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龍王記憶
每當過年,都會在家裡做一個靈位,供奉的就是四海龍王。聽老人說,這龍掌管人間所有的降雨,如果惹惱了它就會導致人間大旱,那就是災年了。以至於每當到了什麼節日都會祭拜龍王,尤其是元宵節前後和二月二這天。
小時候看《西遊記》,知道龍王是在水裡居住的,長著兩個長長的角和鬍子,每當下雨的時候,龍王都在天空中打噴嚏,這一個噴嚏就是一整天的雨。受到神話傳說的影響,每當下雨天,我總會抬頭看看,這龍王能不能看見,想想也有點幼稚。
元宵節的時候,村裡的舞獅隊就開始表演了,那龍被好幾個小夥伴舉著來回跑,看起來還真有點像神話裡的圖騰。後來我一直好奇,這龍到底存在嗎?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龍存在嗎?
龍的傳說
在很久以前,人們普遍認為,龍是東方的神秘物種,有角有足,有鬣有須,還有龍鱗。俗話說「龍飛鳳舞」,這龍鳳便是動物界的領袖。
最早關於龍的傳說是在原始部落,在遠古時期部落之間的徵戰不斷,勝利的一方就把失敗部落的圖騰加在自己的圖騰上,久而久之,這種圖騰越來越像龍的特徵,所以就形成了龍圖騰,也成為了中國古代崇拜的重要標誌。
在古代,龍圖騰的出現標誌著戰爭的勝利,由於龍圖騰的重要性,人們便把崇拜龍圖騰作為祈求豐收和平安的活動,慢慢演變成了有龍王這樣的角色。
在神話小說《封神榜》中,有四海龍王,即東海敖廣、南海敖欽、北海敖順、西海敖閏,實際上古人把天地萬物中的龍分為54名龍王和62名神龍王。
在古人眼中,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有龍王駐守,就連水井裡也有井龍王。並且這些龍王各司其職,經常拜龍王可以風調雨順。
拜龍王歷史
在唐朝,這種祭拜龍王的習俗就已經開始。傳說有一年天下大旱,百姓顆粒無收,餓死了很多人,為了讓上天下雨,君王請道士求雨拜龍王,這才久逢甘露,拯救了無數人,從那時候開始,龍王廟就開始設立。
據史書記載,唐玄宗時期,就設立諸多祭壇專門祭拜龍王,並且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可見拜龍王在古代人們心中的地位是崇高的。
一直到明清時期,隨著迷信色彩的越來越濃厚,人們對龍王可以保佑風調雨順深信不疑,所以在各種節日都會拜祭龍王,直到現在,我們仍然會拜祭龍王,以祈求天下太平,五穀豐登。
龍的來源
在我國,龍的寓意深刻,其來源引起了很大爭議。《本草綱目》稱:龍有九似,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多它」龍,無角名虯。古人認為,龍和世間多種動物類似,來源不清。
蛇說
我國著名的學者聞一多就做過龍原型的討論,他表示,龍的整個身體的形態是蛇,所謂的龍實質上是「大蛇」,在古代,部落的圖騰用各種動物表示,其吸收了諸多動物的軀幹,比如馬頭,鹿角,狗爪,魚鱗等,加上蛇的軀幹形成了蛇。
臺灣著名學者袁德星也曾表示,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蛇可以晉級成為龍,完全是由於文化行為造成的。實際上,龍是一種虛無的產物,是人們的精神象徵,在中原地區,人們往往把水中的動物作為近親氏族,所以把龍和蛇聯繫在一起,也是情理之中。
鱷魚說
最早提出龍原型的是我國史學專家衛聚賢,他在著作中表示:龍即鱷魚。一些外國專家也表示,東方的龍即鱷魚。之所以說是鱷魚,因為龍居於水中,其形態和鱷魚類似。
學者周本雄曾經在研究揚子鱷的時候,就表示揚子鱷除了沒有角之外,其外形和龍非常相似,所以可能是龍的來源。
雲說
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有人認為,龍其實是雲,因為下雨離不開雲,之所以會有龍這樣的神靈,是因為人們抽象地認為雲層旋轉的雲紋像龍,加上雲蒸發後下雨的奇妙現象,加上迷信色彩,這種龍隨機產生。
龍的寓意
龍在我國寓意深刻,相傳皇帝就是乘坐龍才戰勝了蚩尤。也有傳說講到,漢高祖劉邦是其母和夢中的赤龍交配而生,是天生做天子的料,所以在很多皇室中,都加入了諸多龍的色彩,龍袍、龍椅、龍冠、龍種、龍顏等,都代表了至高無上。
而二月二祭拜龍王,是為了紀念玉龍,傳說玉龍為了解救黎明百姓的乾旱之苦,不惜冒犯天條,玉帝知道後把玉龍壓在山下,並且告誡天下:想要重返凌霄,除非金豆開花。用玉米做豆子,炒玉米等玉米炸開才能救玉龍。隨後,這二月二炒玉米的傳統便被流傳下來。
在古人眼中,龍還被視為美好的願望,人們常說人中龍鳳,其實就是說這人生的妙,是當官的好材料。所以古人常常把龍加在名字中,諸葛亮號稱臥龍先生,就是此意。
龍的傳承
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帶有迷信色彩的祭拜活動漸漸減少,龍王一說也只有在諸多影視劇中才可以看到。但是在一些農村還是傳承了這類活動,每當二月二或者元宵節過後,都會聚集在龍王廟,上一炷香,許一個願。
儘管祭拜龍王這個傳統已經漸行漸遠,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其實還有很多龍的影子。比如吃的面叫龍鬚麵,吃的餛飩叫吃龍眼等等,龍代表了一種不畏生死,關愛大眾的精神,是東方的人們一種美好的象徵。
在我國,中華兒女都自稱龍的後代,就是秉承了這種龍的精神。在外國,每一個外國人看到中國人都會想起巨龍二字,正是龍的形象,讓我們在世界眼中滿是驕傲。就像歌詞中寫的那樣: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