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漢藏佛教交流的重要性,詳解其中教徒的幾個錯誤觀念!

2020-11-23 重樓逾陀

編輯:

藏傳 vs 漢傳

很多華人在佛教圈多年之後接觸到了藏傳佛教,旋即被其佛學院系統所吸引,或年年參加請法團到印度在某些大師坐前聽受五天到十天的某部大論,或努力地學習藏語想要懂得辯經、上佛學院,這些對於法的欲求都是非常值得讚賞的。然而,在此同時,大家都會或多或少的低看漢傳佛教,認為那是「顯教」、主張「藏傳佛教的系統中早就有顯教的訓練,漢傳卻沒有密教的功德」等等。

有些人認為諸如菩提道次第廣論等著作非常殊勝,認為那比漢傳一切典籍還有次第、規矩,聲稱要建立來自那爛陀的清淨傳承。這種「藏傳佛教體制至上、漢傳佛教經論不足」的觀念,是種徹頭徹尾的錯誤。

漢傳佛教現代訓練人才的體制的確有所不足,主要是在邏輯性的訓練上不夠紮根,但是其所蘊含的寶藏實際上是藏傳佛教所恰恰欠缺的。

從譯經談起

漢地從公元一世紀就開始了譯經事業,直到十一世紀為止,大量各人種之譯師們將印度的經論帶到漢地,由當時全國菁英中的菁英組織數十到上千的大眾譯場翻譯與審對。而藏地直到八世紀才開始譯經,基於當時文化教育不普及,譯經大多由少數的一位藏族譯師與一位印度學者合作完成。

華人重視歷史,每位譯師幾乎都會寫下紀錄,是研究當時佛教發展狀態的寶貴史料,在這方面藏人們遠遠不及,許多的傳說與佛苯互相影響等狀況都在歷史的洪流中被淹沒,無法爬梳其原貌了。

以上的說法可能不夠清楚,我就舉幾個例子如下:

藏人自稱接受了那爛陀一切法教的清淨傳承,認為佛教的宗派只分成四派(有部、經部、唯識、中觀),但漢地的文獻清楚的記載了小乘十八部派,大乘的諸派差異。

就算是在這四派的主張上,有部思想最重要的根據《大毘婆沙論》、經部的根本論典《成實論》都是藏文中所沒有而早已翻成漢文的(民國年間才有法師將毘婆沙論翻成藏文),唯識的狀況更是有趣:唯識的演進包括了安慧的古唯識與護法的今唯識,安慧一系又分成了主張九識與八識等不同的學說,這些都被完整保留在中文裡,而藏文文獻對於這些發展過程的記錄只有安慧與其弟子調伏天的兩本著作而已。

儘管藏地各派都無比崇尚中觀宗,但藏文中卻也沒有中觀的百科全書-〈大智度論〉,而受到各派奉為頂嚴的應成派月稱,卻反而不曾被注重歷史的任何一位漢地譯師或早期的藏族譯師所提到,根據現代考證其學說從來不曾在印度成為主流。

從密教角度來看,儘管藏地保有了大量的密教文獻,但由於其不重視歷史紀錄的慣性,使得研究變得極難實踐,反倒是從漢地大師們的記錄中可以看到一些密教發展的痕跡(諸如密教是在約公元 640 年進入那爛陀寺)。

總之,漢地保有了大量絕無僅有的寶貴文獻,而基於華人重視歷史的精神,我們能夠透過其紀錄建構起當時印度佛教的完整發展過程,這兩大特質是藏地所不具備的。

反觀漢地,藏地除了承接了印度晚期中觀與唯識派合流──中觀瑜伽行派的一切理論(此為漢地所無)外,更傳承了印度重視的辯思精神以及梵文原典,這兩點正是漢地所欠缺的。

漢藏佛教的合作

從民族性來看,華人崇尚「圓融」,喜歡把所有的宗派理論和稀泥,這對於辯思訓練來說是致命的傷害。而藏人喜歡把所有的理論蓋成一棟房子,無法接受其差異多元性,努力證明種種理論,只是同一個體系中從下到上的關係(道次第理論是明顯的例子),再將自己的宗派列為最高的層次,這樣的習慣則會嚴重地障礙文獻研究,無法客觀地評判每一個看法的差異。

所以漢藏佛教的合作可以創造雙贏的結果:將漢地寶貴的文獻與紀錄翻成藏文,以拓寬藏地學者的視野,讓他們能更清楚事實的發展;另一方面,則將藏地的辯思訓練引入漢地,讓漢地佛弟子在接受訓練之後,能夠去研讀母語中的寶貴大論,這樣對於兩方的佛弟子們在研究印度佛教真髓的過程中將有無比的利益。

就算我們無法如此,我認為了解漢傳佛教的功德,不要自以為學了藏傳、學了密教就輕視他人是非常重要的,不是僅僅因為要尊重對方、更重要的是其實對方有許多我們不具有的優點,雙方平等,沒有優劣。

相關焦點

  • 陳星橋:略論漢藏語系佛教之異同及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
    原中國佛教協會會刊《法音》雜誌副主編陳星橋先生作題為《略論漢藏語系佛教之異同及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主旨發言。 相對而言,漢藏語系佛教的差異不僅巨大,而且廣泛,若要細分,可多達千百條。概括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入時代與吸收內容的差異。漢藏語系佛教傳入中國的時代不同,落差達六百年之久,因而從印度傳承的佛教形態有著顯著的差別。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三)
    漢傳佛教曾是印度佛教之外藏傳佛教的第二大來源,包括禪宗在內的漢傳佛教傳統,曾經深刻地影響了藏傳佛教。而藏傳佛教於西域和中原的傳播和交流早在九、十世紀時的敦煌就已經開始了,於此漢藏佛教已呈現出顯著的交融狀態。
  • 漢藏文化藝術交流座談會在廣州舉行
    信息時報訊(記者 徐毅兒)「漢藏文化藝術交流座談會」11月25日下午在廣州太和堂舉行。廣東省關愛藝術家公益促進會主席何俊華,廣東地區藏文化愛好者50餘人出席座談會。與會人員就漢藏文化藝術、哲學、歷史等展開交流。
  • 藏傳佛教中的「九宮八卦」圖
    作為藏傳佛教傳播的核心區域,藏區為什麼會出現道家文化特色的「九宮八卦」圖案,並以此作為護身符?而且從佛教理論而言,佔卜、算卦等是佛經明文禁止出家比丘不許從事的活動,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呢?這要從兩方面說起。
  • 「龍」的演變史:從閃電到動物,從漢藏到突厥
    佛教傳入後,「龍」更成了nāga的同義詞。虯與龍為同類,該詞在藏語中的同源詞為klu。在藏族接受佛教後,klu也有了和nāga一樣的語義。而深受漢文化、佛教文化影響的突厥語族群,他們不僅接受了十二生肖,還依漢語、梵語分別將龍稱作luu、nak。
  • 大公佛教獨家專訪慈誠加參仁波切 (攝影:徐上傑)
    其中一隻可愛的小山羊,更與尊者形影不離,白天陪他上山放牧,夜晚依偎他腳邊而眠,尊者愛憐地稱呼它為「洛洛」。更加令人讚嘆的是,八歲時他無師自通,毫無困難地掌握了一切藏文行楷書的讀寫。所以,後來多位藏地大成就者授記:善知識無畏如來芽尊者,於今鬥諍五濁橫流的時代,化身為善知識慈成加參仁波切。
  • 長安佛教世紀論壇 8位世紀大師登壇讀"佛"
    但玄奘回歸所進的玉門關,卻是現今矗立在沙漠裡的與漢長安城連成一體的漢玉門關,這是張騫通西域的古道,也是從西域回歸的必經之道。方立天長安佛教是佛教史一大奇觀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理論研究所所長方立天教授認為,自漢代傳入佛教以來,長安佛教伴隨著歷史的變遷而日趨興盛,至隋唐時,更是鼎盛,成為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一大奇觀。
  • 寺塔為證:佛教在中國的適應與轉化
    來源:界面按:佛教傳入漢地之初,佛陀常常被視為「仙人」,和黃帝、老子一樣被人們供奉和祭祀。因此漢地最早的佛寺雛形「浮圖祠」的建築樣式,既有佛教標誌性的相輪,也有漢地的傳統樓閣。與印度、中亞地區的寺院有著相似之處,又與漢地黃、老之類的神仙觀念和祭祀特點密切相關。
  • 佛教:為什麼漢傳、藏傳、南傳佛教,對神通的看法完全不同?
    佛教裡的神通並不稀罕,只要你打坐修「止」,也就是徹底安靜一段時間,就會有所體現。但是南傳、藏傳,漢傳佛教,對神通的看法完全不同,這其中有一些原因。釋迦牟尼佛時代,神通者太多,所以佛陀叫弟子們,不要比神通,要用智慧和道理勝出。
  • 佛教傳入中國第六階段——從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到三和理論的提出
    虛大師擬成立世界佛學院,說《新與融貫》;總攝一切佛法,為教之三期三系,理之三級三宗,行之三依三趣,而導歸於「人生佛教」。成立漢藏教理院,傳譯藏文佛典多種。惜乎法為時崩,學人散落,啟其緒而不能見其成也!」
  • 藏漢互譯軟體藏譯通打磨核心競爭力 用戶穩健增長至百萬
    當下人工智慧與信息化發展為打破藏漢地域語言區隔、傳播信息和技術創造了更多的可能,通過網際網路和智能翻譯功能及教育功能的融合,能夠降低傳統地域語言溝通的軟硬體成本,而對於用戶的成本而言,網際網路工具的出現是性價比更高的渠道。西藏高馳作為國內領先科技驅動的信息化公司,基於促進藏漢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為目標,於2019年成立了深挖AI智能語言服務能力的藏語智能語音技術研發實驗室。
  • 桑耶寺:一座象徵佛教宇宙組成基本單位「一世界」的寺院
    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佛教寺院。比較準確的表述應該是第一座「佛、法、僧」三寶齊全的佛教寺院。自佛教傳入藏區,用於供奉佛像的廟宇、拉康早於桑耶寺出現,由於沒有剃度出家的僧人住寺,這些廟宇從嚴格意義上不能稱為寺。
  • 玄奘唯識法相宗體系的構建,除佛教因素外是更深層次的邏輯學試探
    如來藏思想和瑜伽思想自此以後相互融合,以《大乘起信論》等諸多經典為首的如來藏思想自此以後成為了漢傳佛教的主流,而"眾生皆有佛性"以及"頓悟成佛"的思潮在此之後也深入人心。玄奘大師就處在這一重大的時間節點上,唐朝初年這一時間節點是相當奇妙的,它既是中國又一個真正意義上大一統王朝的開端,又是中國佛教又一個思潮轉變的開端。
  • 佛教「禪修」思想之研究——陳德平
    在漢傳佛教中,相當多的人把「禪修」僅僅理解成「止禪」(samatha)的修習。按照大小乘佛法共許的教理:以「善心一境」為特徵的「止禪」(samatha)就是通過心念住在某個特定的對象上來鎮伏「五蓋」、現起「五禪支」。漢傳佛教常說的一句口頭禪「一心不亂」就是「止禪」的一種「馬馬虎虎」的說法。這種「止禪」能夠把修行者的心從不善心中拉出來,暫時住在善心之中,從而暫時地截斷煩惱的相續。
  • 從唐卡展看藏傳佛教的圖紋與「淨域虔心」
    「淨域虔心 時空對話——喜馬拉雅藝術展」近日在北京隆福文化中心對外展出,現場可以近距離接觸十四到十八時期的一些較有代表性的唐卡,其中多幅都繪製了猙厲圖紋,與吉祥紋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現場的唐卡可以欣賞與解讀藏傳佛教中的一些圖紋。唐卡中的男女神祗擁抱與歷史信息在談到唐卡之前,不妨先簡單了解一下佛教的體系,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南傳佛教,並稱三大佛教體系。這一簡單的劃分法主要從其流傳的地域以及典籍所使用的語言考慮。其中,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同屬大乘佛教,而南傳佛教為小乘佛教。
  • 會議|佛教中國化研究的歷史與展望(上)
    第一個層面的意思是一種研究範式,就是把佛教的中國化、本土化、民族化作為一條線索來給中國佛教把脈,湯用彤先生、許理和先生等前輩學者,他們的研究都體現了這個思路。另一方面是我借題發揮的,就是中國式的佛教研究。我們現在常講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社會科學》的公眾號就叫做「中國學派」,我們也不妨談談這方面的問題,反正我們是座談,大家興之所至、暢所欲言。
  • 2019年藏傳佛教教義闡釋工作研討會在京召開
    合影留念(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徐上傑)2019年11月12日,由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和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扶貧濟苦·善願同行」藏傳佛教教義闡釋研討會在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召開。這是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和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第九次舉辦藏傳佛教教義闡釋研討會,已經成為藏傳佛教教義闡釋的陣地、學術交流的平臺、成果展示的窗口。
  • 傳承:素食和放生是漢傳佛教環保的福音
    這中間,多數人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佛教。但是,也有人從佛典中找出證據,提出異議,認為佛教並不是環保主義的支持者。異議者所依據的佛典僅限於上座部佛教聖典,所以,觀點的偏頗是難免的。事實上,漢傳佛教中就有兩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習俗是於環保直接有益的,它們分別是素食和放生。的確,就環保而言,早期佛教並不是像某些人所認為的那樣理想。
  • 【六味禪】神秘的故宮藏傳佛教世界
    其工藝風格帶有鮮明的西藏特徵,可稱是一尊藏漢風格完美結合的造像精品。明朝對西藏的管理基本沿襲了元代的辦法,明朝改變元朝獨尊薩迦的政策,採取「多封眾建尚用僧徒」辦法,對各教派領袖人物,只要歸順朝廷朝貢請封的,全給予封號,賜予印信,他們定期進京朝貢,朝廷給予優厚的賞賜。明代西藏與內地聯繫緊密,促進了茶馬互市貿易往來,也促進了藏漢文化的交流。
  • 訪談︱程樂松:道教為什麼鬥不過佛教?
    程樂松澎湃新聞:在通常的觀念中,漢傳佛教的緣起是漢明帝託夢求法,而道教則是由於漢末天下大亂,為「五鬥米教」這樣的旁門左道提供了機會,事實果真如此嗎?道教最初是如何傳播的?佛教進入漢地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應該是西域的商路以及沿著商路展開的人員與觀念交流,佛教最初就是由西域的胡人傳播的。在曹魏魚豢所撰的《魏略·西戎傳》中載有大月氏王派伊存來漢地授經之事,那個時候就比漢明帝要早;此外,在《後漢書》中就有關於楚王劉英在明帝求法前祭祀浮屠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