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人類已經在這顆藍色星球上生活了幾十萬年的時間,而文明也已經走過了六千多年的歲月。
在這段漫長而又艱辛的發展過程中,人類藉助「科學」這個工具,不斷地刷新著對世界的認知,一點點揭開其中隱藏的奧秘。
然而,科學雖然是強大的,但是它卻不是萬能的,對於一些問題它同樣也無能為力,比如困擾古今中外科學家數千年的——靈魂問題。
我們都知道,宇宙中所有生物都難逃生老病死的「鐵律」。比如說人類,生命一旦結束,就意味著所有情感、經歷、記憶等信息,全部都將逝去,永遠地消失在世間,所以從有人類意識之後,對於死亡的恐懼一直都深入骨髓。
在這種複雜且深刻的情感下,「靈魂」這一概念的出現,為人們恐懼的內心帶來了一絲慰藉。
而這也隨之出現了許多問題:人死後真的還會有靈魂存在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這些靈魂的最終歸宿會在哪呢?是另一個空間嗎?
其實提到靈魂就不得不提到「瀕死體驗」(Near-death experience NDE)。在日常生活中,相信許多人都聽說過一些老人已經被宣告死亡,卻又突然活了過來,並向周圍人講述他在某個奇異空間走一遭的經歷,其實這種經歷在科學上就被稱為「瀕死體驗」。
「瀕死體驗」在科學界一直廣受爭議。據統計,有20%左右的心臟病患者,被搶救回來之後會說自己看到了被搶救時的畫面。
而大多數有過「瀕死體驗」的人,會在瀕死時回顧自己的一生,並且看到有亮光出現,然後會用上帝視角看著自己逐漸消亡。
2017年,紐約大學醫學院對外公布了一項研究,主持研究的山姆·帕爾尼亞(Sam Parnia)博士和他的團隊,在對因心臟驟停搶救回來的患者研究時發現,許多患者在清醒後能夠記起被搶救時醫生的對話,以及周圍的環境。
甚至有的患者不僅能夠詳細複述醫生的對話,還說自己以第三人稱的視角,一直看著搶救臺上的自己,也就是說這一切是患者在死亡狀態下的感受。
為什麼患者會在死亡狀態下,還能感受到自身環境甚至聽到醫生說話呢?科學家們對這個讓人細思極恐的問題也非常的感興趣。
例如霍金就曾說過:世界上任何信息都不會消失,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到另一種形式。而人類的意識從本質上看其實也是一種信息,所以這是不是意味著靈魂這種東西真的存在呢?答案是有可能。
根據量子理論,人類生命取決於精神意識,而不是現實中的物質身體,也就意味著,物質身體的消失,並不會讓精神意識一同消失。
有科學家提出,精神意識並非物質態,它可能和引力一樣是來自高維空間,或者說是高維空間的「投影」。
而高維空間的「東西」想要進入低維空間,就必須要在低維空間中尋找一個載體,否則會被低維空間的規則降維分解。
就好比二維世界如果真的存在,身處三維世界的人類想要去參觀,肯定得通過一定的科技手段將自己二維化,或者乾脆依附在某些二維世界的東西上,這樣才能夠觀察二維空間的「景色」。
若不這麼操作只會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就是直接進不去,而第二種可能就是強行進入後,被二維世界的規則分解或同化。
可如果和科學家推測的一樣,靈魂是來自高維世界的精神意識,為什麼它們要冒風險來到低維世界呢?
在量子力學中,人的主觀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一種因素,可以說意識是量子力學的基礎,這也就意味著意識先於物質存在,物質由意識決定而被生成。
根據愛德華·威滕(Edward Witten)提出的「M理論」,宇宙是一個由11維度組成的超空間,如果真的是意識決定了宇宙的存在,那麼起決定作用的意識必然處於最高維度,甚至是高於11維度。
所以高維度的意識來到低維度,或許是為了感受和享受自己創造的宇宙之美,當然也可能是一種檢驗或檢修。
因此有科學家曾提出,生命或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結束,每一次終結對於精神意識來說,或許都是一個新的起點。
這個答案或者這個說法,確實讓人很難以置信,而此時新的問題也隨之出現了:為什麼開始新旅程時,會丟失舊過往的記憶呢?或許這也是刻意為之。
正如前文所說,宇宙不同維度中的所有意識,其實都是高維空間中主意識分化而來,因為從根本上是同源,所以所有的意識其實都處於量子糾纏態中。
而之所以會丟失上一次旅程的記憶,是因為每次生命終結時,原本處於量子糾纏狀態的新舊旅程會被強行切斷聯繫,從而保證新旅程不受之前舊記憶的影響和幹擾,而當新旅程也走到終結時,就會恢復這種量子糾纏狀態,好讓下一次新旅程正常開啟。
值得一提的是,高維空間中主意識並不一定是某種生物,就像上帝分為人格化和非人格化一樣,主意識很有可能是宇宙中自然生成的一種至高法則,和光速不變、基本力一樣,是一種不可改變的規則。
總的來說,如果科學家這個讓人難以置信的答案是正確的,那麼人死後確實會去另一個空間,也就是主意識所在的高維空間,而死亡或許也就不那麼讓人恐懼了,因為結束意味著新的開始。
當然了,看似完善的答案其實還有許多難以自洽的地方,所以我們不能因此輕視生命,畢竟如果真的有來世,也和這世的你沒有任何關係,珍惜當下才是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