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是古代非常強悍的遊牧民族,他們放馬牧羊逐水草而居。他們驍勇善戰,經常侵犯我邊疆,騷擾我百姓。讓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非常頭痛,後來,他們又突然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那麼,古時候的匈奴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
一、匈奴部落歷史淵源
匈奴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頻繁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了。
在春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為了增強趙國軍隊的作戰能力特地學習了他們的胡服騎射,使得趙國軍隊作戰實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從而讓趙國成為山東六國中唯一能夠與秦相抗衡的大國。
而燕國為了抗擊匈奴,還修建了長城。
秦國大軍蕩平六國一統天下,可謂是所向披靡。可是面對驍勇善戰的匈奴騎兵,秦始皇也不得不加固燕趙長城來抵禦他們。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那些匈奴部落更加活躍了。秦朝滅亡以後,大漢王朝建立初期,匈奴更是趁火打劫騷擾中原,逼迫大漢王朝不得不通過派公主前去和親才能換取和平。
直到漢武帝時期,中原王朝才有足夠的實力與匈奴騎兵一較高下,經過一系列的戰爭以後,那些匈奴族被驅逐漠北,短時間內不敢再進犯中原。
二、匈奴部落生活
匈奴長期生活在我國的北方,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部落。由於他們長期在北方過著遊牧的生活,終日以打獵為生,與野獸為伍。所以他們族人的身體大多非常強壯,且非常善於騎射。
而由於行動迅速,機動性較強,為了謀取更多的生活資源他們南徵北戰不斷的開疆擴土,以蒙古高原為據點不斷的對外擴張。要不是因為有長城相阻,恐怕他們早已成為了中原王朝最大的禍患。
只不過他們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其文明並不像中原的農業文明那樣可以建立城池,為了生存就必須要不停地來回遷徙。
而且匈奴也不如中原地區農業發達,中原可以憑藉發達的種植業定居,甚至是建立堅固的城池,而在有了穩定的糧倉和堅固的城池可以依仗,人們的生活也自此得到了保障。
但是匈奴不同,匈奴的這種生活方式,導致他們不得不靠天吃飯,一旦遇到天災便水草全無。他們為了生存就不得不騷擾中原地區以求能夠得到一些糧食餬口。
其實在當時,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他們還是非常羨慕中原地區的,羨慕中原人民不用每天四處放牧就可以安枕無憂地生存下去。羨慕中原地區的人們有自己的糧食儲備可以度過饑荒之年。
三、匈奴部落的疆域
秦國自建國開始,歷代秦人都在同匈奴部落作鬥爭。隨著秦國實力不斷的增強,秦國從他們的手中獲得了大片領土。秦國蕩平六國以後,由於連年的徵戰匈奴趁亂騷擾秦朝邊境。很快便控制了河套及大青山地區。
於是秦始皇命令蒙恬率30萬大軍最終將他們趕出河套地區,命人修建萬裡長城抵禦他們再次侵擾秦境並派蒙恬率領大軍長期鎮守長城,抵禦匈奴。
漢朝建立以後,可以說整個西漢王朝都在與匈奴周旋。原本已經被驅逐出河套地區的匈奴族,趁著中原大亂再次捲土重來,並不斷發展壯大。
漢朝初期,經過幾次戰爭大漢軍隊均以失敗告終,沒有辦法漢朝只能以和親的方式才換來短暫的和平。而此時的匈奴發展到了最鼎盛的時期,其勢力範圍已經擴張到西域、東北地區以及河套平原、蒙古高原以及西伯利亞地區。其領土範圍一點也不比西漢小。
漢朝經過幾代的休養生息,終於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派霍去病率領大軍抵禦匈奴。經過多年的戰爭,匈奴終於熬不住了,他們從內部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
南匈奴向漢朝俯首稱臣,年年朝賀歲歲納貢。而北匈奴則繼續與漢朝為敵,但奈何山高皇帝遠,西漢政府鞭長莫及。他們一直在現代的外蒙古和西伯利亞地區活動。
無論如何,這對於漢朝來說已經是一個非常大的勝利了。
但正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到了東漢時期。匈奴族再次強大起來,他們繼續與漢朝為敵。東漢政府立即派兵剿滅北匈奴,結果北匈奴大敗而歸,他們被迫西遷。
據考古資料顯示,他們部分殘餘應該是前往土耳其地區,後來又輾轉到了匈牙利地區進而在那個地區繁衍生息。
四、衰落時期
北匈奴被迫西遷,徹底離開了中國的疆域,退出了中國歷史的舞臺。而俯首稱臣的南匈奴,他們在東漢末年趁亂繼續內部分化,企圖脫離掌控。一部分投靠了曹操,成為曹魏的馬前卒。
剩餘的殘部雖然有時也想弄出點風波,但奈何此時他們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實力。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基本上被中原文化給同化了,成為了漢民。直到隋唐時期史書中便再也沒有出現過匈奴族。
其實任何一個民族的興衰都是以物質條件作為基礎。匈奴這樣,沒有堅固的城池和穩定的糧倉,即使控制再多的領土也無濟於事,他們的統治就像是沒有地基的大廈,稍稍敲打便會轟然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