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

2021-01-15 明月天心

話說有一對貧窮的夫妻住在窯洞裡,家徒四壁,夫妻倆甚至要共穿一條衫褲,一人出門,另一人就得在家待著。有一天,他倆聽說佛陀率領弟子在附近託缽乞化。夫妻倆懂因果,清楚自己此生之所以貧困,是因為前世不懂得布施。現在好不容易等到佛陀來此地教化,怎可以失去此次大好時機。於是他倆就商量著決定布施佛陀,為自己種福田。

可是家裡幾乎一無所有,拿什麼布施呢?丈夫想了想,說:「不管怎樣,我們寧可餓死也不能錯失這個機會。我們現在唯一尚且完整的東西就只有這條衫褲,我們就拿它供養佛陀吧。」於是,夫妻倆便歡歡喜喜地把唯一的衫褲布施出來,這讓佛陀的弟子很是為難,弟子們互相推諉,一個個掩鼻而避,不願接納。最後,阿難尊者拎著這條衫褲請示佛陀:「佛陀,這條衫褲實在是不能穿,還是丟掉吧?」

佛陀慈悲垂訓:「諸弟子不可這樣想,窮人的布施十分難能可貴,拿來給我穿吧。」阿難心生慚愧,捧著衫褲,和目犍連尊者一起到河邊清洗,誰知道衫褲剛一浸水,整條河立刻波濤洶湧,暴漲暴落。目犍連尊者一急,就用神通把須彌山搬來鎮壓。可是壓了又壓,還是無法平息這波濤洶湧。兩位尊者只要趕緊回來稟告佛陀。

這個時候,佛陀正在用齋,就輕輕拈起一粒米飯對他們說:「河水翻湧,是因為龍王讚嘆窮人能夠極盡布施的願心,你們把這粒飯拿去,就可以鎮住了。」阿難尊者很好奇,問佛陀:「佛陀,為什麼那麼大的須彌山都鎮壓不住,而一粒小米飯就可以鎮壓住那樣大的驚濤駭浪?」佛陀笑著說:「你們拿去試試再說。」阿難尊者和目犍連尊者半信半疑地將這粒米飯丟進河裡,河水竟一下子風平浪靜了。兩位尊者深感不可思議:難道一座須彌山的力量反而比不上一粒米飯?兩位尊者立刻回來請教佛陀。

佛陀開示:「無二之性,即是實性。一粒稻穗從最初的播種,經過灌溉、施肥、收割、製造、販賣等等,累積了種種的力量與辛苦方可成就一粒米,它所蘊含的功德是無量的。正如同那條貧窮夫妻施捨的衫褲一樣,那是他們唯一的財物、全部的家當,它所包藏的心量是無窮的。龍王懂得一粒米的功德與一條衫褲的功德一樣大,都由虔誠的心念發出,所以趕緊讓河水停止翻湧。

可見,不是有錢才能供養,不是你供養的東西有多奢侈、數量有多多,才有功德。功德不在於外在的物質,而在於自己的心是否乾淨。只要內心足夠虔誠,你供養一百元和供養百萬元的功德是一樣的。不去執著,不去分別,功德就不可思議。有所求,有所攀比,反而一無所值。只要虔誠一念,小小一粒米、一條衫褲的力量,就可與千萬座須彌山相等。後人,將此事件寫成一首偈子: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相關焦點

  • 佛教說的須彌山就在喜馬拉雅山所在的位置!
    繞須彌山王。住於宮殿。外道說言。曜及星宿。粗略而說。三十六億眾生。」…… 「日月星宿。名曰行天。繞須彌山。虛空持風。名曰風輪。」…… 「四天王天。無量無邊。如是盡觀於須彌山四面受樂。右繞遊行。日月遊行。繞須彌山。隨在何方。須彌山王。則有影現。人說為夜。閻浮提北。名曰風輪。」…… 佛經裡說的就是如是明白!
  • 佛教常識:須彌山究竟是否存在,如果真的存在,又到底在哪裡
    常讀佛經之人對須彌山一定不會陌生。佛教三藏十二部教典中提到須彌山的不在少數。比如,廣為流傳的大乘佛教經典《金剛經》云:「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金剛經》須彌山一詞雖然常在佛經中出現,但卻不是佛教創造的詞彙,而是源於古天竺的傳說,婆羅門教也有使用,後來被佛教所吸納採用。
  • 佛說阿彌陀經析.169 為什麼佛教說中心是須彌山呢?
    原創 人間天 幻海迷局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復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
  • 佛教的宇宙觀之須彌山丨佛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讓人嘆為觀止
    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須彌山王;四千天下,四千大天下;四千海水,四千大海水;四千龍,四千大龍;四千金翅鳥,四千大金翅鳥;四千惡道,四千大惡道;四千王,四千大王;七千大樹,七千大泥梨,十千大山,千閻羅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王,千焰摩天,千兜率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為小千世界。這是說,一「小千世界」的內容就是一世界的內容的一千倍(千為虛數,形容很多。)。
  •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芥子須彌山這些在佛教中如何解釋
    老陽按:以前看武俠小說,經常能看到一花一世界,後來學佛了才知道這是佛教術語,那麼這些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今天引用南懷瑾老師文章為例,向大家說明。【維摩詰言:唯!舍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
  • 須彌山周圍的四大部洲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這些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中關於文明之初的記載實際上都是源自上古文明,只是由於選擇的重點不同,描寫的角度不同,故而呈現出了不同的面貌,一如白色光經過濾鏡析出七彩一樣,上古文明在世界各地綻放出了百花齊放的絢麗。《起世經卷第一,閻浮洲品第一》諸比丘。須彌山王北面有洲。名鬱多囉究留。其地縱廣十千由旬。四方正等。而彼人面。
  • 星雲大師:佛教的時空觀 第二篇·空間(須彌納芥子 微塵容虛空)
    所以,佛教的時空觀認為,時間是豎窮三際,貫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是無始無終的;空間則是橫遍十方,橫:此方世界、他方世界、十方世界,是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這就是我們心內的空間。一個人能體會心內的空間,便能了解「微塵不算小,虛空不算大」的道理,便能領略「須彌納芥子,微塵容虛空」的奧妙了。
  • 神秘的岡仁波齊,原來是佛教的須彌山,恆河水的發源地
    岡仁波齊海拔6656米,是我國岡底斯山脈主峰,形狀如一座大金字塔,與梅裡雪山、阿尼瑪卿山脈、青海玉樹的尕朵覺沃並稱藏傳佛教四大神山。它是世界公認的神山,被譽為神山之王,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雍仲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岡仁波齊並非這一地區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終年積雪的峰頂能夠在陽光照耀下閃耀著奇異的光芒,奪人眼目。
  • 銀河系的中心很可能就是佛家說的須彌山
    有人認為,如果銀河系中心核的半徑不大於0.32616光年,即不大於0.3光年的話,就意味著這裡很可能是一個大質量的緻密天體的中心,甚至是一個黑洞。如果中心核的半徑為1.95696光年,即約2光年的話,那麼,不是黑洞的話,也該是一個質量很大的物質團,其中包含著相當於200萬個太陽質量的物質。根據1987~1988年天文衛星的觀測結果,日本科學家認為,銀心曾爆發過一個大質量的天體,或者大量超新星。
  • 須彌山,三千大千世界,佛經中描述的宇宙是真的嗎?
    「須彌山就是黑洞,除了黑洞之外,不知您對佛教解釋宇宙空間的論述是否有所了解,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來簡單聊聊佛與宇宙的關係:佛教的宇宙觀與地心說日心說截然不同,儘管現在科學早已打破宗教枷鎖昂然前行。但是就目前的科學發現來看,卻和佛教的宇宙觀越來越吻合。
  • 須彌山,就是蘇美爾山
    佛經上說:須彌山是世界中心最高的山!佛經上還說:「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以前人們不明白,那麼高大的山怎麼會在芥子一樣的世界中?現在人們看了旅行者號探測器拍的照片就懂了,地球在照片中就像芥子一樣微小,須彌山(蘇美爾山的音譯)就是地球上古時期最高大的山峰。芥子是非常小的植物種子,圓球形顆粒,這句話也透露出地球是圓球形的。上古時代,地球上只有一個大陸,叫盤古大陸,劃分為四大部洲,四大部洲的方向也是地球反方向自轉前的方向。
  • 1分鐘帶你了解佛門大須彌山、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
    首先,我們到的第一站叫做大須彌山。這座山又名叫彌樓山、妙光山,大須彌的叫法是印度婆羅門的術語,後來被佛教引用。這座山號稱位於世界的正中心,在佛教徒的心中,一千個一小世界稱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的叫法就是由此而來。而大須彌山就位於世界中心一小世界的中央。
  • 佛經中記載的須彌山和四大部洲真實存在嗎,具體位置在哪裡?
    佛經中記載的須彌山和四大部洲真實存在嗎,具體位置在哪裡?須彌山一詞來自婆羅門教術語,後佛教引用。意思是寶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佛教稱有三千大世界,億萬小世界。這也是佛教的整體世界觀。根據佛經記載,須彌山位於一小世界的中央,周圍有四大部洲。在這個世界中存在三十三天,四大部洲,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鐵圍山等等傳說中的區域劃分,在各個不同的層面上還存在著不同的時間線,有的一天等於四大部洲50年,有的一天等於1600年,時間線各不相同。
  • 就佛經中「須彌山」問題與道友展開之爭論二
    各家有各家理論,但如果要鼓#吹「釋迦宣揚宇宙真#理」、「佛法是最科學的」、「佛法最真實」之類的穿鑿附會理論那麼就必須要接受事實的考驗,而佛教的這個就是禁不起事實考研的神話。  吾:吾一再強調誰繞誰,先選參照物,既然選擇了須彌山,那就是以須彌山為中心。
  • 外星人存在又添鐵證,古佛教揭示外星人存在,位置也被佛教標明
    根據概率可以算出,在如此大的基數之下,宇宙中肯定是存在外星生命的。而反對這一說法的人的論據則十分簡單,目前為止沒有任何可以證明外星生命存在的證據。而今天我不是要討論外星人存不存在,我想帶大家看的是佛教對於外星人一事的態度。
  • 【如是覺】宇宙浩瀚無垠,科學家至今無法說出宇宙的全貌,但佛教卻講「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請問我們應如何理解這種獨特的宇宙觀?
    在佛教裡,大的空間叫佛剎、虛空,小的叫微塵,名稱雖然不同,卻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的化境,稱為一個佛土,而宇宙中有無數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存在其中,佛經稱為「十方恆沙世界」、「十方微塵世界」。所以,如果要問宇宙到底有多大?只能說宇宙至大無外,至小無內,宇宙是無量無邊,無垠無涯的。
  • 《金剛經》中的故事—佛教的世界觀,三千大千世界
    可見,一個世界包含了日月、須彌山、欲界六天以及色界初禪天。一個世界具體包含了什麼呢?《佛地經論》中這樣描述:「一妙高山,七大金山,八大海水,四大洲等,總於其外有小輪山周匝圍繞。」妙高山即須彌山,周圍環繞七山八海、四大洲以及小輪山。《阿毗達磨俱舍論》和《長阿含經》中記載,須彌山周圍環繞八大金山,八大海水,合稱九山八海。
  • 黑洞的秘密|佛教早已看穿《佛說大千世界變相圖》揭秘整個宇宙……
    佛教宇宙觀裡,小世界的中心不是太陽而是須彌山,太陽與月亮都在須彌山的半腰旋轉。地球被稱為南贍部州(或閻浮提),與之對應的還有三大部州——北俱盧州、東勝神州、西牛賀州,分別分布在須彌山的南北東西四個方向。現在科學至今尚未證實地球之外還有沒有人類,好像人類是宇宙的孤兒似的。
  • 方立天:中國佛教的宇宙結構論
    在這方面,中國佛教學者的《經律異相》、《法苑珠林》和《法界安立圖》等著作作了比較集中的介紹和闡發。 《經律異相》,凡五十卷,莊嚴寺沙門寶唱等奉梁武帝之命而編集,於梁天監十五年(公元516年)成書,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三冊。此書系將散見於經律中的稀有異相,亦即佛教故事加以集錄,分類編纂成為一部佛教故事總匯和大型佛教類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