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社會,劍與龍常被認為是能相互轉化的。
龍的原型是蛇,龍的圖騰來源於對蛇的生命活力的崇拜。另一方面,龍又是陽性生物的象徵,是雄性陽剛之氣的體現。
因此,「蛇—龍—劍」是遠祖對雄性生命力的信仰和崇拜,體現著一種強悍雄武的民族特質。
在古代的典籍文獻記載中,常有寶劍「變形升飛」之類傳說。而且,飛升之後總會化成龍、蛇的形象。
《拾遺記》 記載:漢高祖平定天下後將所佩寶劍「赤霄」藏於武庫,但見庫中劍氣如雲飛出戶外,「狀如龍蛇」。
劍作為一種當時的先進武器和尚武傳統的象徵性標誌,以成功標示著一種超人的似乎不可抵擋的神力,在國人的心中成為正義、吉祥和勝利的化身。
人們認為它是有靈魂的、是有超能量的,誘發了人們用劍、愛劍、崇劍的心理。
由於社會對劍的崇拜和神化,因此,擁有好的佩劍成為地位等級的標誌。
據《周禮·考工記》載,最初的佩劍也因身份等級的不同,而長短輕重不一。
商周時期,為了標示身份,人們開始用名貴材質裝飾劍器,出現了「玉具劍」。商周時期,統治者便將玉比德,只有王侯顯貴才可以佩戴,所以「玉具劍」標示的是帝王尊貴、顯赫的身份。
秦制更是規定一般下人不許帶劍。
漢代更是出現了體現皇權禮制的「尚方寶劍」。《漢書·朱雲傳》:漢成帝時,諍臣朱雲上書:「臣願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張禹之頭。」至漢以後,佩劍的用途除了防身外,更多是用於作配飾。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服制象》中談服飾制度時說:「劍之在左,青龍之象也。」
古 人 視 劍 為 龍 的 化 身 , 而 作 為 「 真 龍 天 子 」的帝王,自然各據名劍,宣示他們一統天下乃受命於天的神聖象徵。
《古今刀劍錄》中說:夏啟「鑄一銅劍」,「上刻二十八宿文」;殷太甲有「定光」;武丁有「照膽」;周簡王有「駿」劍;秦始皇有「定秦劍」;漢高祖有「赤霄」等等,這些具有神力的寶劍當然也就成了君王的權威和力量的標示性符號,能在特定的時候、場所代替君王行使權力。
周昭王「鑄五劍,各投五嶽」;
漢武帝「鑄八劍,五嶽皆埋之」,都有代替君王鎮守四方的用意。
劍文化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體現出兩種不同的趨向。
一是跟俠文化的結合。先秦時期,有俠義之舉的墨家在急人所難時,以劍示人,以武力解決問題。佩劍而行,仗劍遠遊,在秦漢,直到唐代都是士人的常規行為。這期間,也是俠文化大發展的時期,無論是誰,都可以憑著三尺寶劍除暴安良、行俠仗義。這時,劍被賦予了正義之氣,成為戰勝邪惡的象徵。
二是和道教的結合。劍文化中原本的巫術色彩更加突出,被詮釋成為驅邪逐怪的工具。道教也正是充分利用了劍器的正義、闢邪等功用,把三尺長劍作為行使法術神力的載體。劍文化的傳承與異化發展,雖然形式上有著較大的差別,但其除惡揚善的功能,卻是彼此相通的。
作為中華龍文化的代表文化之一,劍文化內涵就是正義、正氣與祥和的象徵。在華人世界裡被稱為「寶劍」,崇劍、尚劍的流風習俗至今綿延不絕。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號:滿江紅劍出龍泉,也可私信或留言定製專屬大寶劍,都會回的,請注意查看。
復 習 要 點
買龍泉寶劍需要注意什麼,從哪些地方來判斷品質?
家裡的寶劍如何陳設,需要注意什麼?
揭秘刀劍圈亂象,細談怎樣定製一把稱心如意的龍泉刀劍
夠硬嗎?能砍鐵嗎?會生鏽嗎?玩冷兵器你必須明白的幾件事
漢劍、唐劍、清劍分不清楚?四面、六面、八面劍身有何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