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將至,為緬懷屈原,並祝福詩人故鄉勇猛頑強的人民,我們在此討論龍這種動物。本文主要依詞源學,併兼顧文獻、圖像,研究了「龍」的初義即龍的現實基礎。認為「龍」與其藏語同源詞'brug一樣,其最初的所指應為「閃電」,之後才成了飛在空中且有蜿蜒身體的動物。佛教傳入後,「龍」更成了nāga的同義詞。虯與龍為同類,該詞在藏語中的同源詞為klu。在藏族接受佛教後,klu也有了和nāga一樣的語義。而深受漢文化、佛教文化影響的突厥語族群,他們不僅接受了十二生肖,還依漢語、梵語分別將龍稱作luu、nak。
武漢行吟閣前的屈原雕像
漢地的龍
在上古傳說中,龍是一種神秘的生物,與它同類的又有虯。它們的身體修長蜿蜒,還能在空中飛行,故常被神仙用來牽引車輛。如此,屈原在那些偉大詩篇中便經常提及龍、虯。他於《九歌·東君》中寫道:「駕龍輈兮乘雷,載雲旗兮委蛇。」意思是「駕龍車乘著雷電,載著蜿蜒的雲旗」。又在《離騷》裡寫道:「駟玉虯以乘鷖兮,溘埃風餘上徵。」意思是「以玉虯為駟駕著鳳車,我壓住塵埃向上遠行」。
想要知道屈原觀念裡的龍是什麼樣,只需看看楚文化中的龍形象究竟如何即可。位於今湖北境內的曾國深受楚國、楚文化影響,曾國器物,如出土於曾侯乙墓的建鼓底座,其上龍型便是曲折糾纏,與屈原在《離騷》中所說的「八龍之婉婉」如出一轍。
曾侯乙建鼓座
到漢代,龍的形象還是如此。是故,王褒就在《九懷·通路》中為屈原寫道:「乘虯兮登陽,載象兮上行。」意思是「乘著虯升入天空,坐著象往上飛行」。他又在《九懷·陶壅》中說:「駕八龍兮連蜷,建虹旌兮威夷。」意思是「駕著捲曲的八條龍,立起蜿蜒的彩旗」。在劉安組織編寫的《淮南子》裡有《覽冥訓》一篇,其中更說:「乘雷車,服駕應龍,驂青虯。」當時楚地的龍形象,則可見於馬王堆軑侯家族墓出土的帛畫上。
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
如此,在《說文解字》中,許慎解釋道:「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從肉,飛之形,童省聲。」「虯,龍子有角者。」在這裡可見兩點:一、龍、虯為同種類的「鱗蟲」;二、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且在造字時刻意取了「飛之形」,即特意指明了龍這種動物所擁有的上天入水的能力。
也是在漢代,佛教傳入中土,並帶來了八部眾(aasenā)的概念,即deva(天)、nāga(龍)、yaka(夜叉)、gandharva(乾闥婆)、asura(阿修羅)、garua(迦樓羅)、kinara(緊那羅)、mahoraga(摩睺羅伽)。因nāga一部以大蛇為外形,正與漢地傳統中龍的形象相合,故漢人便以「龍」翻之。由此更將「龍」、nāga視作同義詞。
清朝明黃江綢彩繡平金夾龍袍
藏地的龍
龍、虯這類動物並非只存在於漢文化中。龍,按鄭張尚芳的早期上古漢語擬音,其讀音在殷周時為[*b·ro]。鄭張尚芳還指出,「龍」在藏語中的同源詞即藏文'brug。虯,按鄭張尚芳的早期上古漢語擬音,其讀音在殷周時為[*ɡrw]。潘悟雲指出,「虯」在藏語中的同源詞即藏文klu。
藏文'brug,既指生物「龍」,又指自然現象「雷霆」、「閃電。」比方說'brug sgra一詞,既是「龍吟」也是「雷聲」。如此,龍這種生物很可能就是古人對天空中閃電的理解。已見《九歌》中說:「駕龍輈兮乘雷。」《淮南子》中也說:「乘雷車,服駕應龍,驂青虯。」這樣的詩句應該就是在描述以閃電為形象的龍、虯牽引著轟隆作響的「雷車」。正如張怡蓀主編的《藏漢大辭典》裡漂亮又發人深省的說法,「brug 'ur sgra che yang stong pa yin, 'ja' kha dog legs kyang yal nas 'gro.龍聲再大是空幻,虹光再豔終渺茫。」
閃電
在藏地,跟「虯」同源的藏文klu則被用來與八部眾中的龍部相對應。如偉大的論師龍樹菩薩,他的梵語名nāgārjuna,因藏族人將ar「成就」視作arjuna的詞根,便被翻作klu sgrub「龍成」。和我們一般認知裡的nāga一樣,klu龍生活在水中、地下;它們有「龍毒」klu dug;其天敵被稱作「伏龍者」klu mthar byed,即遍入天的坐騎,同為八部眾之一的迦樓羅;而klu龍的首領則是居住在「龍宮」klu khang中的「龍王」klu rgyal。
遍入天、大吉祥天在迦樓羅上
此外,藏族人還認為,因為有毒的klu龍控制了水體,故它們會使人畜患「龍病」klu gdon nad/ klu nad,即麻風、疥瘡一類的各種惡疾。而文殊菩薩的過去世龍種上尊王佛(nāgevararāja)klu dbang rgyal po則能消除龍害。
龍種上尊王佛
但若依據藏醫界較為形而上的觀點,則可將龍視作「維持人體生理活動的動力」,即與中醫所說的「風」或「氣」類似。8世紀時,宇妥·元丹貢布(g.yu thog yon tan mgon po)等人編著了《四部醫典》(dpal ldan rgyud bzhi),其中記載了明智大仙的說法:「龍是誘發一切疾病的主要病因。它既是一切疾病的前導,也是一切疾病的末尾,遍布周身,本性兇暴,毒害本系,擾亂旁系,許多疾病的激化,都是它所引起。」
總之,對於操漢藏語的各族來說,龍、虯這類生物神秘而有威勢,深受他們的尊敬、喜愛。故在藏文中,不丹稱'brug yul「龍域」;不丹人稱'brug pa「龍人」;不丹王稱'brug rgyal po「龍王」。
不丹王室夫婦
以至外界也會認為他們與龍存在某種特殊聯繫,如生活在緬甸西北、印度那加蘭的著名山地民族那加人便是以龍nāga為名的。
那加人
突厥語中的龍
漢文化、突厥文化二者淵源甚深。兩種語言間也素來多有交流。克勞森(Gerard Clauson)在他的《十三世紀前突厥語詞源詞典》(An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Pre-13th Century Turkish)中指出,突厥語中的龍luu借自中古漢語的西北方言,這便是「龍」的陽聲韻尾-不見於突厥語的原因。如在突厥語中,「龍年」、「龍王」分別被稱作luu yl、luu xan。操突厥語的族群和漢人一樣,也把龍、nāga視作同義詞,比方麻赫默德·喀什噶裡(Mamūd al-Kāarī)在《突厥語大詞典》(Dīwān Lughāt al-Turk)中就把「龍」、「龍年」分別稱為nak、nak yl,而nak便是從梵語nāga來的。之後,luu這個詞又從突厥語進入了蒙古語,仍為luu。
莫高窟壁畫中穿團龍紋長袍的回鶻王
與龍一併從漢文化進入突厥文化的便是十二生肖,即鼠sqan/küski、牛ud、虎bars、兔tawqan、龍luu、蛇ylan、馬yont、羊qony、猴biin、雞taqu、狗t、豬lazn/touz。除了龍以外,其他的好些突厥語動物名在東亞也都很有影響力。虎bars,這便是漢代蒲類海「蒲類」二字的來源,該湖現在仍稱「巴裡坤」(bars kül)。馬yont,唐代有名的薛延陀部由薛(sir)部、延陀部合併而成,據包文勝研究,「延陀」即yontlu「有馬的」,其詞根便是yont。兔tawan,該詞借入蒙古語族語言中便是契丹語的「陶裡」、蒙古語的tuulai。羊qony,《周易》中說:「萈陸夬夬中行。」意思是「羊在路中跳著走動」,鄭張尚芳指出,這意為「羊」的「萈」就是來自qony。豬touz,據幹志耿、孫進已的研究可知,當說突厥語的薩哈人(saqa)來到西伯利亞時,他們便將當地的鄂溫克人(Evenki)稱作touz,以後便有了「通古斯人」、「通古斯語」等說法。
如今COVID-19病毒仍在世界多地肆虐,各國人民的生活也還未恢復正常。這情形就好像賈誼在《惜誓》中說的:「神龍失水而陸居兮,為螻蟻之所裁。」但如此異狀肯定不會一直持續。何況現在正是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相信在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各國都能「蛟龍得水」,儘快驅散疫情的陰霾。
參考文獻
包文勝:《薛延陀部名稱與起源考》,《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
幹志耿、孫進已:《「通古斯」與通古斯的起源》,《社會科學戰線》1985年第3期。
林連通、鄭張尚芳:《漢字字音演變大字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
潘悟云:《上古漢語和古藏語元音系統的歷史比較》,《音韻論集》,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
鄭張尚芳:《萈羊今天還有嗎?》,《胭脂與焉支:鄭張尚芳博客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
鄭張尚芳:《上古音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