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素食和放生是漢傳佛教環保的福音

2020-12-06 手機鳳凰網

導語:當對科技不明智地使用、劫掠和破壞我們這個星球的時候,清醒的人士才意識到要保護環境,搶救大地這個家園。東西方都有人在尋求一套於環保有利的現成理論,不少的人就提出東方的宗教和哲學是最佳的選取對象。這中間,多數人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佛教。但是,也有人從佛典中找出證據,提出異議,認為佛教並不是環保主義的支持者。異議者所依據的佛典僅限於上座部佛教聖典,所以,觀點的偏頗是難免的。事實上,漢傳佛教中就有兩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習俗是於環保直接有益的,它們分別是素食和放生。

的確,就環保而言,早期佛教並不是像某些人所認為的那樣理想。其他方面可以不談,單講食肉這一點,現存佛典所反映的早期佛教所持的觀點就值得商榷。本來,慈悲戒殺是佛陀所極力宣揚的,他反對他的弟子去耕地,以免傷害土中蟲蟻,告誡弟子用濾囊取水,這樣既衛生也保護水中動物,甚至禁止弟子殘害草木。可是,他卻把食不食肉的權利留給佛弟子,讓他們自己取捨。當是否食肉這個問題在他有生之年引起爭論時,他並沒有支持反對食肉的人。在某個場合,當反對食肉的人質問佛陀時,佛陀則回答說:修行在於淨化心靈,而不在吃什麼。如果吃素能解脫,草食動物早就是聖人。當然,佛陀的這個自由決定根據我們現在的猜測,很大可能是他考慮到當時僧人以乞食為生,對食物沒有取捨的條件,而是信徒供養什麼就吃什麼。然而,傳統和客觀條件並不能開脫教義和實踐之間的出入,即主張慈悲戒殺又何以為別人殺生提供條件,相信六道輪迴的觀念又何以不怕所食之肉來自於自己前生的親屬或朋友。所以,當慈悲精神和輪迴觀念在傳教過程中日益變得重要時,食用動物肉就成了一種尷尬的現實。某些後來的佛教徒意識到這種不可調和的出入,甚至說是種矛盾,才在新編的佛典中強調食肉是不對的。另外,在僧團組織上,佛教發展到後來,在印度的絕大多數的僧人就停止了乞食為生的生活方式,而是在寺廟裡安定下來。有了固定的寺廟,廟裡可以自行準備飲食,不再依賴託缽。最後,根據現存後期佛典,當時佛教的僧人食肉屢屢遭到某些外道和俗人的非議。由以上這三個基本原因,大部分後期佛教在編輯經典時就特地把不食肉的思想融合進去。這便是為什麼多數後期的大乘經典反對肉食,主張吃素。有的經典甚至完全否定早期文獻中允許吃肉的事實。這些經典,比較完整地保存在中國佛教的藏經裡,這使得中國佛教及其流派有了形成吃素傳統的理論依據。當較早的這些佛典傳到中國,大約在4世紀末葉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最遲在5世紀初,僧團內部就出現了吃長素的僧人。隨著越來越多的士大夫的加入,是否素食也就成為當時佛教談論的話題之一。於是佛教徒必須吃素這點佛教知識也很快為世人所知。到6世紀梁武帝用王權硬性規定出家人不得食肉時,僧人吃肉已經變成是不光彩的事。當然,素食在中國佛教僧團中形成固定的傳統還有賴於《梵網經》的流傳。在這部經中,不食肉是作為一條戒明確規定的,即奉行這個戒本的佛子就要遵守這條戒。這部經在梁武帝之前就已經問世,而且是當時流行的六種菩薩戒本之一。後來它的運用範圍和流行程度逐漸超越其他戒本,這使得不食肉的約束也得到全國性的推廣和實施。

至於放生,則是出於同情慈悲之心對動物福利的一種關愛行動。這種行動可以追溯到佛陀的時代。根據律典說,佛陀曾鼓勵他的弟子發慈悲心,解放被困在陷阱或套獸器中的動物(從這點可以看出,當時佛陀允許僧人食肉,實在是出於客觀條件上的不得已)。也可能是受到佛陀的這種鼓勵,到公元前3世紀的阿育王統治時期,愛護動物就以政令的形式出現了。部分已發掘出來的阿育王石刻就記載了這類的政令。阿育王不僅要求各地方官員,在人行大道多種樹和掘井以方便行人和動物,而且還要他們在各地修建獸防站,為受傷的動物提供治療。到了後來的大乘經典,放生活動就變成了修養慈悲心和積累福報的行為。當這些大乘經典傳到中國後,很快就引起人們的重視。本來在中國我們能找出零星的出於愛心而護生放生的故事,加上佛教的鼓勵,社會上就逐漸形成一种放生的風氣。而且,無獨有偶,跟吃素一樣,《梵網經》也把放生作為戒條列入。這樣,解救危難中的動物就成了出家人必須做的事情。此外,王室成員的參與算是一種正面的積極鼓勵,蕭齊時代的蕭子顯就是放生活動的實踐者之一。後來帝王對著名放生者如天台智顗下詔表彰,或下敕某大寺廟修建放生池等等都是一種巨大的鼓勵。因此,放生在教內大肆流行,教外也立即效法,很快它就傳遍了全國各地,並且延續到今天。

另一個使素食和放生能夠為廣大民眾普遍接受的工具是宣揚善惡因果報應的志怪故事。這些故事中,有的用食肉的惡果來勸誡人們吃素,有的用護生放生的福報和殺生傷生的惡報來鼓勵放生。素食和放生能夠在民間深入人心,它們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否認的。

我們知道,放生是種很直接的環保活動,它用愛心去關懷和幫助受困受苦的動物,是對生物種類的保護。所以沒有必要再解釋它的環保性何在,需要解釋的是素食跟環保的關係。

食肉對環保的害處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對大自然有限資源的浪費。根據一個現代素食學會的統計,一個普通肉食者一生大約要吃掉36隻豬,36隻羊和750隻雞。生產1公斤牛肉要用的水和地是生產1公斤糧食所需水土的20倍。1公斤牛肉要用25000升的水,生產1公斤的土豆卻只需二百分之一的水。想想要用16公斤的糧食才能生產1公斤的牛肉,這種代價是驚人的,也是不划算的。據統計,世界上平均一天被食用動物所吃掉的糧食足足夠全世界人一天的口糧。發達國家所生產的糧食絕大部分是用來養食用動物,而貧窮國家的人連一日三餐的口糧都沒有。第二,食肉比素食消耗更多的能源,因為製造動物食品所需的能源是製造糧食食品的好幾倍。第三,生產肉食動物對地球造成無法比擬的破壞。為了養動物,森林都得砍伐,改成牧場,這就是對大自然的一種破壞,因為沒有森林,我們環境就日益惡劣,大氣升溫就加劇。牧場動物所排放的廢物是人類的130倍以上。有人統計過,每秒鐘就有八萬六千磅這樣的廢物產生,而且都來自於供肉的農場。這些廢物都只有少量被利用,而絕大部分因為沒有妥善的處理系統而被堆積起來。這種堆積物對空氣、對植被、對水源等都會帶來直接的汙染和破壞。它導致世界上許多珍稀動物的滅絕。更甚者,被這種廢物嚴重汙染過的空氣又返回大氣層,進一步惡化大氣升溫的問題。所以世界上不少組織已經注意到:飼養肉食動物對環境所造成的破壞大於人類任何對它的破壞。可見,「禍從口出」一點不假!

從以上簡短的敘述可以看出,吃素和放生都不是佛教原本就有的傳統,但它的確符合當今的環保倫理,因為環保涉及到的是熱愛和保護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保護動植物,保持自然界生態平衡等等。事實上也正是這兩個傳統才使得佛教是跟環保主義相適應的一種宗教,儘管對佛教徒來講素食和放生的積極利益和必要性遠遠不止有利於環保這一項。

相關焦點

  • 素食,就是最大的放生和環保行動
    哪怕僅僅是為了養生,為了身體健康的素食也無可厚非。但我們有必要從「生命」的角度分析一下為什麼提倡素食。首先、我們不取「性命」動物和植物一樣,都是生命。可為什麼吃植物就不算殺生?這就涉及到佛家所謂的「性命」觀念了。
  • 張美雲:佛教的環保理念實踐是如何折射的?
    在這種大背景下,探討佛教與環保這一命題便顯示出其應有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下面,擬從佛教折射出的環保理念和實踐兩個方面來進行具體闡述。一、佛教環保理念的思想淵源佛教環保理念的基礎源於佛教中的緣起論。作為佛教的根本教義,緣起論認為一切現象形態都是由因緣和合成的,不是孤立存在的。
  • 素食文化:探尋東西方文明的素食歷史傳承
    探秘東西方文明的素食歷史傳承(圖片來源:資料圖)英國有個作家非常可愛,寫了一本一本叫《素食主義史》的書。歐洲素食者的這種「貴族」氣息延續到了近代,伏爾泰、雪萊、蕭伯納、羅素、愛因斯坦等等都是素食主義者,都極力勸導他人食素。他們不僅以自身影響著整個近代現代史,與此同時,也讓更多的人接受其飲食傳承——高貴的素食主義。與「西方的高貴素食」相比,東方的素食傳統更加大眾化,主要與佛教的傳播緊密相連。我們的緊鄰日本,在佛教傳入後,開始接受佛教中對狩獵和捕魚的禁忌。
  • 惟賢長老:佛教對中國素食傳統的深遠影響
    王維自幼受到佛教思想的薰陶,長而拜長安薦福寺道光禪師為師,斷食肉酒。又善繪畫,世稱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所作詩,多山林清逸之氣。 宋朝的永明延壽禪師、明代的蓮池大師,都是淨土宗的一代祖師,在徒眾中大力宣傳戒殺放生和吃素的功德。蓮池大師寫有著名的《七筆勾》和《戒殺放生文》,其中析理精微,字字飽含慈悲感情,令人感動。
  • 陳星橋:略論漢藏語系佛教之異同及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
    一、漢藏語系佛教的傳承與相互交流 佛教誕生於印度的五六百年間,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盛行,主要尊奉《四阿含經》等小乘經典與別解脫戒,並南傳到斯裡蘭卡及緬甸、泰國等南亞、東南亞各國,因經論所用語言為巴利語,故這一系佛教又被稱為巴利語系佛教,又名南傳佛教。
  • 談談漢藏佛教交流的重要性,詳解其中教徒的幾個錯誤觀念!
    編輯:藏傳 vs 漢傳很多華人在佛教圈多年之後接觸到了藏傳佛教,旋即被其佛學院系統所吸引,或年年參加請法團到印度在某些大師坐前聽受五天到十天的某部大論,或努力地學習藏語想要懂得辯經、上佛學院,這些對於法的欲求都是非常值得讚賞的
  • 佛教:為什麼漢傳、藏傳、南傳佛教,對神通的看法完全不同?
    佛教裡的神通並不稀罕,只要你打坐修「止」,也就是徹底安靜一段時間,就會有所體現。但是南傳、藏傳,漢傳佛教,對神通的看法完全不同,這其中有一些原因。釋迦牟尼佛時代,神通者太多,所以佛陀叫弟子們,不要比神通,要用智慧和道理勝出。
  • 中國動物保護記者沙龍 寬見法師做"奉齋放生"主題演講
    ,發表了題為「奉齋放生的理念與實踐」的主題演講,並向環保一線的組織和個人捐款表示支持。 寬見法師在記者沙龍上詳細介紹了「奉齋放生」的理念內涵、現實意義和操作方法。他指出,「奉齋放生」理念是針對國內目前出現的不如法放生的種種弊端而提出的解困之法,具體做法是,奉齋者通過向素食餐廳購買素餐,支持素食餐廳的經營;通過把素餐免費奉送給有緣的社會大眾,並在奉齋現場宣傳奉齋理念、公示奉齋者的姓名和祈願內容等舉措,將健康素食、奉齋放生的理念傳向社會,引導公眾逐漸了解和接受奉齋這一新生事物,並積極參與奉齋行動,帶動更多人參與奉齋,形成良性循環,達到真正意義上斷絕殺戮、救護生命的目的
  • 中國漢傳佛教吃素的肇始與梁武帝「斷酒肉文」的因果關係
    中國漢地佛教奉行素食的肇始——梁武帝「斷酒肉文」佛教傳燈一、前 言在中國漢傳佛教中,素食成為僧人的一大鮮明特點。部分在家學佛的弟子更是將素食作為衡量修行高深的標準,自然而然的素食值得推重和尊重,而讓四大違和的強制性素食,已與佛教的精神不符了。素食並非佛教的專屬,亦非佛制規定,它始於南北朝時期的蕭梁時代。是針對當時僧團的一些現象,為因應政治需求而制定的一項措施,相沿成習並成為了佛教傳統規制。因為梁武帝的信佛,從而使南朝君臣對僧人的優遇日隆,佛教的發展亦步入坦途。
  • 佛教飲食符號:素食與齋戒,漫談唐代佛教文化中的特殊元素
    在如今我們的日常飲食中,素食的比例是相對比較少的,人們往往將素食當作一種飲食的調劑,偶爾才會去專門的素食餐廳中嘗試一次。然而,在唐代時,素食是許多普通百姓日常飲食中的一種常態。之所以如此,與佛教在唐代的巨大影響是分不開的。唐代的人們,無論是最高的統治者皇帝,還是普通的百姓,都常常食用素食和進行齋戒。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三)
    漢藏佛教和中國佛教漢藏佛教研究是近十餘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冀與印藏佛學比肩,發揮同樣巨大的學術潛力。對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進行比較研究,旨在理清漢、藏佛教互動和涵化的歷史,弄清漢、藏佛教於義理和實踐中的共性和特點,以推動它們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和諧發展。
  • 全球素食環保志願者發起"參加吃素 拯救地球"活動
    佛教在線訊 2009年2月22日,由全球素食環保志願者發起的,在世界數個城市同時舉行2分鐘「固定不動」活動即素食環保志願者在指定的2分鐘內同時靜止不動,擺出不同的姿勢以吸引路人,引起大家關注環保,加入吃素的行列,拯救地球——我們可愛的家園。
  • 【環保】素食救地球,是牽強還是科學真相!
    減少動物養殖帶來的影響是環保政策重要的焦點之一。全球溫室效應氣體排放有二成是來自動物養殖業,超過世界上所有的車、卡車、船、飛機與火車排放的量。動物排洩物會產生甲烷比交通工具產生的甲烷多23倍;也會產生氧化亞氮,比交通工具產生的氧化亞氮多296倍;還會產生氨,氨會造成酸雨,使生態環境酸化。
  • 周一請吃素:選擇素食 救他人命更是救自己的命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原標題]素食法門與救命 素食,救他人命,更救自己命。 小時侯,於沿海鄉鎮長大,夥食中,雖少肉,卻多魚。從少年到青年,從俗人到僧人,從吃魚肉到食青菜豆腐。時輪轉速,一晃如昨,飲食上,從葷到素,已逾二十載了。這期間,素食也從不習慣到了習慣。並且,葷食已從習慣到了不習慣,因為,已經難聞其味了。
  • 素食新說:環保又健康 素食逐漸成為健康生活方式_佛教_鳳凰網
    時下,都市正颳起一股素食風,甚至出現了「素食愛好者俱樂部」。環保又健康一舉多得在南京開了兩家素食主題餐廳的劉先生告訴記者,他2年前開始吃素食,那時因為外出旅遊以及朋友介紹,就結識了一些素食主義者,潛移默化下,自己慢慢接受了素食的觀念,認為它既環保又對身體健康有好處,甚至開起了專門的素食餐廳。
  • 【書評】《動畫響菩提》——佛教動畫的文化透視
    可以說,佛教以譯經、著述等文獻載體,演繹其哲學思辨,徵服了中國的文化學人;以造像、梵唄等藝術形式,宣傳因果報應,攝受了信眾。 佛教擁有自身獨特的視覺藝術、聽覺藝術和視聽藝術。佛教傳媒藝術是一個漸進的演化過程,既有著原生態的獨立性,也有傳播期的在地性;有歷史的傳承,也有現代的創新。隨著現代學科的引進,佛教傳播經歷著劃時代的變化。
  • 花錢請人吃素跟放生有關係嗎?十個問題道破真相
    (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奉齋放生」是北京天開寺寬見法師提倡的素食推廣修行法門。通過請客吃素的方式,來弘揚素食,推廣佛教戒殺素食的理念,讓廣大民眾,養成健康慈悲的生活方式,長養慈悲心,保護生態環境。同時也為廣大佛子提供了一種方便易行,如理如法的放生模式以便選擇,這樣可以減少不如法的放生行為,避免社會譏嫌,改善社會對於佛教的觀感。而且,請客吃素廣結善緣,有利於深入向民眾弘揚佛法。總之,這是順應當下機緣,弘法利生的一種好模式,值得推廣。
  • 自己放生過的物種以後還能吃嗎?
    許多人因此擔憂,而不敢參加放生活動。也有人,以此理由反對身邊的人去放生。放生和能不能再吃之間是沒有什麼必然關係的,放生是一件善事,吃眾生肉有殺生的過失,沒有人規定犯錯誤的人不能夠做好事,也沒有人規定做了好事,就不能再犯錯誤。如果說要規定,自己規定自己,那是可以的。
  • 佛光山鳳山講堂等舉辦「一日素食救地球素食博覽會」
    佛教在線臺灣訊 2010年5月2日,為慶祝2010佛誕節暨母親節,佛光山鳳山講堂、佛光山慈悲基金會、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高雄縣第一督導區各分會,在臺灣高雄縣政府後廣場聯合舉辦珍愛地球「一日素食救地球素食博覽會」,佛光山都監院院長慧傳法師為活動主法,帶領大眾浴佛祈福。
  • 佛教界必讀:從雞足山隱修僧看佛教精神的回歸
    修行人在修行,漢傳佛教從未斷傳承人們茶餘飯後議論漢傳佛教的不振作,其他傳承的修行人質疑漢傳佛教斷了傳承,媒體在談佛教界的商業化,長老們則擔憂佛教的世俗化,熟悉或不熟悉佛教的人們甚至直接對佛教謾罵,對禪宗詆毀。人們一面靠近著佛教,但面對佛教的每一件事,所懷抱的種種不信賴感遠遠超過了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