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帝室為何總是近親結婚
漢代家法是嫡長子繼承制度,即:「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漢惠帝、漢景帝、漢元帝、漢成帝都是嫡長子。在中國歷史上,共有24人以嫡長子身份繼位,西漢便有4人。
作者:蔡輝
(明)仇英《漢宮春曉圖》(局部)
儲君早定,優點是減少了宮廷鬥爭,缺點是各派爭相拉攏太子,婚姻成了突破口。最早下手的是呂后,她把外孫女張嫣嫁給了兒子漢惠帝。呂后的女兒魯元公主劉樂說:張嫣才9歲,您做這種禽獸不如的事,不怕天下人恥笑嗎?
呂后垂淚,說:劉邦已死,遺臣們虎視眈眈,不和劉家結為一體,我們怎能保住性命?
此外,漢景帝娶了表妹薄氏,漢武帝娶了自己的表妹陳阿嬌,漢成帝娶了表姑……據學者閻愛民統計,西漢帝室婚姻中,世親佔到80%,近親結婚佔到40%。
古人早就意識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從西周時起,便已採取「同姓不婚」制度。但漢代以孝治天下,在每個皇帝的諡號前都加孝字。比如漢景帝、漢武帝,正式稱呼應為漢孝景帝、漢孝武帝。
漢文帝登基前,薄太后(劉邦的妃子,漢文帝的生母)患病,文帝3年不離左右,親嘗湯藥,到漢武帝時,選官中特設孝廉一科。結果讓後族勢力空前擴張,在太子婚姻上,皇后、皇太后擁有較多發言權,為鞏固本家勢力,她們常將族中女子納入後宮,造成「親上加親」式的重親婚姻泛濫。
在重親婚姻的支撐下,西漢女主專權時間較長,從呂后專權,到竇太后專權,再到末期王太后專權。
劉家子弟素質差
漢代以孝治天下,因為秦國從商鞅時代起,為增加稅收,鼓勵兒子成年後便分家,「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稅」。以致關中人「借父耰鉏,慮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誶語……婦姑不相說,則反唇而相稽」。意思是,分家後,父親來借農具,兒子就滿臉施恩的表情,母親來拿簸箕、掃帚,張口就罵。兒媳婦與婆婆關係不好,便公開爭吵。
賈誼說:「不同禽獸者亡幾耳。」秦漢戰爭後,民生凋敝,社會道德水準進一步下滑,以孝治天下可促進民風改善。
此外,劉邦起於草莽,沒做好榜樣,在劉家子孫中,有不少荒淫無恥之輩。
比如廣川王劉去,懷疑妃子與小吏有私情,便將她剝光痛毆,妾投井自殺,又被撈出來,割掉鼻子、嘴唇、舌頭等,再切成塊,和毒藥一起煮,劉去帶著其他妃子在旁觀賞。
燕王劉定國與父親的小妾私通,生了一個孩子,還強搶弟弟的妻子當妾。梁王劉立則與自己的姑姑私通,皇帝知道後,卻因「梁王年少,頗有狂病」,不予追究。
強調孝,多少算是一種約束。
重親婚姻對太子們造成傷害,但太子們很歡迎重親婚姻。西漢大多數嫡長子被立為太子後,皇帝都曾感到後悔。閔太子劉榮(漢景帝的嫡長子)、戾太子劉據(漢武帝的嫡長子)被廢,而漢惠帝、漢元帝、漢成帝也差點被廢。
為確保繼位,太子們暗中聯絡一切可聯絡的勢力,包括接受重親婚姻、換取後族支持。所以在西漢,存在著「皇帝欲廢太子而不能」的現象。
出身低 難上位
重親婚姻的代價是子嗣數量減少。
劉邦有8個皇子,漢惠帝有6個,漢文帝有4個,漢景帝有14個。到漢武帝時,只有6個,漢昭帝無嗣,漢宣帝有5個,漢元帝有3個,此後三位漢帝無嗣。
漢代初期,皇帝的婚姻不論貴賤,只看色藝,所謂「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馬不必騏驥,要之善走」。比如漢文帝的母親薄姬,曾嫁給魏王豹,還生了一個女兒,後被劉邦收為側室。
對此,儒家表示支持。大儒董仲舒說:「夫死無男,有更嫁之道。」鼓勵寡婦再醮。
漢武帝時,「元功宿將略盡」,即開國功臣都被清出政局,皇權更多依賴官僚集團。漢武帝先娶表妹陳阿嬌,二人多年無嗣。但漢武帝也接納出身微賤的女子,如後來的皇后衛子夫,本是平陽侯家奴(謳者,負責唱歌),再如寵妃李夫人(將軍李廣利的妹妹),出自娼門。
漢武帝後,重親婚姻漸多,出身低的女子很難上位。
除了重親婚姻的影響,西漢皇帝好男寵,可能也是導致生育能力下降的一個原因。
黥布造反時,劉邦稱病,令外人不得探視。樊噲闖入,發現劉邦的腦袋正枕在籍孺的胳膊上。孺即美少年,在劉邦身邊,還有一位閎孺。
劉邦此好,被他的子孫繼承:漢惠帝有鄧通,漢武帝有韓嫣、李延年(李夫人的哥哥),漢昭帝有金賞(名臣金日磾的兒子),漢宣帝有張彭祖,漢元帝有弘慕、石顯,漢哀帝有董賢。一次喝醉了,漢哀帝說:「吾欲法堯禪舜,何如?」竟要把帝位傳給董賢。
邯鄲倡善長袖舞
趙飛燕姐妹能突破各種阻礙,成功上位,與邯鄲倡的品牌影響力有關。西漢皇室對邯鄲倡不陌生,漢宣帝的生母王翁須就是邯鄲倡。
商朝末代君主商紂王曾在沙丘(今河北省邢臺市廣宗境內,在邯鄲附近)建行宮別館,放縱聲色,當地遂形成歌舞、倡優的風俗,所謂「彈弦跕躧(音如喜,意為舞鞋),遊媚富貴」,俗稱為邯鄲倡。
邯鄲倡多是「趙女」,在當時,「趙女」乃美女的代稱。司馬遷說:「今夫趙女、鄭姬……目挑心招,出不遠千裡,不擇老少者,奔富厚也。」
「趙女」多是從小被賣到邯鄲,經倡家嚴格訓練,再送往漢朝首都長安、洛陽。邯鄲倡善長袖舞,當時富豪設宴,常以此舞為伴。
趙飛燕出生時,父母不肯養她,3天後,竟未死,才肯收養。趙飛燕姐妹都是邯鄲倡,投陽阿公主門下為奴,漢成帝微服私訪時,被趙飛燕舞姿打動。
趙飛燕自創踽(音如舉)步,有學者認為就是禹步,即道教中的步踏罡鬥,但禹步缺乏美感,不易打動漢成帝。踽步可能是跕躧的一種,即踮起腳尖舞蹈,有點像芭蕾舞,可在掌上、銅盤上跳舞。
進入漢宮後,趙飛燕、趙合德一直未育,有學者提出,二人可能患病,因《史記》中稱「邯鄲多娼妓」,其實,當時「娼妓」指女演員,與今概念不同。漢代有很多描寫城市的作品,如《兩京賦》《蜀都賦》《西京賦》《南都賦》等,從中找不到聲色場所的任何記載,且在古籍中,未見相關疾病流行的痕跡,可見此說不太成立。
責任不在趙家姐妹
不育的責任不在趙飛燕姐妹,而在漢成帝。
除遺傳因素外,可能與熬夜、泌尿系統感染、精索靜脈曲張、前列腺炎、尿道炎等有關。通過針對性治療,問題可以解決,但在古代,因斷症不準,反而成了疑難雜症。
漢代宮廷高度重視生育,開發出各種藥物。
比如陳阿嬌曾「與醫錢九千萬,然竟無子」。為生子,皇后居所用花椒和泥刷牆,稱為椒房。花椒性溫,對體性寒涼的女性有滋補作用。花椒多籽,象徵多生養。
從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胎產書》,提出女子在懷孕3個月時,取蒿、牡、蜱蛸(螳螂的卵)三味中藥服用,就會生男。或用蜂房、狗陰兩味藥,也能起到同樣效果。
從這些「秘方」看,當時人們還不知道男性也可能引發流產。
藥石無效,只能靠祈禱。漢代的生育神叫容成。在傳說中,容成是黃帝的輔臣,還是上古帝王,到了漢代,它只管房中術,相貌也變成了兩頭相背、獸身四足。
東漢著名學者桓潭提出,自漢武帝後,西漢皇帝的壽命有所減少:劉邦壽62歲,惠帝壽23歲,文帝壽47歲,景帝壽48歲,武帝壽70歲,昭帝壽21歲,宣帝壽44歲,元帝壽43歲,成帝壽45歲,哀帝壽27歲。(受統計方式、資料來源等影響,數據可能略有差別)
西漢後期皇帝「多兇短折,中年夭卒」,身體素質下降,也可能帶來不育。
只有人證 沒有物證
公元前7年,一向身體強壯的漢成帝暴斃,在大臣們追究下,同寢的趙合德自殺,時年38歲。漢成帝可能患有高血壓,高血壓初期症狀不明顯,直到今天,69.8%的患者不知自己患上了這種病。約70%的腦卒中死亡和約50%心肌梗死死亡與高血壓密切相關。
得知漢成帝去世,張放也自殺了。
因擁立漢哀帝有功,趙飛燕躲過一劫,還當上了皇太后。漢哀帝繼位僅幾個月,便有人上書,舉報趙飛燕姐妹曾謀害漢成帝的兩個親生兒子。據稱,漢成帝和宮中婢女曹曉的女兒曹宮有染,生有一子,此外還與許美人有一子,在趙飛燕姐妹的脅迫下,漢成帝不得不將這兩個孩子暗中殺掉。一個屍體不知所終,一個埋在「獄樓垣下」。
漢哀帝下令免去趙飛燕兄弟新成侯趙欽、侄兒成陽侯趙訂的爵位,家屬徙遼陽,但未追究趙飛燕的責任。7年後,漢哀帝暴卒,外戚王莽下令繼續嚴查「燕啄皇孫案」,趙飛燕只好自殺,終年45歲。
學者孟祥才發現:雖然舉報者言之鑿鑿,人證超10人,卻無一物證。許美人的兒子屍體埋藏地清楚,證人之一籍武自稱親手掩埋,為什麼不掘屍骨為證呢?漢成帝再昏庸,也不會殺自己的骨肉吧?且漢成帝在位期間,朝政被王政君(漢元帝的皇后,漢成帝的母親)為首的王氏外戚集團把持,這麼大的事,怎能瞞過他們?
顯然,「燕啄皇孫案」是冤案,只是後來史家多懷偏見,不願為趙飛燕姐妹辯汙。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