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和親使者到突厥剋星,看長孫晟如何「一箭雙鵰」平外患

2021-01-09 曬歷史

長孫晟在歷史上是個很有意思的人物——

他沒什麼文化,卻智謀超群,是隋朝著名的謀略家、外交家,也是隋朝削弱突厥勢力、平定突厥外患的最大功臣;

他武藝高強,留下的成語「一箭雙鵰」流傳至今,一生卻沒指揮過重大的戰役,但突厥兵將卻畏之如虎,稱其為「霹靂將軍」,後世也將其列入《名將傳》;

他歷仕北周、隋朝兩朝,一生熱衷功名,屢立奇功,深受皇帝信任倚重,生前卻只做到從三品的右驍衛將軍之職。

長孫晟文武雙全

長孫晟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一生到底經歷了什麼呢?

一、出身名門,武藝超群,楊堅慧眼識英才

長孫晟出身北魏名門世家——長孫家族,其曾祖父長孫稚官至北魏太傅、太師;其父長孫兕[sì]是北周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長孫晟生於公元551年西魏末年,成長於北周,其時正是南北朝時期「後三國」(北齊、北周、南陳)爭雄徵伐時代。在政權割據、戰爭不斷的亂世,北周國內尚武之風盛行,貴族子弟都以騎射武藝為榮,經常在一塊騎馬射箭,比試技藝。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孫晟雖然家庭條件優越,但並沒有像其他朝代的貴族子弟一樣潛心讀書,而是從小喜歡騎馬彈射。他聰明機敏,從小練就了一身超群的騎射功夫,每次和身邊的貴族同伴比武騎射技藝,長孫晟總是技高一籌,從沒輸過。

「(長孫晟)性通敏,略涉書記,善彈工射,驕捷過人。時周室尚武,貴遊子弟鹹以相矜,每共馳射,時輩皆出其下。」(《隋書》)

北周武帝宇文邕統一北方

長孫晟18歲那年,開始入朝任職,起初擔任司衛上士,這只是個負責宮廷巡邏護衛的小官,因為職位較低,他又沒有什麼名氣,所以朝廷中知道他能力的人並不多,他也一直默默無聞地做著宮廷護衛的工作。

但不顯山不露水的長孫晟卻引起了北周權臣楊堅的注意。楊堅聽說過長孫晟的騎射技藝,見到長孫晟經過一番交談之後,發現他文韜武略,異於常人,因而非常賞識,曾拉著長孫晟的手對身邊人說:「長孫郎不但武藝超群,而且多有奇謀,以後一定會成為名將。」

但其時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楊堅受到朝臣猜忌,行事小心謹慎,不敢過於培植自己的勢力,所以,儘管非常賞識長孫晟,卻並沒有重用他。

長孫晟善於騎射

二、出使突厥,大展身手,一箭雙鵰藏心機

周武帝病逝後,宣帝即位,楊堅以國丈身份逐漸掌握了朝政,長孫晟也終於有了大展身手的機會。

南北朝後期,崛起於北方的遊牧民族——突厥,不斷發展壯大,經常侵擾北方邊境,北齊、北周為了爭雄,不得不採取納貢、和親等策略,示好突厥,維護暫時的安定。

北周消滅北齊,統一北方後,為了實現攻滅南陳、一統全國的大計,繼續與突厥保持和親結好策略。

公元580年,突厥首領沙缽略可汗——阿史那·攝圖請求與北周通婚和親,周宣帝宇文贇將趙王宇文招之女封為千金公主,和親突厥。

當時,北周和突厥出使、和親等重大活動,雙方都喜歡派武藝高強的人作為使者,互相比武,以顯示自己的勢力。早聞長孫晟騎射技藝超群的楊堅,於是派長孫晟作為和親副使,跟隨汝南公宇文慶護送公主,前往突厥送親。

北周千金公主和親突厥

此前,北周曾有幾十名使者出使突厥,但在比武中皆敗於突厥部眾手下,因此沙缽略可汗對北周使者一向輕漫無禮。

長孫晟一行到達突厥後,沙缽略可汗又按以往慣例組織比武助興。他命人拿來一張硬弓,讓長孫晟射百步以外的銅錢。長孫晟不慌不忙,走上前彎弓搭箭,只聽 「嗖」地一聲,利箭正中銅錢方孔。沙缽略可汗一看,大為嘆服,從此對長孫晟極為敬重和禮遇。

送親儀式結束後,還特意留下長孫晟,陪他遊玩打獵,一直住了一年多,才戀戀不捨地送長孫晟回國。「前後使人數十輩,攝圖多不禮之,獨愛晟,每共遊獵,留之竟歲。」(《北史》)

有一天,長孫晟又陪沙缽略可汗遊獵,正好天空中有兩隻大雕在爭一塊肉,攝圖連忙遞給長孫晟兩隻箭,讓長孫晟把兩隻雕射下來。長孫晟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大雕,只接過一隻箭,一邊策馬飛奔,一邊彎弓搭箭,看準兩隻雕撕奪纏繞在一起的時機,只見飛箭離弦,直衝雲宵,兩隻大雕應聲而落。這就是成語「一雕雙鵰」的來歷。

一箭雙鵰形象圖

攝圖見狀大喜,對長孫晟更加敬重,並下令突厥貴族子弟都要善待長孫晟,跟他學習射箭技藝。

如果僅僅留下「一箭雙鵰」的美名,長孫晟在後人眼中充其量不過是個技藝超群的武夫。但長孫晟的野心顯然並不僅僅在此。他「好奇計,務功名。」(《隋書》,他要利用自己的智慧謀略,制服突厥,解除北周的外患,實現他建功立業的理想和追求。

而眼下沙缽略可汗的信任,為他施展自己的抱負提供了絕佳的機會,於是,在逗留突厥期間,他開始實施自己的另一種「一箭雙鵰」術。

表面上,他除了陪同沙缽略可汗宴飲遊獵,就是教授突厥貴族子弟騎馬射箭。暗地裡,他則借四處遊獵之機,察看突厥的山川地形,了解其兵力部署,摸清突厥兵力強弱和部眾之間的關係。

南北朝末期形勢圖

在和貴族子弟的交往中,長孫晟還得知,沙缽略可汗的幾個叔侄兄弟雖然表面上都聽從攝圖的領導,但其實各懷心思,都自稱可汗。他的弟弟處羅侯,即突利設可汗,因為深得人心,引起攝圖的猜忌,處羅侯既擔心又不滿,就私下派親信與長孫晟接觸,暗地裡與長孫晟結盟,想歸附北周。

就這樣,在作為和親使者出使突厥期間,長孫晟不但順利完成了和親任務,還贏得了沙缽略可汗的信任,留下了「一箭雙鵰」的美名,更重要的是,他通過自己的智慧,暗地裡掌握了突厥的地形、軍力、部眾關係等重要軍事情報;通過拉籠處羅侯,一定程度上分化、削弱了突厥勢力,為實施自己的另類「一箭雙鵰」打好了基礎。

三、上表獻策,分化離間,遠交近攻平外患

回國後,長孫晟把自己在突厥的所見所聞和所做的一切,都詳細告訴了時為北周丞相的楊堅,楊堅聽後大喜,當即升其為奉車都尉。

隋文帝楊堅

時隔不久,即公元581年,楊堅篡周自立,建立隋朝。新朝初建,隋文帝楊堅因忙於國內事務,對突厥有所冷落。而和親才一年多的北周千金公主,聽聞楊堅篡周建隋、故國滅亡的消息,非常悲痛,就鼓動丈夫沙缽略可汗發兵攻隋,復國報仇。

沙缽略可汗於是聯手前北齊營州刺史高寶寧,發兵攻下臨渝鎮,並和其部落約定繼續大舉南侵。

隋文帝剛即位,國內局勢不穩,面對氣勢洶洶的突厥聯軍,只好採取防守措施,一邊下令修築長城,一邊分派大軍駐守邊境要地。

關鍵時刻,長孫晟出場了。

他根據自己對突厥現狀的了解,給隋文帝上了一道奏書,詳細分析了突厥的軍事勢力和各部落的關係。長孫晟說,突厥的主要力量是沙缽略、達頭、阿波、突利四大可汗,他們是叔侄關係,但面和心不和。達頭可汗兵力最強,但地位在沙缽略之下,早有自立意圖;突利設可汗兵力最弱,但得民心,受到沙缽略猜忌,已有背叛之心;阿波可汗首鼠兩端,搖擺不定,誰勢力大就歸附誰。

突厥首領沙缽略可汗—阿史那攝圖

如果強攻,他們聯合起來,我們目前不是對手。最好的辦法是遠交近攻,離間勢力強的,籠絡勢力弱的,讓他們互相猜疑防備,削弱其勢力。等若干年後,我們再各個擊破,一舉消滅他們。

隋文帝看完奏表,非常高興,當即召來長孫晟計議,長孫晟對突厥的軍力強弱、山川地形、部落關係了如指掌,並口說筆畫,提出分化離間突厥各部落的具體謀略,隋文帝大為讚賞,全部採納。

「帝省表大悅,因召與語。晟復口陳形勢,手畫山川,寫其虛實,皆如指掌。上深嗟異,皆納用之。」(《資治通鑑》)

看看長孫晟是如何運用智慧分化離間突厥各部落,並削弱其勢力的——

1、離間兵力最強的達頭可汗。隋朝派太僕元暉去拜訪達頭,以朝廷名義賜給他貴重的禮物,假裝對他很敬重。在達頭派使者回訪時,用很隆重的儀式大張旗鼓地歡迎,禮儀待遇遠遠超過沙缽略的來訪使者。

突厥是南北朝後期崛起的北方遊牧部落

沙缽略聽說後,果然對達頭產生了懷疑,達頭為防不測,開始暗地依附隋朝,二人的關係開始鬆動。

582年,沙缽略可汗和達頭可汗兵分兩路,大舉入侵,一路攻城掠地,隋境告急。正當沙缽略想繼續南下的關鍵時刻,達頭可汗卻拒絕進軍,並帶頭退兵。長孫晟藉機派人遊說沙缽略可汗之侄染幹,讓他詐稱後方叛亂,沙缽略擔心後方有失,也只好率兵退去,隋朝之危終於解除。

2、籠絡勢力最弱的突利可汗。長孫晟出使突厥期間,就已經暗地和突利可汗(處羅侯)結盟,此次突厥大軍來襲,朝廷封長孫晟為車騎將軍,偷偷來到突利帳中,分析形勢,說明來意,重申盟約,使其歸附隋朝。

突厥人善於騎射

3、逼反搖擺不定的阿波可汗。583年,突厥再次南侵,一次戰鬥中,阿波可汗被隋軍戰敗。擔任隋軍偏將的長孫晟抓住機會,派使者前去對阿波說:「你和沙缽略勢力相當,但每次出戰,沙缽略勝多敗少,你卻敗多勝少,這是突厥的恥辱,如果有一天沙缽略以失敗為藉口,想吞併你,你想想自己能頂住嗎?達頭現在和我們聯合,沙缽略拿他沒辦法。你歸附我們,和達頭結盟,才不會受到沙缽略的怪罪和羞辱,這可是萬全之策啊。」

阿波聽後有些動心,就聽從了長孫晟的勸說,駐兵不前,派人跟隨長孫晟入朝。

沙缽略可汗以前就素忌阿波可汗,聽說阿波可汗派使者入隋,一氣之下偷襲了阿波可汗的後營,將其部眾俘虜,並殺了阿波的母親。阿波沒有退路,只好投奔達頭可汗,借兵十餘萬,反擊沙缽略可汗,收復失地和舊眾。此後,繼續與沙缽略可汗作戰,屢屢取勝。

「聞阿波懷貳,乃掩北牙,盡獲其眾而殺其母。阿波還無所歸,西奔玷厥,乞師十餘萬,東擊攝圖,復得故地,收散卒數萬,與攝圖相攻。」(《隋書》)

突厥騎兵

經過長孫晟的一系列運作,突厥分裂為東、西兩部,沙缽略可汗最終被孤立起來,公元585年,沙缽略向隋朝請和稱藩、遣使納貢。隋朝北部邊境從此安定,既為南下攻陳、統一全國創造了條件,又為以後唐朝徹底消滅突厥打下了基礎。

四、制夷安邊,突厥畏服,霹靂將軍威名傳

沙缽略可汗死後,其子東突厥都藍可汗聯合西突厥達頭可汗再次進犯隋境。長孫晟繼續發揮自己的離強合弱策略,建議朝廷扶持親隋的啟民可汗,分化削弱都藍可汗,最終使東突厥再次分裂,都藍可汗後被部下所殺。

對西突厥達頭可汗,長孫晟繼續採取聯合啟民可汗、收附達頭鐵勒、僕骨等主要部落的方式,以夷制夷,逐漸削弱其勢力,最終其部下紛紛背叛歸附啟民可汗,部眾潰散,達頭逃往吐谷渾,自此銷聲匿跡。

「三年,有鐵勒、思結、伏利具、渾、斛薩、阿拔、 僕骨等十餘部,盡背達頭,請來降附。達頭眾大潰,西奔吐谷渾。」(《隋書》)

長孫晟形象圖

長孫晟一生與突厥交往20多年,以自己的奇謀韜略,通過離強合弱、以夷制夷、軟硬兼施等策略,分化瓦解突厥勢力,終使強大的突厥分崩離析。

在隋朝與突厥幾十年的徵戰中,長孫晟以他過人的計策謀略和高超的騎射技藝,使突厥對其望而生畏。當時有突厥歸降的高官說:「突厥之內,大畏長孫總管,聞其弓聲,謂為霹靂,見其走馬,稱為閃電。」(《隋書》)可見他在突厥的聲名。

公元609年,長孫晟病逝,時年58歲。同年,親附隋朝的啟民可汗也去世,其子始畢可汗繼位後,繼續與隋朝保持友好關係。始畢可汗的力量逐漸強大後,隋煬帝採用大臣的建議,效仿長孫晟離間削弱其勢力,引發始畢不滿,615年,始畢可汗率十多萬大軍南侵,連下39城,將隋煬帝圍困在雁門城。情急之下,隋煬帝只好向可汗之妻義成公主求救,義成公主謊稱「後方告急」, 始畢可汗才率軍而退。

隋煬帝楊廣形象照

事後,驚慌未定的隋煬帝感嘆說:「假如長孫晟還在,匈奴怎敢如此囂張!」「帝嘆曰:『向使長孫晟在,不令匈奴至此!』」(《隋書》)——在隋煬帝心中,長孫晟智勇雙全,無疑是突厥的剋星。

長孫晟制夷安邊,為隋朝邊境安寧和促進民族融合立下了不世之功。但喜好功名地位的他,生前並沒有封王晉爵,只做到了從三品的右驍衛將軍之職。這可能是因為,在與突厥的徵戰中,他多是在幕後出謀劃策,在大的戰役中,他多是以偏將身份出徵,沒有親自作為主帥指揮過大規模的戰爭。

不過,他的功名願望在死後得到了實現。病逝後,隋煬帝追贈他為正三品的金紫光祿大夫;唐朝滅隋後,沾了兒子、女兒的光,又被唐太宗追贈為上柱國、司空、齊郡王——他的兒子長孫無忌,位列大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女兒長孫氏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妻,史稱文德皇后、千古賢后。

(參考史料:《北史》《隋書》《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長孫晟的「以夷制夷」之法,一張嘴說出衛霍、班超之功?
    漠北遊牧民族,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繼匈奴、鮮卑、柔然之後,南北朝時又興起突厥一族。他們憑藉優異的機動力,南下入寇,四處劫掠,常常一擊即走,令當時南北朝中北朝的北齊、北周兩國不勝其擾,不得不用漢高祖劉邦應付匈奴的手段,來求取和平,即是送人和親,送錢朝貢。
  • 古代史:隋文帝楊堅哭尋良策,巧鬥突厥
    比武結束後,楊堅同長孫晟進行了親切的交談。以後楊堅每想起此事就對別人說:「長孫晟武藝超群,有奇才大略,這個孩子將來一定能夠成為名將!後來,長孫晟護送千金公主和親出使突厥。一次在陪突厥首領沙缽咯可汗遊獵時,恰好遇到天空中有兩隻大雕在邊飛邊爭食。沙缽略可汗想試試他的箭法,就取出兩支箭交給他,說:「請射下二雕。」長孫晟接過箭,馳馬彎弓,乘兩隻大雕正在相爭,竟然只用一箭就射下了這兩隻雕。
  • 軍事反擊配合外交分化:淺析隋文帝執政時期對突厥的反制措施
    隋朝建國之初,突厥經常騷擾邊境,嚴重地威脅著隋初的經濟生活和政治安定,甚至於對隋文帝吞併陳朝的計劃都受到了影響。有鑑於此,隋文帝一方面組織軍事反擊,另一方面在長孫晟的謀劃幫助下,對突厥採取了一系列的分化措施,雙管齊下,終於暫時解決了突厥這一來自北方草原的巨大威脅。以下,我來具體說明。
  • 劉月群/長孫皇后與昭陵遺存
    生父長孫晟是隋右驍衛將軍、著名外交家,平突厥之功臣。生母高氏,為北齊清河王高嶽之孫,樂安王高勵之女,名臣高士廉之妹。大業九年(13歲)嫁給了唐國公李淵的二兒子李世民為妻,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被冊封為秦王李世民妃。武德九年(626)六月,玄武門之變發生後,被冊封為太子李世民妃,同年八月李世民升儲登基以後,被立為皇后。
  • 中國唯一一個沒有外患的強大王朝,直到朝代末年依舊鎮壓四方!
    此句話說的便是每一個王朝都有它要面臨的外患,不論是強大如一統六國的秦王朝還是短暫如曇花一現的隋朝都要面臨外患時不時的侵擾,要說真正解決了來自外患的威脅,並在衰弱之際也不容侵犯的,中國歷史上,唯有漢王朝。秦朝強盛時,匈奴曾屢犯邊疆,強大如秦王嬴政也只能派遣蒙恬率軍擊退匈奴又或是建起萬裡長城將其拒之國土之外,卻依舊沒能徹底解決匈奴所帶來的外患,直至衰落。
  • 三線出擊,分化瓦解,說說那些年被隋文帝楊堅玩壞的突厥
    當時的突厥,已經分裂為東西突厥兩大汗國,(當然對於西突厥的正式立國時間,學界有不同的認識,比如吳玉貴先生在《西突厥新考》、《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中就認為,西突厥汗國的正式成立時間,應該是大業七年,也就是西元611年。)突厥的可汗照例由阿史那家族擔任。西突厥的汗統,歷史上分為阿波系和室點密系兩支。其中,室點密系是首批開拓西域的突厥人,室點密可汗大約是突厥汗國開國可汗阿史那土門的弟弟。
  • 古代打仗的影視劇中,有人身上中了一箭就沒了,一箭真這麼強嗎
    古代戰爭類影視劇中常見的「血腥景象」是「一箭殺敵」,向敵人弓箭手弓射箭,就會「落馬」。一箭就被「打落馬下」。強大的擊殺效果,也叫不少「軍事粉」發出「弓箭真有這麼強」的疑問。事實上,至少在火藥出現的冷兵器時代戰場上,弓箭是效率最高的「戰場神器」。
  • 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外患的王朝,直到朝代滅亡,外敵依舊不敢入侵
    ---《左傳·襄公十一年》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除了外族統治中國的時期沒有外患以外。大部分都是伴隨著戰亂。 元朝、清朝倒是安穩,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外患。而其他王朝在完成大一統後,其中多數時間都在防備外敵,宋朝前期要面對西夏和遼,後期面對金朝和蒙古。
  •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外患的朝代,直到滅亡,依然強大無比!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而東漢便是這個例外,這是中國古代史上唯一只有內憂沒有外患的朝代,面對外敵就是無敵的存在,直到亡國之前,外敵依舊不敢入侵。 秦朝末期,匈奴迅速崛起,劉邦經過楚漢之爭以後,戰勝了項羽,建立了漢朝,可能是劉邦看匈奴過於囂張,於是自己率領三十幾萬大軍去討伐匈奴,沒有打贏不說,自己還被圍了七天七夜,直到向匈奴求和。
  • 以女性求得和平:西漢首創的和親政策,究竟產生了什麼影響?
    「和親」政策是指封建王朝將宗室貴女以「和親公主」的身份嫁給藩屬國或地位較低的「番邦」君主的一種政治行為。這種處理民族關係的特殊政策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推動了中國古代封建國家的民族融合,促進了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交流和發展。
  • 雙鵰中她是唯一武功才智均超黃蓉之人,只因用情太深早逝,很可惜
    本期話題我們來說說雙鵰中的一個人物,她的武功和才智均遠超黃蓉,卻因用情太深早早離世,太可惜。黃蓉作為金庸最喜歡的女主角,她不僅在《射鵰》中將才智發揮得淋漓盡致,更是在《神鵰》中搶走了主角小龍女的光環,並且成為金庸筆下獨一無二的武功、才智雙全之人。《射鵰》裡在黃蓉被裘千仞鐵掌打成重傷,在瑛姑的指引下前往一燈大師處求救。
  • 史萬歲,從將軍到囚徒再到將軍,讓突厥不戰而逃,蒙冤暴斃朝堂
    在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總是面臨一個棘手的對手,盤踞在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兩者就像一對孿生兄弟,從出生到死亡,一直在爭鬥。 在這一爭鬥過程中,中原王朝的天驕紛紛登場,在歷史的夜幕上留下了屬於自己的璀璨焰火。
  • 曾經稱霸亞歐大陸的突厥人來源於何處?
    突厥是中國古代北方形成的一支強大的民族,曾經控制了幾乎整個內亞草原。但是突厥民族的來歷卻一直眾說紛紜,十分複雜。小編最近閱讀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的《突厥史》(薛宗正著),在其中學到了許多新鮮的知識,於是大致給大家分享一下。
  • 「龍」的演變史:從閃電到動物,從漢藏到突厥
    想要知道屈原觀念裡的龍是什麼樣,只需看看楚文化中的龍形象究竟如何即可。位於今湖北境內的曾國深受楚國、楚文化影響,曾國器物,如出土於曾侯乙墓的建鼓底座,其上龍型便是曲折糾纏,與屈原在《離騷》中所說的「八龍之婉婉」如出一轍。曾侯乙建鼓座到漢代,龍的形象還是如此。
  • 長徵五號B火箭+新載人飛船,中國載人航天「一箭雙鵰」!
    長徵五號B型火箭首次(遙一)發射,中國新型載人飛船首次正式發射演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現了有著舉足輕重意義的「一箭雙鵰」!一、為什麼需要新火箭、新飛船?它將長徵火箭家族近地軌道運力上限從8.6噸提到25噸,能將東方紅五號平臺這類8-9噸級載荷發射到高軌,能執行更大型的嫦娥五號登月採樣返回任務,能執行大型火星探測和深空探測任務等。總體上,長徵五號是一個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的大型運載火箭平臺。對於中國航天要攬的「瓷器活」而言,它就是「金剛鑽」。
  • 日語辨析|がてら、かたがた、かたわら和ついでに,應該如何區分
    又到了語法辨析的時間了,今天我們要一起探究的也是一個容易迷惑大家的問題,就是關於「順便……」。在日語中,表示順便的有四種說法,那麼如果我們想說:我去買貓的時候,順便買了條狗回來。這句話用日語中的哪個「順便……」會比較合適呢?現在,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首先先認識一下四位選手,它們分別是:がてら、かたがた、かたわら和ついでに。外形雖然不一樣,但是意思卻太相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