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美昭陵文化藝術平臺
| 文學 | 書畫| 攝影 | 朗誦 |音樂|
|第1384期|
長孫皇后與昭陵遺存
文/劉月群
長孫皇后(600-636),仁壽元年出生於長安,北魏皇族拓跋氏之後。生父長孫晟是隋右驍衛將軍、著名外交家,平突厥之功臣。生母高氏,為北齊清河王高嶽之孫,樂安王高勵之女,名臣高士廉之妹。大業九年(13歲)嫁給了唐國公李淵的二兒子李世民為妻,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被冊封為秦王李世民妃。武德九年(626)六月,玄武門之變發生後,被冊封為太子李世民妃,同年八月李世民升儲登基以後,被立為皇后。
貞觀十年(636)六月,長孫皇后病危,太宗與其訣別,彌留之際,她語重心長地告訴太宗:「今死,不可厚費。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見。自古聖賢皆崇儉薄,惟無道之世,大起山陵,勞費天下,為有識者笑。但請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須器服,皆以木瓦,儉薄送終,則是不忘妾也。」貞觀十年(636)六月二十一日,長孫皇后病逝,年僅36歲。初諡曰文德,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號曰文德順聖皇后。
由於長孫皇后臨終所提的「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的深遠想法,所以在她病故後,太宗按照其遺願,在九嵕山的山腰開鑿了一洞石窟,採取「因山而葬」的方式,把皇后臨時安厝進去,遂確定了昭陵的陵地和名稱。並決定把昭陵也作為自己的歸宿之地,等他駕崩後與皇后合葬,由此可見,昭陵與長孫皇后關係的密切程度。後來,唐太宗在撰寫《昭陵刻石文》碑時,評價了長孫皇后節儉的美德,闡明了因九嵕山為陵的原因,並使百世子孫奉以為法。
昭陵石窟
昭陵是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陪葬墓最多、遺存文物最為豐富、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唐代帝王陵墓。陵園面積200平方千米,現存遺址有北司馬門遺址、獻殿遺址、寢宮遺址。遺址內現存文物有昭陵六駿石刻像座,十四國蕃酋君長石刻像及宋、元、明、清歷代帝王祭奠昭陵時遺存下的祭陵碑20餘通。除以上遺存外,還有200餘座氣勢浩蕩的陪葬墓,現已明確身份的有181座。陵山居高臨下,200餘座陪葬墓以陵山主峰為軸心,以關係親疏和功績大小作由近而遠、猶如群星拱月般的扇面形排列。有大家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魏徵、李靖、秦瓊、尉遲敬德、徐懋功、房玄齡、程咬金等陪葬墓。目前已發掘清理了40餘座,出土文物6000餘件,其中有色彩豔麗,做工精湛的彩繪釉陶文武官俑、沙漠精靈駱駝俑、三彩中的佼佼者藍彩女站俑及那些袒胸露背、個性張揚的仕女壁畫等。
昭陵陪葬墓出土彩繪駱駝
昭陵陪葬墓出土擊鼓女俑
昭陵陪葬墓出土彩繪釉陶武官俑
昭陵陪葬墓出土籃彩女站俑
昭陵六駿之颯露紫
昭陵地面建築屢遭戰亂雖被毀壞,但地上地下所遺存的大量珍貴文物,是當今了解、研究唐代社會、經濟、文化的詳實資料,是中國封建社會綜合國力最強盛時期的歷史產物和歷史見證,也是大唐盛世華麗篇章的縮影。
遠眺昭陵
試想,如果沒有長孫皇后彌留之際,向太宗叮囑「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的遺言,九嵕山會成為長孫皇后與唐太宗的歸宿之處嗎?九嵕山會被定名為「昭陵」嗎?只因有了「昭陵」的定名後,才會在廣袤的關中平原上出現200餘座皇親國戚、文臣武將的陪葬墓,才會有昭陵博物館館藏的6000餘件唐代陪葬墓出土的精美文物及馳名中外的昭陵六俊。正是昭陵這些珍貴遺存,才使人們在談論起唐太宗的豐功偉績時,時刻都會想起他身後的賢內助——長孫皇后。
昭陵陪葬墓出土彩繪釉陶文官俑
昭陵陪葬墓出土三彩馬
李勣墓前石羊
長孫皇后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女性。在其短暫的人生中,以其非凡的政治才能和母儀後宮的良好形象,與君臣們一起勵精圖治,盡心盡力地幫李世民打造「貞觀之治」這一宏偉藍圖,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榮膺後世稱頌。
作者簡介
劉月群,原名劉群,女,文博館員。現任昭陵博物館保管陳列部主任,主要從事文物保護、陳列及文物研究等工作。先後在《中國文物報》《陝西日報》 《考古與文物》 《文物鑑定與鑑賞》 《陝西省文物志》 《乾陵文化研究》等報刊書籍上發表專業論文數十篇。
編輯︱趙曉萍審稿︱張志攀
作品要求原創,未經網絡平臺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