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明:重要漢文佛典應譯成白話文

2020-12-05 手機鳳凰網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徐文明(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編者按:佛典浩瀚、慧海無疆。然而,浩瀚的漢文佛典都屬於古籍文獻。現代人閱讀古籍往往有很大的障礙,特別是非專業的普通讀者。古文佛典的難度尤其大,因為既有語言的障礙,又有理論的艱深,如果沒有高水平的專家進行解讀,普通人基本上是讀不懂的。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如何讓年輕人理解喜歡佛典?北京師範大學價值與文化中心研究員、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徐文明在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上提出重要漢文佛典應翻譯成白話文。當然,關於漢文佛典翻成白話文這一話題由來已久,教內外此次意見分歧很大。徐文明教授此言論摘自他撰寫的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主題論文《佛典翻譯與詮釋的建議》。

佛典翻譯是一件大事,是千年大計,必須嚴肅對待,不可混同於普通的翻譯。在中國歷史上,佛典翻譯大都是國家工程,有著非常嚴格的程序和制度,鳩摩羅什和玄奘的譯場都是其中的典範,因此譯文的質量也最高。這些成功的歷史經驗都是可以借鑑和效仿的,如此才能保證翻譯的質量。首先是國家高度重視,中國在歷史上是一個特別講政治的國度,領導人不重視,什麼大事都辦不成。對於佛經翻譯,過去往往是皇帝親自參與,如姚興、梁武帝、武則天等,或親臨譯場,或暫任筆受,並選派文武大臣監督或由著名文臣擔任潤文,這些都體現了國家對於譯經事業的高度重視。其次,要有嚴格的翻譯程序和制度,這方面完全可以借鑑歷史經驗,例如設置譯主、傳譯(譯語)、筆受、潤文、證義、正字等,如果譯者水平特別高,可由一人擔任數職,但潤文和證義也是必不可少的。譯場同時也是道場和學校,在翻譯過程中由譯主進行講解,培養學生,同時讓很多高水平的人參與討論,既能保證翻譯質量,還能培養人才,提升學術研究。

除了語言之間的翻譯之外,把古漢語譯成現代漢語,並對佛典進行現代詮釋,使更多的人了解並接受,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事業。由於歷史的變遷,現代人閱讀古籍往往有很大的障礙,特別是非專業的普通讀者。古文佛典的難度尤其大,因為既有語言的障礙,又有理論的艱深,如果沒有高水平的專家進行解讀,普通人基本上是讀不懂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是對重要佛典進行白話翻譯,幫助讀者理解,還要加上適當的注釋,對一些專有名詞和難點進行解釋,以擴大讀者的範圍,增加佛典的受眾。筆者也曾做過《壇經》、《維摩詰經》、《達摩多羅禪經》的白話翻譯,根據經驗,對難度較大的佛典另加段落大意,可以有效幫助讀者的理解。

這一工作早就已經開始了,如《中華大藏經》正在進行標點,這對於便於讀者理解也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對重要佛典進行標點、注釋、白話翻譯,還沒有列入國家工程,只是由出版社和學者個人單獨進行,難免重複和浪費,也無法保證整體的質量。如果中國佛典翻譯局成立,這一工作也應當作為重要項目列入計劃。

講經說法是中國佛教的傳統,如此一則是幫助理解佛經文本,另外講解者還會依照現實需要進行適度的發揮,其中也體現了講解者自己的思想和創造,同樣有助於結合時代要求和大眾需要。佛教強調契理契機,既要尊重傳統,還應滿足當代。佛教的基本精神是適應人性要求的,是永遠不會過時的,但具體說法需要不斷更新,需要隨時微調。佛教的和諧思想、和平意識、合作精神、健康觀念、環保理念是完全符合時代需要的,應當廣為闡釋,大力發揚。對佛教精神的闡釋應當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要儘可能吸引年輕一代,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說法,只有這樣,佛教才有擁有未來和希望。

版權聲明:凡註明 「鳳凰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或音視頻),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如需轉載,請與鳳凰網(010-62111406)聯繫;經許可後轉載務必請註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

相關焦點

  • 有關錢玄同積極響應白話文運動的論述
    接著,《新青年》雜誌就發表了錢玄同與陳獨秀、胡適的幾篇《通信》:《對(胡適)文學芻議和(陳獨秀)大學文科中國文學門課程表的反應》(二卷六期),《對文學芻議的反應》(三卷一期),《與陳獨秀討論譯音及其書寫問題》(三卷三期),《對陳獨秀關於世界語覆信的反應》(三卷四期),《作者將「論應用之文亟宜改良」的寫作大綱提與陳獨秀商榷》(三卷五期),《關於漢文改用左行橫排的意見及文學、白話文等問題》(三卷六期),
  • 中古漢譯佛典詞彙研究
    ,揭示中古漢譯佛典詞彙對漢語史研究的功用。文章認為譯經文體對中古漢語詞彙發展演變的重要影響在於促進了漢語複音化,影響了漢語構詞方式,加速了漢語的口語化,豐富了漢語詞彙。  第四章(漢譯佛典的詞彙構成與結構模式)分析了漢譯佛典的詞彙屬性,從其詞源特徵看,既有本語詞,也有外來詞;從其語體風格看,既有書語詞,也有口語詞;從其歷史屬性看,既有承古詞,也有新創詞;從其社會屬性看,即有佛教語詞,也有非佛教語詞。
  • 神操作,當這些白話文翻譯成文言文,瞬間高大上了起來……
    中國語言文化體系博大精深,既有含蓄優雅的文言文,也有直白簡潔的白話文。自辛亥革命起,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邊積極推動新文化運動,倡導大眾使用白話文。如今,白話文已成為我們日常溝通交流的普遍方式,而文言文也逐漸遠離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 徐文明:簡論佛教的靈魂觀
    徐文明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徐文明教授發表了題為《簡論佛教的靈魂觀》的論文,鳳凰佛教「佛教觀察家」欄目摘錄如下:靈魂說的緣生及其意義生命面臨的最大問題便是生死問題,對死亡的恐懼也是最大的恐懼。
  • 上接第二版|佛教|研究|漢文|梵文_網易財經
    如果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阿毗達磨、瑜伽行與中觀等思想,那麼不掌握漢文的話,是不可能進行真正的研究的。從這一點來說,我自己倒是個例外,因為我研究的是量論學派,也就是印藏佛學傳統中的邏輯學與認識論,這一領域幾乎沒有漢文資料,所以是否掌握漢文,就不那麼重要了。
  • 古代經典愛情詩句精選,帶白話文翻譯及意思
    1、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盧照鄰《長安古意》 白話文意思:如果能和她結成美好姻緣,像一對和諧的比目魚,誰還害怕死亡,只願做一對鴛鴦而不羨慕神仙。 2、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 從《池上》看白居易的「白話文」古詩
    我們看這首詩,短短數言,沒有晦澀難懂的字眼,讀起來特別的順溜,理解起來也特別的簡單,那感覺就跟讀我們現在的白話文一樣,有木有?白居易像這種能讀出白話文一樣感覺的詩可不止這一首,下邊還有:白居易 問劉十九
  • 寫雪的詩句古詩詞,句句優美帶白話文翻譯
    ——岑參《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白話文翻譯:夜來北風卷過赤亭路口,天山一夜之間大雪更厚。二、才見嶺頭雲似蓋,已驚巖下雪如塵。——元稹《南秦雪》白話文翻譯:剛看見峻岭上雲似華蓋,就發現巖石下白雪如塵。三、崑崙之高有積雪,蓬萊之遠常遺寒。——王令《暑旱苦熱》白話文翻譯:高高的崑崙山有常年不化的積雪,遙遠的蓬萊島有永不消失的清涼。
  • 中國迄今收藏的唯一漢文摩尼教經典:唐寫本《摩尼教經》
    摩尼教在波斯被指為異端,摩尼本人獲極刑而死,其信徒因而轉向羅馬東部、印度北部擴張影響,從4世紀至6世紀廣泛流行於中亞以及地中海一帶,摩尼教的經典也由古敘利亞文先後譯成拉丁文、希臘文、亞美尼亞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亞文、突厥文、粟特文、大夏文、回鶻文、阿拉伯文以及漢文。武則天延載元年(公元694年),波斯人拂多誕持《二宗經》獻於武則天,標誌著摩尼教在中原地區公開建寺傳教。
  • 韓永博:當代白話文的這些現象特點真的都源自「中文西化」麼
    就如餘先生《中文的常態與變態》開篇所提及的,西方文化對於中國白話文的影響,主要形成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而中國白話文則是早在唐宋就已出現,至元明清時已達到頗為可觀的狀態,大量民間文學作品都是白話文寫的。那麼,我們只需要查一下,餘先生文中所指出和例舉的當代白話文的一些現象和特點,在尚未受到西化「汙染」的古代白話文中是否已經出現形成,便可得到我上述問題的答案。
  • 誦讀經書時,你可曾想過佛典是如何傳到漢地?由梵文變中文?
    從東漢到中唐數百年之間,佛教昌隆,進而出現了大規模的譯經活動,漢譯佛典的增長,對中國的文化、藝術及語言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學佛者,手持經書,誦念有詞,您可曾了解過佛典如何從印度來到漢地?此經是何時來到中國?如何從梵文變成中文的?譯場的組織又如何?這是一個個有趣又令人感動的過程。以下將與您分享法鼓文化出版的《佛教的東傳與中國化佛典漢譯史要略》一書中的相關資料。
  • ︱讀佛典
    基於這種觀念,佛教提出了「因果報應、活佛轉世(藏密宗持此說)、涅槃超脫輪迴」等理論:行善積德就會形成巨大的正向業力,在正向業力支配下,人死後就會轉世成有福之人,甚至天神;否則,作惡害人就會形成某種巨大的墮落性業力,在它的支配下,壞人就會墮落於地Y、餓G、牲畜等三惡道,大約這就是佛典所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