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演變史:從閃電到動物,從漢藏到突厥

2020-12-05 澎湃新聞

端午將至,為緬懷屈原,並祝福詩人故鄉勇猛頑強的人民,我們在此討論龍這種動物。本文主要依詞源學,併兼顧文獻、圖像,研究了「龍」的初義即龍的現實基礎。認為「龍」與其藏語同源詞'brug一樣,其最初的所指應為「閃電」,之後才成了飛在空中且有蜿蜒身體的動物。佛教傳入後,「龍」更成了nāga的同義詞。虯與龍為同類,該詞在藏語中的同源詞為klu。在藏族接受佛教後,klu也有了和nāga一樣的語義。而深受漢文化、佛教文化影響的突厥語族群,他們不僅接受了十二生肖,還依漢語、梵語分別將龍稱作luu、nak。

武漢行吟閣前的屈原雕像

漢地的龍

在上古傳說中,龍是一種神秘的生物,與它同類的又有虯。它們的身體修長蜿蜒,還能在空中飛行,故常被神仙用來牽引車輛。如此,屈原在那些偉大詩篇中便經常提及龍、虯。他於《九歌·東君》中寫道:「駕龍輈兮乘雷,載雲旗兮委蛇。」意思是「駕龍車乘著雷電,載著蜿蜒的雲旗」。又在《離騷》裡寫道:「駟玉虯以乘鷖兮,溘埃風餘上徵。」意思是「以玉虯為駟駕著鳳車,我壓住塵埃向上遠行」。

想要知道屈原觀念裡的龍是什麼樣,只需看看楚文化中的龍形象究竟如何即可。位於今湖北境內的曾國深受楚國、楚文化影響,曾國器物,如出土於曾侯乙墓的建鼓底座,其上龍型便是曲折糾纏,與屈原在《離騷》中所說的「八龍之婉婉」如出一轍。

曾侯乙建鼓座

到漢代,龍的形象還是如此。是故,王褒就在《九懷·通路》中為屈原寫道:「乘虯兮登陽,載象兮上行。」意思是「乘著虯升入天空,坐著象往上飛行」。他又在《九懷·陶壅》中說:「駕八龍兮連蜷,建虹旌兮威夷。」意思是「駕著捲曲的八條龍,立起蜿蜒的彩旗」。在劉安組織編寫的《淮南子》裡有《覽冥訓》一篇,其中更說:「乘雷車,服駕應龍,驂青虯。」當時楚地的龍形象,則可見於馬王堆軑侯家族墓出土的帛畫上。

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

如此,在《說文解字》中,許慎解釋道:「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從肉,飛之形,童省聲。」「虯,龍子有角者。」在這裡可見兩點:一、龍、虯為同種類的「鱗蟲」;二、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且在造字時刻意取了「飛之形」,即特意指明了龍這種動物所擁有的上天入水的能力。

也是在漢代,佛教傳入中土,並帶來了八部眾(aasenā)的概念,即deva(天)、nāga(龍)、yaka(夜叉)、gandharva(乾闥婆)、asura(阿修羅)、garua(迦樓羅)、kinara(緊那羅)、mahoraga(摩睺羅伽)。因nāga一部以大蛇為外形,正與漢地傳統中龍的形象相合,故漢人便以「龍」翻之。由此更將「龍」、nāga視作同義詞。

清朝明黃江綢彩繡平金夾龍袍

藏地的龍

龍、虯這類動物並非只存在於漢文化中。龍,按鄭張尚芳的早期上古漢語擬音,其讀音在殷周時為[*b·ro]。鄭張尚芳還指出,「龍」在藏語中的同源詞即藏文'brug。虯,按鄭張尚芳的早期上古漢語擬音,其讀音在殷周時為[*ɡrw]。潘悟雲指出,「虯」在藏語中的同源詞即藏文klu。

藏文'brug,既指生物「龍」,又指自然現象「雷霆」、「閃電。」比方說'brug sgra一詞,既是「龍吟」也是「雷聲」。如此,龍這種生物很可能就是古人對天空中閃電的理解。已見《九歌》中說:「駕龍輈兮乘雷。」《淮南子》中也說:「乘雷車,服駕應龍,驂青虯。」這樣的詩句應該就是在描述以閃電為形象的龍、虯牽引著轟隆作響的「雷車」。正如張怡蓀主編的《藏漢大辭典》裡漂亮又發人深省的說法,「brug 'ur sgra che yang stong pa yin, 'ja' kha dog legs kyang yal nas 'gro.龍聲再大是空幻,虹光再豔終渺茫。」

閃電

在藏地,跟「虯」同源的藏文klu則被用來與八部眾中的龍部相對應。如偉大的論師龍樹菩薩,他的梵語名nāgārjuna,因藏族人將ar「成就」視作arjuna的詞根,便被翻作klu sgrub「龍成」。和我們一般認知裡的nāga一樣,klu龍生活在水中、地下;它們有「龍毒」klu dug;其天敵被稱作「伏龍者」klu mthar byed,即遍入天的坐騎,同為八部眾之一的迦樓羅;而klu龍的首領則是居住在「龍宮」klu khang中的「龍王」klu rgyal。

遍入天、大吉祥天在迦樓羅上

此外,藏族人還認為,因為有毒的klu龍控制了水體,故它們會使人畜患「龍病」klu gdon nad/ klu nad,即麻風、疥瘡一類的各種惡疾。而文殊菩薩的過去世龍種上尊王佛(nāgevararāja)klu dbang rgyal po則能消除龍害。

龍種上尊王佛

但若依據藏醫界較為形而上的觀點,則可將龍視作「維持人體生理活動的動力」,即與中醫所說的「風」或「氣」類似。8世紀時,宇妥·元丹貢布(g.yu thog yon tan mgon po)等人編著了《四部醫典》(dpal ldan rgyud bzhi),其中記載了明智大仙的說法:「龍是誘發一切疾病的主要病因。它既是一切疾病的前導,也是一切疾病的末尾,遍布周身,本性兇暴,毒害本系,擾亂旁系,許多疾病的激化,都是它所引起。」

總之,對於操漢藏語的各族來說,龍、虯這類生物神秘而有威勢,深受他們的尊敬、喜愛。故在藏文中,不丹稱'brug yul「龍域」;不丹人稱'brug pa「龍人」;不丹王稱'brug rgyal po「龍王」。

不丹王室夫婦

以至外界也會認為他們與龍存在某種特殊聯繫,如生活在緬甸西北、印度那加蘭的著名山地民族那加人便是以龍nāga為名的。

那加人

突厥語中的龍

漢文化、突厥文化二者淵源甚深。兩種語言間也素來多有交流。克勞森(Gerard Clauson)在他的《十三世紀前突厥語詞源詞典》(An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Pre-13th Century Turkish)中指出,突厥語中的龍luu借自中古漢語的西北方言,這便是「龍」的陽聲韻尾-不見於突厥語的原因。如在突厥語中,「龍年」、「龍王」分別被稱作luu yl、luu xan。操突厥語的族群和漢人一樣,也把龍、nāga視作同義詞,比方麻赫默德·喀什噶裡(Mamūd al-Kāarī)在《突厥語大詞典》(Dīwān Lughāt al-Turk)中就把「龍」、「龍年」分別稱為nak、nak yl,而nak便是從梵語nāga來的。之後,luu這個詞又從突厥語進入了蒙古語,仍為luu。

莫高窟壁畫中穿團龍紋長袍的回鶻王

與龍一併從漢文化進入突厥文化的便是十二生肖,即鼠sqan/küski、牛ud、虎bars、兔tawqan、龍luu、蛇ylan、馬yont、羊qony、猴biin、雞taqu、狗t、豬lazn/touz。除了龍以外,其他的好些突厥語動物名在東亞也都很有影響力。虎bars,這便是漢代蒲類海「蒲類」二字的來源,該湖現在仍稱「巴裡坤」(bars kül)。馬yont,唐代有名的薛延陀部由薛(sir)部、延陀部合併而成,據包文勝研究,「延陀」即yontlu「有馬的」,其詞根便是yont。兔tawan,該詞借入蒙古語族語言中便是契丹語的「陶裡」、蒙古語的tuulai。羊qony,《周易》中說:「萈陸夬夬中行。」意思是「羊在路中跳著走動」,鄭張尚芳指出,這意為「羊」的「萈」就是來自qony。豬touz,據幹志耿、孫進已的研究可知,當說突厥語的薩哈人(saqa)來到西伯利亞時,他們便將當地的鄂溫克人(Evenki)稱作touz,以後便有了「通古斯人」、「通古斯語」等說法。

如今COVID-19病毒仍在世界多地肆虐,各國人民的生活也還未恢復正常。這情形就好像賈誼在《惜誓》中說的:「神龍失水而陸居兮,為螻蟻之所裁。」但如此異狀肯定不會一直持續。何況現在正是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相信在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各國都能「蛟龍得水」,儘快驅散疫情的陰霾。

參考文獻

包文勝:《薛延陀部名稱與起源考》,《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

幹志耿、孫進已:《「通古斯」與通古斯的起源》,《社會科學戰線》1985年第3期。

林連通、鄭張尚芳:《漢字字音演變大字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

潘悟云:《上古漢語和古藏語元音系統的歷史比較》,《音韻論集》,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

鄭張尚芳:《萈羊今天還有嗎?》,《胭脂與焉支:鄭張尚芳博客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

鄭張尚芳:《上古音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從印歐、閃含、漢藏、阿爾泰四大語系的分布,看人類文明史的變遷
    根據今天我們所了解到的世界歷史,人類最早的文明由閃含語系的人所建,巴比倫人、古埃及人、亞述人等都是閃含語系。3、阿爾泰語系阿爾泰語系,以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蒙古四國交界的阿爾泰山為中心,廣泛分布於亞洲腹部的荒漠和草原地區。也就是說,古代歷史上的遊牧民族大半都屬於阿爾泰語系,包括突厥語族、蒙古語族、通古斯語族。
  • 漢藏、阿爾泰語系可能存在「親戚」關係
    這位語言學家根據多年的研究成果大膽地提出了漢藏、阿爾泰語系之間極可能存在親緣關係的創見。據新華社報導,芒·牧林先生從七十年代末開始從事蒙古語辭源的考證工作,此間,他發現漢語和蒙古語之間音同義近或諧音義同的詞三千多個。對此,他依據它們語言流變規律,與藏語、滿語及突厥語進行深入的縱橫比較考查,結果呈現出極有意思的特點。這幾種語言有著嚴整的語音對應規律。
  • 史萬歲,從將軍到囚徒再到將軍,讓突厥不戰而逃,蒙冤暴斃朝堂
    在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總是面臨一個棘手的對手,盤踞在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兩者就像一對孿生兄弟,從出生到死亡,一直在爭鬥。 在這一爭鬥過程中,中原王朝的天驕紛紛登場,在歷史的夜幕上留下了屬於自己的璀璨焰火。
  • 手機屏幕十年演變史,從「老掉牙」到主流,每年變化翻天覆地!
    手機屏幕十年演變史,從「老掉牙」到主流,每年變化翻天覆地!時代在不斷的更迭,手機市場也在逐步的演化,從功能機演變至智慧型手機,這種空前的變化給人眼前一亮的既視感。如今全面屏當道,我們已正式進入到大屏時代,手機的屏佔比成為廠商們所重點關注的對象。從iPhone4的劉海屏到如今的瀑布屏、環繞屏等設計,這些屏幕的發展都投入巨額的資金,它們給我們帶來很多美好的回憶,同時也存在著許多美中不足的地方。手機屏幕十年演變史,從「老掉牙」到主流,每年變化翻天覆地!
  • 從和親使者到突厥剋星,看長孫晟如何「一箭雙鵰」平外患
    南北朝後期,崛起於北方的遊牧民族——突厥,不斷發展壯大,經常侵擾北方邊境,北齊、北周為了爭雄,不得不採取納貢、和親等策略,示好突厥,維護暫時的安定。北周消滅北齊,統一北方後,為了實現攻滅南陳、一統全國的大計,繼續與突厥保持和親結好策略。公元580年,突厥首領沙缽略可汗——阿史那·攝圖請求與北周通婚和親,周宣帝宇文贇將趙王宇文招之女封為千金公主,和親突厥。
  • 西藏上空拍到龍的照片,有人在西藏拍到龍是真的嗎?
    其中名聲最大的就是多年前有人在青藏拍到中國龍的傳聞了,因為有照片,這件事情還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那麼這件事是真的還是假的呢?來和小編看看吧。神話中的龍是否存在中華民族一直都自稱龍的傳人,而中國神話中的龍,也是華夏血脈的象徵。然而龍這種神奇的生物是否真的存在?如果說萬事不會無中生有,那麼為什麼現代的我們從來沒有親眼見過真正的龍呢?
  • 辨仿簡答(2):低仿漢螭龍非龍
    (一)仿漢螭龍璧藏品:螭龍璧(圖1)藏友:承春藏源:《古玉識趣(84):螭龍無神見新仿》評論帖辨邀:請老師點評辨識:仿品。(二)仿漢韘形佩藏品:螭龍紋韘形佩(圖4)藏友:夜問WBnny藏源:《古玉識趣(84):螭龍無神見新仿》評論帖辨邀:請老師指教辨識:仿品。
  • 維舟:中國人崇拜的龍就是鱷魚嗎?
    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的通行說法認為它「是以蛇為主體演變而來,並改造鱷、龜之短小身形為蛇狀蟠曲騰躍,但龍的頭、四足、背棘仍不失鱷、龜(同為鱗介類)的本相」。《中國古代動物學史》主張「原型動物為鼉(Alligator)」,也即揚子鱷,何新《龍:神話與真相》洋洋灑灑論證龍「就是古人眼中鱷類、蠑螈類以及蜥蜴類動物的共名」。郭靜雲則認為鱷鼉並無飛天能力,與中國的神龍崇拜相左,主張「龍」的本源是昆蟲。
  • 了解下中國龍的演變史,你就會明白真相
    了解下中國龍的演變史,你就會明白真相  身為中國人,自然知曉龍在整個華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跟西方龍的邪惡形象不同,中國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文化的象徵,是高貴的,神秘的自然力量的代表,幾千年浩瀚的歷史進程中,龍成了一種文化,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那麼中國龍真的存在嗎?中國龍的形象在各個歷史時期又是如何演變的呢?
  • 漢藏文化藝術交流座談會在廣州舉行
    信息時報訊(記者 徐毅兒)「漢藏文化藝術交流座談會」11月25日下午在廣州太和堂舉行。廣東省關愛藝術家公益促進會主席何俊華,廣東地區藏文化愛好者50餘人出席座談會。與會人員就漢藏文化藝術、哲學、歷史等展開交流。
  • 藏漢互譯軟體藏譯通打磨核心競爭力 用戶穩健增長至百萬
    當下人工智慧與信息化發展為打破藏漢地域語言區隔、傳播信息和技術創造了更多的可能,通過網際網路和智能翻譯功能及教育功能的融合,能夠降低傳統地域語言溝通的軟硬體成本,而對於用戶的成本而言,網際網路工具的出現是性價比更高的渠道。西藏高馳作為國內領先科技驅動的信息化公司,基於促進藏漢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為目標,於2019年成立了深挖AI智能語言服務能力的藏語智能語音技術研發實驗室。
  • 《饑荒》發光飛蟲介紹 最弱動物的演變史
    那麼今天就就來看看發光飛蟲的演變史和它有什麼作用吧!發光飛蟲從哈姆雷特異域花朵中刷新產生,可以被殺蟲劑殺死,殺死有10%的機率可以掉落螢光果。還可以通過捕蟲網來抓捕,經過抓捕到的發光飛蟲謀殺死必掉落一個螢光果。在溫和季的第一個月圓日時,會大量刷新發光飛蟲,如下圖場景。
  • 談談漢藏佛教交流的重要性,詳解其中教徒的幾個錯誤觀念!
    編輯:藏傳 vs 漢傳很多華人在佛教圈多年之後接觸到了藏傳佛教,旋即被其佛學院系統所吸引,或年年參加請法團到印度在某些大師坐前聽受五天到十天的某部大論,或努力地學習藏語想要懂得辯經、上佛學院,這些對於法的欲求都是非常值得讚賞的
  • 最像中國「龍」的動物,被嚇到就咬尾巴,是南非的一級保護動物
    這裡是大偉帶你去旅行,大偉今天帶你走進:最像中國「龍」的動物,被嚇到就咬尾巴,是南非的一級保護動物。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在中國人心中有著不一樣的地位,在12生肖中龍就佔據一席之地,不過很多人懷疑龍是否真的存在,而在國外有位男子發現了一種神秘的動物,它的樣子看上去很像中國的龍,這隻動物的外表兇悍,身上披著一層厚厚的鎧甲,體長達20釐米左右,男子打算抓住它,不過這隻生物特別警惕,轉眼間就逃走了。
  • 古人為什麼喜歡寶劍,從劍、龍、蛇的陽性崇拜到權力地位的象徵
    龍的原型是蛇,龍的圖騰來源於對蛇的生命活力的崇拜。另一方面,龍又是陽性生物的象徵,是雄性陽剛之氣的體現。因此,「蛇—龍—劍」是遠祖對雄性生命力的信仰和崇拜,體現著一種強悍雄武的民族特質。《拾遺記》 記載:漢高祖平定天下後將所佩寶劍「赤霄」藏於武庫,但見庫中劍氣如雲飛出戶外,「狀如龍蛇」。
  • 性能強悍的漢刀和唐刀,誰才是你心中的最強戰刀?
    漢刀 漢刀是中國戰刀的始祖型,其刀柄首端毫無例外地製成扁圓的環狀,所以又做"環柄長刀"或"環首刀"。漢刀多為單手刀,刀柄較短,長度為58到114釐米不等,並且無一例外在刀柄外側製成扁圓的環狀,環首刀也因此得名。漢刀作為古代中國著名的冷兵器在歷史上起過重要的作用。
  • 從膽固醇到新iPad 掀開屏幕百年演變史(全文)_蘋果 The new iPad...
    液晶顯示器誕生已經有百年的歷史了,從最初的一塊液晶顯示屏,到如今各種尺寸、寬屏、多功能方向的各類產品,可以說這項技術已經發展到愈加成熟的地步。然而,如果現在告訴您,顯示器中最主要的液晶屏,它的主要材料與我們最最常見的胡蘿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您,相信嗎?
  • 謝輝丨梵蒂岡圖書館藏漢籍版本價值初探
    目前梵蒂岡所藏漢籍中,寫本與稿抄本時代較早者,當屬元至正五年(1345)《大方廣佛華嚴經》[19],而刻本的年代則基本只能上推到明代中後期,如萬曆十五年(1587)經廠本《大明會典》等[20]。然而,在其豐富的明清文獻,特別是西學漢籍的收藏中,仍有為數眾多的珍本善本。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類:第一,稀見本。在梵蒂岡圖書館的漢籍收藏中,有一些版本是流傳稀少,別處難得一見之本。
  • 陳星橋:略論漢藏語系佛教之異同及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
    公元八世紀下半葉,漢地的禪宗即傳到了吐蕃,且深受吐蕃信眾的喜愛,幾乎所有重要的早期禪宗經典都曾被譯成藏文。而自十一世紀初,藏傳密教開始通過西夏、回鶻等民族在漢人中間傳播,到了蒙元王朝以後,西藏和蒙古及各藏區由中央政權管轄,藏傳密教更進一步深入到中原腹地,漢、藏高僧亦曾合作進行過勘同漢、藏法寶(佛經)這樣的大工程。
  • 從東北到貴州,考古家不斷挖到「龍」形文物,龍真的存在嗎?
    龍到底存在嗎?人們常說「事實勝於雄辯」,或許只有世界上出現了真正的龍,人們關於它的爭議才會塵埃落定。現代社會幾乎不可能找到真正的龍。 不過大膽想像,如果龍真的存在過,那麼在文物中應該會出現它的影子。其實在這些年的考古工作中,從東北到貴州,專家們從地下還真挖出了不少珍貴的「真龍」,或許它們能帶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