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讀佛經之人對須彌山一定不會陌生。佛教三藏十二部教典中提到須彌山的不在少數。比如,廣為流傳的大乘佛教經典《金剛經》云:「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

須彌山一詞雖然常在佛經中出現,但卻不是佛教創造的詞彙,而是源於古天竺的傳說,婆羅門教也有使用,後來被佛教所吸納採用。
須彌山,也譯作蘇迷盧山,意為妙高山,由金、銀、琉璃等七寶構成,高八萬四千由旬(由旬為古天竺長度單位,有相當於四十裡、六十裡、八十裡等不同說法),在諸山之中最為高廣,乃眾山之王,故在《金剛經》中稱其為須彌山王。
在佛法中,須彌山絕不僅僅是一座高山而已,還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依據佛教的宇宙觀,十方三世有無量大千世界,也有無量諸佛,一個大千世界是一尊佛教化的區域。構成大千世界的基本單位叫作小世界。須彌山正位於小世界的中央,周圍分布著四大部洲,還有八山八海圍繞,有一日月遍照其內,如此範圍稱作一個小世界,大致相當於太陽系,也有說法稱其相當於銀河系的。一千個這樣的小世界組成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組成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組成一個大千世界,也稱為三千大千世界。如此看來,一個大千世界包含十億個小世界,而每個小世界中央都各有一座須彌山。

佛教將凡夫眾生居住的範圍劃分為三界,從低到高依次為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共有六天,從低到高依次為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其中第一天四天王天和第二天忉利天都位於須彌山。《起世因本經》記載:「諸比丘,須彌山半,四萬二千由旬中,有四大天王宮殿。諸比丘,須彌山上,有三十三諸天宮殿,帝釋所住。」由此可知,四天王天位於須彌山山腰,三十三天也就是忉利天位於須彌山頂,是帝釋天所居之處。此二天稱作地居天,其餘四天位於須彌山上方虛空之中,稱作空居天。
小世界中,分布在須彌山周圍的四大部洲分別是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其中的南贍部洲也稱南閻浮提,是人類世界所在之處。人類世界所在的大千世界叫作娑婆世界,教主為釋迦牟尼佛。

那麼,須彌山在現實世界中究竟是否存在?又到底在哪裡呢?
關於須彌山在哪裡這一問題,自古以來在佛教內部也是眾說紛紜,沒有定論。
有的說法認為須彌山就是指喜馬拉雅山。喜馬拉雅山為地球上的最高山脈,從這一點來看確實符合眾山之王的身份,但其相狀特徵與周圍環境卻與佛經中的描述不相一致。

也有說法稱佛陀在講經說法中提起須彌山,是為了闡揚佛法、教化眾生而採取的方便之法,目的在於使眾生破迷開悟,至於須彌山是否真實存在則無關緊要。
還有說法認為人類之所以找不到須彌山,乃是因為業力所致,人類觀察到的世界形態與佛經中的描述不同,也是因為業力使然。這就叫作循業發現,指對於同一事物或現象,眾生由於各自所造業力的不同,會看到不同的景象,產生不同的認識。
儘管說法諸多,卻也莫衷一是。既然難下定論,不妨暫且存疑。

修學佛法的目的,不在於探究天文地理,而在於達到徹底覺悟、實現究竟解脫。就算不知道須彌山在哪裡,也絕不影響修行。學佛之路好比攀登高山,山不在身外,而在自心中,明心見性方可登臨絕頂,徹見法性光明。
作者:襲非凡(非凡之音)
深入經藏,演暢法音,匡扶世道淨人心。
(本文系原創首發,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