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當對科技不明智地使用、劫掠和破壞我們這個星球的時候,清醒的人士才意識到要保護環境,搶救大地這個家園。東西方都有人在尋求一套於環保有利的現成理論,不少的人就提出東方的宗教和哲學是最佳的選取對象。這中間,多數人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佛教。但是,也有人從佛典中找出證據,提出異議,認為佛教並不是環保主義的支持者。異議者所依據的佛典僅限於上座部佛教聖典,所以,觀點的偏頗是難免的。事實上,漢傳佛教中就有兩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習俗是於環保直接有益的,它們分別是素食和放生。
的確,就環保而言,早期佛教並不是像某些人所認為的那樣理想。其他方面可以不談,單講食肉這一點,現存佛典所反映的早期佛教所持的觀點就值得商榷。本來,慈悲戒殺是佛陀所極力宣揚的,他反對他的弟子去耕地,以免傷害土中蟲蟻,告誡弟子用濾囊取水,這樣既衛生也保護水中動物,甚至禁止弟子殘害草木。可是,他卻把食不食肉的權利留給佛弟子,讓他們自己取捨。當是否食肉這個問題在他有生之年引起爭論時,他並沒有支持反對食肉的人。在某個場合,當反對食肉的人質問佛陀時,佛陀則回答說:修行在於淨化心靈,而不在吃什麼。如果吃素能解脫,草食動物早就是聖人。當然,佛陀的這個自由決定根據我們現在的猜測,很大可能是他考慮到當時僧人以乞食為生,對食物沒有取捨的條件,而是信徒供養什麼就吃什麼。然而,傳統和客觀條件並不能開脫教義和實踐之間的出入,即主張慈悲戒殺又何以為別人殺生提供條件,相信六道輪迴的觀念又何以不怕所食之肉來自於自己前生的親屬或朋友。所以,當慈悲精神和輪迴觀念在傳教過程中日益變得重要時,食用動物肉就成了一種尷尬的現實。某些後來的佛教徒意識到這種不可調和的出入,甚至說是種矛盾,才在新編的佛典中強調食肉是不對的。另外,在僧團組織上,佛教發展到後來,在印度的絕大多數的僧人就停止了乞食為生的生活方式,而是在寺廟裡安定下來。有了固定的寺廟,廟裡可以自行準備飲食,不再依賴託缽。最後,根據現存後期佛典,當時佛教的僧人食肉屢屢遭到某些外道和俗人的非議。由以上這三個基本原因,大部分後期佛教在編輯經典時就特地把不食肉的思想融合進去。這便是為什麼多數後期的大乘經典反對肉食,主張吃素。有的經典甚至完全否定早期文獻中允許吃肉的事實。這些經典,比較完整地保存在中國佛教的藏經裡,這使得中國佛教及其流派有了形成吃素傳統的理論依據。當較早的這些佛典傳到中國,大約在4世紀末葉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最遲在5世紀初,僧團內部就出現了吃長素的僧人。隨著越來越多的士大夫的加入,是否素食也就成為當時佛教談論的話題之一。於是佛教徒必須吃素這點佛教知識也很快為世人所知。到6世紀梁武帝用王權硬性規定出家人不得食肉時,僧人吃肉已經變成是不光彩的事。當然,素食在中國佛教僧團中形成固定的傳統還有賴於《梵網經》的流傳。在這部經中,不食肉是作為一條戒明確規定的,即奉行這個戒本的佛子就要遵守這條戒。這部經在梁武帝之前就已經問世,而且是當時流行的六種菩薩戒本之一。後來它的運用範圍和流行程度逐漸超越其他戒本,這使得不食肉的約束也得到全國性的推廣和實施。
至於放生,則是出於同情慈悲之心對動物福利的一種關愛行動。這種行動可以追溯到佛陀的時代。根據律典說,佛陀曾鼓勵他的弟子發慈悲心,解放被困在陷阱或套獸器中的動物(從這點可以看出,當時佛陀允許僧人食肉,實在是出於客觀條件上的不得已)。也可能是受到佛陀的這種鼓勵,到公元前3世紀的阿育王統治時期,愛護動物就以政令的形式出現了。部分已發掘出來的阿育王石刻就記載了這類的政令。阿育王不僅要求各地方官員,在人行大道多種樹和掘井以方便行人和動物,而且還要他們在各地修建獸防站,為受傷的動物提供治療。到了後來的大乘經典,放生活動就變成了修養慈悲心和積累福報的行為。當這些大乘經典傳到中國後,很快就引起人們的重視。本來在中國我們能找出零星的出於愛心而護生放生的故事,加上佛教的鼓勵,社會上就逐漸形成一种放生的風氣。而且,無獨有偶,跟吃素一樣,《梵網經》也把放生作為戒條列入。這樣,解救危難中的動物就成了出家人必須做的事情。此外,王室成員的參與算是一種正面的積極鼓勵,蕭齊時代的蕭子顯就是放生活動的實踐者之一。後來帝王對著名放生者如天台智顗下詔表彰,或下敕某大寺廟修建放生池等等都是一種巨大的鼓勵。因此,放生在教內大肆流行,教外也立即效法,很快它就傳遍了全國各地,並且延續到今天。
另一個使素食和放生能夠為廣大民眾普遍接受的工具是宣揚善惡因果報應的志怪故事。這些故事中,有的用食肉的惡果來勸誡人們吃素,有的用護生放生的福報和殺生傷生的惡報來鼓勵放生。素食和放生能夠在民間深入人心,它們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否認的。
我們知道,放生是種很直接的環保活動,它用愛心去關懷和幫助受困受苦的動物,是對生物種類的保護。所以沒有必要再解釋它的環保性何在,需要解釋的是素食跟環保的關係。
食肉對環保的害處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對大自然有限資源的浪費。根據一個現代素食學會的統計,一個普通肉食者一生大約要吃掉36隻豬,36隻羊和750隻雞。生產1公斤牛肉要用的水和地是生產1公斤糧食所需水土的20倍。1公斤牛肉要用25000升的水,生產1公斤的土豆卻只需二百分之一的水。想想要用16公斤的糧食才能生產1公斤的牛肉,這種代價是驚人的,也是不划算的。據統計,世界上平均一天被食用動物所吃掉的糧食足足夠全世界人一天的口糧。發達國家所生產的糧食絕大部分是用來養食用動物,而貧窮國家的人連一日三餐的口糧都沒有。第二,食肉比素食消耗更多的能源,因為製造動物食品所需的能源是製造糧食食品的好幾倍。第三,生產肉食動物對地球造成無法比擬的破壞。為了養動物,森林都得砍伐,改成牧場,這就是對大自然的一種破壞,因為沒有森林,我們環境就日益惡劣,大氣升溫就加劇。牧場動物所排放的廢物是人類的130倍以上。有人統計過,每秒鐘就有八萬六千磅這樣的廢物產生,而且都來自於供肉的農場。這些廢物都只有少量被利用,而絕大部分因為沒有妥善的處理系統而被堆積起來。這種堆積物對空氣、對植被、對水源等都會帶來直接的汙染和破壞。它導致世界上許多珍稀動物的滅絕。更甚者,被這種廢物嚴重汙染過的空氣又返回大氣層,進一步惡化大氣升溫的問題。所以世界上不少組織已經注意到:飼養肉食動物對環境所造成的破壞大於人類任何對它的破壞。可見,「禍從口出」一點不假!
從以上簡短的敘述可以看出,吃素和放生都不是佛教原本就有的傳統,但它的確符合當今的環保倫理,因為環保涉及到的是熱愛和保護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保護動植物,保持自然界生態平衡等等。事實上也正是這兩個傳統才使得佛教是跟環保主義相適應的一種宗教,儘管對佛教徒來講素食和放生的積極利益和必要性遠遠不止有利於環保這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