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尼教,又稱明教、明尊教、二尊教、末尼教、牟尼教等,是公元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Mani)在拜火教的理論基礎上,吸收了基督教、佛教等教義所創的一個世界性宗教。摩尼教主張善與惡的二元論,認為宇宙間充滿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的鬥爭,並且有嚴密的教團組織和宗教制度。摩尼教在波斯被指為異端,摩尼本人獲極刑而死,其信徒因而轉向羅馬東部、印度北部擴張影響,從4世紀至6世紀廣泛流行於中亞以及地中海一帶,摩尼教的經典也由古敘利亞文先後譯成拉丁文、希臘文、亞美尼亞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亞文、突厥文、粟特文、大夏文、回鶻文、阿拉伯文以及漢文。武則天延載元年(公元694年),波斯人拂多誕持《二宗經》獻於武則天,標誌著摩尼教在中原地區公開建寺傳教。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七月,唐玄宗曾下詔:「摩尼法本是邪見,妄稱佛教,誑惑黎元,宜嚴加禁斷。」
摩尼教於公元763年傳入回鶻,由於受到回鶻統治者的大力扶持,發展迅猛,很快成為國教。開成五年(公元840年)回鶻國破,被迫西遷,失去護法的摩尼教風光不再,會昌三年(公元843年)遭唐武宗敕禁,此後摩尼教在中原地區轉入民間。
作為歷史上曾經盛極一時的宗教,因屢遭迫害,存世文獻跡近湮沒無聞,過去學者主要依靠古代與摩尼教對立的一些宗教文獻及零星考古資料研究。
國家圖書館敦煌遺書《摩尼教經》為中國迄今收藏的唯一一卷漢文摩尼教經典。該經行文與佛經相類,以教主與弟子答問的形式,闡發摩尼關於人類自身並存明暗二性的教義,對於研究摩尼教及其在中國的演變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敦煌遺書中另兩件摩尼教文獻是《摩尼光佛教法儀略》和《下部贊》。《摩尼光佛教法儀略》前半部收藏在英國國家圖書館,編號為S.3969,後半部收藏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編號P.3884。經過法國學者伯希和的比對,兩個寫卷可以綴合在一起,是唐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摩尼教法師拂多誕奉唐玄宗詔書而撰寫的解釋性文獻,簡要介紹了摩尼教的教義和儀軌,是我們認識摩尼教的基本文獻。《下部贊》收藏在英國圖書館,編號為S.2659,它是中國摩尼教徒舉行宗教儀式活動時用的讚美詩,卷首略殘,計有七言詩1254句,以及少量的四言和五言詩等。(辜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