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有人在提問:人死了之後去哪裡,這是一個千古之謎。人有靈魂嗎?人死了之後,是不是靈魂躍遷到了五維空間?
對於人死後靈魂的去向問題,曾經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所謂終極話題,引發無數的幻想。人死後靈魂究竟去哪兒了?很多民間人士對此話題議論不休。但是在科學界,絕大多數的科學家都是無宗教信仰者,他們認為靈魂是不存在的,人死之後最終將分解為原子,回歸到大自然中去。
很多人還在說,靈魂是不是存在,又去了哪裡,是「未解之謎」。其實,人死後靈魂去哪裡,並不是人類的謎。這個謎,只是一些迷信的人想像出來的。靈魂是不是存在,這個結論不是未知,而是已知。無論從科學、哲學、宗教、生活經驗上,都可以得出靈魂不存在的結論。按照奧卡姆剃刀原則,「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對於靈魂這種虛無的東西,完全是人們的一種多餘的假設。因為一個人正常的生活在世界上,他擁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他一生中做很多的事情,這一切都不需要所謂的「靈魂」的介入。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假設「人死後靈魂不滅」,因為這種假設本身就是多餘的。
很多人連最基礎的常識和邏輯都不懂,居然會大言不慚的反詰,比如他們說,「你說靈魂不存在,那麼一個人沒有靈魂的話,豈不是成為了行屍走肉?看來唯物主義者各個都是沒有靈魂的人啊!」對於他們這種耍無賴又無知的人身攻擊,我只能對此嗤之以鼻。在辯論一個事物的時候,麻煩請您先搞清楚最基礎的概念可好?
在很多文學作品中,或者一些哲學著作中,經常提到「靈魂」一詞,比如,說「藝術家賦予了這座雕塑靈動的靈魂」「我看見了美麗的海倫,我的整個靈魂都在顫抖」等等,但這裡所述的「靈魂」,指的是哲學概念上的靈魂,意思是人類的某種思想活動,或者一種藝術上的造詣,與這個問答中所提的「人死後靈魂去了哪裡」的靈魂,根本就不是一個概念。在神學家眼中的靈魂,指的是人類身體內寄存的一種不滅的靈體,是屬於超自然的存在。神學家們認為,人類是有智慧的,而智慧是來源於靈魂,人體是一個暫時性的寄託容器,是會腐壞的,而靈魂是不朽不滅的,它們僅僅是臨時寄存在人體之內。當人類某一個個體死亡之後,這個不滅的靈魂體就會離開宿主。那麼,靈魂是最初怎麼來的呢?神學家就認為,靈魂是上帝創造的,或者某一個原始神靈創造的。但是,上帝又是哪裡來的呢?他們無法回答,乾脆就狡辯的說,上帝不需要被創造,它原本就在那裡。別問為什麼是這樣的?它就是這樣的。
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宗教都認可超自然的靈魂學說,但是有一個宗教比較特殊,它是反對靈魂存在的。這個宗教就是佛教。佛教誕生於南亞大陸,創始人佛陀在生前是一位企圖利用個人力量完成修行目標的學術人士。佛陀的基礎教義有一條,就是否認靈魂的存在。在佛教教義中,神識是沒有的,而神識就是靈魂的另一種說法。
佛陀在對弟子的講話中,提出了「空」的概念。「空」,不是物理學意義上的空蕩蕩,而是說事物屬性的「無常」。比如,現在你的面前擺放著一隻堅固的鐵碗,你是不是認為這隻鐵碗非常的堅固,因為畢竟是重金屬製作的。但是,在佛陀眼中,這隻鐵碗是會腐朽的,不管它最初多麼的堅固不可摧毀,隨時時間的流逝,鐵碗會慢慢的腐爛掉,鐵物質會變為粉末,最後「流動」掉了。佛陀就說,一隻鐵碗是這樣的,世界上萬事萬物的其他東西,也是這樣的「流動」屬性。即沒有任何東西是永遠不變的,就如同四季,春夏秋冬不斷的變化。既然所有的事物根本不存在一個永恆不變的屬性,那麼世俗中的追名逐利、榮華富貴、家庭責任,其實也是如夢幻影、過眼雲煙、轉瞬即逝,不必去固執的堅守它們。因為一切都是永遠在變化屬性的。
佛陀還指出,人世間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的痛苦煩擾,就是因為你太在意它們了,因為在意所以做出相應的事情,結果被業力加身。如果你修行到一定的思想境界(通過冥想等手段),即擁有了「般若智慧」,你就會發現,想擺脫人世間的煩勞很簡單,就是你完全不去重視它們,如果這樣做,等於你直接擺脫了「業力」,也就做到諸般因果不沾身,這樣你就不會有任何的煩惱了。佛陀的教義,並不強調所謂的「神通」,而是希望人人不藉助外界的力量,而是通過個人的努力,實現精神上的知足,這也就是佛陀所定義的解脫。對於如何成佛,佛陀則說世界上必須只有他一個人才能成佛(後世大乘派則修改了佛陀的思想,認為人人具有佛性),什麼是成佛呢,就是一個人去世之後,因為他生前的修行,就死的不能再死(大寂滅),自然就擺脫了業力因果的糾纏。而業力因果是人們在煩惱世界的起源。
可以說,越是年代久遠的佛教教義,越接近佛陀的思想。但是,佛陀的這些理念對於增加更多的信徒是不利的,因為古代人的文化層次很低,絕大多數是文盲,尤其是南亞大陸人,識字率比同時期的中國人低五倍,而且人們多喜歡「實際利益」,僅僅傳播佛陀的學術思想,完全不夠吸引人。於是,佛陀去世之後,僧伽就借鑑、增添了某些婆羅門教中既有的輪迴轉世的東西,以此來吸引普羅大眾的信仰。這些新增加的思想,就是承認有一個不朽的靈魂在輪迴。可以說,佛陀的思想出於某種實際需要被改造過了。如果佛陀在世的話,是不會承認靈魂和輪迴的。要知道,佛陀認為一切事物的屬性都是無常的,不朽不滅的靈魂如果存在,則違背了他的基本觀點。
佛教基礎教義中還有一個五蘊的概念,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認為這些就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感受的來源,而不必假託「靈魂」的虛構。也就是說,根本不需要那種超自然的輪迴的「靈魂」存在,人們也可以擁有各自的思想活動。這是正統佛教的看法。
對於上帝創世論,佛教的教義也有否認。在佛教經文中,有一個緣起論,特別推崇「緣起」的思想:「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也就是說,我們的這個生存的世界並不是神創造的,而是由各種各樣的因緣、條件聚合而成的。雖然這與現代物理學家說的「物理規則創造宇宙」有點類似,但佛學與物理學其實並沒有關係,佛學屬於一種非科學思辨。但是,這種思辨在當時是具有重大進步意義的。
我還想說,人只有在活著的時候才擁有獨立的意識,這種意識是由數以千億計的神經元傳遞電化學信號產生的,並不稀奇,電子計算機強大後,最終也能產生意識。這與虛構的靈魂毫無關聯。電子計算機或者智慧機器人,它們一旦具有不斷自我進化的能力,最終也能誕生獨立智慧,這個觀點得到了科學界主流的認同。而電子計算機或者智慧機器人,它們的「靈魂」又在哪裡?
人在年紀很小的時候意識是很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組織逐漸發育完全,通過在書本和實踐中不斷的學習提高,才誕生了智慧。智慧不是與生俱來的,更加不是「頓悟」出來的,而是在生產生活和知識實踐中積累出來的。隨著人類生命的終結,人所具有的意識就自然消散掉了。迄今為止,通過幾百年的科學實踐,我們沒有發現任何死人起死回生的現象,也沒有察覺到死人從「冥界」向我們傳遞信息的現象。一些所謂的「轉世靈童」,全部被證明是造假事件,無一獲得過科學界的承認。醫學儀器掃描了逝者的大腦,也沒有發現任何異常現象。
有曾經有人在自媒體上喋喋不休的宣傳「21克靈魂」的實驗,但是這個是110年前的一個英國醫生做的粗糙實驗。「孤證不立」,不能被同行或者其他實驗室重複出來的實驗,其結論是不能被知識界承認的。在當時,也僅僅是他一個人宣稱結果,之後過了100多年過去了,再也沒有任何實驗可以重複出他的結論。要知道,1個多世紀前,實驗室的條件很簡陋,很多儀器的靈敏度都極差,這個醫生又不是職業科學家,他得出所謂的「21克靈魂」的結論完全可以是實驗中的誤差。說句粗話,一個人的P都可能有這麼重,21克重量極小,人體組織的水分蒸發,體內氣體的排出,實驗儀器設備的精確度欠缺,都可能導致結論出現誤差。
至於什麼人死後靈魂躍遷到了五維空間,那純粹就是扯淡了。五維有數學上的解,也有物理上的解,但不管是什麼解,在現實世界都沒有觀測到它們的存在。物理學家中曾經流行過M理論,是一種在弦理論基礎上提出的十一維空間的超引力理論。這個理論是假設高維空間存在的,否則無法計算。但是,作為它理論基礎的弦理論,在2015年12月由慕尼黑數學哲學中心和阿諾德·索末菲理論物理中心組織的世界科學會議上,出席會議的包括幾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在內的眾多關注、研究弦理論的物理學家大咖集體得出了一個共識,即弦理論還不能說是一種科學理論,而是哲學思想。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也得出了結論,如果要建造一臺檢驗高維度是否存在的粒子對撞機,這臺機器的尺寸將要比整個宇宙的尺寸還要大。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我們可以這樣說,所謂的「高維度」完全是基於數學的一種想像,或者是物理學上的形上學,其是否存在還未可知。把根本不存在的「靈魂」安放在沒有證實的「高維」空間,這與編造神魔小說別無二致。《西遊記》裡面的文字描繪說,託塔天王李靖在天庭為玉帝守衛著南天門,牛魔王和鐵扇公主一家居住在火焰山附近的芭蕉洞,相信即使是作者都知道這是藝術的虛構。而這個「靈魂在五維空間」的說法,和《西遊記》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作者:懷疑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