一個宣揚無梵多神教的凡人,南傳只給了他一個神的光環和地位,大乘卻在此基礎上給了他神的職能。包括你的「眼光深淺論」,也是教主神話之論。  

吾:聖人之智慧、眼光高於凡夫,這是不爭的事實,皇帝的新裝只是愚痴凡夫的自欺欺人,怎能與大聖人相提並論?佛說集是苦之因,滅是道之果的四諦,以及十二因緣等所謂三轉法輪都是欺人嗎?都是毫無道理可言嗎?無論東方西方,聖人所說略同,其對於大道之闡述,並無二致,何來附會之說?不是來自同一源頭,並相通、相近的理論,能說的如此若合符節嗎?  

對於須彌山的觀念,又有另外一道友,給出一偈子,深合「一物一太極,人身小天地,天地大人身」之理念,好一句「細如塵埃不見顏」,如下:

「虛無飄渺須彌山,正在人身天地間,八萬四千分上下,九三六五列循環,大包法界渾無跡,細入塵埃不見顏。」(註:天之極上處,距地之極上處,相去八萬四千裡。而天地之中適當四萬二千裡之中處也。乾坤合處須彌山。)  

相關焦點

  • 佛經中記載的須彌山和四大部洲真實存在嗎,具體位置在哪裡?
    佛經中記載的須彌山和四大部洲真實存在嗎,具體位置在哪裡?須彌山一詞來自婆羅門教術語,後佛教引用。意思是寶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佛教稱有三千大世界,億萬小世界。根據佛經記載,須彌山位於一小世界的中央,周圍有四大部洲。在這個世界中存在三十三天,四大部洲,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鐵圍山等等傳說中的區域劃分,在各個不同的層面上還存在著不同的時間線,有的一天等於四大部洲50年,有的一天等於1600年,時間線各不相同。
  • 佛教說的須彌山就在喜馬拉雅山所在的位置!
    這不是我自己的猜測或斷言,而是佛經裡的公論。經論雲,須彌山呈四面形,最為我們所熟悉的四天王天位於須彌山的第四層。又,須彌山的第三層及以下,有四天王天的眷屬夜叉神止住,住第三層的稱為恆憍,住第二層的稱為持鬘,住初層的則稱為堅手。在七金山以及日輪、月輪的宮殿內同樣也有四天王天的眷屬們於中止住。
  • 須彌山,三千大千世界,佛經中描述的宇宙是真的嗎?
    前不久,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在網上廣為流傳,在讚嘆當今科技發展迅猛的同時,有人說:「黑洞理論其實早在佛經中就有記載。「須彌山就是黑洞,除了黑洞之外,不知您對佛教解釋宇宙空間的論述是否有所了解,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來簡單聊聊佛與宇宙的關係:佛教的宇宙觀與地心說日心說截然不同,儘管現在科學早已打破宗教枷鎖昂然前行。但是就目前的科學發現來看,卻和佛教的宇宙觀越來越吻合。
  • 須彌山周圍的四大部洲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這些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中關於文明之初的記載實際上都是源自上古文明,只是由於選擇的重點不同,描寫的角度不同,故而呈現出了不同的面貌,一如白色光經過濾鏡析出七彩一樣,上古文明在世界各地綻放出了百花齊放的絢麗。《起世經卷第一,閻浮洲品第一》諸比丘。須彌山王北面有洲。名鬱多囉究留。其地縱廣十千由旬。四方正等。而彼人面。
  •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芥子須彌山這些在佛教中如何解釋
    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他說,一切佛菩薩有一個解脫法門,叫作不可思議。注意!維摩居士並不是說,諸佛菩薩有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如果這文字是這麼翻的也對,可是意義就兩樣,變成是以不可思議為重點。而現在的經文,是以解脫為重點;但是這個解脫法門是不可思議的。
  • 佛教常識:須彌山究竟是否存在,如果真的存在,又到底在哪裡
    常讀佛經之人對須彌山一定不會陌生。佛教三藏十二部教典中提到須彌山的不在少數。比如,廣為流傳的大乘佛教經典《金剛經》云:「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金剛經》須彌山一詞雖然常在佛經中出現,但卻不是佛教創造的詞彙,而是源於古天竺的傳說,婆羅門教也有使用,後來被佛教所吸納採用。
  • 佛教的宇宙觀之須彌山丨佛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讓人嘆為觀止
    如一世界有一座須彌山,小千世界便有一千座須彌山;一世界有四大天下,即是四大洲,小千世界便有四千大天下;一世界有四大金翅鳥,小千世界便有四千大金翅鳥,等等。一個世界有很豐富的內容,但同樣重複一千遍,就不免顯得單調了。這裡須注意的是世界的領空問題。世界的上方天空中有很多層天界,但經文只舉到色界初禪天的梵天,上面還有色界三禪天和無色界四天,經文沒有列舉。
  • 佛說阿彌陀經析.169 為什麼佛教說中心是須彌山呢?
    在上方世界諸佛讚嘆中,第十尊代表佛也是上方世界最後一尊代表佛,《彌陀經》六方諸佛中的最後一尊佛,就是如須彌山佛。須彌在本經中出現過多次,以須彌為號的佛陀也非常多,為什麼佛陀比較偏愛須彌呢?一個世界的中心就是須彌山,日月和眾星都圍繞須彌山,四大部洲圍繞須彌山分布,天道因須彌山而有,六道因須彌山而得成,可以說一個世界若沒有須彌山這個絕對中心是不堪成立的。
  • 須彌山,就是蘇美爾山
    佛經上說:須彌山是世界中心最高的山!佛經上還說:「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以前人們不明白,那麼高大的山怎麼會在芥子一樣的世界中?四大部洲的名稱中,第一個字表示部洲所在的方位,後面三字表示部洲的特徵。位於四大部洲中心的是須彌山,緊鄰西牛賀洲的印度大陸,「須彌山」這個名字就是後來佛教對古印度文明(蘇美爾文明)資料中的「蘇美爾山」的音譯。此山高約六千米,就是後來非洲的吉力馬札羅山,這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立式山脈。
  • 佛經中如是說!
    而佛法世界中的宇宙呢?佛經中講「天無二日,世無二佛」,又講「無量諸佛」,這是什麼意思呢?《佛說長阿含第四分世記經》中,佛專門談到了佛法世界的宇宙觀。每一佛剎最多只會有一尊佛出世,這就是所謂的「天無二日,世無二佛。」一山無二虎,一個佛剎也絕不會有多位佛祖。佛法中的宇宙並非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而是無數個「三千大千世界」組成,所以又有了「無量諸佛」之說。回到今天討論的話題:既然佛法中的宇宙是由一個個「三千大千世界」組成,也就意味著有一定的領域。
  • 揭秘:佛陀「須彌四洲」與「宇宙銀河」世界觀不衝突
    編者按:在一些佛經中,也會介紹我們所處大千世界乃至他方世界,就具體的世界來講,佛經也有極詳細的介紹,須彌山與四大部洲就是世界基礎結構。但在現代天文學上,宇宙構成又有不同說法,如從地球、月球到太陽系,從銀河系再到河外星系。這兩個敘述體系有什麼不同?是否相互衝突?
  • 《西遊記》提到的四大部洲是人類居住的地方,佛經裡有記載
    吳承恩的《西遊記》裡寫的是神佛事,那麼在《西遊記》中出現的四大部洲,在佛經的記載中,又是什麼樣子呢?關於四大部洲的敘述,散見於《長阿含經》、《立世阿毗曇論》、《俱舍論》等佛教經典中,這裡簡單匯集佛經中的一些記錄,我們一起看一看吧。
  • 銀河系的中心很可能就是佛家說的須彌山
    寧靜星系核中有各種光譜型的恆星,可能還存在中子星、白矮星等緻密星。寧靜星系核常產生冪律譜形式的射電輻射。活動星系核具有劇烈活動現象,一般認為它的核心是一個黑洞,存在吸引力和噴流,還會發生星系核爆發。我們再看看我們所處的太陽系在銀河系的位置,如下圖:看到這裡,我們可以大膽的和佛教的須彌山聯繫起來,須彌山是什麼樣的一個概念,祂在哪裡?
  • 星雲大師:佛教的時空觀 第二篇·空間(須彌納芥子 微塵容虛空)
    據《立世阿毗曇論、數量品》卷二記載:「須彌山周遭為須彌海所圍繞,高為八萬由旬,深入水面下八萬由旬,基底呈四方形,周圍有三十二萬由旬,繼之為八山,山與山之間,隔著七海……」由此轉喻為極大的意思。「芥子」,原是芥菜的種子,顏色有白、黃、赤、青、黑之分。因為它的體積微小,因此藉以比喻為極小之物。《北本涅槃經》卷二說:「佛出世之難得,猶如芥子投針鋒。」
  • 佛經與科學的驚人「巧合」
    在我們還未針對問題作出分析之前,要請您且先看看,一些關於佛教與科學十分驚人的巧合:●古人普遍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佛卻說地不是方的,而是圓的,佛經中做「地輪」。此事後來科學發達了,測知地的確是圓的,叫做「地球」。●《華嚴經》和《梵網經》等記載,華藏世界,如雲似海,重重無盡。
  • 1分鐘帶你了解佛門大須彌山、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
    首先,我們到的第一站叫做大須彌山。這座山又名叫彌樓山、妙光山,大須彌的叫法是印度婆羅門的術語,後來被佛教引用。這座山號稱位於世界的正中心,在佛教徒的心中,一千個一小世界稱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的叫法就是由此而來。而大須彌山就位於世界中心一小世界的中央。
  • 佛教故事: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
    目犍連尊者一急,就用神通把須彌山搬來鎮壓。可是壓了又壓,還是無法平息這波濤洶湧。兩位尊者只要趕緊回來稟告佛陀。這個時候,佛陀正在用齋,就輕輕拈起一粒米飯對他們說:「河水翻湧,是因為龍王讚嘆窮人能夠極盡布施的願心,你們把這粒飯拿去,就可以鎮住了。」阿難尊者很好奇,問佛陀:「佛陀,為什麼那麼大的須彌山都鎮壓不住,而一粒小米飯就可以鎮壓住那樣大的驚濤駭浪?」
  • 當下解—以星係為單位來計量的話,佛經上說的娑婆世界有多大呢?
    請教師父,如果以星係為單位來計量的話,佛經上說的娑婆世界有多大呢?還有,經上說的四大部洲的範圍有多大呢?是以娑婆世界而言還是以某個單位世界而言呢?單位世界就是指一個星系的大小嗎? 仁山法師答:阿彌陀佛,您好!
  • 《山海經》中的龍到底是怎麼回事
    到底《山海經》中提到的很多異獸與人物與什麼有關呢?我們來看看佛經中的描述。大家知道,在佛經中講過關於「天龍八部」的事情,其中八部眾當中的龍眾,就住在須彌山中央,由大梵天作為首領存在。而在《山海經·中山經》中就有關於龍神的詳細描述:凡首陽之山,自首山至於丙山,凡九山,二百六十七裡。其神狀皆龍身而人面。也就是說,這些神,都是以龍的形式存在。
  • 大話西遊2「流沙河」「須彌山」這兩個場景大部分的玩家沒聽過
    各位先別覺得我在吹牛,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流沙河這個地方是大話2裡的放逐之地。比天牢、地牢這些懲罰都嚴格。其實和流沙河底差不多的地圖還有一個叫須彌山。這些都是用來懲罰一些不太守規矩的玩家的一個統一「牢房」。一般被關在這裡的玩家要麼是暱稱不太符合規定,涉及到一些敏感詞彙,再或者利用遊戲bug獲取了不正當的利益。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性就是玩家被舉報盜號等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