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明:簡論佛教的靈魂觀

2020-11-24 手機鳳凰網

徐文明教授(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編者按:靈魂說是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一種原始信仰,雖然它一直受到理性主義和科學主義的質疑和批判,但至今依然十分活躍,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佛教也對靈魂有自己獨特而有趣的解釋,由於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所面臨的環境和對手不同,在靈魂說上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體現了佛教的靈活自如、不執著的精神和不立兩邊的中道原則。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徐文明教授發表了題為《簡論佛教的靈魂觀》的論文,鳳凰佛教「佛教觀察家」欄目摘錄如下:

靈魂說的緣生及其意義

生命面臨的最大問題便是生死問題,對死亡的恐懼也是最大的恐懼。作為最高級的生命,人類不甘心於走向於死亡,不願意承認生必有死這一殘酷的現實,因而創造出了種種法門來對抗死亡,試圖超越這一現實,達到永生,由此也就產生了各種宗教。不論哪種宗教,都具備超越性與神聖性,而宗教試圖超越的就是死亡,在依賴自身力量難以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下,就希望有一種永遠存在的神靈,並依靠這種神靈使人類自身也能達到永恆,希望有永恆的神靈,不過是曲折地表達人類自身對生命的渴望,這就構成了宗教的神聖性。對於各種宗教來說,戰勝死亡的最簡單、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承認有一種永生的靈魂的存在。

人類不願意承認死亡的必然性,寧可將死亡看成是由某種偶然的因素造成的,然而這種帶有明顯的自欺欺人的味道的想法不可能長久,殘酷的事實還是逼迫人們不得不承認死亡的不可避免,特別是肉體的死亡。眼看著美麗的紅顏變成可怕的白骨,誰也無法否認想讓肉體不死是不可能的。儘管古埃及人將法老的遺體做成木乃伊,希望將來他們能夠復生,儘管人類想盡了各種辦法來保留偉大人物的遺體,但保住也畢竟只是遺體,一種生命遺棄的軀殼,復生的希望現在看來還是極為渺茫。儘管中國道教執著地追求肉體成仙,試圖讓生命以一種完整的形式實現永恆,然而不死的仙人在現實世界實在是難得一見。因而多數宗教不得不被迫做出另外一種選擇或者說是讓步,即承認肉體會死,但堅持還有一種永生的靈魂,通過靈魂使生命以另外一種形式實現永恆,因而靈魂說幾乎成了所有宗教共同擁有的法寶,成了宗教的一種特徵。

印度佛教的中陰說

然而,印度佛教卻恰恰是一個例外,印度佛教不承認、甚至極力反對靈魂的存在。印度佛教不承認靈魂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與其他宗教一樣,佛教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同樣是生死問題,但如何出離生死,不同的宗教則有不同的解釋。靈魂說的出現很早,儘管體現了人類先民的美好願望,但其中包含了太多的幻想成份,也顯得幼稚粗糙。單單依靠一個不死的靈魂,就可以解決生死問題,這種處理方式未免過於簡單化、理想化了,依靠這種方式事實上無法真正獲得解脫。

佛教堅持中道的原則,反對任何極端與偏見。當時印度社會有兩種思想流派,一是以婆羅門教為代表的常見,一是以順世論為代表的斷見。婆羅門教以為人死之後有一種永生的靈魂存在,靈魂是恆常存在、不死不滅的,根據人生前的善惡行為,靈魂在死後由神安排,或上天堂,與神同在,或下地獄,接受懲罰。順世論則堅決反對這種說法,主張人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由此產生意識,人死之後四大分離,意識也不復存在,根本沒有一個可以與身體分離、離開身體獨立存在的靈魂。順世論認為不存在所謂死後世界,既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所謂的天堂,不過是人間美好生活的象徵,就是吃好吃的東西,與年輕漂亮的女人在一起,享用精美的衣服、香料、花環,就是人間美好的一面。所謂的地獄,不過是人世痛苦的反映,就是由敵人、武器、疾病等所造成的麻煩,表達了人間不合理的一面。天堂地獄都是世間,根本沒有在此世之外單獨存在的天堂和地獄。」

佛教不走極端,一方面承認六道之間的差別,認為天神屬於最高層次,遠遠高於其他生命;一方面又認為天神同樣會有生死之苦,儘管在天界享盡欲樂,然也會有衰老和死亡,命終之後,還有可能轉生地獄,受盡痛苦。從本質上講,天神與地獄類的眾生並無差別,只是壽命更加長久一些,生活更加優越一些而已,而且天神也不可能永遠保持自己的待遇和地位,如果只是享樂,不肯修行,很有可能轉入畜生、餓鬼、地獄等惡道。

既承認中陰與鬼魂的存在,又不認為它們是可以永遠存在的;既承認神靈的存在、地位和力量,承認其相對於其他生命的優越性,又認為神靈既不可能決定其他生命的命運,又無法避免自身的生死之苦,不承認神靈的至高無上。因而佛教既不是有神論,又不是無神論,而是避免了兩種極端的合理、合情的正法與真理。

中國佛教的「神不滅論」

佛教在從印度傳到中國以後,形勢與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印度,佛教最主要的對手是婆羅門教,因而破斥最力的是婆羅門教的有神論和常見,強調中陰並非靈魂,不是永恆的存在,生命都是由五蘊構成,並不存在一個不變的主宰,因而是無常無我的。佛教在印度更多地表現出了無神論的色彩,這一特徵至今仍然得到肯定,很多人都認為佛教是無神論的宗教。

在中國,佛教遇到的最大的對手則是儒家。儒家的立場與婆羅門教相反,作為以現世為中心的思想流派,儒家帶有明顯的現實主義與理性主義的色彩,對於死後世界和鬼神的存在都是不大承認的,雖然不象順世論那樣立場鮮明而極端,然而其基本態度還是明確而堅定的。因而佛教在中國強調的不是無神論,而是有(類)似於有神論,中國佛教在這一方面的根本立場是「神不滅論」,這完全是為了對抗儒家的無神論的斷見。

儒家思想本身是相當複雜的。儒家一方面承認天命論,認為有一種有意識、有人格的天的存在,有一種還不十分明確的天神意識,這種天可以決定人的命運,對人的現實生活有影響力。到了漢代,董仲舒對這一思想有所發揮,強調「天人感應」,強化了天對人的命運的決定力,從而使儒家宗教化,強化了其有神論的一面。從祖先崇拜與維護孝道的意義上講,儒家並不完全否定鬼魂的存在,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以及重男輕女的思想都與此有關,因為只有男性後代才能保持祖先的姓氏,更為重要的是能夠不時為祖先上供,使得上代亡靈不至於斷了血食。從這一意義上,儒家非但不能否定靈魂的存在,還堅持靈魂是永生不滅的,對於祖先的亡靈還要敬之為神。

正是由於儒家本身與有神論不可能劃清界限,才有漢代董仲舒試圖將儒家改造成儒教,大談天人感應,並導致讖緯迷信特別盛行的可能。因此儒家思想之中確實存在著與婆羅門教類似的有神論和常見的特徵,這一特徵在某些時期可能會被強化,成為使儒家宗教化的依據。

然而前文已述,儒家在孔子那裡就已經表現出明顯的現實主義與理性主義的色彩。孔子對死後問題不置可否,只強調生,不重視死;只強調人,不重視鬼。儒家的目標只是成為現世的聖賢,不是成為出世的神仙。建立一個符合倫理道德的有序社會,是儒家的社會目標,其言天命,其說鬼神,都是一種「神道設教」,為了現世的道德而安立,天命鬼神都是建立世俗道德的手段,是為人服務的。在這一意義上,儒家又成了無神論,是一種斷見。

儒家思想繁雜矛盾,既有有神論和常見,又有無神論和斷見,但在與佛教對抗時,儒家表現出來的更多的是無神論的一面,因而佛教也主要致力於反對儒家的形神相即和神滅論。

東漢桓譚和王充的無神論思想,本來不是針對佛教的,而是為了反對當時流行的讖緯迷信,也可以說是儒家內部兩派之間的矛盾鬥爭。雖然當時佛教已經傳入中國,但尚未造成廣泛的社會影響,因而爭論的雙方都沒有明確提及佛教。然而東漢末年佛教開始流行之後,反對者便借用孔子的學說對佛教的談生死、言鬼神進行責難。東晉以後,雙方發生長時間的論戰,佛教堅持神不滅論,反對者則堅持神滅論,這一論爭至南北朝齊梁時期達到高潮,代表神滅論一方的是著名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範縝,代表神不滅論的則是以蕭子良、梁武帝、曹思文等為代表的信佛居士。

中國佛教在這場大論爭中,確立了堅持神不滅的觀點,堅決反對無神論的斷見,這是正確的。然而在強調神不滅時,又有意無意地引用儒家本有的鬼神思想,有用儒家的常見對抗其斷見的傾向,這一方面可能是論戰的技巧,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反對者無話可說,不過也有落入常見、過於強調靈魂的存在的嫌疑。

總之,佛教堅持中道的立場,在靈魂觀方面既反對有神論的常見,又反對無神論的斷見,具有鮮明的特色。佛教的靈魂觀與因果輪迴學說結合在一起,在中國民間產生了廣泛而深入的影響,成為民間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習俗,至今仍有很大的意義。

相關焦點

  • 徐文明:重要漢文佛典應譯成白話文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徐文明(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北京師範大學價值與文化中心研究員、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徐文明在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上提出重要漢文佛典應翻譯成白話文。當然,關於漢文佛典翻成白話文這一話題由來已久,教內外此次意見分歧很大。徐文明教授此言論摘自他撰寫的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主題論文《佛典翻譯與詮釋的建議》。佛典翻譯是一件大事,是千年大計,必須嚴肅對待,不可混同於普通的翻譯。
  • 略論佛教本體哲學——胡曉光
    本體是一切存在的終極本質,因而一切學術都有其與之相關的本體觀念,佛教的主旨在於究竟諸法實相,這個實相就是一個本體。不過佛教的本體觀與一切世間學術之本體觀大有不同,正因如此,佛教才稱得上與世間法不共,才稱得上是究竟圓滿的本體哲學。大乘佛教在印度有兩輪,一是般若中觀空輪,二是瑜伽唯識有輪。然而在中國,大乘佛教有三大系,一是空宗,二是有宗,三是性宗。
  • 龍樹菩薩|中觀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這一點在他所著的《中論》裡未必見得到,但是龍樹的其他著作,諸如在《回諍論》與《廣破論》裡,我們便可清楚地看到他對當時非佛教系統的知識,涉獵得相當廣泛而且深入。在這些著作中,他對外道思想的批評其實是相當鮮活的,往往是在熟知對方理論的架構下指出其思想的破綻,但這套東西傳入中國之後,漢地所翻譯的印度典籍主要是佛典,其中非佛教的典籍被翻譯的只有兩部——《勝宗十句義》(玄奘譯)以及《金七十論》 (真諦譯)。
  • 人死後,靈魂躍遷到了高維空間?佛教是否定的
    人有靈魂嗎?人死了之後,是不是靈魂躍遷到了五維空間?對於人死後靈魂的去向問題,曾經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所謂終極話題,引發無數的幻想。人死後靈魂究竟去哪兒了?很多民間人士對此話題議論不休。但是在科學界,絕大多數的科學家都是無宗教信仰者,他們認為靈魂是不存在的,人死之後最終將分解為原子,回歸到大自然中去。
  • 陳星橋:略論漢藏語系佛教之異同及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
    原中國佛教協會會刊《法音》雜誌副主編陳星橋先生作題為《略論漢藏語系佛教之異同及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主旨發言。大約公元一世紀至七世紀,印度大乘佛教盛行,主要尊奉《般若經》《華嚴經》《法華經》《涅槃經》《勝鬘經》《解深密經》《楞伽經》和《中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唯識三十頌》《唯識二十論》《成唯識論》等大乘經論及大乘菩薩戒,形成了以龍樹菩薩為首的中觀派和以無著、世親菩薩為首的瑜伽行派,此兩派盛傳於我國中原地區,並傳播到日本、韓國等東亞各國,因經論所用語言為漢語,故這一系佛教又被稱為漢語系佛教
  • 人死後,靈魂躍遷到了五維空間?佛教是否定的
    在很多文學作品中,或者一些哲學著作中,經常提到「靈魂」一詞,比如,說「藝術家賦予了這座雕塑靈動的靈魂」「我看見了美麗的海倫,我的整個靈魂都在顫抖」等等,但這裡所述的「靈魂」,指的是哲學概念上的靈魂,意思是人類的某種思想活動,或者一種藝術上的造詣,與這個問答中所提的「人死後靈魂去了哪裡」的靈魂,根本就不是一個概念。
  • 佛教的人生欲望觀——陳兵
    西哲柏拉圖以與肉體的生理需要相聯繫的欲望為使靈魂汙染、人格卑劣的根源。斯多葛學派、婆羅門教、基督教、儒學等亦皆對人慾的危害有不同程度的揭露。人慾橫流,被時下很多人指摘為現代社會的一大弊病。一首電視劇主題歌如此指責欲望:欲望,這生長罪惡的孽種,欲望,使人苦苦求索無休無止,欲望,使人沉入深淵無盡無窮。此欲望,指貪慾、人慾。
  • 科學實驗證靈魂存在 佛教竟說「靈魂不存在」
    佛教不相信有永恆不變的靈魂上面兩位科學家的觀點並沒有得到多數人的認同,但是他們的卻讓更多的人開始探索靈魂是否存在。也有很多人認為,只有宗教才會研究靈魂。那麼,佛教認為靈魂存在嗎?答案是否定的。佛教不相信有一個永恆不變的靈魂,如果相信了靈魂的實在,那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而是「神我外道」。
  • 佛教根本·之一·核心教義(還原佛教的本來面目)
    這個過程是漫長的,要待佛教提供最後一塊拼圖,由「大有為」的阿育王來完成。)不過,其「因果觀」大多未能脫出「機械宿命」——「靈魂邏輯」的窠臼:以為必要「業盡」,才能解脫;故無不走向極端。或者以為沒有靈魂與業報,或者以為業報有窮盡,便無須努力修行——哪怕放縱享樂也無大礙。又或者以為靈魂本來清淨,罪業可提前滅盡,故今生宜用苦行,直至盡業涅槃。
  • 佛教與道家哲學的十大區別
    我從1月底開始看了很多佛教的書。我發現佛教哲學和道家哲學差別太大,甚至相反。為此,我從十個方面把佛教哲學(主要是中國佛教哲學)與道家哲學(主要是《道德經》哲學)作了對比,供大家參考。這十個方面是: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人生哲學、生命觀、認識論、因果關係、人生修煉的方法論、人生修煉的結果,以及政治哲學(當然包含管理哲學)。
  • 佛教傳入中國第六階段——從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到三和理論的提出
    太虛大師因應時代的需要,一生為振興佛教、建設新的佛教文化而獻身:一方面,他融通內學外學、舊學新學、唯識中觀、法性法相,在佛學理論研究上提出許多精彩的見解;另一方面,則積極投身於佛教改革的實踐中,舉如創辦佛學院、組織居士林、出版書報雜誌等,大力宣傳佛教文化、培養僧才,團結信眾,並提出佛教改革的倡議和主張。正如太虛大師在《志行之自述》所言:「志在整興佛教僧會,行在瑜伽菩薩戒本。」
  • 方立天:中國佛教的宇宙結構論
    下面,我們將根據上述三書的有關資料,著重論述中國佛教的宇宙空間圖式論和宇宙時間觀兩個問題。 宇宙圖式論 一、《經律異相》的天地說 梁寶唱等集的《經律異相》在一至三卷的《天地部》中,以中國傳統的天地觀念為綱,展現其宇宙觀。 該書的《天地部》分天部和地部進行論述。
  • 佛教飲食觀:「吃什麼」或影響宇宙構成
    >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徐文明教授(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編者按:佛教與醫學因緣甚深,對痛苦的關注和分析,成為佛家和醫家共同的追求。
  • 佛教的生死觀一一智者學佛
    佛教對死亡的看法,與科學不謀而合。佛教講死亡為「往生」,乃「舍此投彼」之意。生命是由色身及靈魂(神識)構成。物質性之色身必隨因緣而變化、死亡,精神性之靈魂(佛教謂神識)則是由原有生命形態,轉化為另一生命形態,並未死亡。佛經中以六種態度看待死亡:1、死如出獄:「吾之大患為吾有身」,色身聚集諸苦,似牢獄系縛吾人,死亡恰如服刑期滿,獲釋出獄。
  • 張美雲:佛教的環保理念實踐是如何折射的?
    伴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佛教中所體現的環保理念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從佛教環保理念的思想淵源入手,圍繞自然觀、生命觀和理想觀等環保理念所涵蓋的內容來探討佛教與其環保實踐問題。佛教自兩漢之際傳人我國以來,教義、宗派都因時因地而不斷變化,但不變的是它高度關注人類社會發展,以積極務實的態度與人類社會相適應的現實主張與關懷眾生的深刻內涵。
  • 佛教靈魂再次被驗證 相機拍到過世小孩"靈魂"
    編者按:佛教認為生命具有能夠脫離肉體獨立存在的「神識」,也就是世俗社會所謂的「靈魂」,但是靈魂是否真的存在,一直以來也是信者信其有,不信者謂其無。
  • 印度佛教本體論簡述——方立天
    可見,種子實是眾生輪迴的主體,也可說是不滅的靈魂。至於阿賴耶識中含藏的無漏種子,則是有情眾生的終極價值的主體,是有情眾生發心修持乃至成就佛果的根本。瑜伽行派這一層面的本體論涵義具有更鮮明的宗教意義。從上述可知,心識→阿賴耶識→種子既是世界現象的本體,也是主體眾生的本體,也就是宇宙萬物的本體。
  • 藏傳佛教緣起思想及其宇宙生成論意義——劉俊哲
    藏傳佛教寺院龍樹菩薩在《中論》中有一偈曰:「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由此可見,緣起論被視為佛教首要而又真實無謬的理論。藏傳佛教緣起思想是對印度佛教緣起論的直接繼承和在此基礎上的豐富和發展,具有精深和多元性特徵。
  • 佛教:觀世音菩薩和普陀山
    在佛家文化中,觀世音也有譯成「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的,音譯「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積多伊溼伐羅」。觀音是「觀世音」的略稱。唐朝太宗李世民時,減去「世」字,故稱觀音。遇難眾生只要念誦他的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觀世音主張「隨類化度」,他對一切人救苦救難,不分貴賤賢愚,所以他的美名尊號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簡稱「大悲」。南北朝時,觀音已逐漸獲得社會上的普遍信仰。今存敦煌莫高窟40多壁隋唐「法華經變」壁畫中,表現以觀世音為主角的「普門品」佔半數以上。
  • 月稱及其《入中論》_第二期_中國西藏網
    由於他重新振興了大乘佛教理論奠基者龍樹的中觀學說,並以忠實繼承龍樹的中觀正見而著稱,故被尊為龍樹中觀思想的正統繼承人之一,在印度中觀學派發展史上佔有崇高的地位,往往將他與龍樹、提婆相提並論。例如後期中觀派之中觀綱要書《中觀寶燈論》(Madhyamakaratnapradipa)一開頭就「敬禮龍樹、提婆、月稱三師」。他的學產不僅對印度後期中觀學派有很大的影響力,在我國的藏傳佛教也十分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