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4600字
閱 讀 需 要
13min
在近期熱映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帥氣正義的龍太子敖丙讓人印象深刻。
該片一改傳統印象,將哪吒和敖丙寫成了「一母同胞」——一個靈珠,一個魔丸。陰差陽錯的,靈珠成了敖丙,而魔丸悄悄溜進殷夫人肚子變成了哪吒。敖丙和哪吒兩人相識交友,之後反目成仇,最後又重歸於好,正印了一句話:自古紅藍出cp。這個敖丙不再是和《封神演義》一樣被哪吒剝皮抽筋的戰五渣,而是感情飽滿、有血有肉的形象。
敖丙VS哪吒
《哪吒之魔童降世》可以視為是《封神演義》改編的同人作品,裡面哪吒、敖丙、李靖、太乙真人等形象都有較大變化。但裡面說,龍是妖族,且被囚禁在水底,那為什麼我們自詡是「龍的傳人」呢,這一說法又是究竟何時誕生的?「龍」到底是真實還是虛構的,如果是虛構的,為什麼和其他真實動物並列為十二生肖?
一、龍起源於蒼龍七宿
要解開以上謎團,我們還得從龍的起源說起。
1987年6月,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在濮陽西水坡,發掘了一處6000餘年的仰韶文化遺址。在這處遺址中有一座大型墓葬,墓主是一名男性,骨骸頭南足北;而在墓主的東側,放置著用蚌殼排列的龍形動物,該「龍」長1.78米,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造型最大的龍圖形,也被稱為「中華第一龍」。
這幅蚌塑與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圖案驚人一致。曾侯乙墓漆箱圖案中,除了布列二十八宿和北鬥外,還有東西兩宮的龍虎圖案。而到了《史記 天官書》中,就把朱雀配南宮七宿、玄武配北宮七宿,加上統轄北鬥的天極星,形成一個完整的五宮二十八宿形象。可見,濮陽西水坡的蚌塑應該是一幅原始的天象圖,裡面有龍、虎二宮和中宮北鬥的圖案。這裡的龍具備了角、腹、四肢和尾,已經奠定了後世「龍」的基本形象。
不過在同時代一些文物裡,又有一種沒有四肢的「龍」,比較典型的就是紅山文化出土的一系列玉龍,這些玉龍多呈C形,均無足,甚至有的頭像豬,所以也被稱為「玉豬龍」,不過這種「龍」可能已經是變體。因為從商代最早的甲骨文「龍」字看,與蒼龍七宿的構擬圖已經很相似了,那麼與「中華第一龍」也是一脈相承的,大概是商人心中標準的「龍」形。而且在甲骨文中龍已經有了神性,商人就曾製作土龍來模擬龍求雨,這種風俗到漢代仍存在。
關於龍的原型學界有多種說法,有主張是動物的蛇、鱷、鯢、豬、馬、恐龍等等,有主張是自然現象的雷電、龍捲風等等。筆者認為龍原型當來自東方星象,但古人沒有找到真實的動物與之對應,所以龍的形象也容易豐富和變化。這樣一來就導致三個結果,一是龍身上其它動物的特徵越來越多,不少動物都被認為是龍的原型之一;二是文物中沒有標準名稱的龍形動物,往往都被稱作「龍」,如紅山玉龍;三就是龍的神性也越來越重,並成為帝王的象徵。
《哪吒之魔王降世》的敖丙真身
《論衡》說「世俗畫龍之象,馬首蛇身」,也證明當時不少人認為龍為蛇身。而從漢畫像中四象的青龍來看,龍的四肢爪子卻很齊備。《說文解字》對「龍」的解釋是「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指出龍形變化無常這一特點;大約到唐宋時期有了不同版本的「九似說」,其中《爾雅翼》稱「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形象比先秦兩漢時要豐富很多。
民間又有所謂的「一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說法,根據明代的一些文人筆記,龍的兒子包括贔屓、鴟吻、蒲牢、狴犴、饕餮、睚眥、囚牛、狻猊、椒圖、貔貅等,不限於九個。它們一般頭部似龍,但身體又不相同。實際上這些龍子和龍一樣都不存在,無非是龍與其他動物形象融合的結果。這些「龍子」也都可以視為龍的變體,其中只有饕餮的歷史最為悠久,在商周青銅器中就有不少饕餮紋飾。
至於龍被列入十二生肖,大概是漢朝以後的事了。戰國時期就有將十二動物配十二地支的記載,但是在放馬灘秦簡、孔家坡漢簡中,辰位均是蟲,無龍的記載。到《論衡》中才有了和今天十二生肖一致的記載。不過先秦兩漢時期,十二生肖代表的還不是年份,而是支日。一直到南北朝時期,才有將十二生肖配年份代表屬相的說法。至於龍為什麼和其他真實動物並列生肖?儘管古人都沒有見過龍,但卻認為龍真實存在,命名地支也就不稀奇了。
二、龍的兩面:帝王與水神
《周易》中爻辭多次提到「龍」,如「潛龍勿用」「亢龍有悔」「見龍在田」「飛龍在天」「時乘六龍」「龍戰於野」,證明在西周龍的神性就超出一般動物了。而到了春秋戰國之際,龍就作為天帝的象徵了,在《墨子》裡有帝殺四龍的說法,能對應《孫子兵法》的黃帝勝四帝。隨著「帝」的人王化,秦始皇也自稱「祖龍」,是皇帝自稱「龍」的開始。之後《史記》也稱漢高祖為赤帝子,並且有斬白蛇的傳說,把龍的祥瑞與五德國運聯繫起來。
從歷代輿服變遷中,可以看出龍在帝王生活中的地位不斷加強。隋朝天子所用玉輅上的紋飾只有青龍1、龍輈1,佔所有動物紋的10%,尚不如鸞鳳紋類有金鳳翅1、金鳳1、鸞8。宋以後龍紋即佔據主要地位,到元以後開始急劇上升,到清朝卻增加至轅龍2、龍頂管心2、雲龍266、金龍91、蹲龍13、五彩升龍12,龍紋達到所有動物紋的93%。而隋朝佔50%的鸞鳳紋在清朝皇帝玉輅已經不見,變性成為象徵後宮的雌性配角。
在服飾方面,漢晉時期,皇帝與公卿的兗服都有龍章。南梁開始,即出現公卿是否應用龍章的爭論,直到元朝才正式規定:百官和民間一律禁止用龍鳳紋,包括服飾、器皿、帳幕、車輿等。但實際上又規定「龍謂五爪二角者」,所以一二品官員就使用龍減一角的「螭服」。明朝的宦官開始用去角去足的「蟒服」,後來甚至有的官服也加上角和足,和龍沒有區別。這表明「龍」本身無常形,一旦皇帝規定除一個標準,百官就會山寨類似款式。
整體而言,龍作為帝王專利是不斷加強的,但始終沒有成為帝王的專屬品,這或許與佛教的傳播有關。在佛教中有「天龍八部」的說法,即天、龍等八種護法神,在佛教中地位並不是最高。古印度人對於「龍」的觀念大致來源於中國,也有降雨的職能;並且把龍明確為水生動物中力量最大者,還有了「龍王」的稱號。這種概念反過來又影響中國,和龍神崇拜、水神信仰相結合,成為民間盛行的龍王崇拜。
早在《山海經》中,就有東海禺虢、西海弇茲、南海不廷胡餘、北海禺強等四海海神;在道教《雲笈七籤》裡,又有東海神阿明、西海神祝良、南海神巨乘、北海神禺強。到了唐宋時期,又有官方冊封的東海廣德王、南海廣利王、西海廣潤王、北海廣澤王;這些人物到底什麼來歷沒人知道,名字又難記又不好聽,遠不如龍本身有神性。因為民間求雨需求旺盛,民眾把有水之處都視為龍王轄區,四海王也就被傳為四海龍王,儘管這個稱呼清代才官方認可。
不過祈雨有時候也未必靈驗,所以龍也未必都是善神。加上龍作為皇權象徵不斷加強,所以小說家可能也會用龍來含沙射影抨擊朝政。
在東晉志怪小說《搜神記》裡,就有關於龍的不少傳說故事,裡面已經有了龍子、赤龍、黃龍、飛龍、金龍、黑龍、妖龍等區分,形態各異、善惡不齊。有的龍為得道之士所捕捉,有的龍為之充當坐騎,還有的饋贈給得道之士禮物。整體來看,這些龍並非至高無上,而是居於得道之士之下,而且還頗有人性、恩怨分明。儘管當時還沒有「龍王」的記載,但後世龍王形象往往可以從中找到痕跡。
唐傳奇《柳毅傳》有一個完整的龍王(君)故事。洞庭龍君的小女兒遠嫁涇川龍君的二兒子,卻受到夫家虐待,託書生柳毅將書信給父親。柳毅找到洞庭君後,洞庭君的弟弟錢塘君殺往涇川,將洞庭龍女救出。最終柳毅與洞庭龍女喜結連理。在這個故事裡,可以發現江河湖泊都有了龍君。而且他們的形象善惡不定,實際上就是按照人的形象刻畫的。洞庭龍女可以視為反抗禮教的女子,而錢塘龍君則是正氣凜然的俠客。
《春光燦爛豬八戒》小龍女
在明代神魔小說《西遊記》裡也有各種龍王。這些龍王大部分也是善的形象,比如四海龍王雖然被出場就孫悟空欺負,但在西天取經途中卻多次施以援手。取經隊伍中的一個角色就是西海龍王的三太子小白龍,最終被封為「八部天龍」。但也有幾個反面角色,比較典型的就是涇河龍王父子。涇河龍王因為賭氣而觸犯天條,而其子小黿龍更是企圖吃了唐僧。不過「黿龍」這個稱呼有點奇怪,因為「黿」本身是鱷魚之義,這表示古人也有將鱷視為龍的。
三、我們到底是不是「龍的傳人」?
從上文可見,不管是龍作為帝王的一面,還是作為水神的一面,龍都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與平民百姓也無太多血緣關係。「龍的傳人」一說,實際上更多來自近現代國族主義塑造。
在古代,沒有現代國家觀念,而是模糊的天下觀念,以及時間上的朝代觀念。明朝開始,西方傳教士開始注意到了龍的形象,並且將其對譯為dragon。dragon本是《聖經》記載一種邪惡的魔獸,實際上與龍並無關聯。不過歐洲人未必是在有意醜化龍,因為當時歐洲人對中國更多是嚮往和崇敬,龍作為明清皇權象徵當然也得到仰慕。到19世紀還有不少西方貴族訂製龍紋器皿和服章。隨著鴉片戰爭開始,龍開始作為中國符號固定下來。
龍旗最早是中國軍用旗,當時海外商人為了交易便利,懸掛龍旗作為民用旗。1870年龍旗被用於各種涉外儀式,到1888年,慈禧太后出於外交需要,正式確定黃龍旗為國旗。但因為皇權崇拜心理,有不少民間商鋪為招攬生意也這麼使用。而此時的西方,又出現了不少關於中國龍的漫畫。在這些漫畫中,龍多拖著一個長辮子,很明顯就是滿清的象徵。這些龍大多呈現一種醜惡、軟弱、可憐的形態,任西方人甚至日本人進行欺負、侮辱、宰割。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龍形成了中國的標誌。所以不少愛國人士對龍非常厭惡,他們將其視為專制落後的象徵。辛亥革命時期,也將扯下龍旗、升起五色國旗視為革命勝利的標誌。他們根本沒有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但隨著滿清帝制被推翻,中日矛盾的日益加劇,有志之士認識到各民族各階層團結一致的重要性。此時西方的圖騰學說正好進入中國,就有不少學者主張古文獻提到上古氏族的動物都是圖騰,其中就有主張夏氏族為龍圖騰的。
圖騰的本義是「他的親族」,意味著圖騰物與圖騰部落有血緣關係。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一種象徵中華民族的「圖騰」,而龍毫無疑問就是最合適的。1942年聞一多先生作《伏羲考》,根據他的觀點,上古有一種以大蛇為圖騰的族,蛇這樣兼併了以其他動物為圖騰的族,於是大蛇就吸收其他動物特徵,這樣就有了龍的外表。
龍當然是不能稱為中華民族的圖騰。第一,圖騰理論在傳入中國之時,在西方就開始沒落了,而在中國卻起到了泛化作用,一切標誌、族徽、信仰,往往都被任意打上圖騰的印記,實際上這些都是很難成立的。第二,龍的形象沒有固定標準,而在唐宋時才詳細起來。儘管上古帝王多被稱為「龍」,但更多只是一種神化作用,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大一統的「龍族」存在。《伏羲考》一文的社會意義不容抹殺,但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1979年,臺灣大學生創作了一首《龍的傳人》,馬上風靡臺灣以至整個華人世界。臺灣方面的原因,出自失去國際地位、重建身份認同的要求;而對於大陸來說,則正值改革開放開篇,需要一種巨龍甦醒、朝氣蓬勃的姿態。在這樣的情況下,龍才被脫胎換骨,重新塑造成為中國的標誌,每個中國人也都成了「龍的傳人」。龍的虛幻、無常、神力的特徵,至此達到了巔峰的描繪。
微信公眾號IOS版已改版,如果還想找到我們
請將「搜歷史」設為星標哦
安卓用戶可設為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