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真實存在的神獸嗎?最新發現表明:處於第三維度的人類很難見到第四維度第五維度或者更高維度的生物—既然外太空或許存在生命,那為何龍就被當下的人簡單粗暴認定是神話傳說?
龍最早的記載出自《山海經》,這部上古奇書記載的地理人類以及生物,近些年居然被部分科學家和考古學家證實存在。
不僅是中國科研者有這個發現,歐美一些科學家按照《山海經》記載的地理志居然找到了山海經中的山川大河,而且處於歐美地區,此次不談《山海經》,下次會談,這部上古奇書的研究會改寫全球人類歷史。
21世紀,中國考古就已經發現最早的人類起源不在非洲而在華夏,尤其是崑崙山脈,希特勒曾在二戰時期派遣科研隊員去過崑崙山,此次不詳述,會單獨開講《山海經》。
《山海經》對龍的描述如是: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一九九五年,考古學家於距今八千多年的查海遺址中找到一條長達將近二十米的紅石雕塑龍,隔年,又在距今八千多年的楊家窪遺址中找到兩條泥土塑造的龍。而在一九七一年,考古發現了一件距今七千多年的青玉龍,位於內蒙古。
而在一九九六年,國內考古學家居然找到了「龍化石」,是一對龍角,兩角對稱,大概有27釐米的長度,就在貴州安順關嶺意外出現。這對龍角與上古傳說中的龍形象吻合,這是國人首次找到能證明龍或許存在的實物佐證。
中國龍形象的描述
《竹書紀年》載: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飛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土龍氏、水龍氏、青龍氏、赤龍氏、白龍氏、黑龍氏、黃龍氏。
《路史·後紀》卷十一:「當舜之時,人來效獻(獻也)龍,求能食之。高陽之後,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賜之氏白豢龍。封於鬷川,於是始有豢龍之官。」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云:「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於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後嘉之,賜姓(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後。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後。夏後飧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於魯縣,範氏其後也。」
《說文解字》上記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本草綱目·翼》記載:「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三國演義》曹操提起龍的容貌:「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
清代袁枚《子不語》中記載「雷雨晦冥,龍來哀號,聲若牛吼。」
蘇州大學徐山考釋了甲骨文「龍」字,認為:龍,其甲骨文字形和「電、雷」兩字比較,龍字可視為「電、雷」的變形。龍字保留了閃電的彎曲狀,又將表示雷聲的符號「口」狀移至彎曲處的終端,表示龍的口部。龍字中的口開口朝下,表示雨從龍口中傾瀉而下。
《集韻》在「龍」字下收錄了「竜」這個異體字。該字的上方和「龍」字左上方一樣,即甲骨文「辛」的隸定形式。
「竜」的形義正是對雷電的徵服狀。此字形有力地證實了龍的原型是雷電。從龍字的發音上看,「lóng」正是記錄了雷的隆隆之聲。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龍在道教中被認為是「三轎」之一。這裡所指的「三轎」,一曰龍轎,二曰虎轎,三曰鹿轎,作上天入地的乘騎工具。道教裡有許真君御龍及建立鎖龍井的事。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
龍的崇拜演變
遠古時代,伏羲氏將龍作為部落的圖騰與信仰,而且設置有專門養龍御龍之人。
農業發展後,龍被視為能呼風喚雨的神靈被當時的人類崇拜,春秋戰國戰國時就有五色龍祭拜之說。
秦朝與漢朝時期,皇帝將龍與皇家聯繫到一起,號稱皇帝是真龍天子,是上天之子,為個人設立權威。
當佛教文化傳入中國後,隋唐時期,本土的龍神崇拜與佛教的龍神相結合,於是從單一的龍神崇拜又多了龍王龍太子龍公主的傳說。
宋朝之前多稱龍神,直到宋徽宗封五龍為王,才出現龍王信仰,四海龍王五帝龍王是由朝廷封的本土龍神來的,由中國本土龍神演變的道教龍王,是後來神魔小說中四海龍王的直系宗主。
龍—第三維度第四維度及更高維度
炎黃子孫自稱龍的傳人,皆是因為人類始祖伏羲氏就是人頭龍神,而且設置龍為民族圖騰,另外伏羲部落傳說有御龍養龍的習俗。
而黃帝也是藉助龍大敗蚩尤,大禹治水也依靠了龍的力量。舜帝時期也有專業養龍的人,特設官位,豢龍氏。夏朝將此官名改為御龍氏。
而上古奇書《周易》中也以龍作為卦相,龍不僅預示宇宙的奧秘,還昭示一個人及社會的走向。
有傳說,龍或許隱遁,但是至少,龍不是凡夫俗子能見到的,這話很傷人,但是必然,神獸不是誰都能有幸得見。
更有趣的是自古以來包括近些年研究的地球多維度空間論。現在公認人類處於三維空間,四維五維及更高維度的空間,尚未得見,至少普通人不可得知。
舉個例子,螞蟻這類生物只能見到二維事物,只能接觸到前後左右即長和寬相融合的橫切面,但是觸不到高,即不知道上和下。螞蟻是追尋氣味到高處的而非用眼睛看,有研究者對著一群螞蟻做實驗。
一堆螞蟻集體馱著一塊餅乾奔向巢穴,當實驗者用工具將食物拿走後,螞蟻們開始找尋,然而不管怎麼找,螞蟻們都不知道抬頭看一下處於頭上的食物。這意味著,螞蟻是不會自覺看頭頂的東西的,它們所接觸的就是長和寬形成的平面。
直到實驗者將食物放回地面,螞蟻們憑著氣味找到了。對於螞蟻而言,處於頭頂一丁點距離的食物相當於憑空消失,既然如此,對於人類,又何嘗不是如此?二維生物感觸不到三維生物,那三維生物也很難感知到更高維度的東西。
從《山海經》的考究發現遠古實證到《周易》預知未來以及很玄乎的紫微鬥數奇門遁甲等華夏文明,人類目前對宇宙的認識是有限的,普通人從未見過的並非不存在,一如外太空。而龍是否真實存在,也許普通人一輩子不會知曉。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古人早已透露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