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友:梵,不是清淨,在印度教和婆羅門教,梵,是世界的本源。唯心的確屬於境內深層面,就如你的距離,按照你說,釋迦只是找了一個參照物,看上去一切物體都是圍繞他們轉,那麼就出現兩個問題:1.很簡單,當世界還處在「地心說」的階段時,處於「蓋天說」階段時,是地球圍繞太陽轉還是太陽圍繞地球轉?地球是不是圓的?如果釋迦只是以一物為參照物,而這個宇宙不以之意志為轉移,那麼,他不是唯心論是什麼?2.為什麼日月圍繞須彌山轉,地球不圍繞他轉?你每天能看到太陽東升西落,月亮陰晴圓缺就證明了「地心說」為真理,應該是地球圍繞太陽轉麼?古代獨立的天文體系就能證明他是對的麼?既然八萬四千不是確切數字,那麼又哪來的四萬二千、兩萬一千,一萬二千,六千、三千的確切數字?
吾:道友對於「唯心」的理解,似乎有點出入,不是說看到太陽繞地球轉,以我為中心就是唯心。真正的唯心,是吾欲讓太陽向南轉,它就得向南,想讓它向北走它就得向北,這才是一切唯心。對於「日心說」、「地心說」的理論也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是站在某一個角度觀察確實是如此。它們的區別只是認識範圍的大小不同而已,沒有絕對的正確與不正確。研究一種學說,總要先劃定範圍,比如月亮離地球最近,在它的這個範圍內是沒有太陽的,他的軌跡就是繞地球轉。但它在整個太陽系的大範圍內又是一套另外的運行軌跡,這就不是簡單的繞一個物體旋轉了,它既繞地球轉,同時也要繞太陽轉,雖然附屬於地球,但在這整個範圍內自然有它的一套獨立的軌跡,以此類推在整個銀河系,以及整個宇宙內,它的運行軌跡是更加的複雜,非你有限知識所能想像。但是儘管複雜,它的運行還是有規律的,放到古天文中就是所謂的圍繞北辰而轉,「日月五星是為七政」,而回到佛經中,我們可以勉強的用這個「北辰」概念來理解「須彌山」。而所謂的「四萬八千」與「八萬四千」只是形容「很遠」、「很多」,以及「更遠」、「更多」的說法。畢竟這些數字早已超出了人們的計算範圍,是永遠也數不到頭的。
道友:按你所說的那套天體運行系統,規定一個範圍,月球離地球近,在地月系範圍,沒有太陽,它的軌跡是繞地球運轉,而在太陽系,又是另一套運行系統,那麼請問,在此系統之內,月球是脫離地球單獨圍繞太陽轉還是在圍繞地球旋轉的系統之上由地球帶著圍繞太陽轉;同理銀河系系統,太陽月亮都在圍繞銀河系轉動的時候,地球在幹什麼,是不是脫離太陽系不圍繞銀河系中心轉動?不管什麼複雜的運行系統都是相連的,不是脫離某一系統獨立運行的。那個「非有限知識能想像的」這個說法是不符合實際的。
吾:月球在圍繞地球轉的同時,亦伴隨地球在太陽系中轉,以及在銀河系乃至在整個宇宙中運轉,當然有他自己的軌跡,並不能說因為他繞地球運轉了,所以就不能再繞太陽運轉,更不存在於銀河系了,此所謂一物一太極,萬物總此一太極,沒有劃分範圍,以及選擇好參照物,所有的理念都不能獨立存在。也就是古人說的「法不孤起,仗緣方生」,萬事萬物以及各種學說,都有其來由與因緣的,若離開這些,其本身就沒有意義了,因而脫離開佛說的宇宙觀念,「須彌山」也是本身沒有意義的。
道友:而九山八海四大部洲系統完全不是這個系統軌跡,按照你的軌跡,月亮要圍繞南瞻部洲轉動,四大部洲圍繞太陽轉動,太陽圍繞須彌山轉動,這才符合你說的這個理論系統,而佛經記載顯然不是。不能說他圍繞地球就不圍繞銀河系轉動,但絕對不是月球脫離開地球單獨圍繞銀河系轉動。各家有各家理論,但如果要鼓#吹「釋迦宣揚宇宙真#理」、「佛法是最科學的」、「佛法最真實」之類的穿鑿附會理論那麼就必須要接受事實的考驗,而佛教的這個就是禁不起事實考研的神話。
吾:吾一再強調誰繞誰,先選參照物,既然選擇了須彌山,那就是以須彌山為中心。不是說月球繞地,以及繞太陽不成立,而是不考慮,脫離開原先的體系觀念了,日月雖離地面遠近不同,但對地的影響幾乎是等同的,所以理解為在須彌山中央轉也沒有問題,也就是說月球雖小,但由於離地近,所以對地的影響力與日等同,所以日月並稱,其他如銀河系等的反而不考慮,這也就是古天文中,為何最重要的是「七政」的道理,由於理論體系的不同,所以只能類似、勉強的比擬,而不能當成定則,直接照搬來用。
道友:我也說得很清楚,什麼系統,也脫離不開天體運行系統。北極之所以在地球公轉的角度不同一直保持在北,是因為地球公轉半徑,相對地球到北極星的距離可以忽略不計,而根據佛經記載,須彌山至日、月、南閻浮提距離是一樣的,「日、月南行,至遠不過閻浮提」在這個記載之下,可以看出,如果在須彌山看閻浮提不動,就如地球看北極不動的情況,則日、月也是不動,如果須彌山看日月轉動的距離,如地球至日月,則四大部洲必然繞須彌山轉動。不管怎麼獨立成一個體系,除非佛經是神話,如果「記載應該準確無誤」,那必然躲不開天體運行規律的檢驗。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政圍繞地球轉,那是地心說,那麼土星衛星、木星衛星是圍繞地球轉還是脫離本軌道圍繞地球轉?再者「地心說」符合天體運行規律麼?如果地心說不符合,那麼須彌山論必然是不符合。
吾:唉頭疼!怎麼又回到地心說了,正因為「北辰」與地面的位置相對固定,所以才以這條線作為參照的軸線,不管七政在各自的體系中如何運轉,但脫離開原先的體系,相對於這條軸線也有一個特定的軌跡,不管他的周期是十年還是五十年,總有一個特定的規律可循。而站在地面上所能看到的與感知到的,如日月運行規律,說它是圍繞須彌山轉,也沒什麼問題啊!其它的諸如太陽比月亮大多少,遠多少,誰繞誰轉,在這種理論下是一概不考慮的,因為站在地面上看確實是如此,對地面萬物的影響也是如此。至於銀河系比太陽系更大與否的問題,對地面而言有意義嗎?對活在地面上的萬物重要嗎?
道友(此條回復顯示不出來,故以圖片代替):
吾:且聽吾說,古天文學與現代宇宙學,本來就是兩個不同的體系,不管你有多少理由,不管你如何否認,也不管你如何反對。歷朝歷代的天官書、天文志都是按照這種體系來的,所謂觀天之道,執天之行,聖人「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從這套天文中總結出的規律,用於個人修道的大、小周天適用,用於治國平天下,統領軍民同樣適用,與佛說之因緣,《易經》之象數都不違背,這就是大道的體現:「道通天地有形之外。」與現代天文宇宙觀之亂七八糟,不可同日而語。
道友:所以,站在某一角度說,只能說明釋迦並不是真正覺悟的人,他所說的並不是什麼宇宙的真理,也不是你所說的「經書說的就應該沒什麼問題。」
吾:是不是覺悟的人,這個實在不好評判,只有高明的人可以評判低程度的人,而低程度的人評判高智慧的人,顯然不大合理,為什不懷疑我們自己是否真懂經文奧義呢?
道友:不需要高明的人,其理論符合客觀規律,就可以驗證。你的理論,可以總結為《皇帝的新裝》裡說的:「不稱職的人或者愚笨的人都看不見這件衣服。」什麼叫低什麼叫高?符合客觀規律,就是高,顯然,須彌山論如地心論一樣,不符合。窮究一輩子「奧義」,於客觀規律不合,研究幾輩子也不可能研究明白。如同釋迦說:「只有在無佛法時期自覺佛法教化他人的大阿羅漢是佛」,在釋迦理論尚存的時候,學幾輩子佛法,也只能是聲聞,學到最好也只能是阿羅漢。
吾:呵呵,吾之理論,又豈止是愚笨的人看不見,其實是聰明的、稱職的人也同樣看不見的。這就是眼光遠近、與大小的問題,詩云:「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能夠早在萬事萬物零落之前,甚至在最初起因處,看到最終結果處的空,就是佛說因緣的道理。但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無論凡聖總是見了還如不見,此即是大道,你若理解為「新裝」也可以,反正是強名曰道的。世尊之教主地位,是後人硬推上去的,他老人家本身也當自己很平凡,如《金剛經》中,親自入城化緣,走路髒了腳要洗,捨棄太子身份不要,名利又算什麼,更沒有騙人的必要。如祖師云:「具足聖人法,聖人不知;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聖人若知,即非聖人,凡夫若知,即非凡夫。」
道友:這還是《皇帝的新裝》問的理論,何為眼光遠,何為眼光近、何為大、何為小?不過就如《無量壽經》中的你用宿命論,「信佛前世就是親近佛教的非凡人,不信佛前世就在三惡道」,信佛教就是眼光遠,不信佛就是眼光淺。不要去附會「強名曰道」,世人都知道道家是泛神論,而老子也不會要求別人信,而教人辯證。釋迦本來就是凡人,一個宣揚無梵多神教的凡人,南傳只給了他一個神的光環和地位,大乘卻在此基礎上給了他神的職能。包括你的「眼光深淺論」,也是教主神話之論。
吾:聖人之智慧、眼光高於凡夫,這是不爭的事實,皇帝的新裝只是愚痴凡夫的自欺欺人,怎能與大聖人相提並論?佛說集是苦之因,滅是道之果的四諦,以及十二因緣等所謂三轉法輪都是欺人嗎?都是毫無道理可言嗎?無論東方西方,聖人所說略同,其對於大道之闡述,並無二致,何來附會之說?不是來自同一源頭,並相通、相近的理論,能說的如此若合符節嗎?
對於須彌山的觀念,又有另外一道友,給出一偈子,深合「一物一太極,人身小天地,天地大人身」之理念,好一句「細如塵埃不見顏」,如下:
「虛無飄渺須彌山,正在人身天地間,八萬四千分上下,九三六五列循環,大包法界渾無跡,細入塵埃不見顏。」(註:天之極上處,距地之極上處,相去八萬四千裡。而天地之中適當四萬二千裡之中處也。乾坤合處須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