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宇宙結構論是佛教關於眾生和佛等所居的空間、環境的學說,其間論及到了眾生和佛等所居世界、即現實世界和神聖世界的構成、性質、特點以及相互關係,又論及到了世界的生、壞滅,也即時間的變遷問題,體現了佛教對宇宙空間和時間的整體看法。在這方面,中國佛教學者的《經律異相》、《法苑珠林》和《法界安立圖》等著作作了比較集中的介紹和闡發。
《經律異相》,凡五十卷,莊嚴寺沙門寶唱等奉梁武帝之命而編集,於梁天監十五年(公元516年)成書,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三冊。此書系將散見於經律中的稀有異相,亦即佛教故事加以集錄,分類編纂成為一部佛教故事總匯和大型佛教類書。全書以天、地、佛、菩薩、僧等為序,共分為三十九部,其中的天部和地部輯錄了佛教對空間結構、時間變遷、地理區域、自然現象及其變化的看法,頗富宇宙結構論的哲學內涵。
《法苑珠林》,一百卷或一百二十卷,西門寺沙門道世編撰,唐總章元年(公元668年)成書,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三冊, 全書一百多萬字,勒為一百篇。此書分門別類地介紹了佛教的各項義理和一般知識,具有佛教百科全書的性質,書中第一至四卷的劫量篇、三界篇和日月篇,敘述了佛教的時空觀和宇宙圖式等,構成為本章論述的重要素材。
《法界安立圖》,六卷,燕山沙門仁潮輯錄,明神宗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成書。全書三卷七章,敘述的是世界建立的次第和結構,可謂是中國佛教宇宙論的典型作品。
下面,我們將根據上述三書的有關資料,著重論述中國佛教的宇宙空間圖式論和宇宙時間觀兩個問題。
宇宙圖式論
一、《經律異相》的天地說
梁寶唱等集的《經律異相》在一至三卷的《天地部》中,以中國傳統的天地觀念為綱,展現其宇宙觀。
該書的《天地部》分天部和地部進行論述。在《天部》裡集中論述了「三界諸天」即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的具體情況。〔1〕
一是欲界六天,因此界的眾生有食慾、淫慾、睡眠欲等,故稱欲界。六天是:(一)四天王天,居於須彌山周邊的半腹,均高達四萬二千由旬。〔2〕四天王分別為東方的提頭賴吒天王(持國),南方的毗婁勒天王(增長),西方的毗婁博叉天王(廣目),北方的毗沙門天王(多聞)。據說這四天王的任務是守護佛法,護持四方天下,令諸惡鬼神不得侵害眾生。(二)忉利天居於須彌山中央,有三十三天宮,故又稱三十三天。〔3〕忉利天王為釋提桓因,即帝釋天,位居中央,其四方各有八天,三十二大臣,合稱為三十三天。(三)炎摩天,由風輪支撐,位於虛空中。(四)兜率天,也由風輪支撐,居於虛空中,有的菩薩就住於此。(五)化樂天,也由風輪支撐在虛空中,其主為善化天王,能由神通力自在變作五妙欲境而受用娛樂。(六)他化自在天,也為風輪支撐在虛空中,其主為自在天王,在欲界中獨得自在,即於他所變化的欲境自在受樂。此外,還有居於欲界與色界中間的魔天,據說此天無有限數,飛來飛去,來去無礙,且能隨意變現出不同的顏色。欲界六天,大體上是自四天王天起依次向上升高,且愈升愈高,是立體的層次結構。六天及其天眾各有其特點和不同功能,如四天王天和帝釋天是分工不同的守護神,兜率天有的地方是菩薩在成佛前的修持處。佛教以此顯示它比立足於大地上的人類世界的優勝之處。
二是色界二十三天,「色」即物質現象。色界是指由清淨的物質所構成的世界。居於色界的眾生已離淫慾,也不附著穢惡的物質,然還為清淨微細的物質所系縛。色界位於欲界之上無色界之下。關於色界諸天,有些佛教經典的說法不盡相同,《經律異相》根據《長阿含經》第二十卷介紹了二十二天,又據《涅槃經》和《大智度論》以摩醯首羅天為第二十三天,並宣揚色界天眾的特點已無男女的分別,衣服自然而至,以光明憚悅為食物。如大梵天,原為婆羅門教地尊崇的主神,自認為能造化萬物統領大千世界,為一切眾生的父母。佛教將此天置於色界之中,表明大梵天是信奉佛法,修得上等禪的果報,是受佛的囑託,護持國土的護法神。
三是無色界四天,無色界是厭離物質的色想而修四無色定者死後所生的天界,是一種超越物質的精神世界,在色界的二十三天之上。四天為空處智天(空無邊處)、識處智天(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智天(無所有處)和有想無想天(非想非非想處)。此四天中的天眾較色界天眾更進一步,已無物質、無場所、無空間高下的分別,這些天眾都是依據禪修的不同果報而達到了相應的精神境界。
從以上天界的結構來看,佛教是以眾生的欲望和修持程度為標尺來區分三界的高下,肯定有一種無物質的精神世界的存在,並強調精神世界高於物質世界。由此看來,三界是天界主體經過修持所達到的不同境界,這也表明,具有鮮明的信仰修持色彩是佛教宇宙圖式論的重要特點。
《經律異相·天部》還介紹了日、月、星、雷、電、雲、風、雨等天體運動和自然現象。〔4〕文中認為日和月都有城郭,日的城郭是方正二千四十裡,月的城郭是長高各一千九百六十裡。日王的寶座方二十裡,周圍有無數天神。日王發出的光明,透過宮殿、城郭而普照大地。日城繞須彌山右旋,形成晝夜。一年中各有半年日行稍南或稍北,相應地南北方晝夜長短也稍有不同。月的城郭是方的,遠看為圓。月王坐在方二十裡的七寶宮殿中,也有無數天神隨從。月內外清徹,光明遠照。因有時在運行中被青色天所遮蔽,故有虧滿現象。星宿城郭是天神的房舍,隨日運行。雷是地、水、火、風四大互相觸撞而發出的聲音。電,分東、南、西、北四方,共四種,四方的電又互相觸擊,時而生起電光。雲,有白、黑、赤、紅四種。風,在世界壞滅時,有大風名為「壞散」,能吹毀大千世界的一切。但同時在大千世界以外又有風名為「障壞散」,能隔斷風災保護其餘大千世界。雨,有雨師管降雨,但有時雨師放誕淫亂,不降雨。又有龍王從自身心中放出雨水,以滋潤大地,饒益眾生。從《經律異相·天部》對自然現象的描繪與說明中可以看出,它既竭力從自然現象本身去論述,反映了古代的自然知識水平;又帶有許多猜測成分,並把自然界神格化,以納入其龐大的諸神系統之中。
《經律異相·地部》主要是論述閻浮提(南贍部洲)和鬱單曰(北俱盧洲)的情況。〔5〕關於閻浮提,文說,有十六大國,東有晉國,南有天竺國,西有大秦國,北有月支國,共有八萬四千城。域內有六千四百種人,還有不同種類的魚、鳥、獸、樹、草、藥、寶物等。海中國家更多,有二千五百國,每五百國有一國王。閻浮提的中心是崑崙山,漫山遍布寶石,周圍有五百窟,窟都是由黃金構成,為五百羅漢棲居之所。大地還有雪山王、須彌山王等十大山王。在大雪山上,北有阿耨大池,為閻浮提四大河的發源地,河水分別從金象、銀牛、琉璃馬、頗梨〔6〕師子的口中噴出,繞池一匝,流入東、南、西、北四海。關於鬱單曰,文說,周匝廣長各四十萬裡,山河美妙,樹花遍地,環境優美,人們生活富裕安樂,人壽均長千歲,死後生於欲界諸天。閻浮提是人類所居的現實世界,鬱單曰是較比人類世界美好的世界。這裡的論述反映了古代中、印兩國佛教學者對世界地理的認識和想像。
二、《法苑珠林》的三界說
道世《法苑珠林》的宇宙觀主要集中在《三界篇》中,該篇的《述意部》總結和提示了《三界篇》的義旨:「夫三界定位,六道區分,粗妙異容,苦樂殊跡。觀其源始,不離色心。檢其會歸,甘非生滅。生滅輪迴,是曰無常。色心影幻,斯謂苦本。……尋世界立體,四大所成,業和緣和,與時而作。數盈災起,復歸於滅。……無虛空不有,故厥量無邊,世界無窮,故其狀不一。於是大千為法王所統,小千為梵王所領,須彌為帝釋所居,鐵圍為蕃牆之城,大海為八維之浸,日月為四方之燭,總總群生於茲是宅。」〔7〕這是道世對世界的總看法,歸結起來,主要論點有三:一是認為三界、六道雖各有不同,究其根源都同為色心,即為物質精神兩項而起,其歸趣無非是生滅兩個方面。二是認為世界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成,由眾生的業力和緣相和合,按時而成,並歷經災禍而滅。世界萬物的生滅變化,歸根到底是地水火風四大的變化。三是說世界無窮,虛空無邊,大千世界、小千世界各有統領,眾生就以這樣的世界為住宅。
接著道世指出,中國學者對宇宙的看法,如:「《易》稱玄天」,「《莊》說蒼天」,只是說明了天的幽深或遠色而已,沒有說明宇宙的結構。他依據《長阿含經》等文,論述了宇宙的平面結構,說以須彌山為中心的四大洲是一國土,即一世界,如此一千個世界構成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構成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構成大千世界。由小、中、大三種「千世界」,合名為「三千大世界」。道世認為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化佛所統之處」,即是一個佛如釋迦牟尼佛教化的域界。〔8〕
道世在論述了世界的平面結構以後,還依據《華嚴經》等佛典,論述了世界的立體結構。他說:「三千大千世界以無量因緣乃成,且如大地依水輪,水輪依風輪,風輪依空輪,空輪無所依。然眾生業感世界安住。」〔9〕「輪」,含有轉動的動態義。這是說大地以下的立體結構共有四個層次,世界最下面的為虛空,虛空之上是風輪,風輪之上是水輪,水輪之上是大地。空→風→水→地,逐層支撐,空無所依託,在最下面,地由水支撐,在上面。
道世在同書《動量篇·成劫部》中,還引用《起世經》等佛典,就世界的生成過程作了論述。〔10〕文說,當經歷無量久遠、不可計數歲月的大劫之後,世界又生起重雲,遍下洪雨,一片汪洋。後有大風名阿那毗羅,將雨水吹起,水沫飛向空中,形成了莊嚴美妙的梵天宮殿和許多其他宮殿,如此就造成他化自在天,乃至夜摩天,共成六天。洪水退後,水中四方的浮沫厚積六十八億由旬。大風吹起浮沫又造成須彌山和三十三天,並在須彌山半腹之間造就日月天子宮殿。大風再向須彌山四面吹起浮沫,浮沫飄過四大洲八萬小洲,形成大輪圍山等群山。大風繼續狂吹,開掘大地,由淺入深,以至形成了大海。這就是「器世間」即眾生所居的國土世界的形成。至於眾生則是從光淨天(光音天)輾轉而來。色界的光淨天壽八大劫,聚集過多後,居處迫迮,難以承載,於是有的轉生其他天宮,後來又有的下生人間,再後更有的生為餓鬼、畜生,直至下生地獄。這就是不同眾生的形成。從道世對器世間形成的論述來看,他認為在物質世界的形成過程中,風和水起了極大了作用,尤其是水,更是形成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天界宮殿等的重要根源。風也作為一種根本性的動力,不斷推動物質世界的形成。這也就是把物質世界的形成看作是一個運動的過程,物質形態轉化的過程,而且這一過程是有一定秩序的,它由上向下,由高到低,即先形成大梵天宮殿,再是他化自在天,一直到須彌山周圍的群山大海。這裡,道世既是從物質自身(水等),又是從運動過程來闡述物質世界的形成,強調物質世界形成的物質性、秩序性和運動性。這既是古代中國佛教學者對物質世界形成富有神秘色彩的描述,也是天才而樸素的猜測。
在《三界篇·諸天部》中,道世還依據《婆沙論》對天界作了介紹說:「天有三十二種,欲界有十,色界有十八,無色界有四,合有三十二天也。」〔11〕除無色界四天外,其他與《經律異相》所引略有不同。道世認為欲界十天中包含日月星宿天等,色界是按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而得的十八天。《諸天部》還對諸天眾的業因、受生、住處範圍、身長、衣服、飲食、生活習俗、貴賤、貧富、壽命等都作了詳細說明,其間有許多描述是人間實際生活的折射。
道世在《法苑珠林·日月篇》中,還結合中國的有關學說,集中論述了日月星辰現象。文中首先依據佛典說二十八星宿都各有姓有名,他們是由種種因緣投胎所生的具有人格性的天神,有的是天上聖者的親屬,有的是仙人的子女後代。二十八宿,東南西北四方各七宿,是過去天仙所分布安置的,是為了「攝護國土,養育眾生」,〔12〕負有神聖的使命。星宿是諸天宮宅,大小不一。據有的經典稱,大星周圍七百裡,中星周圍四百八十裡,小星周圍二十裡。〔13〕道世還就隕星落石的現象作了說明。認為那是二龍相爭而落下的如石一般的東西。日月星辰既不是石,也不是氣,而是天宮,也是天神。他強調說,如果日月星辰是石,就不可能有光,日中也就不能有烏,月中也就不能有兔,也不能在氣中獨自運行;如果日月星辰是氣,氣體輕浮,就應當與天相合,往來環轉,怎麼會各有度數、移動不均呢?道世還指出渾天說、蓋天說也都是站不住腳的,他並從認識論角度強調「凡人所信,惟耳與目」,而「遙天之物,非凡度量」,認為只有佛教聖旨才能認清天體的構造。〔14〕
《日月篇》還對日天宮殿和月天宮殿的莊嚴結構、日與寒暑、晝夜的關係,月的陰晴圓缺、以及升雲、震雷、擊電、降雨、地動等都引經據典加以說明,其間既反映了佛教的宇宙觀,也體現了古印度天文、地理等的自然知識水準。
在《日月篇》結尾部分,道世還輯錄了中國的《河圖》、《列子》、《春秋繁露》、《白虎通》、桓譚《新論》、《論衡》、《周易》、《左傳》、《爾雅》等有關著作對「元氣」、「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的論述,以說明中國人關於「天地初分、陰陽變形」的思想〔15〕,表現了作者對中國宇宙學說的重視。
三、《法界安立圖》的宇宙圖式說
仁潮根據印度佛教的宇宙觀,融合天台、華嚴和唯識諸宗的有關思想,並結合中國情況而編著了《法界安立圖》。他從因果報應理論出發,說:「法界者,乃聖凡之依據,猶人之屋廬也。」〔16〕「依據」,指召感環境方面的果報。他認為法界是聖凡所居之處,即聖凡生存的空間。從這一意義看,法界即空間,即世界。法界安立,即世界安立。《法界安立圖》的內容,就是關於宇宙空間結構的論說。
《法界安立圖》配有多幅圖解,說明宇宙空間。此書宇宙圖式論說的主要進路是:中國→南洲→大地→三界→大千世界→佛剎,體現了由小到大,由有限到無限,由凡到聖的思維理路。下面分別依次加以簡要的論述。
(一)中國與南洲
仁潮首先論述了中國(震旦)的歷史與地理。他說中國在南贍部洲(簡稱南洲)的東部,並簡述了上自帝嚳、舜、下至唐、宋的州郡設置情況,指出漢代的疆域為東西九千裡,南北一萬三千裡,並述及河、江、淮、濟四水,泰、衡、華、恆、嵩五嶽等,表現出作者對祖國河山的讚美與熱愛,體現了愛國主義的崇高情懷。
《法界安立圖》作者依據當時的地理知識,還著重論述了南贍部洲的情況,認為此洲是在須彌山南部,為四大洲之一,而四大洲即為一世界。仁潮認為,南贍部洲是釋迦牟尼教化的世界,也稱娑婆世界,是我們所居的現實世界。關於南洲的山水情況,說:「天下諸山,皆自崑崙發脈而來,最極高廣,群峰拱峙,周萬餘裡,龍神所宅,非人力可登。」〔17〕「雪山之頂有大龍池,周餘千裡,為天下諸河之總源。」〔18〕表現出當時人們的空間視野和地理知識的局限。仁潮還運用中國「氣」的觀念,說明佛教發源地印度「天地之氣和」、「氣得其中」、「夏不太熱,冬不嚴寒,四序溫和」,〔19〕顯然與印度氣候情況並不相符,實系出於宗教情感的主觀推斷。
(二)大地
在論述南贍部洲之後,仁潮依據《長阿含經》等的敘述,又論述了世界大地的情況,他說:「須彌山之處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次第周匝。七金山外大鹹水海中,有四大洲、八中洲及數萬小洲,遍布安住鹹水海,外有小輪圍山周匝圍繞。此四洲等皆一地所持,是為一世界輿地之圖也。」〔20〕這是說,在須彌山之外有四大洲,此四大洲即為一世界大地。仁潮說,四大洲各有特色,東勝神洲是東狹西廣,形如半月;南贍部洲是南狹北廣;西牛貨洲,形如滿月;北俱盧洲,形狀方正。各洲的人壽身長不同,風俗習慣各異,動植物的生長也不盡相同。仁潮還論述了九山八海,說:「須彌山,其底平正,住金輪上,下狹上闊,漸漸寬大,四寶合成,金銀琉璃頗梨,生種種樹,鬱茂香遠,多諸賢聖之所住處,高十萬八千由旬,出水上者高八萬四千由旬。」〔21〕須彌山以外,依次為雙持山、持軸山、簷水山、善見山、馬耳山、障礙山、持地山、斫迦羅山。關於大海,書中特別就「何故潮汐」、「百川竟注,云何不溢」、「何故鹹味」三個問題作了解說。〔22〕然而這些解說多缺乏科學性,且並不一致,如稱由於海中大魚排洩等原因形成了海水味鹹,而不了解海水中氯化鈉(鹽)的形成及其作用。書中還就大地震動的原因歸結為八點,如說:「地在水上,水止於風,風止於空。空中風大,有時自起,則大水擾大水,擾則普地動」〔23〕這是從大地構造的角度論述,此外則多把地動的直接原因歸結為佛教聖者神通力的顯示。
仁潮還論述了阿修羅、地獄、畜生、餓鬼住處的情況,尤其是詳於地獄的描述。他引用佛典地說:「南贍部洲下有大地獄,洲上亦有邊地獄及獨地獄,或在谷中、山上,或在曠野空中。餘沸三洲唯有邊獨地獄,無大地獄,有說北洲無獄。……地獄銅鐵所成,亦有鐵城、劍樹、沸河、鐵網等諸莊嚴。」〔24〕大地獄又分為八熱地獄和八寒地獄。八熱地獄位於南贍部洲下土泥和白墡(各深五百由旬)的下面, 從第一等活地獄至第七極熱地獄共高一萬九千由旬,各廣一萬由旬,第八無間地獄則高廣各二萬由旬。無間地獄,有多重鐵城,罪人常為燒紅了銅鐵器具灼燙而死,是無間斷的極其痛苦的地獄。八寒地獄位於各個世界外邊,日月光明所不能照,是極其黑暗、寒冷的地獄。
佛教吸取印度古代傳說,認為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並以四大洲表示世界。這種宇宙觀帶有濃厚了神話色彩,表明了佛教與印度神話傳說在思想上的深刻聯繫。此外,也反映了古代學者通過對山水大地等自然環境的直觀與想像,來描述世界構成的思維特色。
(三)三界
仁潮說:「知下地已,應觀上天,天有三界,曰欲界、以界、無色界。」〔25〕在論述世界大地以後,仁潮又綜合有關經典的論說,系統地說明了三界安立的次第和高度。〔26〕文說,從須彌山根算起,上升一萬由旬繞山縱廣一萬由旬為堅手天住處;再上一倍高度(二萬由旬)繞山八千由旬是持華鬘天住處;再上一倍高度繞山四千由旬為常放逸天住處;再上一倍高度繞山四千由旬為日月星宿天住處;再上一倍高度繞山四千由旬為四天王住處。從四天王住處再上升四萬由旬為須彌山頂,頂上縱廣四萬旬,其中有善見城縱廣萬由旬,為三十三天住處。從須彌山頂再上升四萬由旬是炎摩天住處。再上升一倍高度為兜率天住處。再依次各向上遞升一倍高度為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輔天、無量光天(光音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無想天(廣果天)、色究竟天,這些天都「有地如雲」。這是說,從四天王天至他化自在天為欲界六天,〔27〕自梵輔天至色界究竟天為色界。色界以上分別為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共四空天,為無色界。這是只有心靈沒有物質的精神世界。那麼,天總共有多高呢?文中比方說,從色究竟天(阿迦尼吒天)即色界最高境地往下放一大石山的話,要經過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季才能到達地面,這就是佛教描繪的天界的大致高度。
以上所述的是一個世界的空間結構,佛教認為,如此世界是無限多的存在著的,這就是下面要說的大千世界說。
(四)大千世界與佛剎
仁潮就大千世界的結構說:「《長阿含經》雲,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是為一世界。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須彌山王、四千天下、四千大海、四千惡道、千閻羅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至千梵天,是為小千世界。爾所小千千世界是為中千世界,爾所中千千世界是為大千世界。其中須彌、四洲、日月乃至梵天,各有萬億,通名一佛剎也。」〔28〕「佛剎」即佛土。這是說,一世界由一日月、須彌山、四天下,四洲,四大海等構成,如此一千個世界名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為中千世界,而千倍的中千世界即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也通稱為佛剎,佛土。
大千世界為佛剎,那麼,佛剎是一還是多,是有盡還是無盡呢?仁潮說:「知有人天,不知有佛者,凡俗也。……信一佛其福雖勝,見量猶局,信多佛則其福量無邊,其智量益廣。」〔29〕又說,「大千世界為一佛剎,如是娑婆之外,太虛空中,復有十方大千諸佛剎土。」〔30〕這是說若以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剎位居為中心的話,則其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上、下十方都各有佛剎,稱十方佛剎。「十方」,十個方向。十方佛剎,即十方佛的國土,也即整個宇宙。仁潮認為,大千世界是無限的,佛的國土也是遍布各個方向,是至廣至大,無邊無量的。
仁潮除繪有「十方佛剎圖」外,還繪有「十方剎海圖」,「剎」即國土、世界,「海」是廣大的意思,剎海即廣大無邊的世界。他說在蓮花藏莊嚴世界海的四周有十個世界海,也就是十個無邊無際的世界,即十方剎海。這是說,整個宇宙是由許許多多的廣大無邊的世界構成的。蓮花藏莊嚴世界,簡稱華藏世界,婆羅門教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從蓮花中生出,故以蓮花象徵世界。繼承這種觀念,仁潮認為,現實世界的香水海中也有大蓮華,蓮華中也包藏著無量無數的世界,是為蓮華藏世界。蓮華藏世界海或十方剎海構成了整個世界圖式,同樣也表現了佛教的諸佛境界廣大無邊、無窮無盡的思想。
在論述法界安立圖的次第後,仁潮進一步說明,如此法界的形成、分立又是與主體的心分不開的,宣揚心造法界說。在《法界安立圖·自序》中,仁潮在說明法界是聖凡的依報時,又說:「因果者自心之影響耳。」〔31〕認為業因和果報都來源於自心的影響和作用。這樣就將法界與自心溝通了起來。他明確地說:「法界者,心之別目,蓋心之體用深廣,性相無礙,即是以心為法,以心為界。安立者,心之妙相分齊莊嚴,各各建立,不相雜亂也。」〔32〕認為法界就是心,因為心的體與用既深且廣,心的性與相圓融無礙,所以心是法,也是界。所謂法界安立就是心的妙相的有序建立。仁潮還吸取中國天台宗、唯識宗、華嚴宗、禪宗的唯心思想,強調「心生六道」、「色因識變」,並發揮說:「或問:一切世界因何而有?造者為誰?曰:因心而有,唯心所造。夫一切眾生自無始來迷真合妄而成阿賴耶識,因此識故,變似根身器世界等。」〔33〕他認為一切世界,包括眾生和外部世界都是阿賴耶識的變現,是心之所造。由此仁潮又繪「心造法界圖」,闡發「心造法界」的思想。仁潮既視心為阿賴耶識,又視心為天台宗的「一念」,宣揚「一念三千」的思想。他還依據華嚴禪師宗密的說法,把心歸結為本覺靈源,稱心為一真法界。由此一真法界再分出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和事事無礙法界。這也就是說,以本覺真心為主,開出真妄染淨諸法,形成不同境界,或者是說,真妄染淨諸法,以及高下不同境界,全都是一心本覺的呈現。由此看來,仁潮把不同含義的心分別與法界相溝通,表現出了融通各種唯心思想的鮮明特徵。
綜上所述,中國佛教學者是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來論述宇宙空間結構的。就橫向來說,是以須彌山為中心向四周展開,以四大洲為一世界,進而說明小千世界乃至大千世界。就縱向來說,是從大地往下依次為水輪、風輪、空輪,大地往上依次為天上的欲界、色界、無色界。構成這種宇宙結構的思想根據有四個方面:一是果報論。宇宙空間的構成有上下、高低、優劣之別,這是適應眾生的不同果報而確立的,是完全與不同的果報相對應的,如天與人所居的空間就不同。二是古代神話。如須彌山說,就構成為佛教宇宙觀的重要內容。三是直觀性的推論和想像。如大風吹起水沫而形成不同的物質世界,就是觀察水、風、土的現象並運用因果律理論加以推論結果。四是佛的威力。宇宙空間的無限廣大,不同層次的安立,以及佛國淨土如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存在,都是和佛的無比神聖威力分不開的。
從哲學思維角度分析,上述的佛教宇宙結構論除了具有信仰特徵以外,還具有以下一些重要的思維特色:
主體性。如上所述,佛教是立足於眾生的果報去構築其宇宙空間的,也就是根據眾生的不同果報安立世界,依不同的眾生體劃分世界,強調世界以眾生業力和果報為轉移,這就突出了主體在宇宙構成中的主導作用。
超越性。佛教主張超越現實苦難世界,追求理想世界、神聖世界,由此強調有無物質的純精神世界的存在,有無任何痛苦的極樂世界的存在,這表現出了佛教宇宙觀的重大特色。
無限性。佛教宇宙結構學說強調無論從橫向看還是從縱向看,宇宙都是無邊無際的,無限廣大的;就世界的整體而言,是由無窮無盡的眾多世界構成的,世界之多是無限無量的。
素樸性。從構築佛教宇宙論的思維方式看,如上所述,多是直觀的、想像的,且在心造世界和物造世界的關係,由什麼樣的心造世界,以及在什麼意義上說心造世界等問題上,缺乏明晰的理論論定。
編輯:了一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