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對宗教文化稍微有點興趣或好奇的話,那麼泉州的摩尼教遺址公園,一定是你一生中最值得前往遊逛的一個景點。它位於泉州市的晉江市羅山鄉華表山萬石峰,晉江人至今仍稱它為『草庵寺』,所以,當你從晉江站搭乘公交,在『三創園路口站』下車後,穿過馬路(世紀大道)走到對面,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塊巨大的圓形『草庵』雕塑。
真正的草庵寺距離這塊雕塑大概還有千米之遠,不過入園大道修建得很大氣,因此視野很開闊,前行時倒也不會覺得無聊。走到大道的盡頭,你會看見一個小小的人工湖以及後面新建的古厝。初來乍到的你,可能會錯以為那座新『古厝』就是草庵寺了,實際上它是重建後的『龍泉書院』。據說上世紀80年代,當地華僑捐資,在這一帶修建了一座很宏偉的佛教寺廟--華嚴寺,為了不讓草庵寺被『喧賓奪主』,十幾年前當地政府成功說服信眾,順利遷建了華嚴寺,而後在此重建書院等小景觀。
從湖邊右拐走到旁邊的華表山路上,繼續前行一小段路,你便可看見左邊有個刻著『萬石梅峰』的小山門,那就是草庵寺的正式入口。
入門沒多遠,站在保護碑旁邊,你就可以看見旁邊山崖上有座類似閩南民居的小房子,你大概不會相信它就是你即將造訪的現在已是舉世聞名的『草庵寺』,實際上早在1961年,它就以中國僅存的摩尼教(明教)遺址,而被列為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你先不急著去參觀草庵寺,可以看看保護碑旁邊的『宋代明教會碗出土處』。1979年有關部門就是在此處出土了一個完整的元代黑釉碗和若干碗片,碗底可清楚可見陰刻的「明教會」三字(它現已成為晉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佐證了早在元代明教會就已在這裡落地生根了。查閱史料得知,元朝政府確實曾在泉州設有管理明教和秦教的管領。
明教會原名摩尼教,為公元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Mani)所創立,曾經也是一種世界性的宗教,在武則天延載元年(公元694年)正式傳入中國,後來屢禁屢興。它的根本教義為二宗(指光明與黑暗)三際(指初際、中際、後際),到了宋代,基本上被漢化,最後被明太祖朱元璋『嫌其教門上逼國號,寅其徒,毀其宮』,徹底禁絕,所以明初盛極一時的明教後來只能轉入了秘密活動,變成了融合於道教、佛教的民間崇拜。
實際上現在草庵附近仍有本地人還是把這裡當作佛教場所,經常有人來『拜佛』,你如果正好遇見有人在裡面燒香祈求什麼的,那麼最好先在寺外轉轉,因為裡面的空間實在是很有限。
你轉到草庵寺外面的巨石邊的話,可以讀到這樣內容的石刻:勸念 清淨光明,大力智慧。 無上至真,摩尼光佛。據說這是摩尼教被漢化後的四位一體的教義信條,看著真的與道教或佛教很相似。
從巨石邊俯瞰草庵寺,只見『草庵依山崖傍築,建築形式為石構單簷歇山式,四架椽,面闊三開間,既簡單又古樸』。
人去樓空時,你再獨自進入寺內,感覺絕對不一般。只見內壁上依崖壁鑿一圓形佛龕,利用巖石天然迥異色彩浮雕出無比尊嚴的摩尼光佛。從佛龕的左上角陰刻的一段文字得知佛像刻於至元五年(即1339年)。因其舉世無雙,現在已被視為國寶之一。
走出草庵寺,你大概也留意到了左側石亭裡面供著一尊石塑像。石像原主是明嘉靖時期晉江的縣令錢楩,當地人稱其為錢太爺,因其姓錢,村民們就把他當成財神爺進行祭拜。實際情況則是因其當年剿滅明教徒叛亂後,沒有進行『擴大化的亂搞』、徹底毀掉草庵寺等,為感謝他的這個恩德後人便在寺邊立像祭拜。
在最後離開草庵寺之前,你還可以再讀一讀那塊記錄了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訪問此處的碑文,碑文的最後有這樣的評價:認為摩尼光佛石雕像是世界唯一的、很獨特的,具有世界性和歷史性的意義,摩尼光佛石雕像的發現是這次「海上絲綢之路」考察活動的最大發現、最大成就。
碑文的內容應該會讓你覺得熱情澎湃,那麼你大概也能認同此處確實是非常值得一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