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老祖宗「粉」啥:八千年前崇拜龍,黃帝時是熊圖騰

2021-01-20 中國網文化

仰韶文化的蚌殼堆擺龍

河姆渡文化的雙鳥朝陽象牙蝶雕刻

芒碭山漢畫像石上的「百熊率舞」圖(局部)

金沙文化的「太陽神鳥」金飾

紅山文化的三星他拉玉龍

285.3萬美元成交的漢代青銅鎏金小熊

◎雍宛涼

一部《狼圖騰》,讓「圖騰」一詞著實火了起來。從當年的小說到如今的電影,雖然不斷有學者站出來批判《狼圖騰》的敘述缺乏學術支持,但絲毫不影響眾多讀者和觀眾被「圖騰」——這一神秘又新奇的文化元素點燃興趣。「圖騰」究竟是個啥東西?我們祖先的「圖騰」又是什麼呢?那些藏在博物館中的遠古文物上奇形怪狀的圖案和「圖騰」有沒有關係呢?

圖騰

其實是個舶來品

所謂「圖騰」,其實是個舶來品,據民國學者岑家梧先生研究,它是北美奧日貝人的土語Totem一詞的音譯,意為「他的血族」,「種族」,「家庭」。1903年,清代大學問家嚴復在翻譯英國學者甄克思的《社會通詮》時最早將之譯為「圖騰」。

最初,圖騰對於原始人只是血緣親屬的標誌,他們把自己打扮成圖騰的模樣,並將其確定為族群的標誌。比如以鹿為圖騰的部落,他們的成員也許會戴上鹿角的裝飾品,而在野外看見戴有這種裝飾品的人,就知道是「自己人」了。慢慢地,在這種觀念影響下,原始人開始以為群體成員都是由圖騰繁衍而來,從而將圖騰認作自己的祖先,並視為保護神,在日常生活中也開始不斷有行為體現出對祖先和保護神的崇拜。比如之前提到的鹿圖騰部落,他們就會在捕獵中不再獵殺鹿,即使迫不得已吃鹿肉也會舉行隆重的巫術儀式以求得祖先原諒,並在日常所用的器物上標示鹿的形象,除了宣揚自己的身份外,也希冀祖先的庇佑,甚至還以「鹿」作為自己部落的名稱,進入氏族社會後,他們的姓氏也會和鹿密切相關。這些行為,都是原始人出於對圖騰的信仰、崇拜而創造的各種文化現象,被西方文化學者概括為Totemism,也就是圖騰主義,亦可稱「圖騰文化」。

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多年前曾指出,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在廣闊大地上如滿天星鬥般同時出現了多處文明的火花,他們各自獨立發展,很多都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因此,遙遠的史前社會,在中華大地這塊幅員遼闊的土地上,圖騰文化亦多種多樣。

且不說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僅就華夏族而言,目前見於記載和考古發現的圖騰,就五彩紛呈,足以令我們眼花繚亂了。這些圖騰,不僅有動物、植物,還有非生物的,比如太陽、月亮、水、火、雷、霜等自然事物和現象,甚至有竹籃、飯籮這些看起來稀鬆平常的物件兒。當然,我們最為熟知和使用較為普遍的還是動物圖騰。這些殊方異類、千奇百怪的動物,若全部從文物中走下來站到我們面前,那規模可堪比一個巨型動物園了。

龍的產生 遠遠早於黃帝時代

首先,必須隆重介紹的就是這個「動物園」的鎮園之寶——龍。龍是中國文化中最神聖的動物神。如今發現最早的具有傳統龍特徵的形象是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的興隆窪文化石塊堆塑龍。這條龍用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玄武巖自然石塊堆擺而成,全長19.7米,整體造型昂首、張口、屈身、弓背,尾部若隱若現。堆石兩端還有墓葬和祭祀坑遺址,顯然這條龍和喪葬、祭祀有關。這一考古發現證明,早在八千年前,我們的先民就已經開始崇拜並信仰龍了。

比這條龍略晚一點,在距今六千年的河南濮陽西水坡的仰韶文化遺址中也發現了三條龍。它們同樣是堆擺而成,只不過材料高級了點,用蚌殼。這三條龍,一條位於墓葬中人骨架旁邊,其形態昂首、曲頸、弓身、長尾,前爪扒,後爪蹬,似乎就要駕雲騰飛。另兩條也離墓葬不遠,都已經非常接近我們所熟知的明清時期的龍形象,其中一條龍上還騎有一人,姿態栩栩如生。這三條龍都和虎等其他動物構成一個完整的圖案,發現於墓葬周圍,應該和原始人守護亡者神靈的思想有關。

再晚一些,還有內蒙古赤峰市牛梁河遺址中出土的大量紅山文化龍形玉器。這些玉龍,從外形上看,有的身體呈「C」形,卷尾,頸部和背部有迎風飄動的鬣毛,似乎預示它們已經積蓄了能量,正準備一飛沖天;也有的呈玦形(有缺口的圓),身體捲曲成圓形,首尾接近相連,頭部肥首大耳,嘴扁平,學界大多認為類似豬的形狀,故稱「豬龍」。此後,還有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龍出現在不同時期的文物中,如商周青銅器中的蟠龍紋、敦煌壁畫中的乘龍仙人、宋明瓷器中的龍形象等,直到今天,中國還被稱為「龍的故鄉」,中華民族也自稱「龍的傳人」。

眾所周知,龍並非自然界中真實存在的動物,那龍圖騰又是怎樣形成的呢?一種說法認為,龍圖騰的確立源自黃帝的釜山合符。《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在打敗炎帝和蚩尤後,巡閱四方,「合符釜山」。這標誌黃帝作為第一位華夏族的首領,聯合了當時的各個部落,奠定了社稷江山一統的基礎。這次「合符」,不僅統一了各部軍令的符信,確立了政治上的結盟,還從原來各部落的圖騰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組合起來,創造了新的動物形象——龍。從此,中原大地上各個部族有了共同的龍圖騰,統一中華文明的歷史就此開啟,因而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這個故事雖然完美解釋了非自然界原始存在的龍怎樣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祖先,聽起來也令人心潮澎湃、盪氣迴腸,但史前文化遺址中龍形象的發現,使它不攻自破。

龍的產生,遠遠早於距今四千多年的黃帝時代。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龍圖騰是由其他動物圖騰演變而來的。早期比較具有廣泛代表意義的是「蛇演變說」,比如聞一多先生就說「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龍的基調還是蛇」,他還認為在後世石刻和絹畫中常見的伏羲、女媧人首蛇身形象,可能就是龍圖騰的最初雛形。在原始先民的眼中,中華民族的祖先伏羲、女媧都是蛇的形象,我們原本是「蛇的後代」,當蛇演變為龍後,我們自然也變成了「龍的傳人」。後來,隨著紅山文化玉豬龍的出土,人們又陸陸續續發現在當地早期文明中有豬崇拜的影子,也有學者據此持「豬演變說」,不過可能大多數人無法把憨態可掬的豬和威風凜凜的龍聯繫起來,這種說法流傳並不廣。

鳥圖騰與太陽崇拜 促生了鳳凰

目前,在中國發現的最早擁有鳥圖騰的文明恐怕要數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文明了。在浙江餘姚的河姆渡和田螺山文化遺址中,考古學家們發現了眾多鳥形象的文物,比如雙鳥朝陽象牙雕刻,兩側刻有昂首相望的兩隻鳥頭紋飾,形象逼真;還有鳥形象牙圓雕,頂部刻畫了一隻嘴略微彎曲的展翅欲飛的鷹,羽毛一根根都清晰可見。其中,數量最多的要數「蝶形器」了,最初出土時認為是蝴蝶造型而命名,現今大多數學者都主張其實是鳥的形狀。這些蝶形器或背身隆起,雙翼張開,呈飛翔狀,或昂首站立、羽翼下垂,顯棲落態,它們一個個栩栩如生,仿佛讓我們看到了七千年前天空中舞動的小精靈。

除開這些文物,我們祖先中還流傳著眾多與鳥有關的傳說。目前有確切證據可證實的中國最早王朝的建立者——商的祖先,據說就是玄鳥的後代。《詩經·商頌》的《玄鳥》篇記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這是個什麼故事呢?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中給我們詳細做了解釋。他說,帝嚳的次妃簡狄,一天在和朋友到郊外沐浴時,看見一隻黑色的鳥丟下一枚蛋,好奇吞了下去,便感應受孕,生下一個男孩,這就是商的祖先契。這一傳說反映了商將玄鳥(意為黑色的鳥)視作自己的祖先。如此,商的圖騰應該就是鳥了吧。沒錯!有學者曾考證甲骨文中的「亥」字,發現被尊為商族高祖的王亥之「亥」,上端所從,像一隻鳥,還有學者研究了晚商銅器銘文中的「 」字,認為是「玄鳥婦」三字合文,這些都說明了商確實是信仰鳥圖騰的。這樣吞鳥卵感孕而生的故事,在許多族群中都有流傳,後來統一中國創建偉大帝業的秦,也有類似的起源傳說,可見當時鳥圖騰信仰並非特例。

有趣的是,鳥圖騰似乎多和太陽崇拜相聯繫。且不說廣為人知的三足烏,原本就是「日中陽鳥」,如今出土文物中的許多鳥圖騰,也與太陽刻畫在一起。中國文化遺產標誌所採用的四川金沙「太陽神鳥」金飾就是四隻神鳥圍繞太陽旋轉飛翔的造型,充滿動感。這種對太陽和鳥的雙重崇拜,也促生了中國文化另一重要形象——鳳凰的誕生。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鳳凰崇拜族群是楚人,大量楚國文物上都有精美的鳥形雕飾或圖案。《白虎通·五行》記載:楚人的祖先祝融,是代表太陽的炎帝麾下掌管火的神靈,「其精為鳥,離(太陽)為鸞」。由是可知,在楚人眼中,鳳凰與太陽是他們祖先的化身,而對這二者的崇拜都來源於鳥圖騰信仰。

熊是根正苗紅的華夏族圖騰

幾日前,紐約佳士得公司以285.3萬美元的成交價成功拍賣一件漢代青銅鎏金小熊,人們在驚嘆古董收藏家出手闊綽之餘,也將視線聚焦到了圖騰動物園中又一位重量級明星——熊的身上。

熊作為華夏族的圖騰,可謂「根正苗紅」,因為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公認的祖先——黃帝所在部落的姓氏,還是傳說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的信仰。史載「黃帝有熊氏」,「本是有熊國君之子」。早就有學者提出,上古部落的姓氏往往淵源於圖騰名稱,若果真如此,黃帝所在的有熊氏,自然也與熊圖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了。如今,在黃帝故裡河南省新鄭市,還有一個村莊叫「能(nài)莊」村,據說原名為「熊莊」,因村民嫌不好聽才改的。這會不會是黃帝氏族的熊圖騰留存於今天的痕跡呢?至於夏,據《史記·夏本紀》,原本就是黃帝有熊氏的後裔,且文獻中多有鯀、禹死後化熊的記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簡《容成氏》篇講禹聽政三年後「始為之號旗」,製作了東、西、南、北、中五方之旗,其中將熊作為最重要的「中正之旗」的標誌;還有目前被認為是夏文化遺存的二里頭遺址出土銅牌上的饕餮紋,也有學者認為就是熊……這些都暗示了熊在夏文化中與眾不同的地位。

但這也許還不是熊圖騰的最早起源。在比黃帝早一千多年的紅山文化的祭祀儀式裡,就已經出現了熊的蹤影。牛梁河遺址的女神廟中,考古人員曾發現真熊的下頜骨和泥塑的熊頭、熊爪。此外,在附近的其他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出土過人工塑造的熊像殘件,並且這些熊的形象都是和女神形象相對應。透過這些歷史的碎片,我們似乎穿越千年時光,看到遠古的某個黑夜,先民們圍繞在神聖的女神像周圍,虔誠地舉行著祭祀儀式,火光中熊圖騰若隱若現。

歷史文物中也多有熊的形象,除像天價小熊一樣的熊造型實體物品外,還常有平面形態的熊,出現在墓葬中的畫像磚、石上。它們或興高採烈,翩翩起舞,表現出一幅其樂融融的祥和景象;或怒目圓睜,形象威猛,守衛著墓室和墓主靈魂的安寧。

為什麼看似傻乎乎的熊,會成為我們祖先膜拜的圖騰呢?有學者說是因為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男性,象徵著勇氣和力量;也有學者認為熊的季節性活動規則,尤其是冬眠的習性,給原始人造成一種死而復活的印象,因此熊被視作大自然力量重生的體現受到崇拜。且不論誰是誰非,總之,熊在代表我們祖先精神信仰的圖騰動物園中絕對是舉重若輕的角色,以後可不敢再說「笨熊」、「蠢熊」了哦。

「和而不同」是中華文化一個重要特徵,在她源遠流長的歷史中,各式各樣的圖騰,紛紛出現在我們祖先創造的精神文明璀璨畫卷中。其實,我們的圖騰動物園還有很多成員,比如百獸之王的虎、「四瑞」之一的龜、今年的吉祥物羊等等。它們化身為晶瑩圓潤的玉、樸素簡約的陶、新奇詭異的神話故事和隆重神秘的祭祀儀式,共同帶領華夏先民從刀耕火種走向文明社會;隨後,又在莊重肅穆的青銅器、活潑浪漫的漢畫像、猙獰凌厲的魏晉鎮墓獸、絢爛綺麗的隋唐壁畫以及清新細膩的宋明瓷器中,繼續扮演民族心靈慰藉的角色,持續不斷地承載著歷代中華兒女的精神寄託。來源:北京青年報

相關焦點

  • 龍並不存在,可我們為何被稱為「龍的傳人」,原因讓人自豪!
    我們中國人喜歡用「龍的傳人」來稱呼自己。人們崇拜龍,熱愛龍,以至於在幾千年的歷史上,「龍」這個字後來就成了皇帝們的專屬,如他們自稱為真龍天子,身穿的是龍袍,坐的是龍椅,就連走路姿勢都叫做龍行虎步。然而,現代科學證明,世界上並不存在龍這種動物,甚至連一塊化石都找不到,那麼為何中國人又被稱為「龍的傳人」呢?這要從上古時期的一個神話傳說說起。相傳在夏朝之前的時代,天下曾經洪水肆虐。這時有一個名字叫鯀的神仙,被派到凡間幫助人們治水。當時洪水滔天,許多人都流離失所、無家可歸,飽受水災之苦,鯀對他們十分同情。
  • 龍是黃帝的圖騰?《山海經》和考古學證實,龍是2億年前的生物
    許多人認為,龍是神話傳說中的動物,也是黃帝創造出來的圖騰。但幾千年來,民間目擊龍的傳奇故事層出不窮,歷朝歷代的古籍中也有大量龍的記載。另外,《山海經》和一項考古發現證實,龍在2億年前真的存在過。下面,讓我們從《夢溪筆談》、《史記》和《拾遺記》等古籍記載,了解中國古代龍的故事。
  • 《山海經》三大上古神獸,一隻源自天文現象,一隻是黃帝護衛
    山海經異獸第一隻上古神獸是三足烏。在上古神話中,太陽是一種神獸「三足烏」。每個白天,羲和駕駛「六龍金車」送一隻三足烏值班,晚上居住在西方神樹若木上。後來,三足烏為禍人間,被戰神后羿射殺9隻,這是《山海經》裡最重要的神話故事。三足烏是太陽崇拜的象徵,距今5千年至2千年前,南方的川蜀和楚地,以及東夷地區最為流行。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神樹上,便棲息著三足烏。金沙遺址出土的黃金太陽輪上,也有4隻三足烏。在西漢馬王堆漢墓的帛畫上,也繡著三足烏和扶桑神樹的形象。
  • 龍是否真的存在?其實人人可見,黃帝的圖騰之一或揭開大秘密
    祥雲文化,源遠流長黃帝統一天下後,設定了新的官職,他設定了青雲氏、黃雲氏、縉雲氏、黑雲氏和白雲氏幾個官員。之所以他要以雲來命名,是因為曾經出現過祥雲的吉兆。傳說在黃帝戰蚩尤時,天上的雲出現花葩之象,黃帝因此發明了華蓋。《古今注》記載:華蓋,黃帝所作也。
  • 俗語:寧要麒麟子,不要化骨龍,啥意思?老祖宗說給為人父母的話
    龍在我國有著特別的意義,《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黃帝在打敗炎帝和蚩尤後,從各部落的圖騰上各取了一部分元素組合,便出現了新的動物形象:龍,因而如今我們都稱自己是「龍的傳人」。麒麟是我國的瑞獸,老話說「瑞獸出沒,必有祥瑞,」相傳孔子出生前和去世前都曾出現過麒麟,在《禮記·禮運第九》中有:「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麒麟在我國人民的心中也有著特別高的地位。
  • 湖南山洞發現「龍」,周圍村民不敢靠近,專家研究後:存在上億年
    據說在黃帝打敗蚩尤將中原統一前用的是熊圖騰,在打敗蚩尤以後,為了安慰歸順的一些部落不用原來的熊圖騰標誌,而改用了新圖騰龍的標誌,這個新標誌是由原來的熊圖騰和蛇圖騰的標誌組合成。其實,龍圖騰標誌是母族圖騰標誌和父族圖騰標誌的結合,而龍這一標誌的形成正好預示著中華民族的發展和每個民族融合的過程。
  • 為什麼說中國人是「龍的傳人」?
    朝陽讀者 楚正文 本刊約請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田兆元教授作答 距今五千年左右,形成了成熟的「龍的傳人」的文化符號 中華文明的龍文化起源可以上溯到八千年以前。比如東北遼寧的查海文化,那裡有距今八千年的擺石塑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龍文化形象。而在西北陝西北首嶺也有距今七千年的龍文化的前身。
  • 為何說軒轅黃帝可能來自蘇美文明,華夏和蘇美有著怎樣的聯繫?
    大禹治水的年代大概是在四千一百年前。而蘇美文明根據考古學對碳的同位素碳十四的一個檢測,然後推斷出蘇美文明大概是起源於六千五百年前,然後滅亡於四千年前。也就是說大禹治水的這個時間剛好是在蘇美文明還存在的這個時候。然後根據推測,皇帝如果存在的話,黃帝活動的那個年代大概是在四千六百年前左右。四千六百年前,剛好就是蘇美文明快要衰落的時候。
  • 華夏龍圖騰的起源
    中國人自古以「龍的傳人」自居。龍在華夏文明裡一直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真龍天子,龍顏大悅。龍即是君王,龍就是皇帝,打龍袍也就是打皇帝。但,其實大家也都知道,地球上根本就不曾有過「龍」這種生物。龍的形象純屬虛構。那麼,華夏龍圖騰的起源到底在哪裡呢?長話短說,一言蔽之:龍的形象起源於大象的鼻子。
  • 一個偉大文明的誕生——華夏文明的起源和發展
    後伏羲和女媧傳嗣炎帝,黃帝,進而繁衍了華夏民族(古時「胥」與「夏」通用)。據說,雷神乃人首龍身,所以神話傳說裡伏羲和女媧均為人首蛇身。這也是華夏族自稱龍的傳人的來源之一。所以「華夏」一詞,不但只指地理上的位置,更有深一層的文化含義。關於華夏文明的起源時間,西方學者根據他們的標準一直認為是公元前3000年的商文明(西方史學界對於文明的標準是:城市、文字、青銅、神廟和祭壇,)。中國學者雖然存有異議,但基於這套標準卻也沒法證明其錯誤,只能無奈接受。目前「商文明」的存在已是毫無異議的事實。
  • 龍是真實存在的?新發現:第三維度的人類很難見到第四維度的生物
    21世紀,中國考古就已經發現最早的人類起源不在非洲而在華夏,尤其是崑崙山脈,希特勒曾在二戰時期派遣科研隊員去過崑崙山,此次不詳述,會單獨開講《山海經》。《山海經》對龍的描述如是: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 龍是真實存在的?新發現:第三維度的人類很難見到第四維度的生物
    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一九九五年,考古學家於距今八千多年的查海遺址中找到一條長達將近二十米的紅石雕塑龍,隔年,又在距今八千多年的楊家窪遺址中找到兩條泥土塑造的龍。而在一九七一年,考古發現了一件距今七千多年的青玉龍,位於內蒙古。
  • 破譯24節氣,小雪、北鬥星與玉豬龍崇拜
    古人發現,在冬天黃昏時,北鬥七星的鬥柄正指向北方,所以稱「鬥柄北指,天下皆冬」。24節氣小雪對應《易經》乾為天卦,物象為龍,對應12地支亥,物象為豬。乾卦是《周易》第一卦,而豬是12地支的最後一支,一頭一尾。
  • 破譯24節氣:小雪、北鬥星與玉豬龍崇拜
    古人發現,在冬天黃昏時,北鬥七星的鬥柄正指向北方,所以稱「鬥柄北指,天下皆冬」。 24節氣小雪對應《易經》乾為天卦,物象為龍,對應12地支亥,物象為豬。 乾卦是《周易》第一卦,而豬是12地支的最後一支,一頭一尾。 這樣北鬥星、龍和豬三種天上地下的天象和物種就發生了強關係,紅山文化玉豬龍很可能有這種自然崇拜的因素。
  • 華夏人的宗教和崇拜
    猶太人中,好不容易出了一個所羅門王,讓他們神魂顛倒的念叨了幾千年。所羅門王這種水準的民族領袖,在華夏歷史中,估計能混個看城門的差事就不錯了。 摩西是聖人嗎?他當然不是。他一個給古埃及人放羊的奴隸頭子,哪裡有資格當聖人呢。耶穌就更不是什麼聖人了,大字都不識幾個,不過是個遊手好閒的不務正業的還沒什麼文化的青年人。
  • 考古重大發現,華夏民族龍圖騰來源終於破解,真實而現實
    最早提出龍的原型為鱷魚的是中國古史專家衛聚賢,他在 1934 年出版的著作中便說「龍即鱷魚」,一些外國學者也認為龍是鱷魚。此外,還有人認為龍的主幹的基本形態是蛇、蜥蜴和馬等等。所有這些關於中國龍的起源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包含了對龍形象基本特徵的概括,具有部分歷史的真實性。但卻無法從根本上闡述、解釋清楚為何中華民族會以龍形象作為我們民族的代表與精神象徵。
  • 從東北到貴州,考古不斷挖出遠古「真龍」,中國龍難道是虛構嗎?
    關於龍的傳說到現在仍然是流傳不止,而且龍對於我們中國人而言,更有著獨特的意義,至於是否有「龍」這個生物存在,我們到現在仍然不得而知,它究竟是曾經存在於古時的生物,還是原來古人想像所畫。到了現在科技已經發展很先進的現代,學者們對於龍的觀點是古人臆想出來的,它並非真實的存在於自然界,但是在我國東北省到貴州省的考古中,卻讓學者對這個判斷不敢下得這麼絕對了。如果沒有龍這個生物,那麼古人為何可以準確地描繪出「真龍」呢?在龍的起源之中,龍是古人虛構出來的生物,只存在於神話傳說之中。
  • 華夏與葫蘆有多大的聯繫?
    可以想像,在食不裹腹的上古時代,老祖先們面對鮮美異常,還能盛物的葫蘆時,該會怎樣的欣喜若狂。大約在仰韶文化陶容器之前的葫蘆容器時期,古人崇拜葫蘆,並以之為圖騰,深信是葫蘆孕育了人類。在「開天闢地」的傳說中,人類始祖名叫盤古。「盤」與「奭」形近假借,「古」與「瓠」音近通假,「盤古」即為「奭瓠」,而「奭瓠」就是葫蘆。
  • 龍真的只是傳說?專家在貴州發現史前「真龍」,龍的存在鐵證如山
    關於龍在現實中確實沒有發現真正的活體,但在數千年前的文化時代就已經有了龍形象的器具,紋飾非常的多。所以史學家們對此做出了幾種猜測,一個是神異動物說,龍是不存在的,它是中國人幻想出來的一種動物。還有爬行動物說,認為龍可能是鱷魚的稱呼,還有人認為龍是以蛇為基礎的。更為廣泛的就是圖騰說了,聞一多也是這樣認為的,龍是一種圖騰,它沒有存在於生物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