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匈奴是現在什麼地方的人?

2021-01-15 撿史官

匈奴是古代非常強悍的遊牧民族,他們放馬牧羊逐水草而居。他們驍勇善戰,經常侵犯我邊疆,騷擾我百姓。讓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非常頭痛,後來,他們又突然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那麼,古時候的匈奴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

一、匈奴部落歷史淵源

匈奴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頻繁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了。

在春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為了增強趙國軍隊的作戰能力特地學習了他們的胡服騎射,使得趙國軍隊作戰實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從而讓趙國成為山東六國中唯一能夠與秦相抗衡的大國。

而燕國為了抗擊匈奴,還修建了長城。

秦國大軍蕩平六國一統天下,可謂是所向披靡。可是面對驍勇善戰的匈奴騎兵,秦始皇也不得不加固燕趙長城來抵禦他們。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那些匈奴部落更加活躍了。秦朝滅亡以後,大漢王朝建立初期,匈奴更是趁火打劫騷擾中原,逼迫大漢王朝不得不通過派公主前去和親才能換取和平。

直到漢武帝時期,中原王朝才有足夠的實力與匈奴騎兵一較高下,經過一系列的戰爭以後,那些匈奴族被驅逐漠北,短時間內不敢再進犯中原。

二、匈奴部落生活

匈奴長期生活在我國的北方,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部落。由於他們長期在北方過著遊牧的生活,終日以打獵為生,與野獸為伍。所以他們族人的身體大多非常強壯,且非常善於騎射。

而由於行動迅速,機動性較強,為了謀取更多的生活資源他們南徵北戰不斷的開疆擴土,以蒙古高原為據點不斷的對外擴張。要不是因為有長城相阻,恐怕他們早已成為了中原王朝最大的禍患。

只不過他們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其文明並不像中原的農業文明那樣可以建立城池,為了生存就必須要不停地來回遷徙。

而且匈奴也不如中原地區農業發達,中原可以憑藉發達的種植業定居,甚至是建立堅固的城池,而在有了穩定的糧倉和堅固的城池可以依仗,人們的生活也自此得到了保障。

但是匈奴不同,匈奴的這種生活方式,導致他們不得不靠天吃飯,一旦遇到天災便水草全無。他們為了生存就不得不騷擾中原地區以求能夠得到一些糧食餬口。

其實在當時,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他們還是非常羨慕中原地區的,羨慕中原人民不用每天四處放牧就可以安枕無憂地生存下去。羨慕中原地區的人們有自己的糧食儲備可以度過饑荒之年。

三、匈奴部落的疆域

秦國自建國開始,歷代秦人都在同匈奴部落作鬥爭。隨著秦國實力不斷的增強,秦國從他們的手中獲得了大片領土。秦國蕩平六國以後,由於連年的徵戰匈奴趁亂騷擾秦朝邊境。很快便控制了河套及大青山地區。

於是秦始皇命令蒙恬率30萬大軍最終將他們趕出河套地區,命人修建萬裡長城抵禦他們再次侵擾秦境並派蒙恬率領大軍長期鎮守長城,抵禦匈奴。

漢朝建立以後,可以說整個西漢王朝都在與匈奴周旋。原本已經被驅逐出河套地區的匈奴族,趁著中原大亂再次捲土重來,並不斷發展壯大。

漢朝初期,經過幾次戰爭大漢軍隊均以失敗告終,沒有辦法漢朝只能以和親的方式才換來短暫的和平。而此時的匈奴發展到了最鼎盛的時期,其勢力範圍已經擴張到西域、東北地區以及河套平原、蒙古高原以及西伯利亞地區。其領土範圍一點也不比西漢小。

漢朝經過幾代的休養生息,終於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派霍去病率領大軍抵禦匈奴。經過多年的戰爭,匈奴終於熬不住了,他們從內部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

南匈奴向漢朝俯首稱臣,年年朝賀歲歲納貢。而北匈奴則繼續與漢朝為敵,但奈何山高皇帝遠,西漢政府鞭長莫及。他們一直在現代的外蒙古和西伯利亞地區活動。

無論如何,這對於漢朝來說已經是一個非常大的勝利了。

但正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到了東漢時期。匈奴族再次強大起來,他們繼續與漢朝為敵。東漢政府立即派兵剿滅北匈奴,結果北匈奴大敗而歸,他們被迫西遷。

據考古資料顯示,他們部分殘餘應該是前往土耳其地區,後來又輾轉到了匈牙利地區進而在那個地區繁衍生息。

四、衰落時期

北匈奴被迫西遷,徹底離開了中國的疆域,退出了中國歷史的舞臺。而俯首稱臣的南匈奴,他們在東漢末年趁亂繼續內部分化,企圖脫離掌控。一部分投靠了曹操,成為曹魏的馬前卒。

剩餘的殘部雖然有時也想弄出點風波,但奈何此時他們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實力。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基本上被中原文化給同化了,成為了漢民。直到隋唐時期史書中便再也沒有出現過匈奴族。

其實任何一個民族的興衰都是以物質條件作為基礎。匈奴這樣,沒有堅固的城池和穩定的糧倉,即使控制再多的領土也無濟於事,他們的統治就像是沒有地基的大廈,稍稍敲打便會轟然倒塌。

相關焦點

  • 歷史上消失的民族——匈奴人與匈奴帝國(一)
    成員極為複雜,雖如此,但在民族來源、種族特徵、居住區域、生活習俗、基因分析、語言特點等多方證據和考古表明、匈奴人與蒙古人是為一脈相承的民族。匈奴雖然有眾多的不同的部落和種族組成,但其核心統治民族應為蒙古系統的部落。從古代漢文記錄裡留下的匈奴人的一些詞彙分析看、匈奴語和蒙古語較為接近。匈奴人與其他遊牧民族相同,「隨畜牧而轉移」,其畜物以馬、牛、羊為多,而橐駝、驢則比較少。
  • 莫衷一是:歷史上的匈奴人到底是黃種人,還是白種人?
    匈奴人在草原上建立的遊牧帝國,是一個多民族、多部落的國家。匈奴帝國並不是一個由單一民族組成的國家。匈奴人之中包含了蒙古語族、通古斯語族、突厥語族、葉尼塞語系、烏拉爾語系,印歐語系的一些民族。其中蒙古語族、通古斯語族的民族是黃種人,而印歐語系的民族則是白種人,突厥語族、葉妮塞語族和烏拉爾語系的民族從外貌上看,既有一些黃種人的特點,也有一些白種人的特點。在匈奴帝國的東邊居住著以蒙古語族為主體的民族,而在帝國的西部居住著以印歐語系民族為主體的民族,那麼整個匈奴帝國是以哪個民族為主體民族呢?中外學者對於這個問題向來是莫衷一是。
  • 【歷史變遷】陝北人的祖先是匈奴還是中原漢人?
    丹州是現在的宜川縣,宜川處在中原關中官話與陝北話的過度帶,語言、風俗、性格都半關中、半陝北。「白窒」就是白狄,也就是稽胡。「胡頭漢舌」,說的是胡人打扮,漢人說話,有點像現在的西南少數民族。延安南邊富縣、洛川、黃陵等5縣說的是關中官話,這是從隋唐起關中話逐漸侵蝕滲透的結果?還是1860年代陝甘回亂的結果?不得而知,也許後者的可能性更大。
  • 我國古代北方的匈奴人是什麼人種?考古學家:大部分是黃種人
    匈奴人到底是什麼人種,網絡上可謂眾說紛紜,魚龍混雜。而且多數分析都是文本分析,缺乏可信的科學分析。對於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參考蒙古,俄羅斯還有我國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的研究成果,以出土骸骨的人類學研究成果為主要依據,結合畫像磚和繪畫等文物資料,以數據為主,避免對文本做充滿主觀臆測的定性分析。
  • 匈奴人是黃種人還是白種人?DNA測試發現問題並非如此簡單
    匈奴族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統一大漠的遊牧民族,建立了十分強大的大帝國。歷史上對匈奴民族的種族以及民族成分都產生了不少的爭議。許多人認為,匈奴人和中亞、東歐的遊牧民族接近,因而是白種人,另一部分人認為匈奴和突厥、蒙古一脈相承,是屬於黃種人。那麼到底匈奴是黃種人還是白種人呢?
  • 「13世紀前的亞洲高原」草原的早期歷史:斯基泰人與匈奴 二
    焉耆居民徒勞地毀掉了架在格勒都斯河上的橋。班超趟過深齊腰部的河水,進入焉耆城前面的沼澤地。一些居民渡過博斯騰湖逃跑,但焉耆王被迫投降。班超為了報仇,就在19年前陳睦被害的地方砍下他的頭。班超「因縱兵鈔掠,斬首五千級,獲生口萬五千人,馬畜牛羊三十餘萬頭」。塔裡木盆地全境至此全部徵服。班超於97年命令其副將甘英出發,穿過安息——即過阿爾薩息朝的帕提亞帝國——去大秦,即中國對羅馬帝國的稱呼。
  • 匈奴人是生物戰的鼻祖?扒一扒人類生物戰爭的歷史,驚心動魄
    人類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在漫長的冷兵器時代,人類戰爭史從來都不曾離開生物武器的使用。毫不誇張的說,在人類戰爭史中,殺傷力最大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武器,非生物武器莫屬。其中,遊牧民族在這方面是箇中翹楚,匈奴人第一次在戰爭中應用生物戰,就利用瘟疫病毒殺死了漢軍戰神霍去病。
  • 匈牙利人和匈奴人什麼關係?被漢武帝摁在地上摩擦,南北朝時散亂
    很多人認為,現在的匈牙利人,就是西漢時期,被漢武帝吊打的匈奴人。除了名字有點相似外,其實這是沒什麼根據的。之所以他們這麼認為,那是因為現在的匈牙利人,也喜歡吹嗩吶,也喜歡剪窗花,這跟我國陝北地區的習俗十分相似。
  • 匈奴人是純正的黃種人嗎?DNA檢測: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民族
    世界之大,最值得敬畏的就是「生命」,有了生命生活就充滿希望,當然人活著也是一種「利益」趨勢!世界上的人分為黃種人、白種人、黑人等等,作為華夏兒女的中國人都長著一副黃種人的面孔,對於少數民族而言可能有很大的不同,那曾經強悍的匈奴人是否為純正的黃種人呢?DNA檢測: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民族!
  • 威脅漢人千年的匈奴最後去哪了,如果你是這個民族,你是匈奴子孫
    ,得人以為奴婢。」可見匈奴人有獵頭的習俗,在戰爭中砍下敵人的頭顱是榮譽的象徵,可以得到部落的賞賜。匈奴從來就不是一個民族,而是眾多草原部落的集合體。很多人對草原的歷史並不熟悉,總喜歡用漢族的思維去想當然地看待草原。他們認為草原上還有一個文化傳統穩定的民族。其實這是不對的,就像農民會認為皇帝用金鋤頭耕地一樣。
  • 匈奴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它是由哪些部落組成的呢?
    引言: 匈奴是我國古代歷史上興起較早且與中原王朝交流時間最長的的一個民族,從戰國到兩晉南北朝時期,匈奴有可靠歷史記載的活躍時間有一千年,冒頓單于時期第一次實現了長城以北遊牧區的統一,為我國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歷史上蝴蝶效應最偉大的例子是什麼?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歷史上蝴蝶效應最偉大的例子是什麼?你是如何理解的呢?一次失敗的暗殺企圖改變了中國和歐洲歷史的進程。這是在公元前3世紀,軍閥為了爭奪對中國的控制權而戰至死。其中之一,項羽,拋出一個宴請他的對手劉邦,在外交的藉口。當然,計劃是暗殺他。
  • 歷史上的新疆——「西域」指的是哪些地方?西域三十六國又是什麼?
    廣義的西城是指玉門關、陽關以西乃至中亞西亞的一部分,以及東歐和北非的個別地方,是當時漢朝人就地理知識所及對「西方」地區的泛稱。狹義的西城則是指玉門關、陽關以西,天山以南、崑崙山以北,蔥嶺(今帕米爾)以東,即今新疆南部地區。對西域這一地理概念 ,漢朝人有一個逐漸認識、了解的過程。漢初,人們把河西走廊地區也包括在西域的範圍之內。
  • 中國古書上常說的河東、河西,到底是什麼地方?現在在哪裡?
    下面說一些河東地區比較典型的風景古蹟,例如,祭祀的后土祠、黃河壯觀的壺口瀑布、舜帝陵、著名的鸛雀樓、元代供奉呂洞賓的純陽萬壽宮、山西商人的李家大院等等都是比較有歷史年代感的地方。其中河東運城的鹽池不僅是世界上排名靠前的內陸鹽湖之一,更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地方,相傳黃帝和蚩尤起就是為了爭奪這片鹽湖而開戰的,而且後來鹽商的存在也拉動了地區的經濟增長。
  • 憑空消失的古國之「匈奴王國」
    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率眾投降西漢。公元前36年,西漢誅滅北匈奴郅支單于。在東漢時匈奴再次分裂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首領醢落尸逐鞮率眾投降光武帝劉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區。而北匈奴還是叛服不定,讓東漢下決心摧毀北匈奴。漢和帝劉肇永元元年即公元89年,竇憲大敗北匈奴,並迫其西遷,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麓勒石,銘刻《封燕然山銘》紀功。
  • 漢武大帝死磕匈奴的勝算有哪些?
    戰爭很大程度上是後勤能力的比拼,得後勤者得天下。漢朝那個時候北伐匈奴,戰馬的給養問題先不說,光戰士的糧食補給就是一個浩大的工程。據學者研究結果顯示,糧食轉運成本高達64倍甚至192倍,也就是說戰士每吃到1斤糧食就要在路上消耗掉64斤甚至192斤,可見那個前機械化時代轉運效率低的嚇人,軍事後勤學上稱之為「暴虐的距離」。而大漢的對手匈奴發動戰爭的成本是非常低的,幾乎不存在什麼後方供給的問題。
  • 匈奴人讓人腦仁疼的官制和兵制(八卦史記157)
    李大嘴 大嘴讀史匈奴人最大的英雄是誰?這應該沒有疑問,肯定是匈奴的第二代單于冒頓。冒頓統一了北方草原,雖然時間不長,但畢竟統一了;冒頓設立了匈奴的官制和兵制,雖然很混亂,但畢竟有了管理的脈絡。很久以前,匈奴人是沒有姓氏的,《史記·匈奴列傳》說,「其俗有名不諱,而無姓字。」
  • 歷史上的野人女真是現在的愛斯基摩人嗎?
    沒法徵服的原因,其實跟漢朝難以滅亡匈奴或者明朝難以消滅蒙元的原因是類似的。野人女真本來就是一個泛稱,他們一直處於非常原始的氏族部落文明期,沒有形成統一的政權,而是極其分散,生活在堪稱地球上最苦寒的區域,雖然以漁獵為主,流動性沒有純遊牧民族那麼大跨度,但是在這片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自身文化文明的發展是極其緩慢的,中原的先進文明,甚至後來俄羅斯的西方科技文明傳遞到這個片區也是非常緩慢的。他們甚至極少在歷史上被記載。
  • 如果不是,歷史上的這些事情都沒法解釋
    一些人回答是,一些人不回答。沒有理由,也沒有充分的理由。例如,成吉思汗當年建立的都城現在並不在中國境內,成吉思汗活動的地區主要也不在中國境內,他的葬禮地點也不在現在中國境內。但認為成吉思汗是中國人的觀點似乎成了歷史定論。正史,包括《元史》、《明史》,都有這樣的認識。即使是那些大人物在列舉中國古代重要帝王時,也說:「秦皇漢武,文採不佳。唐宗宋祖,要遜為人。
  • 中國最常見的5個姓氏,很可能是匈奴後裔,裡面有沒有你?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其俗有名不諱,而無姓字。」 ——《史記》 匈奴,在我國歷史上曾經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跟很多人所想的都有所不同,匈奴部族其實早在三皇五帝時期就已經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