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消失的民族——匈奴人與匈奴帝國(一)

2021-01-21 寒冰讀史

一、匈奴人

「匈奴」,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遊牧民族。戰國時遊牧在燕、趙、秦以北。東漢時分裂為南北兩部,北匈奴在一世紀末為漢所敗,西遷。南匈奴附漢,東晉時曾先後建立前趙、夏、北涼等政權。

匈奴之中,包含了蒙古語族、通古斯語族、突厥語族、葉尼塞語系、烏拉爾語系,印歐語系中的吐火羅語族、伊朗語族,與漢藏語系的成員。成員極為複雜,雖如此,但在民族來源、種族特徵、居住區域、生活習俗、基因分析、語言特點等多方證據和考古表明、匈奴人與蒙古人是為一脈相承的民族。匈奴雖然有眾多的不同的部落和種族組成,但其核心統治民族應為蒙古系統的部落。

從古代漢文記錄裡留下的匈奴人的一些詞彙分析看、匈奴語和蒙古語較為接近。匈奴人與其他遊牧民族相同,「隨畜牧而轉移」,其畜物以馬、牛、羊為多,而橐駝、驢則比較少。

二、匈奴汗國

(1)先秦時期

在匈奴建國以前,東北亞草原被許多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據著。自西周起,戎族開始威脅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犬戎部落攻陷鎬京,迫使平王東遷。戰國時林胡、樓煩多次侵擾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驅逐林胡、樓煩,在北邊新開闢的地區設置了雲中等縣。林胡、樓煩北遷融入新崛起的匈奴。在戰國末期,趙國大將李牧曾大敗匈奴。公元前3世紀匈奴統治結構分為中央王庭、東部的左賢王、和西部的右賢王,控制著從裏海到長城的廣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國、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中亞北部、中國東北等地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15年,命蒙恬率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

(2)冒頓繼位

冒頓是匈奴頭曼單于之子。在一次隨父頭曼單于出獵時,冒頓用鳴鏑射頭曼,左右皆隨之放箭,射殺頭曼。隨後,冒頓又誅殺後母及異母弟,盡殺異己之大臣,自立為匈奴單于。

(3)崛起時期

冒頓單于繼位後,開始對外擴張。在大敗東胡王之後,隨即併吞了樓煩、白羊河南王,並收復了蒙恬所奪的匈奴地及漢之朝那、膚施等郡縣。並對漢之燕、代等地進行侵略。向西進擊月氏,老上單于繼位後,大敗並殺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遷徙。北方及西北一帶的丁零、渾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後臣服於匈奴。

漢朝曾與匈奴進行多次大規模戰鬥。公元前201年,韓王信被迫投降匈奴。次年,漢高祖劉邦親率32萬大軍徵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冒頓單于40餘萬騎兵圍困七晝夜。之後漢朝採納了劉敬的建議,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以漢室宗女嫁與單于,並贈送一定數量的財物以及開放關市準許雙方人民交易。後文、景諸帝也是沿用和親政策以休養生息。然而匈奴仍不滿足,不時出兵侵擾邊界。

(4)漢匈大戰

冒頓單于時的匈奴匈奴國的全盛時期從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28年(共81年),即冒頓、老上、軍臣三單于時期,相當於中國從秦二世元年到漢武帝元朔元年。在伊稚斜單于時期,國力被漢軍打擊由盛轉衰。到漢武帝時,西漢經過近70年的休養生息,經濟、國力大大增強,對匈奴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發動了三次大戰:河南之戰(也稱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此時正為伊稚斜單于在位時期。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派衛青收復河南地區;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奪取河西走廊,受降匈奴右部十萬人,設武威、酒泉、敦煌、張掖四郡;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率五萬騎兵分兩路出擊,衛青擊潰單于,霍去病追殲左賢王7萬餘人,封狼居胥。兩軍共殲滅匈奴軍9萬餘人,使其一時無力渡漠南下。匈奴的衰落時期從伊稚斜單于至呼韓邪單于,經歷18任單于,從漢武帝元鼎年間到漢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滅郅支單于為止。

(5)漢用兵西域

伊稚斜死後,子烏維立,烏維死,子詹師廬立,詹師廬死,季父呴犁湖立。在這十幾年間,匈奴避居漠北休養生息。而漢朝因人力、物資損失很大,及為了徵伐朝鮮、西羌及西南夷,也暫時停止對匈奴的用兵。漢朝在東部聯合烏桓,西部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大宛,以和親(公元前105年,漢武帝封細君公主下嫁烏孫國王)、通商的方式聯合西域諸國,壓縮匈奴的空間。

公元前87年,漢武帝死,漢朝暫時停止對匈奴的攻擊。漢昭帝時,匈奴為緩和與漢的敵對關係,把扣留了19年的漢使蘇武釋放,以示善意,但匈奴騎兵仍然不斷在北方邊境出現。公元前73年匈奴轉攻西域的烏孫以索要公主(即西漢嫁給烏孫王的解憂公主),烏孫向漢求救,漢朝組織五路大軍十幾萬與烏孫聯兵進攻匈奴。

公元前71年漢朝再次聯兵二十幾萬合擊匈奴,大獲全勝,直搗右谷蠡王庭。同年冬,匈奴出動數萬騎兵擊烏孫以報怨,適逢天降大雨雪,生還者不足十分之一。是時丁零北攻,烏桓入東,烏孫擊西,匈奴元氣大傷,被迫向西遷徙以依靠西域,西域再次成為雙方以爭奪重點。雙方反覆激烈爭奪車師之際,公元前60年,匈奴內部因掌管西域事務的日逐王先賢撣與新任單于屠耆堂爭奪權位發生衝突。日逐王降漢,匈奴被迫放棄了西域。漢完全控制了西域,匈奴實力大減,己無力擾漢。

(6)五單于爭立

匈奴因戰爭、天災、領土及人口的減小,處境日益困宭,內部紛爭開始激化。自伊稚斜單于後,匈奴單于更迭頻繁。公元前60年,虛閭權渠單于死,其妻顓渠閼氏與其弟都隆奇合謀立右賢王屠耆堂為單于。他上任後,排除異己,殺盡前單于所用舊人,重用自己的子弟,以致發生內訌,兵敗自殺。他死後,匈奴開始爭奪單于王位的內戰。

公元前58年,匈奴東部姑夕王等人共立虛閭權渠單于子稽侯柵為呼韓邪單于,擊敗握衍朐鞮單于,握衍朐鞮自殺身亡。都隆奇等人共立日逐王薄胥堂為屠耆單于,擊敗呼韓邪。此時呼揭王自立為呼揭單于,右奧鞮王自立為車犁單于,烏籍都尉亦自立為烏籍單于,是為五單于爭立時期。屠耆單于先後攻擊烏籍、車犁,烏籍、車犁皆敗走西北與呼揭合兵,呼揭、烏籍皆去單于稱號,擁車犁為單于,為屠耆所敗。呼韓邪乘機進攻,屠耆大敗自殺,車犁也率部投降。不久,呼韓邪兄呼屠吾斯自立為郅支單于,居東邊。屠耆從弟休旬王也自立為閏振單于。

公元前54年,閏振率軍東擊郅支,兵敗被殺。郅支乘勝擊破呼韓邪,據漠北王庭。呼韓邪單于南下投靠漢朝。後來郅支單于則率部眾退至中亞康居(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即哈薩克斯坦一帶),呼韓邪單于佔據漠北王庭。公元前36年,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響,甘延壽、陳湯遠徵康居的匈奴,擊殺郅支單于。

(7)四境相安

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朝漢,提出願婿漢以自親,娶王昭君與漢修好。呼韓邪封王昭君為寧胡閼氏。此時雙方相安無事,局勢安定,國力得到恢復,人口增加。呼韓邪死後,其後裔遵從他的遺囑,與漢朝保持友好關係達30多年。直到王莽專政為止。

(8)兩漢之際

王莽建新朝後,把漢宣帝頒給呼韓邪單于的金質「匈奴單于璽」索回,另發給烏珠留單于「新匈奴單于章」,蓄意壓低單于的政治地位;將「匈奴單于」稱號改為「恭奴善於」,後改為「降奴服於」;王莽企圖用武力樹立威信,分匈奴居地為15部,強立呼韓邪子孫十五人俱為單于,以削弱匈奴的勢力,激起了匈奴的不滿,連年侵擾北方邊塞。西域諸國先後淪入匈奴勢力範圍。

東漢初期漢光武帝與匈奴通好,不斷派遣使者前往賜財物,而單于驕倨益橫,漢匈關係仍沒有改善。29年,匈奴扶植盧芳為漢帝,割據五原、朔方、雲中、定襄、雁門等五郡,都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南)。後降漢,被封為代王。後復叛,留匈奴歷十餘年。

(9)分裂

在東漢初年,匈奴就大量進入塞內。大約在46年左右,匈奴國內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人畜飢疫,死亡大半。而統治階級因爭權奪利,發生分裂。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韓邪單于之孫日逐王比為單于,與蒲奴單于分庭抗禮,匈奴分裂為兩部。後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臣稱為南匈奴,安置在漢朝的河套地區。而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

相關焦點

  • 莫衷一是:歷史上的匈奴人到底是黃種人,還是白種人?
    匈奴人在草原上建立的遊牧帝國,是一個多民族、多部落的國家。匈奴帝國並不是一個由單一民族組成的國家。匈奴人之中包含了蒙古語族、通古斯語族、突厥語族、葉尼塞語系、烏拉爾語系,印歐語系的一些民族。其中蒙古語族、通古斯語族的民族是黃種人,而印歐語系的民族則是白種人,突厥語族、葉妮塞語族和烏拉爾語系的民族從外貌上看,既有一些黃種人的特點,也有一些白種人的特點。在匈奴帝國的東邊居住著以蒙古語族為主體的民族,而在帝國的西部居住著以印歐語系民族為主體的民族,那麼整個匈奴帝國是以哪個民族為主體民族呢?中外學者對於這個問題向來是莫衷一是。
  • 歷史上的匈奴是現在什麼地方的人?
    匈奴是古代非常強悍的遊牧民族,他們放馬牧羊逐水草而居。他們驍勇善戰,經常侵犯我邊疆,騷擾我百姓。讓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非常頭痛,後來,他們又突然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那麼,古時候的匈奴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一、匈奴部落歷史淵源匈奴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頻繁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了。
  • 威脅漢人千年的匈奴最後去哪了,如果你是這個民族,你是匈奴子孫
    可見匈奴人有獵頭的習俗,在戰爭中砍下敵人的頭顱是榮譽的象徵,可以得到部落的賞賜。匈奴從來就不是一個民族,而是眾多草原部落的集合體。很多人對草原的歷史並不熟悉,總喜歡用漢族的思維去想當然地看待草原。他們認為草原上還有一個文化傳統穩定的民族。其實這是不對的,就像農民會認為皇帝用金鋤頭耕地一樣。
  • 匈奴是怎麼產生的?又是怎麼消失的?謎底可能比你想像的要簡單
    聲明:本文素材來自《中國古代史》一書,作者原創,獨家首發,轉載必究,拒絕偽史,保證不涉時政。 對於西漢初年的帝王來說,最為頭疼的問題,莫過於長城以北的匈奴。秦始皇在位時期,秦將蒙恬率領秦軍追殺匈奴直到漠北。因此劉邦根據這一情況產生輕敵心理,於是率軍隊出擊匈奴,結果自己差不點當了匈奴的俘虜。
  • 憑空消失的古國之「匈奴王國」
    憑空消失的古國之「匈奴王國」古代蒙古高原遊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他們披髮左衽。公元前215年,匈奴被秦將蒙恬趕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秦末漢初,匈奴強大起來,屢次進犯,對西漢政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並控制西域,後為漢武帝所敗,退居漠北分裂為五部。
  • 匈奴人是純正的黃種人嗎?DNA檢測: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民族
    世界之大,最值得敬畏的就是「生命」,有了生命生活就充滿希望,當然人活著也是一種「利益」趨勢!世界上的人分為黃種人、白種人、黑人等等,作為華夏兒女的中國人都長著一副黃種人的面孔,對於少數民族而言可能有很大的不同,那曾經強悍的匈奴人是否為純正的黃種人呢?DNA檢測: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民族!
  • 秦漢最頭疼的匈奴,和中原打了半部史書的民族,究竟是哪來的
    匈奴的存在影響了華夏歷史的進程,讓秦皇漢武都大動幹戈的匈奴戰鬥力肯定不可小覷,那麼這些匈奴人到底是哪裡來的呢?史學界根據考古和翻閱估計給出了幾種答案,大多都與我們的關係千絲萬縷。匈奴不是指一個種族,而是一個民族集團,之所以屢次進犯中原也是因為糧食的缺少,加上轉移因為缺少糧食的民族矛盾一致對外。匈奴最強盛的時期就是秦始皇到漢武帝的時期,巧合的是這個時間的秦皇漢武都是華夏歷史上漢人的強盛時期,屢屢把匈奴打的潰敗,尤以漢武帝時期霍去病的封狼居胥為最。後來匈奴漸漸消失,一部分進入中原被同化為漢人,一部分則演變為蒙古,突厥,契丹等遊牧民族。
  • 匈奴人是黃種人還是白種人?DNA測試發現問題並非如此簡單
    匈奴族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統一大漠的遊牧民族,建立了十分強大的大帝國。歷史上對匈奴民族的種族以及民族成分都產生了不少的爭議。許多人認為,匈奴人和中亞、東歐的遊牧民族接近,因而是白種人,另一部分人認為匈奴和突厥、蒙古一脈相承,是屬於黃種人。那麼到底匈奴是黃種人還是白種人呢?
  • 中國最常見的5個姓氏,很可能是匈奴後裔,裡面有沒有你?
    被排斥的匈奴部族後來有相當一部分遷至河套一帶發展,最終發展成令秦漢時期長期頭疼的匈奴。這也就是大家印象中,多次入侵中原的匈奴。 一、匈奴的輝煌時期 秦始皇一統中國之後,為了解決邊境不斷被匈奴騷擾的局面,曾經令蒙恬北擊匈奴,收復了河套地區。從這裡可以看出,當時的匈奴實力並不強,無法跟大秦帝國相抗衡。
  • 北匈奴人被竇憲擊敗,西遷至歐洲後,幾乎打遍歐洲大陸無敵手
    在我國歷史上匈奴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他們就與中原地區紛爭不斷。公元九十一年,竇憲打敗匈奴之後,南匈奴歸順漢廷,基本與中原地區融合了,而北匈奴則不知所終,他們最終去了哪裡呢?首先我們來探明匈奴的來源,他們與中原地區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列傳》中寫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 【歷史變遷】陝北人的祖先是匈奴還是中原漢人?
    稽胡人默默無聞,偶爾造個反,在歷史上沒留下重要一筆,也沒出驚天動地的人物。而人數只有十來萬的匈奴人,一口氣出了三個皇帝,一個是建立「匈奴夏」的赫連勃勃,一個是建立「匈奴漢」的劉淵,還有一個是建立「前趙」的劉曜。匈奴人就是那麼能折騰,那麼高調張揚,他們完全掩蓋了黃土高原真正的主人的光彩,以至於人們以為稽胡就是匈奴。
  • 揮戈誓飲匈奴血:西漢前期對匈奴戰史梳理
    漢代騎兵此文上接,敘述了漢匈爭奪西域之前的漢匈歷次徵戰。此文獻給在前線浴血奮戰的祖先們,以及為了各自族群而戰的勇士。漢畫像石:胡漢交戰圖一.匈奴的緣起和制度與風俗匈奴是中國古代居於北方的遊牧民族,在夏商周時代有山戎、獫狁、葷粥等不斷變化的稱謂,在春秋戰國時,是秦、趙、燕在北方的強敵,所以三國都築長城以防匈奴的侵擾。
  • 匈奴人是生物戰的鼻祖?扒一扒人類生物戰爭的歷史,驚心動魄
    人類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在漫長的冷兵器時代,人類戰爭史從來都不曾離開生物武器的使用。毫不誇張的說,在人類戰爭史中,殺傷力最大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武器,非生物武器莫屬。其中,遊牧民族在這方面是箇中翹楚,匈奴人第一次在戰爭中應用生物戰,就利用瘟疫病毒殺死了漢軍戰神霍去病。
  • 「13世紀前的亞洲高原」草原的早期歷史:斯基泰人與匈奴 二
    於是,南匈奴國建立起來,只要漢朝保持強盛,他們就繼續是漢朝可信賴的支持者,直到第4世紀漢朝衰落時,他們成了漢朝的摧毀者。這一故事與那些住在羅馬帝國郊區、並成為帝國聯邦的日耳曼民族中所發生的許多故事相似。此時,中國唯一的敵人是在外蒙古鄂爾渾河畔的原匈奴王國所在地的北匈奴。
  • 我國古代北方的匈奴人是什麼人種?考古學家:大部分是黃種人
    人類學和考古學研究顯示:匈奴人是一個複雜的民族集合體,實際上目前發掘的大部分匈奴人骨都屬於蒙古利亞類型,少部分混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徵。畫像磚上的匈奴人 高鼻梁1.從樣本佔比的分析來看,匈奴人裡的蒙古人種數量佔大多數除了黃白混血或者白種人的成員之外,大部分匈奴人和後來蒙古人的相貌差別應該不大2003年,人類學家對蒙古國Egyin-Gol匈奴墓地的62具遺骸進行了染色體分析,研究者一共獲得了46個古代匈奴人的DNA數據 , 結果表明:89%的匈奴序列屬於亞洲單倍型類群,主要有A,
  • 匈奴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它是由哪些部落組成的呢?
    引言: 匈奴是我國古代歷史上興起較早且與中原王朝交流時間最長的的一個民族,從戰國到兩晉南北朝時期,匈奴有可靠歷史記載的活躍時間有一千年,冒頓單于時期第一次實現了長城以北遊牧區的統一,為我國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蘇聯出土一座遺址,解開匈奴突然強大的秘密,難怪漢初打不過匈奴
    前蘇聯考古學家吉列謝夫的《南西伯利亞古代史》研究指出,在公元前4世紀-3世紀,是歐亞大陸發生劇烈變化的時期,其中歐亞草原上最顯著的變化是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騎兵。貝加爾湖匈奴作坊遺址揭示,匈奴擁有了真正騎兵,尤其馬鎧出現,說明匈奴擁有了重裝備騎兵,而且還有一定數量的鐵製武器,這讓匈奴戰鬥力瞬間倍增。
  • 北匈奴:一支戰敗部落,競成歐洲大陸攪局者,令整個歐洲聞風喪膽
    公元前3世紀起,他們將此作為發展的根基,依靠吸納和吞併周圍部族的方式,逐漸成為這片土地上的徵服者,並憑藉其強大的實力迅速發展為中國北方最大的遊牧部族之一,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政權,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歷史壯歌,這就是「匈奴」。秦朝初年,我國北方邊境就以匈奴為患,在此後長達300年的時間裡一直與其抗爭,終於在公元1世紀末取得完全勝利,分裂為歸順的南匈奴和北逃的北匈奴。
  • 世界歷史的轉折點:亞歐民族大遷徙
    不過這批遷徙到康居故地的北匈奴後裔很快又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直到公元290年左右一支名為匈人的部族滅掉了頓河東岸的阿蘭國,當地人只知道只是一支來自亞洲的黃種遊牧民族。不過關於遷徙到歐洲的匈人是不是北匈奴後裔史學界一直有爭議。匈奴本身就是一個囊括了草原上眾多部族的聯盟,而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 漢武大帝死磕匈奴的勝算有哪些?
    但漢武帝不懼這個,在位54年有44年在跟匈奴死磕,主動出擊匈奴18次,他的底氣何在?他的勝算有多少?一、基礎性原因:國力空前強盛,尤其要強調戰馬充足,沒有騎兵是幹不過匈奴人的。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即位,由於其祖輩長達70年的輕徭薄賦休養生息,此時的漢帝國人口已由最初建國時的1300萬增長到3000萬,冷兵器時代打仗沒有充沛的人口為基礎是絕對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