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舟:中國人崇拜的龍究竟是什麼?

2020-11-23 澎湃新聞

在關於「龍的原型究竟是什麼」這一點上,之所以爭論不休,最根本的原因或許在於:人們總是希望找到一個確定無疑的原型生物,但文獻記載中的「龍」卻歧異叢出,似乎多種生物都是,又都不是,於是莫衷一是。我們之所以難以確切找到「龍」,很可能是因為在數千年的時空阻隔之下,我們未能充分理解古人對「龍」的信念。

首先要注意的是,「龍」所指的不是「一種動物」,而是「一類動物」,具備某些特徵者均可稱為「龍」,一如「蟲」是「鱗介總名」(《說文解字》),《爾雅·釋蟲》稱「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故鳥獸魚蟲甚至人類皆可稱為「蟲」,老虎便被稱作「大蟲」,而老鼠在上海方言中也叫「老蟲」。不僅如此,這種「類別」不是現代生物學分類意義上的「類」,而是一些共有的外觀或內在特質。最顯著的例子如「鯨」從魚旁,顯然古人因其外形而將之視為魚類。

但更重要的也許是其內在特質。餘英時曾提醒:「我們都習知中古之人鹹重靈界而輕物界。凡我們現在視為虛靈玄秘之事在中古皆是『真實』,而今日被視為『真實』的事物如身體與物質世界,在那時卻被看做『表象』。」中古如此,上古恐怕猶有甚之。換言之,當時的人們可能從神話思維的標準出發,將我們現在看來完全不相干的事物歸為同類,理由是它們都內在地具有某些共同特質,而根據巫術的相似律,相似的東西就被視為同一種東西。

在此要注意的是,在中國文化的原初思維中,著重的不是確定的物質本身。英國漢學家葛瑞漢在論述先秦哲學思想的《論道者》一書中發現,「五行」這一術語雖然普遍被譯成「Five Elements」(五要素),但這其實卻是錯誤的,因為中國思想中「五行」不是像古希臘「四元素」那樣理解的是宇宙的構成成分,甚至也不是循環中的階段(另一種譯法將五行譯作「Five Phases」,即五階段),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們不是構成萬物,而是在流動中生成萬物,因而他主張譯為「Five Processes」(五過程)。也就是說,中國人注重的恰恰不是「實有」的存在(being),而是聯繫,是其內在的德性(moral virtues),就像西醫注重看得見的肌肉、骨頭,中醫卻著眼於看不見的「經脈」;西洋棋佔有的是方格,而圍棋卻是在點和線上。在龍崇拜上,與其說中國人崇拜與神化的是「一種動物」,不如說是「一種神秘力量」。

那麼「龍」的特質是什麼?如果其命名正是由於一種模糊不清的狀態和空洞沉悶的聲音,那麼不妨推斷,這最初是指向一種未分化的混沌狀態。在漢語中有幾組同源詞:籠、笭;隴、陵;「玲瓏」可想也是,另如空、孔、腔、肛、蟲、洞、虹、拱、共、洪、鴻蒙、瓊、穹窿、窮桑、空桑、空桐、窟窿等等,也都表有某種中空、彎曲的狀態。王小盾以「空腔崇拜」概括這類現象:「崇拜有空洞的事物,例如崇拜石洞、葫蘆、木箱、陶甕、壺、舟、鼓、桶、瓜、蛋等等。從內涵看,空腔崇拜接近於『母體崇拜』。」他甚至進而斷言:「所謂『龍』,不過是『生命的胚胎狀態或孕育狀態』這一觀念的代名。」

然而,龍在中國並非司繁殖之神,但鼉龍如雷鳴的叫聲,使古人將之視為鼓樂之神、雷雨之神。這可與南方各族對蛙的崇拜對比,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施特勞斯認為:「蛙(天上水的主人)和鱷魚(其語義地位為地上水的主人)之間存在對應關係。」他發現,很多原始族群著迷於具有自然或人工空腔的物體,如竹子、鼓、樹皮筒,而樹幹中空的木棉科樹木則被南美土著視為「包含原始水和魚的世界樹」;在中國神話中,空桑、泡桐、葫蘆也具有類似中空特徵,這使它成為一種良好的容器,可「用於製造最珍貴的樂器」,最終「用來使自然界力量『改變方向或抵擋』之」。在此,音樂並不僅僅是音樂,而被視為宇宙的節律,並具有召喚雷電和雨水的神力。

更重要的是,龍身上具有混沌不明的多重性,以至於讓人困惑的是,它看上去既可以「是」不同生物,又都不是。11世紀成書的《突厥語大詞典》記載,突厥十二生肖以鱷魚替代龍,並用nǝk一詞(很可能借自漢語「鱷」)兼指鱷魚和鯊魚,而指稱「龍」的nǝk yïlan一詞直譯即「鱷蛇」。蔡鴻生發現,突厥十二生肖中,「龍」最多變,時而為「鱷」,時而為「魚」,「即使以漢語借詞的形式出現,也往往音同義異,各有其『龍』」,如土庫曼人譯為「魚」,而諾蓋人則指鳥或蟲,阿爾泰人甚至理解為沼澤水鳥或長頸怪獸。他認為,「這大概是因為對突厥族來說,『龍』是一種異族的神獸,本來就無法理解,難免越弄越玄了。」然而實際上,即便中國人自己,也同樣把龍混同於不同類別的生物。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鱗蟲有水、陸二類,類雖不同,同為鱗也。是故龍蛇靈物,魚乃水畜,種族雖別,變化相通,是蓋質異而感同也。……唐宋本草,蟲魚不分。今析為鱗部,凡九十四種,分為四類:曰龍,曰蛇,曰魚,曰無鱗魚。」他明白指出:鱗蟲水陸皆有;外觀不同但「變化相通」;而且古人對之「蟲魚不分」。最後這一點,在造字上就能看出:龍類的蛟、虯、螭均從蟲,但《廣雅》歸入「釋魚」,《說文解字》認為「池魚滿三千六百,蛟來為之長,能率魚飛」,視為魚神;「鱷」字從魚,據陸佃《埤雅》,古亦作「鮀」;而「鼉」字從黽(蛙)單聲,同部的「鼈」字俗又作「鱉」或「蟞」,是大龜卻又可從黽、從魚、從蟲。還有「鼇」字,也是傳說中的大龜,今通作「鰲」,也可兩從。

中野美代子指出:「在《西遊記》成書的十六世紀,水族博物學尚不健全,大多將龜與鱷魚混同在一起,歸為龍的同類。東西南北的海中龍王分別稱為敖廣、敖閏、敖欽、敖順,其中均採用『敖』字,這也源於『鰲』字。」但確切地說,這不是因為「水族博物學尚不健全」,而是中國文化的思維一貫注重看到事物之間的聯繫相通之處,這才傾向於將之歸為同類,而我們現代思維則從實有存在的事物視角出發,總覺得這種思維顯得含混、枝蔓乃至錯誤。

人類學家瑪麗·道格拉斯在其名著《潔淨與危險》中發現,《聖經·利未記》中對世間動物的分類很難用現代思維理解,她最終發現,這是因為在《聖經》時代的人們眼裡,「聖潔」意味著從混沌中創造出秩序,將事物「分別出來」:「聖潔是以完整性為標準來檢驗的。聖潔要求每個人都要符合他所歸屬的階級或階層;聖潔要求不同種類、層次的事物不能混淆。……聖潔就意味著完整的,獨一的;聖潔是統一的、內外一致的,無論個體還是整個類別都是完美的。」這樣的一個認知框架要求清晰的邊界:「總的說來,判斷某種動物是否潔淨的原則,就是看它是否與其所屬種類(的基本特徵)保持一致。這些鳥類之所以是不潔淨的,是因為它們在其種類中是不完美的成員,抑或是因為它們的種類本身混淆了世界的基本架構。」不同的動物應該各從其類,在《創世記》中展現的海陸空三界中照適當的方式活動,「任何生物,只要它不『配備』適於其所在層位的正確運動方式,就是違背聖潔的。人們如若接觸了它們,就沒有資格進入聖殿。因此水中之魚,凡無鱗無鰭的就是不潔淨的。」據此,在陸地上爬行、蠕動的動物是不潔的,「因為它破壞了世界的基本分類。湧往群集的生物既不是魚,也不是動物,也不是禽;鰻魚和蠕蟲雖然不是魚,卻可以生活在水中;兩棲動物不是走獸,卻棲身於乾燥之地;有些昆蟲不是鳥,卻能夠飛行。它們沒有秩序可言。」

之所以要長篇徵引,是因為這對我們認識中國神話思維中的「龍」極具啟發。比照可知,中國人的觀念恰好反其道而行之,龍難以歸類、邊界模糊的特性非但沒有被視為不潔和邪惡,反倒被看作是神聖。在《聖經》中偏向於「從混沌中創造秩序」,是「從全部的材料中作出有限的選擇」,而將混雜看作無序,但正如瑪麗·道格拉斯也承認的,在原始無分化的宇宙中,「無序的含義就是無限,在其中沒有實現過任何模式,但是它形成模式的潛力也是無限的」。在印歐系的瑣羅亞斯德教中,偏重的是光明與黑暗的宇宙二元因素彼此不斷鬥爭,但中國卻講究陰陽合一,是一個不分化的宇宙模式,這也意味著中國文明有一種特別保守的傾向。

比較神話學研究發現,人類不同文明中的大母神,如兩河的伊南娜、古埃及的伊西斯、古希臘的得墨忒耳、弗裡吉亞的賽比利、阿茲特克人的克特利丘、印度神話的雪山神女,「常是在外貌、性格和神職上兼有雙重性的:她們往往集美麗與醜陋,仁愛與專橫,光明與黑暗,理智與任性等於一身,是生命與死亡的主宰,創造與毀滅的源頭」。在印度,每一位神都既有「溫和相」,也有「畏怖相」,大神溼婆周期性地創造和毀滅整個宇宙。中國神話中的西王母也是如此,小南一郎在《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中指出:「西王母本是東西、日月、男女等宇宙的二元要素具備於一身,統合併支配它們的。原西王母由於兩性共具而表明了它的全能性質,但是在時代環境的變化之中,原西王母的絕對的機能被限制了,由兩性共具而變為只有一方即西方、月亮、女性等陰的要素由它來代表。」這樣,在漢代才出現了與「西王母」對應的「東王公」,他徵引神話學家伊利亞德的觀點認為:「成對的神常常是原來賦予這些神以特徵的原始的兩性共具者(androgyny)的後代變形,是一種不完全的公式化。」

兩性共具是一種異常狀態,但正如人類學家埃德蒙·利奇所指出的,「異常(anomaly)是神聖的一個突出特點」。這可能讓人感到恐怖,也可能受人推崇。在納瓦鶴印第安人中,雌雄兩性人也被視為不正常,「但它激起的不是可怕和噁心,它激起的是神奇和驚懼的情感。陰陽兩性人被認為是得到了神的祝福者,而且,他們可以把這種祝福轉施與人。」克利福德·吉爾茲據此認為:「雌雄兩性人也許是上帝造成的,但所有其他的結論卻是由人設定的。」因此,西方思想注重實存、秩序,邊界清晰,排斥厭惡模糊、混雜,但中國思想卻認為混沌才蘊含著深不可測的力量。

被歸為與「龍」相似或相通的那些生物,除了魚之外,另如鱷、蛇、龜、蛙等均冬眠,在古人看來有如周期性地復活,且幾乎無不是兩棲的(豬雖為獸,卻喜水),具有水陸二重性,能從水中取土。穿山甲在今天看來是爬行類,但古人稱為「鯪鯉」,造字從魚,《本草綱目》歸入龍類,因為陶弘景稱它「形似鼉而短小,又似鯉而有四足,黑色,能陸能水」,它被看作是兩棲有腳的魚。而龍更為強大,在獲得飛翔能力之後,甚至能遨遊水陸空三界——這是任何神聖生物都無法比擬的,鳳只能在陸空兩界,龜等則只在水陸兩界。這是魚崇拜的升級版,因為魚只能在具有巫術力量的原始水體中,但在進入農業文明之後,土與水開始具有同樣的重要性,此時龍就比魚更為重要了。試想,龍既是魚,也是蟲,又是蛇,既能水生,也能上陸,在水中穴居,出沒無常,不受任何邊界限制,甚至「自為牝牡」(雌雄同體),集各種特質於一身,統合支配宇宙中相反相成的各種元素,誠可謂「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既然這種神性是整全的、未分化的,勢必也就是豐富的,因為所有的「多」都是從這個「一」中間生成的。《太平廣記》卷四六四「鼉魚」條引《感應經》:「其一孕,生卵數百於陸地,及其成形,則有蛇、有龜、有鱉、有魚、有鼉、有為蛟者,凡十數類。及其被人捕取宰殺之,其靈能為雷電風雨,比殆神物龍類。」常被視為古代科學家的沈括,在《夢溪筆談》同樣記載少時在閩中見到鱷魚,「大體其形如龜……生卵甚多,或為魚,或為鼉、黿,其為鱷者不過一二。」這種看來完全違背現代生物學原理的觀念,只有在這樣的巫術思維中才能得到理解。耐人尋味的是,雖然中西思想均強調神聖事物的整體性(wholeness)和整全性(completeness),但卻迥然相反:西方是排他的,聖潔的整全性意味著杜絕任何汙染,然而在中國人的理解中,整全性卻是包舉一切。

由於同時兼有雙重屬性,交通天地,集善惡、陰陽於一身,這自然會讓人感覺捉摸不透、神秘莫測。《風下之鄉》中提到北婆羅洲土著對鱷魚的崇拜與此相似:「在京那巴當岸河上,鱷魚被看作是對人的威脅,因此是『壞』的,殺死鱷魚並不犯忌;而在加拉巴幹河流域的人們眼裡,鱷魚是『好』的,任何人去驚擾鱷魚都是犯忌的行為,因為有了這種人和鱷魚之間互不相侵的約定,一旦人破壞這個約定去騷擾鱷魚,鱷魚就會報復性地『變壞』。如果我們是在加拉巴幹河,是絕對不會去殺死這條鱷魚的,這種行為會立即結束人和鱷之間的友善關係。然而有一點,無論在什麼河上,我們都不能說『鱷魚』這個詞,本地人相信,提及它的名字會吸引它的注意,並誘發它的殘暴,因而『鱷魚』始終被『爺爺』所指代。」希羅多德在《歷史》將鱷魚稱作是「水陸兩棲的四足獸」,「有一些埃及人把鱷魚看成是聖獸,但另一些埃及人則把它看成是敵人」,這正是因其善惡兩重性。

中國的龍也是如此:它既表吉祥,又有惡龍,但這種善惡其實都是後世人為區分的結果,其最初的面貌極可能既善又惡、非善非惡,神秘莫測。只有單獨的「陰」或「陽」才是清晰的,彼此交錯則勢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呈現出光怪陸離、繁複混沌的面貌。兼具兩種特性被認為是陰陽調和之後更強大的特質,高誘注《淮南子·說山篇》:「玉,陽中之陰也,故能潤澤草木;珠,陰中之陽也,有光明,故岸不枯。」不僅如此,神性中的二重性還能互通,甚至相互轉化。中野美代子在對《西遊記》的研究中指出,猴子被稱為「弼馬溫」(避馬瘟),是因它具有兩義性,「既是害群之徒,又是馬的保護者」。

中國先民認為,宇宙的力量不斷在流動、變易,故佔卜之書稱為「易經」,八卦之象則稱為「爻」,《說文解字》解釋:「爻,交也。象易六爻,頭交也。」「乂」是古文「五」,表示錯雜或「天地交午」,這被認為是宇宙的最終奧秘。龔鵬程《中國文學批評史論》開宗明義指出,漢字「文」的本義乃指「陰陽交感、異類相交」,而「章」也指異類交錯間雜。

由此我們也能理解,蛟龍之「蛟」,並不像《述異記》所解釋的,是因「其眉交生,故謂之蛟」,而是因為古人相信它是陰陽交感這一宇宙終極力量的神顯。這一神秘力量能夠以不同形象顯示自我:在鱗蟲為「蛟」,在魚為「鮫」(日本至今稱鯊魚為「鮫」,音讀為こう,kō),《中庸》提到「黿鼉鮫龍」,本又作「蛟」,說明在「蟲魚不分」的古人心中,這兩者相通。在獸則為「狡」,《山海經》中這也是一種神獸,「有獸焉,其狀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這表明其交錯的皮毛紋理是神性的體現。在馬也有「駮」,古通「駁」,傳說中是一種似馬而能吃虎豹的猛獸,後世多以為僅是指其皮毛顏色不純(所謂「斑駁」、「駁雜」仍保留此意),但如果明了這些命名的本意,則可知秦瓊那匹駿馬「忽雷駁」,何止僅指其為雜色而已?那是隱喻其為神獸。

龍、鳳、麒麟、玄武這類複合形象的神獸,由於其神性本身就是二重乃至多重的,兼備多種神能,因而形象勢必不可能單一對應某種現實中的生物。現在廣為流行的十二星座中的摩羯座(Capricorn),在古希臘原為一種半羊半魚的神獸,也即身兼水土二重性,但東傳後,印度本土沒有這類怪物,只能改用印度神話中的Makara來替代,漢語的「摩羯」即因印度「中介」後的音譯而來。摩羯在梵文中常被視為海龍(sea dragon)或水怪(water-monster),現在通常認為源出印地語中對鱷魚的稱呼magar,但也有學者認為其原型是儒艮、海豚,甚至是水牛或犀牛。在漢譯佛經中,它一般被稱為「摩伽羅」,被理解為是大魚、鯨魚、巨鰲。有趣的是,它的另一個名稱Kumbhīra/Kubera(似是Capricorn前半的音譯),在漢譯佛經中作金毗羅、宮毗羅或俱毗羅,常被視為對應於中國的蛟龍,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卷四三「蛟龍」條下註明:「梵書名宮毗羅。」甚至有人主張,作為孫悟空原型之一的水神無支祁,其實就是梵文Makara的吳語音譯。

和龍一樣,摩羯形象在演變中,也添加了各種不同動物的形態,雖然其某些形象還能分辨出鱷魚的樣子,但又常有著魚尾,而最特殊的,是其上顎變成了象鼻,因為象在印度文化中是陸地之王,以此可賦予摩羯在水陸兩界的神力。這類神獸在形成之後,當文明再向前演進時,就會被人形的神所取代,在西方文化中,原先被崇拜的神獸往往在被妖魔化後遭到鎮壓,蛇神變為蛇妖,重心轉向英雄主義。在印度,它們成為新的人形神的坐騎,其神力也就轉移到座主的神靈身上。如摩羯原應為水神,後來卻成了恆河女神的坐騎。

在中國,神獸的結局最為和緩而特殊:既沒有被妖魔化,也未被鎮壓,馴服它們的卻也不是神靈,而是祭政合一的帝王。像御龍氏(劉累豢龍)、「蕭史乘龍」(「乘龍快婿」的典故出處)這樣的記載和傳說或許表明,在先秦時代的觀念中,乘龍、使鳳很可能原本並非帝王的專利,而是掌握巫術者均可為之。在後世的道教思想中,得道者仍可藉助龍、虎、鹿三蹻的腳力,上天入地,穿山下水,並同鬼神相交往,或許便是這一觀念的殘餘。由此來看,自古以龍為帝王座駕,雖然被普遍視為王權的象徵,但這背後其實是神權,御龍者即獲得了龍統合支配宇宙的神力。只是在「絕地天通」之後,帝王逐漸以壟斷的神權來鞏固自己的王權,又進而以王權確保自己神權的排他性,最終使「真龍天子」成為這一神秘力量的唯一合法支配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維舟:中國人崇拜的龍就是鱷魚嗎?
    龍一向是中國的象徵,「中國龍」的說法深入人心,可謂家喻戶曉。可「龍」究竟是一種什麼生物,在自然界中卻又找不到對應物,這可算是讓「龍的傳人」最感困惑而尷尬的事情之一。關於龍的原型,歷來爭論不休,迄今沒有定論。近代以來對此影響最大的是「古史辨」派,認為「龍」是由多種動物形象疊加而成的圖騰符號。
  • 破譯24節氣,小雪、北鬥星與玉豬龍崇拜
    24節氣小雪對應《易經》乾為天卦,物象為龍,對應12地支亥,物象為豬。乾卦是《周易》第一卦,而豬是12地支的最後一支,一頭一尾。這樣北鬥星、龍和豬三種天上地下的天象和物種就發生了強關係,紅山文化玉豬龍很可能有這種自然崇拜的因素。
  • 破譯24節氣:小雪、北鬥星與玉豬龍崇拜
    24節氣小雪對應《易經》乾為天卦,物象為龍,對應12地支亥,物象為豬。 乾卦是《周易》第一卦,而豬是12地支的最後一支,一頭一尾。 這樣北鬥星、龍和豬三種天上地下的天象和物種就發生了強關係,紅山文化玉豬龍很可能有這種自然崇拜的因素。
  • 白素貞到底是什麼品種的白蛇?中國人為什麼對蛇有崇拜情節
    中國人對蛇是有一種崇拜心理的。這不可否認,漢高祖劉邦就是斬白蛇起義的,白蛇在那個時代是被視為龍的低階版。白蛇又被神化,所以四捨五入,劉邦就相當於殺了皇帝的化身。哦,對,劉邦還給自己安了一個赤帝的名頭,也就是紅色的蛇,這也是比較少的品種。
  • 青龍縣的龍文化究竟是什麼?
    因為滿族人的發祥地亦是「龍」文化的起源地,滿族人把「龍」作為圖騰,對「龍」崇拜有加,隨著滿族鑲白、正藍、鑲黃、正白、鑲藍等八旗的「雲龍」旗幟的獵獵出關,把滿族龍文化也帶到了青龍河流域。在青龍河流域,帶有「龍」字的地名也非常有趣,如龍頭、龍尾、大龍腰、龍爪溝,幾乎龍的全身都有了;龍山、龍潭、臥龍池等全是龍的足跡;龍王廟等則告訴人們,「龍」在滿族之鄉盡享著人間香火和頂禮膜拜。青龍的滿族人仍然保留著二月二龍抬頭等相關習俗。
  • 華夏老祖宗「粉」啥:八千年前崇拜龍,黃帝時是熊圖騰
    「圖騰」究竟是個啥東西?我們祖先的「圖騰」又是什麼呢?那些藏在博物館中的遠古文物上奇形怪狀的圖案和「圖騰」有沒有關係呢?圖騰其實是個舶來品所謂「圖騰」,其實是個舶來品,據民國學者岑家梧先生研究,它是北美奧日貝人的土語Totem一詞的音譯,意為「他的血族」,「種族」,「家庭」。
  • 從生命崇拜,到中秋賞月,中國人與月亮到底有什麼淵源?
    所以他們逐漸地產生了對月亮的敬畏心理,並且有了崇拜的行為。雖然從科學上解釋不了月亮為什麼會發生這些變化,但是我們的先民卻選擇用一種美麗的方式,通過神話故事來寄託他們對月亮的那種神秘感的探索願望。《靈憲》中這樣記載:「嫦娥,羿妻也。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一將往,枚筮於有黃。有黃佔之日:吉。
  • 為什麼說中國人是「龍的傳人」?
    中國東北和西北地區的龍的形象在六千年前進入了中原,這就是濮陽發現的所謂的擺石塑龍,其實這已經是北方廣大地區共享的龍文化了。 而此前在中國的東南地區,主要存在的還是以鳥為主要崇拜對象的文化群體。如河姆渡的雙鳳朝陽為代表符號的文化群落,是鳳文化的早期代表。早期中華文明北方以龍文化主導,南方以鳳文化為主導,這是學界的基本共識。鳳文化北上西進交流,龍文化南下東進輻射,是中華文明發展的大勢。
  • 龍的原型是什麼?龍是什麼/龍是什麼生物?中國文化中龍文化是什麼
    大家對於龍的印象是什麼樣子呢?是壁畫、雕塑、還是圖騰?龍一開始就是這種形象嗎?作為一種不存在的生物。中國龍的原型到底是什麼?在祭祀活動中,常常都能看到豬的影子,於是,豬就成了原始崇拜的對象,成為了天神龍的原型。而在西北仰韶文化的初期階段,仰韶文化地處黃河中上遊。早期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以北方旱作農業為主,同時還兼營採集和捕魚。
  • 家族血緣、祖先崇拜為什麼成為解密中國人文化個性的關鍵
    什麼是中國文化獨有的個性呢?家族血緣與祖先崇拜,血緣是維繫家族的紐帶,祖先是引導家族成員的信仰。家族血緣考古學家在挖掘古代村落時候,時常發現這些村落的布局很有意思,經常是圍繞類似一個同心圓軸向散開,於是考古學家基於部落分布,就能推測村落是幾支有共同祖先的大家庭組成。
  • "英語崇拜"已成為中國人精神和物質負擔
    語言的背後是文化,而文化的背後是實力,中國雖然經濟快速發展,但軟實力不夠,語言文化的發展落後於經濟的發展,對英語的崇拜
  • 龍真的只是傳說?專家在貴州發現史前「真龍」,龍的存在鐵證如山
    中國人自古以來被稱為龍的傳人,在中國古代人們把龍象徵為祥瑞,它是行雲布雨的主宰。
  • 龍真的只是傳說?專家在貴州發現史前「真龍」,龍的存在鐵證如
    中國人自古以來被稱為龍的傳人,在中國古代人們把龍象徵為祥瑞,它是行雲布雨的主宰。
  • 印第安人也崇拜龍?秘魯考古驚現 印加帝國千年前的神秘圖騰
    如果問大家,恐龍是什麼時候滅絕的,那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在距今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地球發生了生物大滅絕事件,許多巨型生物包括恐龍都在那一個時間滅絕了。 於是博士僱傭了一個挖掘團隊,前往發現這一塊石頭的秘魯考古現場,想要挖掘看看還會發現什麼秘密。
  • 古人為什麼喜歡寶劍,從劍、龍、蛇的陽性崇拜到權力地位的象徵
    龍的原型是蛇,龍的圖騰來源於對蛇的生命活力的崇拜。另一方面,龍又是陽性生物的象徵,是雄性陽剛之氣的體現。因此,「蛇—龍—劍」是遠祖對雄性生命力的信仰和崇拜,體現著一種強悍雄武的民族特質。純銅鏨刻龍形劍在古代的典籍文獻記載中,常有寶劍「變形升飛」之類傳說。而且,飛升之後總會化成龍、蛇的形象。
  • 十二生肖中的「龍」究竟是什麼動物?
    十二生肖中的動物,大多是我們日常可見的動物,唯獨龍,對於現代人來說,陌生又神秘,似有若無。那麼龍究竟是什麼動物呢?當年有一個高郵龍吸水的新聞,差不多十年前了。那次高郵地區發生龍戲水,上了新聞,我和我媽正好在看東方衛視的時候看到了,畫質比較清晰,龍在雲層中盤旋而去,下面的村民都在喊「龍!龍!」,畫外音是專家的自然現象解說。 之後上網查,發現好多人都看到了這個新聞,都在那裡討論。還有人上傳了新聞視頻,但是那時候網絡視頻畫質都很糊,有些沒看過電視臺直播的人覺得視頻裡的有點像鳥。不過下面有個人評論說,自己從小在長江邊長大,龍經常見。
  • 維舟:桑樹是神樹,蠶是神蟲,絲綢由此而來
    中國是發明絲綢的國度,西歐諸語言對「絲綢」的稱呼(如英語silk,古法語seie,德語Seide,中古拉丁語seta)基本可確信都源自經由絲綢之路上的草原民族輾轉借入的漢語詞「絲」,中國人也因此被古羅馬人稱為「絲國人」(Seres)。
  • 龍並不存在,可我們為何被稱為「龍的傳人」,原因讓人自豪!
    我們中國人喜歡用「龍的傳人」來稱呼自己。人們崇拜龍,熱愛龍,以至於在幾千年的歷史上,「龍」這個字後來就成了皇帝們的專屬,如他們自稱為真龍天子,身穿的是龍袍,坐的是龍椅,就連走路姿勢都叫做龍行虎步。然而,現代科學證明,世界上並不存在龍這種動物,甚至連一塊化石都找不到,那麼為何中國人又被稱為「龍的傳人」呢?這要從上古時期的一個神話傳說說起。相傳在夏朝之前的時代,天下曾經洪水肆虐。這時有一個名字叫鯀的神仙,被派到凡間幫助人們治水。當時洪水滔天,許多人都流離失所、無家可歸,飽受水災之苦,鯀對他們十分同情。
  • 中國頻頻發現龍的蹤跡,龍真的存在嗎?難道不僅是中國人的圖騰?
    龍,在中國的影響頗為深遠。在中華大地之上,幾乎隨處可見龍的影響。不管是從生肖文化來看,還是從「血脈起源」來看,中國人永遠都是龍的傳人。一直以來,這種所謂的「龍」,是被譽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圖騰象徵,並沒有所謂的實質性證據。那麼,龍這種生物,究竟是真實存在呢?
  • 二月二龍抬頭,指的究竟是什麼「龍」?
    一時間,關於二月二與龍的聯繫多了起來。人們起早把水缸接滿水,並沿途撒石灰引龍回家,閨閣之中也不許穿針引線,以免誤傷了龍眼睛。直到現在,人們依舊延用此俗。天津漢沽一帶,二月二當天,家家戶戶爭相起早,一路上敲鑼打鼓,從村外的小河引龍回來,邊走邊高呼。當地人稱,小龍犯懶也會打瞌睡,邊走邊喊是要為幫小龍趕走瞌睡蟲,保證接回家的是條勤快的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