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二版|佛教|研究|漢文|梵文_網易財經

2020-11-26 網易財經

己的興趣和專業的發展來決定進一步要掌握到什麼程度。如果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阿毗達磨、瑜伽行與中觀等思想,那麼不掌握漢文的話,是不可能進行真正的研究的。從這一點來說,我自己倒是個例外,因為我研究的是量論學派,也就是印藏佛學傳統中的邏輯學與認識論,這一領域幾乎沒有漢文資料,所以是否掌握漢文,就不那麼重要了。當然,量論學派始祖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有玄奘的漢譯本存世,但更為重要的《集量論》(Pram asamuccaya)和《集量論注》(Pram asamuccayav tti)等卻都沒有被翻譯為古代漢文,只是到了現代才有呂澂、法尊等學者將《集量論》等藏譯量論著作翻譯為漢文。藏傳佛教對經由法稱解釋的陳那邏輯學和認識論有著濃厚的興趣,並且對之進行了極為豐富的發展。可以說整個佛教邏輯學與認識論的傳統主要還是建立在梵文的基礎之上,然後再由藏文發展出來的。

語言的學習與掌握,是以語文學方法進行學術研究的必要前提。對於有著梵文、巴利文、漢文、藏文等不同語文傳承的佛教來說,語言的學習與掌握尤為重要。想真正從事佛學研究的人,獲得全面而專業的語言訓練是非常重要的,梵文和藏文是必需的,漢文也是必需的!在西方學術界,只有我這一代人可以算是例外。我老師那一輩的學者大都通曉漢文,而我自己的學生也有很多機會學習漢文。我是從二戰之後才開始學習印度哲學與佛學的,大學時代是1958年到1962年,那時候在整個奧地利都沒有漢文教師。事實上,我上中學時就對亞洲感興趣。上大學的時候,一開始想學的是漢文而不是梵文。但是,奧地利大學當時沒有漢文課程。後來我去英國留學,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找到了我很感興趣的漢文課程,但隨之發現學費貴得離譜。我們當時是沒有獎學金的,作為留學生根本無法負擔這筆費用,所以我就回家了。應該說我是極其幸運的,回到奧地利,發現維也納大學有個「怪人」在教梵文。當時還不知道他是誰,但後來他就成了我的老師——弗勞瓦爾納教授。僅僅是因為幸運,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師!沒有機會學習漢文,我就開始學習梵文了。維也納大學直到1971年才開設漢文教席,但那時我已經寫完博士論文了。

其實我後來還是學過一點漢文的,主要是因為那時研究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等漢文文獻,但是當我轉向法稱研究的時候,發現根本沒有漢譯本,也就沒有再花時間去進一步掌握這門語言了。因為我有一條原則:只在有需要的時候才去學習語言。既然不需要漢文了,就沒有再繼續學習。但我堅持學習了日文,這是因為閱讀二手文獻的需要。眾所周知,日本學者在印度學和佛學的每個領域都取得了讓人無法忽視的成就。

當我們談論漢傳佛教研究的時候,首先要區分研究的是漢譯印度佛教文獻,還是研究佛教在漢地的獨立發展。一般說的漢傳佛教,都是指後面一種,比如疑偽經、禪宗等宗教成分比較濃的,在中國獨立發展出來的佛教。當然這也是非常有意思而且很重要的研究領域,但即使是這一方向的研究也應該同印藏佛學傳統結合起來。至於研究漢譯印度佛教文獻,更不用說其與梵文以及印度哲學等的密切關係,甚至可以說應該屬於印度佛教的研究範疇。奧地利科學院和維也納大學目前沒有專門從事漢傳佛教研究的人員。寧梵夫(Max Deeg)教授曾經在維也納大學從事漢傳佛教的教學與研究,但他後來去了卡迪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多年前我們就開始試圖尋找一位合適的學者,重新設立佛學研究中的漢傳佛教教席,因為漢傳佛教畢竟是佛教的歷史與現實發展中的重要一環。

您是當代西方佛學界最早與中國接觸的學者之一,從1980年代初到現在,多次訪問中國,對這幾十年來中國的佛學與梵文研究有何印象?

斯坦因凱勒:1980年代的中國學術界,有幾位非常優秀的學者,像季羨林、王森、呂澂等等。我去北京訪問的時候,見過季羨林教授幾次,還去他在北京大學的家拜訪過兩三次。在北京也見過蔣忠新教授大概兩次,但是我們沒有任何合作。我知道呂澂先生的研究,但沒有見過面,比較遺憾。

印象最深刻的,是與王森教授的唯一一次會面,那是一次非常感人、讓我至今記憶猶新的會面。那是在1984年,我第一次去北京,作為奧地利科學院代表團成員參加了在中央民族大學舉辦的一次會議。王森教授那時已經得了癌症,身體非常虛弱,他特地從醫院出來參加我們的會議,來到會場,坐到我身旁,在我耳邊輕輕地說:「羅炤來信說,發現了《定量論》(《量抉擇論》,Pram avini caya)的兩個梵文寫本。」對我來說,這簡直是個不可思議的消息。沒過幾年,王森教授就去世了。直到2004年,我才知道羅炤的發現僅僅就在我們會面前的幾天而已!雖然王森教授的著作大都是用漢文寫的,但我知道他在佛教邏輯學與認識論等研究領域作出的巨大貢獻,他編的《民族文化宮藏梵文貝葉經目錄》也讓我們受益良多。

我還有一個來自中國的學生,就是褚俊傑博士(現為奧地利籍),目前在德國萊比錫大學教書。但是,那些年的中國學者人數太少,以至於沒有可能來真正發展這門學科。但現在的情況就不同了,年輕一代的中國學者成長得很快,已經逐漸在中國的研究機構和大學裡獲得教職,並有能力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現在是發展佛學和梵文研究的大好時機。中國近年來在梵文以及梵藏佛學研究領域取得的巨大進步,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季羨林先生在北京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建立起來的研究傳統,但可惜的是這一研究傳統一直沒有向外擴展。中國當前亟需的是把梵文研究擴展到全國各地去。目前上海、香港等地的梵文教學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不過其他地區,如拉薩,仍然沒有開展梵文研究的條件。

我是一個局外人,但據我所知,合作研究恐怕是中國內部的一個主要問題,哪怕同樣是在北京的研究機構,相互之間都很少有合作,這是很可惜也很遺憾的。與歐洲、日本不同的是,在這個極為狹小的圈子裡,中國學者的梵文研究沒有以相互合作、相互扶持的方式來獲得發展。我不知道為什麼在中國會出現這種情況,但我有一個哲學性的猜想:傳統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大家以圍牆駐守自己的小房子,這就是家庭,是他們對生活的基本感受;那麼,在同一圍牆內的,同一研究所的人就屬於這同一個家庭,外來者則與這個家庭無關,所以如果想與外面的人合作就需要打破圍牆。不管出於什麼樣的原因,事實就是很少有人進行合作。我無法想像或者說無法相信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的梵文研究人員都有著相似的背景與學術資源,卻幾乎沒有合作研究。我所知道的唯一的合作研究只是最近北京大學與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發現他們藏有同一梵本的不同殘片,於是兩位從事這一寫本研究的學者共同發表了合作研究成果。這次合作是一個特例,當然這也意味著至少某種形式的合作研究是可能的。擁有相同資源的研究機構,掌握相似語言的研究人員應該相互合作,但這在目前中國學界似乎還是不太可能。我這麼說並不是批評中國學者的個性或者中國學界的體制,而是說這是一種傳統與歷史的習慣,也就是我說的可能源於中國農業社會的特性吧。

保存在西藏自治區的梵文寫本(包括貝葉和紙本等)不僅是珍貴的文物與文化遺產,對佛學研究來說更是有著特殊的重要價值與意義,但目前已進行的研究還很少,大部分學者都難以獲取所需的資料。您如何打破中國的「圍牆」實現對這種稀缺資源的「突破性」合作研究?是否有更長遠的合作計劃?

斯坦因凱勒:1984年,利用作為奧地利科學院代表團成員訪問中國社科院的機會,我向社科院遞交了《一份關於西藏寺院佛教梵文寫本的備忘錄——歷史背景與研究提案》(A Memorandum concerning Buddhist Sanskrit Manuscripts from Tibetan Monasterie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Proposals for Research),試圖尋求合作研究這些梵文寫本的可能途徑。然而,不知道是不是正因為這一份備忘錄,中國方面馬上意識到了這些寫本的重要性,隨之而來的結果就是我們試圖尋求的合作研究被完全否決了——中國學者發現這些後來被稱為「文化遺產」的梵文寫本從來沒有被記錄過,他們既不知道一共有多少寫本,也不知道寫本中都有些什麼內容。這些從未被系統研究過的作為文化遺產的梵文寫本就不再對學者尤其是國外學者開放了。

1960到1970年代,王森先生對1961年從西藏運至北京民族文化宮圖書館保存的梵文寫本進行了初步研究,編寫出《民族文化宮藏梵文貝葉經目錄》。從1983年到1985年,羅炤先生對保存在布達拉宮、羅布林卡等地的梵文寫本進行了編目。雖然有了這兩部重要目錄,但從其中反映的條目描述、文本識別等情況來看,在那個年代這些梵文寫本並沒有被真正準確而科學地記錄下來。直到2006年,在胡錦濤總書記的指示下,中國政府啟動了一個將西藏自治區所藏全部梵文寫本進行識別、掃描和編目的巨大工程項目,這一普查工作直到2011年底才告完成。這些梵文寫本,包括貝葉和紙本,現在是安全的,這是胡錦濤先生推動的這一項目所取得的巨大成績。不僅是中國的學者,所有外國學者和學生也對這些梵文文獻能夠得到如此良好的保存感到十分欣喜和興奮。

事實上,早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從羅睺羅(R hula S k ty yana,1893-1963)、圖奇(G. Tucci,1894-1984)探訪西藏開始,我們就知道西藏地區還保存有珍貴的佛教梵文寫本,西方學界此後在佛學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於羅睺羅、圖奇等人當年探訪西藏時獲得的梵文寫本。西方學者對佛教梵文文獻的熱情與興趣一直保持至今。但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及後來第十四世達賴喇嘛流亡,文化大革命等等歷史原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人認為我們還有可能再獲得那些珍貴的梵文資料。我了解到一些關於西藏梵文寫本的「故事」,但不一定準確,比如說:

1959年,夏魯寺的梵文寫本已經轉存到了布達拉宮。

1961年,有大約二百五十卷寫本,包括貝葉和紙本,從西藏運至北京民族文化宮圖書館保存。

1962年及其後的一段時間,為了避免破壞,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負責把除了薩迦寺等個別大寺以外的各地寺院的梵文寫本都集中到拉薩保存,大部分存放在布達拉宮,小部分存放於羅布林卡,後來有一部分轉存到了1984年成立的西藏自治區檔案館。

1982年,印度外交部向中國外交部提出了要求中方報告梵文寫本現狀的請求,但是沒有得到中國外交部的回應。

1983年,可能與胡耀邦先生1980年拉薩之行有關,時任西藏自治區政府主席的多傑才旦先生讓羅炤先生負責給保存在拉薩的梵文寫本編目。

1985年,西藏社會科學院向北京提交了關於在拉薩建立梵文(貝葉)寫本研究中心、培養人才並進行研究等的建議,當時得到了胡喬木先生的肯定批示,但可能由於這一年前後自治區政府官員的調整等各種原因,這項建議在沒有任何執行的情況下就不了了之了。

1986年,多傑才旦先生離開拉薩到北京創辦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原計劃在拉薩建立的研究所最終在北京成立了。多傑才旦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的研究計劃報告中把西藏梵文貝葉寫本研究列為重點研究項目之一。

1987年,在多傑才旦的領導下,把經過羅炤編目的那部分梵文寫本都進行了照相,微縮膠片目前只保存於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1993年,在胡錦濤先生的指示下,除了留下三部樣品外,保存於北京民族文化宮圖書館的梵文寫本被全部運回西藏,存放在拉薩的西藏博物館。

這段歷史還需要中國今後的藏學家、梵學家和歷史學家來梳理和記述。

隨著對資料匯集工作的重視,對研究應該幫助不小吧?

斯坦因凱勒:直到中國的文化大革命結束,我們中的有些學者才重新開始考慮如何獲得西藏的梵文寫本進行研究。比如,1984年我向中國社科院遞交了備忘錄;1991年我與瑞士洛桑大學的布榮克侯斯特(J. Bronkhorst)教授、德國漢堡大學的斯密特豪森(L. Schmithausen)教授一起寫信給拉薩文物管理局;1991到1993年間,布榮克侯斯特教授與同是洛桑大學的提勒曼(J. Tillemans)教授一起與北京、拉薩的政府官員和學者進行商談;1996年,我與奧斯陸大學的顏子伯(J. Braarvig)教授給拉薩市和西藏自治區政府寄送了一份《關於保存和研究西藏梵文貝葉經的合作計劃》;我們的這些要求都沒有獲得回應。但是,在此期間,日本大正大學卻是個例外。大正大學與中國的有關機構達成了協議,其研究團隊在1980年代就被允許進入北京民族文化宮圖書館,對所藏梵文寫本進行研究。他們在1994年首先出版了梵文《聲聞地》( r vakabh mi),更於1999年出版了轟動一時的梵文《維摩詰經》(Vimalak rtinirde a)。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還成立了不同的專題研究小組,對取自西藏的梵文寫本(照片和複印件)進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

維也納方面,直到2002年11月,我們多年的努力才終於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與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的合作開始進入實質性階段。到目前為止,好像只有我們成了唯一的幸運兒,因為只有我成功地說服了北京以及西藏自治區的官員、學者與奧地利科學院展開正式、有效、可控的合作研究。2004年1月,奧地利科學院亞洲文化和思想史研究所與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正式籤署了《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和奧地利科學院關於合作研究梵文文獻和共同出版研究成果的協議書》,其中雖然規定我們不可以複製或影印任何梵文寫本資料,我們只被允許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圖書館查看這些梵文寫本的複製品,但這已經是巨大的進步了!合作研究的最終成

本文來源:東方早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會議|佛教中國化研究的歷史與展望(上)
    據我所知,佛教領域的學者能夠榮任日本學士院院士的屈指可數,他那個位子是接荻原雲來的,是很高的學術榮譽和地位。原實先生在開會時經常講「我不懂佛教學」。起初我認為這是日本式的謙虛客套,後來我覺得他這樣說也算是實事求是的。
  • 九陰真經武學總綱是梵文,周伯通郭靖不懂梵文,他們是如何修煉的?
    九陰總綱是梵文,周伯通困守桃花島20多年,九陰各種招式拳法都滾瓜爛熟,梵文他又不會,他怎麼練? 老頑童周伯通是《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當中的傳奇人物,在神鵰的最後,更是被譽為新五絕之首,所謂中頑童周伯通。
  • 徐文明:重要漢文佛典應譯成白話文
    然而,浩瀚的漢文佛典都屬於古籍文獻。現代人閱讀古籍往往有很大的障礙,特別是非專業的普通讀者。古文佛典的難度尤其大,因為既有語言的障礙,又有理論的艱深,如果沒有高水平的專家進行解讀,普通人基本上是讀不懂的。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如何讓年輕人理解喜歡佛典?北京師範大學價值與文化中心研究員、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徐文明在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上提出重要漢文佛典應翻譯成白話文。
  • 重磅:釋迦族逃亡後尼泊爾佛教發生了什麼?
    有觀點認為,當前尼泊爾佛教只是印度中世紀至晚期佛教的延續,加德滿都谷地是印度佛教遭滅頂之災後逃難佛教徒的庇所。但在尼泊爾當地的佛教傳承看來,尼泊爾佛教可以直接追溯到佛陀時代,佛陀出生在藍毗尼花園,也親自到過加德滿都谷地。而從釋迦族的傳承來看,包括印度琉璃王滅族和巽伽王朝暴力鎮壓佛教後的避難在內,釋迦族在歷史上至少有兩次比較集中地遷居到加德滿都谷地,而這兩次避難都發生在公元前。
  • 學而講壇:梵文是理解人類文化整體的語言工具
    10月26日晚,張保勝教授在主D-205為同學帶來一場以「梵文是理解人類文化整體的語言工具」為主題的講座。講座上,張教授展示了清代乾隆為其母過壽制的金嵌珍珠寶石塔、由十個梵文字拼湊成的時輪金剛咒牌、來自敦煌的梵文沙符印版、字體怪異被張教授稱為怪異體的法鏡銘文拓片、北京雍和宮內傳說能助人去西天樂地的轉經筒、出自湖北梁莊王墓的珍奇文物等珍貴的梵文文物的圖片。
  • 奧地利學者:西藏保存的梵文寫本堪稱人類最偉大的瑰寶之一
    中國是世界上梵文佛經文獻出土最多的國家之一,其中梵文貝葉經極具代表性,這些用梵文在棕櫚科植物貝多羅樹樹葉上寫就的珍貴古老文獻,大多珍藏在西藏自治區的寺院等機構中。 在7月15日於北京召開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4屆會議『雲上邊會』:藏文化傳承與宗教信仰」國際研討會上,奧地利科學院亞洲人文與思想史研究所主任比爾格特·凱爾納(Birgit Kellner)因身體抱恙,由同事通過視頻連線代作報告,表達了他對西藏自治區的梵文寫本及其研究的看法。
  • 為何梵文能夠從瑜伽傳統文化的角度去深入了解體式的哲學與靈性?
    佛教稱此語為佛教守護神梵天所造,因此稱其為梵語/梵文。現代語言學研究表明,梵語是印歐語系的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語支的一種語言,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同時對漢藏語系有很大的影響。
  • 探秘「佛教熊貓」貝葉經:翻譯全靠人工完成
    貝葉經 (圖片來源:資料圖)  我國首家貝葉經研究所日前在西藏拉薩成立,專門從事對貝葉經的挖掘、搶救、整理和翻譯,從而逐步解密上千年來僧人用梵文書寫在貝樹葉上有著「佛教熊貓」之稱的貝葉經。  貝葉經源於古代印度,是寫在貝樹葉子上的經文,多為佛教經典,還有一部分為古印度梵文文獻,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西藏自治區社科院副院長、貝葉經研究所所長仲布·次仁多傑說:「貝葉經研究,對於研究佛學、藏學、佛教歷史、佛教繪畫、古印度文化和中印文化交流史都有著巨大價值。」
  • 談談漢藏佛教交流的重要性,詳解其中教徒的幾個錯誤觀念!
    漢傳佛教現代訓練人才的體制的確有所不足,主要是在邏輯性的訓練上不夠紮根,但是其所蘊含的寶藏實際上是藏傳佛教所恰恰欠缺的。華人重視歷史,每位譯師幾乎都會寫下紀錄,是研究當時佛教發展狀態的寶貴史料,在這方面藏人們遠遠不及,許多的傳說與佛苯互相影響等狀況都在歷史的洪流中被淹沒,無法爬梳其原貌了。
  • 語言||敦煌吐魯番研究的典範——季羨林《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譯釋》讀後
    其次,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過去對操吐火羅語的龜茲文化的認識,主要是通過漢文史料和僧人傳記,而吐火羅語《彌勒會見記》卻提供了比較完整的龜茲古代佛教著作的典範,使我們可以透過它來了解龜茲佛教的淵源、小乘佛教在龜茲的流行、龜茲譯經的水平等問題。
  • 中國迄今收藏的唯一漢文摩尼教經典:唐寫本《摩尼教經》
    摩尼教,又稱明教、明尊教、二尊教、末尼教、牟尼教等,是公元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Mani)在拜火教的理論基礎上,吸收了基督教、佛教等教義所創的一個世界性宗教。摩尼教在波斯被指為異端,摩尼本人獲極刑而死,其信徒因而轉向羅馬東部、印度北部擴張影響,從4世紀至6世紀廣泛流行於中亞以及地中海一帶,摩尼教的經典也由古敘利亞文先後譯成拉丁文、希臘文、亞美尼亞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亞文、突厥文、粟特文、大夏文、回鶻文、阿拉伯文以及漢文。武則天延載元年(公元694年),波斯人拂多誕持《二宗經》獻於武則天,標誌著摩尼教在中原地區公開建寺傳教。
  • 菩提院聞思修 認識藏傳佛教星象符號——太陽和月亮
    作為我們世界的主要發光體,太陽和月亮是金剛乘佛教中最重要的星相象徵。紅色或金色太陽代表著陰性的智慧,而白色月亮代表著陽性的方法或慈悲。但有時,在經文描繪某些神靈時,這種象徵主義偶然也會相反。根據藏醫經文的說法,女孩的青春期大約在十二歲,男孩的青春期在十六歲。從象徵意義上來看,十二歲代表著女孩「智慧」的陰性,因為太陽有十二個月和十二宮。
  • 逸聞趣史|歷史上玄奘西天取經經歷了什麼?又收穫了什麼?
    上一篇,我們講到了,玄奘借長安城門大開,饑民出城尋找食物,趁機混出城,開始了他的西天取經之行。本期講述:玄奘西天之行經歷了什麼,又收穫了什麼?走出茫茫沙漠,玄奘來到絲綢之路上著名的高昌王國,《西遊記》裡火焰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信仰佛教的高昌國王太佩服玄奘了,決心把玄奘留在高昌。他每天用最好的吃喝招待,就是不讓玄奘走。玄奘無奈,只好用絕食來顯示自己的決心。
  • 月稱及其《入中論》_第二期_中國西藏網
    然而,月稱雖在印度中觀學派以及西藏佛教中佔有崇高的地位,但對於漢傳佛教來說,月稱的名稱卻非常陌生。他所有的著作在古代從未被漢譯過來,他的學說更是無人知曉,甚至連他的名字在漢文資料中都未見提及。到了近代,法尊法師(1902-1980)才把月稱的學說介紹到漢地來並加以大力宣揚,曾一度引起學者們的極大關注,但由於諸多條件的限制未能形成研究的熱潮,影響甚微。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三)
    同時,藉助對漢、藏文佛教文獻的比較研究,可為世界佛教研究提供更多、更可靠的漢、藏文文獻資料,並以佛教語文學為統一的學術取徑,去除在印藏和東亞佛教研究領域之間人為設置的此疆彼界,促進這二個學科之間積極的互動和溝通,將印藏佛教研究和漢傳佛教或者東亞佛教研究有機地整合到一起。
  • 佛教聖花巡禮之一:睡蓮(下,白色),與荷花、印度、佛教的關係
    佛教有四大吉花,分別是優曇花、曼陀羅花、蓮花、山玉蘭。今天介紹睡蓮與荷花、印度及其國花、佛教的關係。荷花即蓮花,無論是植物學上還是佛學意義上。但基於個人觀察,不管稱蓮還是荷,至少在花朵形態上可以按有沒帶蓮蓬加以區分品種,兩個品種名稱,即花中帶蓮芯的稱荷花,蓮芯發展成蓮蓬,不帶蓮芯蓮蓬的稱蓮花。
  • 藏傳佛教象徵符號之動物和神話動物
    在佛教中馬和獅子都是寶生部南方寶生佛的坐騎。珠寶是寶生佛的徽相,一般被畫在風馬的馬鞍上或轉輪王的紺馬上。在唐卡中馬身上畫有金色飾物、鈴鐺、絲製圍帳和犛牛尾飾品。這些披飾是佛陀忠心耿耿的馬匹犍陟的「脖飾」(該馬仔其主逝去後心碎而死)。正在嘶鳴的馬是怒相神馬頭明王的象徵,其頭上裝飾著一個或三個正在嘶鳴的綠色馬頭。據說,馬發出的巨大嘶鳴聲音可以威懾一切惡魔,使人們更加篤信佛法。
  • 網易財經美股數據說明|網易 美股 說明文檔_網易財經
    2013-11-06 18:15:10 來源: 網易原創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