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親」政策是指封建王朝將宗室貴女以「和親公主」的身份嫁給藩屬國或地位較低的「番邦」君主的一種政治行為。
這種處理民族關係的特殊政策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推動了中國古代封建國家的民族融合,促進了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交流和發展。
和親起源於漢朝
漢高祖劉邦為了不讓日益強大的匈奴南下劫掠,便想出了聯姻的法子,既然都是親戚了,還怎麼好意思打架呢?
當然,名義上是嫁公主,其實漢朝就沒有一個真公主下嫁匈奴,基本上都是宮女、女史或旁支女子,冊封為公主和親匈奴。
人們千古傳唱的《昭君出塞》中的主角王昭君就是宮女出身,被冊封后嫁到匈奴,王昭君奉獻一生,換來了漢匈關係半個世紀的安穩。
而到了唐朝時期,和親更是達到了巔峰,而且下嫁和親的多為貨真價實的公主。
和親大多是不得已而為之,為了緩和外族的威脅,和親確實是一項非常有效國策。
但為什麼漢唐的歷代君王都熱衷於把公主嫁到番邦異族,而從不娶異族公主入皇室呢?
原因就三點,但影響很深刻。
1、從皇室血統與安全考慮
漢朝與唐朝也有很多普通宮女成為皇后和太后,但兩個王朝都很注重血統論,即使皇帝嬪妃出身貧寒人家,但至少是漢人,血統對中原王朝很重要。
如果漢唐皇帝真要娶了匈奴與吐蕃的女子,漢唐皇室認為血統亂了,如果生下孩子,就是外族部落的外甥,如果當上皇帝,他們必然心向敵對的部落,那麼中原王朝統治就失去了合法性,也會損失很多利益。
2、審美角度無法接受
在匈奴的女子可比不上漢族,只需在閨房中學習女紅就好。
匈奴女子比漢族女子的地位更低,她們要承擔家裡的一切髒活累活,加之北方荒漠條件艱苦,長年累月的風吹日曬,皮膚黝黑,加上臉上一大塊的高原紅,想必那時的中原男子是無法接受的。
3、天朝地位不能變
歷史上的中原王朝,以天朝上國自居,優越感很強,一直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雲端,很少會把周邊番邦部落放在眼中,即便強大如匈奴、突厥、女真、蒙古等。
如果下嫁公主,在輩分上,皇帝搖身一變成了老丈;而且一般嫁女都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包容,屬於強國對小國的恩賜。
但如果娶異族公主進門,在輩分上就會矮一頭,這是天朝大國不願面對的事情。
今天跟大家推薦這套《史記》,是國學經典精裝正版,無刪減版一共4冊,精品高檔,禮盒套裝,對成人與青少年都很適合。因為我自己有買,覺得很不錯,才給大家推薦。大家買來自己研讀,或收藏,或當作禮品送朋友等,都是很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