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桓桓,上將之元,薄伐獫允,恢我朔邊,戎車七徵,衝輣閒閒,合圍單于,北登闐顏;
票騎冠軍,猋勇紛紜,長驅六舉,電擊雷震,飲馬翰海,封狼居山,西規大河,列郡祁連。
漢代騎兵
此文上接,敘述了漢匈爭奪西域之前的漢匈歷次徵戰。此文獻給在前線浴血奮戰的祖先們,以及為了各自族群而戰的勇士。
漢畫像石:胡漢交戰圖
一.匈奴的緣起和制度與風俗
匈奴是中國古代居於北方的遊牧民族,在夏商周時代有山戎、獫狁、葷粥等不斷變化的稱謂,在春秋戰國時,是秦、趙、燕在北方的強敵,所以三國都築長城以防匈奴的侵擾。秦統一六國後,派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收復了河南地,「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把匈奴趕至河套以北寒冷沙漠之地。秦末農民大起義之後,秦撤走三十萬長城軍去鎮壓中原的反秦武裝,匈奴乘機越過河套,進駐河南地,並利用楚漢戰爭之機,進一步擴展其國力,成為實力雄厚的百蠻大國。
普通的匈奴騎兵
按照拉鐵摩爾的觀點,匈奴帝國的整合和秦帝國的統一幾乎發生於同時間。草原帝國需要維護自己的利益,只有集中力量,組織起部落聯盟,才能向中原王朝索取足夠的戰利品和財富。所以秦帝國的出現和冒頓單于的崛起幾乎是同一時間的。
遊牧的匈奴人
匈奴在秦末漢初,國力雖然強盛,但仍處於奴隸制時代,以遊牧為主,粗放農業為輔助,民風崇尚年輕壯士,鄙視老弱,善於騎射,在戰鬥上採取遊擊戰術,避免與強敵的正面對抗。從生活習俗講,它是一個落後民族,從其軍力來講,則是一個善騎射、戰鬥力很強的群體。 在秦漢之際,匈奴已進入國家的初期階段。其最高統治者為單于,匈奴人對單于的稱號是撐犁孤塗,意思相當於漢人的天子。單于下設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凡二十四長。二十四 長之下,各設千長、百長、什長及裨小王、相、都尉、當戶、且渠等職,高層制度是遊牧民族典型的左右翼制度,基層組織也是很典型的什建制軍民合一的組織方式。按匈奴的習俗,以左為大,故左賢王多由太子擔任。
匈奴的相對地理位置
在地理上,匈奴把其統治區劃分為左、中、右三部:左方諸王將居東方,轄區由上谷以東至穢貊、朝鮮;右方諸王將居西方,轄區在上郡以西,與月氏、羌接壤;單于居中,王庭正對著中原王朝的代,雲中,以便居於中路,指揮全局;文景時代,匈奴人向西徵服了西域,在博斯騰湖一帶和焉耆設置僮僕都尉,主持西域事務的運作。
匈奴人喜歡面向南方,他們通常被分為左中右三翼,左翼在東部,右翼在西部,左翼的兵力最強,剩下的就是中翼和後備軍。對匈奴而言,左賢王的眼睛和心思都集中在南方。
匈奴單于庭的位置
在年度歷程上,每年正月,諸王、長小會單于庭進行祭祀;五月,大會龍城,祭祀祖先、天地、鬼神;八月,秋馬肥,,課校人畜數量。「其法,拔刃尺者死,坐盜者沒入其家,有罪,小者軋,大者死。獄久者不過十日,一國之囚不過數人。」 匈奴的官制及管理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嚴密的。其法律雖然比較簡單,但目的是防止內鬥,以便團結起來一致對外,政治體制上屬於聯盟部落制度,單于是聯盟的首領,被徵服的蒙古人種,羌族人和印歐人,以及投降的漢人諸侯,比如韓王信,燕王盧綰等等也會被納入到這個體系之中。相比於漢帝國的中央集權,匈奴的組織模式類似於周天子的貴族分封體系,中央王庭對於部落沒有嚴格的直接控制,部落王僅僅需要履行出兵的義務就可以了。
二.不利的早期交戰
在西漢初年,冒頓單于統治時期,匈奴人西控西羌、西域,東徵服穢貊、朝鮮,還經常侵擾漢的邊境,是西漢在北方最大的禍患。 公元前201年秋天,匈奴冒頓單于圍韓王信於馬邑(今山西朔州市朔城區),韓王信投降匈奴,冒頓引兵至晉陽(今山西太原)10月,劉邦率大軍討伐韓王信。韓王信敗入匈奴,與冒頓合謀共擊漢軍。劉邦也想乘勝消滅匈奴,遂率三十二萬步兵追擊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由於輕敵冒進,被匈奴人的示弱所迷惑,匈奴軍隱藏其精銳,露其羸弱,把劉邦的漢軍前鋒吸引至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東北),以數萬騎兵圍困漢軍七日,使漢軍裡外不得相救。在圍困過程中,匈奴人用大車圍成防禦工事,阻隔漢軍的突圍和突襲,在短期內給漢軍前鋒造成了巨大的困擾,讓劉邦膽戰心驚。
白登之圍
後來高祖用了陳平的計謀,漢厚賂匈奴閼氏,始得脫險,直至呂后當政,只能和親。儘管如此屈服,冒頓單于還要發信汙辱呂后,表示要迎娶呂后,接信後,呂后大怒,遂召集丞相及樊噲、季布等商討對策。樊噲說:「臣願得十萬眾,橫行匈奴。」季布說: 匈奴人的話不足為信,而且漢軍此時遠徵匈奴,不僅沒有武力優勢,而且反而容易因為後勤壓力而陷入巨大的被東臺市。季布給呂后解了圍。匈奴既如禽獸,何必與他計較呢?於是就讓張澤給冒頓寫了封回信,並只好與匈奴屈辱和親。漢朝派遣諸侯王翁主冒充公主嫁給匈奴單于,約為兄弟,並向匈奴贈送絮繒酒食等物以求邊境和平。匈奴雖接受和親及絮繒等物,但侵擾如故,邊境仍得不到安寧。
匈奴劫掠後的邊塞
到了文景時期,行黃老之政「無為而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國力逐漸充實,對匈奴雖仍然繼續和 親,但也積極防守,並準備反擊。公元前177年5月,匈奴右賢王入居河南地為寇,「捕殺 吏卒,驅侵上郡」 。文帝就向匈奴提出抗議,並派丞相灌嬰率車騎八萬,把右賢王驅逐出塞外。匈奴 單于對文帝的抗議回答說:右賢王侵邊事,並未向我匯報,「故罰右賢王,使至西方,求月氏擊之,以天 之福,吏卒良馬力強,以滅夷月氏,盡斬殺降下定之。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已為匈奴, 諸引弓之民併為一家,北州以定,願寢兵休士,養馬,除前事,復故約以安邊民」 。這一回答實際是向漢示威,說明匈奴已滅月氏,徵服西域,再處理侵邊之事,恢復條約,特別是回信中最後一句:「皇帝既不願匈奴近塞,則且詔吏民遠舍。」意思是說,你既然不想讓胡人接近邊塞,那你就下令讓你的吏民搬遠一點好了。這簡直是胡攪蠻纏,毫不講理。文帝接到匈奴單于回信後,就讓群臣討論對策,大臣們認為匈奴剛滅掉月氏,威力正盛,還是以和親為上。但是這封充滿了炫耀意味的書信,也在無意識間,向漢朝暗示了西方有一個更加遼闊的世界,匈奴人可以去,漢朝也可以去開擴,「寇可往,我亦可往。」
漢代烽火臺
不久冒頓單于逝世,老上單于繼立,漢仍遣宗室翁主為單于閼氏,而匈奴仍不斷侵犯邊境,殺掠人民。 公元前166年冬,「老上單于十四萬騎入朝那(今寧夏固原市東南)、蕭關(今寧夏固原市東南),殺北地都尉卬,虜人民畜產甚多」,並派騎兵火燒回中宮(今陝西隴縣西北),候騎至雍 (今陝西鳳翔縣)、甘泉(今陝西淳化縣西北),直接威脅漢首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市)。文帝以周舍、張 武為將軍,率騎兵十萬駐長安城旁,以備匈奴。又派盧卿為上郡將軍、魏遫為北地將軍、周灶為隴西將軍,屯守三郡。又派張相如為大將軍,董赤、欒布為將軍,出擊匈奴。匈奴在塞內留駐月餘而退,漢軍 追至塞外而回,不能有所殺傷,實際是漢軍無力與匈奴決戰,故出塞即回。此後匈奴連年入侵,殺掠人 民,掠奪畜產,文帝沒辦法抵禦,只好再與匈奴和親。
公元前158年冬,匈奴三萬騎入上郡,三萬騎入雲中,所殺掠甚眾,烽火達於甘泉、長安,為自衛,文帝派令免為車騎將軍屯飛狐(今河北蔚縣東南),以蘇意為將軍屯句注(今山西代 縣西北),將軍張武屯北地,將軍周亞夫屯細柳(今陝西鹹陽市西南),將軍劉禮屯霸上(今陝西西安白 鹿原處),將軍徐厲屯棘門(今陝西鹹陽市東北),以防備匈奴襲擊首都。
改良後的漢軍
這一次匈奴入侵,對漢威脅極大,故文帝採取大範圍的全面布防。一個月後漢軍布防到位,騎士和材官們紛紛來到關中作戰,加強防禦,匈奴亦退走,漢軍也沒有追擊,結果是虛 驚一場。翌年,文帝駕崩。文帝時期,為反擊匈奴積累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和防守、反擊的經驗。 景帝即位後,對匈奴仍採取和親政策,而匈奴仍不斷入侵。公元前148年2月,「匈奴入燕」,公元前144年6月,「匈奴入雁門,至武泉,入上郡,取苑馬,吏卒戰死者二千人」。上郡 太守李廣率數百騎兵外出,遇匈奴數千騎兵,李廣詐為「誘敵」,才得以脫險。前142年3月,「匈奴入雁門」,太守馮敬戰死。景帝「發車騎、材官屯雁門」,雁門成為重點防禦的要地。
三.經驗的總結
從文景時期漢對匈奴的和戰情況來分析,文景二帝雖然仍堅持對匈奴的和親政策, 但由於西漢國力逐漸充實,匈奴入侵次數和規模逐漸減少、減弱,西漢的防守與反擊力量也在增強。
漢代雞鹿塞復原圖
不僅如此,西漢的精英人物如賈誼、晁錯、馮唐、董仲舒等正在思考反擊匈奴的戰術、戰略問題,其中以晁錯的考慮最為全面、最有價值。 第一,根據不同的地形,動用不同的兵種,對士兵進行嚴 格的訓練,戰勝匈奴是有把握的,雖然遠程和近戰的匈奴戰士的軍馬,士兵的吃苦程度,士兵的騎射能力是強過漢人的,但是在近戰格鬥,各種武器裝備,都是漢朝強過匈奴人。所以戰鬥的要義就是逼近匈奴人近身作戰,避免匈奴人發揮長途迂迴,消耗漢軍後勤和體力的情況出現。
漢代穀倉模型
因此晁錯認為,戰鬥的重點在於漢軍要揚長避短,而不是以石擊卵;第二,建立後勤根據地,保證軍需供應。晁錯提出的策略是解決軍需供應,減少運輸勞役,在邊境屯田,建立後勤基地。他對漢文帝說:以往的邊境戍卒,都是在內地接受一年的軍事訓練之後來到邊塞成為戍卒,在邊境待一年之後就回到故鄉,還沒摸清楚匈奴人的本性就回到了家鄉,換成另一波沒有經驗的戍邊者。所以他建議漢文帝用爵位,農具,免罪的獎勵招募長期的戍邊者去邊境,帶著他們的家人在邊境長期紮根,這樣能培養出半胡半漢的邊境衛士,讓他們配合長城的保塞蠻夷,保衛邊疆。
漢代農耕
晃錯又說為了減輕日後在邊疆作戰的運量負擔,他建議文帝募民實邊屯田,其目的就是讓募民長居邊地,從事農業生產,除自給自足之外,還要供野戰軍的糧草,以免運輸中的勞苦和浪費;此外,他還建議在邊疆建立類似於後來邊疆生產建設兵團的軍民合一的組織,寓軍於民。
保塞蠻夷也是漢人的盟友
最後他還建議,建議以夷制夷。當時邊疆上因為匈奴內部的權利鬥爭,匈奴內戰的失敗者、義渠、蠻夷之屬來歸誼者,其眾數千,飲食、長技與匈奴同。賜之堅甲、絮衣、勁弓、利矢,益以邊郡之良騎,令明將能知其習俗,和輯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約將之。即有險阻,以此當之;平地通道,則輕車、材官制之; 兩軍相為表裡,各用其長技,衡加之以眾,此萬全之術也。」 也就是給外族戰士配發精良的鎧甲和武器,讓他們的騎射習俗和戰鬥傳統與漢軍的武器結合,做到戰鬥力的最大化和最優化。
漢軍裝備
此建議看似簡單,其實也是非常重要的戰略。 還有最後一條就是擴建騎兵。晁錯給文帝的建議中,多次提到騎兵的重要性。漢初與匈奴戰爭,吃虧的就是 漢以步兵對匈奴的騎兵。劉邦與匈奴的白登之戰,雙方兵力基本相等,就是因漢是步兵才敗給了匈奴。漢初歷經了楚漢爭霸,戰爭中消耗了過多的馬匹,天子都湊不齊4匹顏色相同的馬,將相只能乘坐牛車出行,根本就沒條件擴建騎兵,到文帝時國力逐漸充實,晁錯就建議文帝「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復卒」。文帝接受晁錯的建議,頒布了「馬復令」 公元前155年,養馬問題已引起漢政府的重視,故漢武帝徵匈奴時,動輒出騎兵幾萬、十幾萬,可以實現跨越大漠的遠徵,這些都與晁錯建議養馬,文景二帝下「馬復令」,擴建養馬苑。
漢代開始改變馬政和軍政
此外,在軍事訓練上,漢朝經歷了重大的變革和嚴格的軍事訓練:士兵不經過嚴格訓練,不服軍規, 起居不一致,動作不整齊,有利時機掌握不好,避難不盡,前面奮擊,後部懈怠,進退不合指揮,這都是 將領不會訓練士兵的過錯。這樣的軍隊,百不當十。至於武器裝備不管用,這是將領不看重軍備器械 的禍患,這樣裝備的軍隊五不當一 。
漢代鎧甲
4.武帝的反擊
馬邑之圍
漢武帝決定大舉還擊匈奴
漢武帝即位時,國內諸王動亂已經平定,中央集權制已經加強,經濟發展,國力雄厚,邊防日趨鞏 固,騎兵逐漸擴大,反擊匈奴的條件已經具備。公元前113年,匈奴騎兵入侵代郡、雁門一 帶,武帝採納大行令王恢的建議,利用漢朝與匈奴秋季貿易的機會,在邊境重鎮馬邑組織伏擊,埋下伏擊圈,引誘匈奴深入馬邑,準備以三十萬大軍打殲滅戰。但是由於準備不周,還有漢人對遊牧風俗的不熟悉,匈奴入境後發現了漢的陰謀而遁走。
漢武帝時代迎來了對匈奴的反擊之戰
漢的馬邑之謀雖以失敗告終,但從此漢與匈奴就開始了正面戰爭。 漢武帝對匈奴的反擊戰,從公元前140年前後年到公元前119年前後,先後共出徵十餘次,其中 具有決定性的大戰共有三次。
陰山下的匈奴王庭
第一次大戰發生在公元前127年冬,匈奴入侵上谷、漁陽 (今北京密雲縣西南),殺掠吏民千餘人。武帝派衛青、李息出雲中以西至隴西,從東向西沿著秦長城巨防行軍作戰,大敗匈奴的樓煩、白羊王於黃河河套以南,得首虜數千,牛羊百餘萬,收復河南地,解除了匈奴對漢首都長安的正面威脅,也收復了秦軍曾經佔據的北方前線。西漢在此設朔方郡和五原郡,並下詔募民屯田,建立了反擊匈奴的後勤基地。
肥沃的河套
第二次大戰發生在公元前122年,匈奴萬餘騎兵攻入上谷,殺數百人。次年3月,武帝派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轉戰六日,過胭脂山千餘裡,擒拿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獲首虜八千九百餘級,繳獲休屠王祭天金人。同年夏,霍去病與公孫敖率數萬騎兵出隴西、北地兩 千裡,過居延攻祁連山,得匈奴首虜三萬餘級,裨小王以下十餘人。
漢朝騎兵中有大量少數民族士兵,「驃騎將軍去病率師,躬將所獲葷粥之士,約輕齎,絕大幕,涉獲章渠,以誅比車耆,轉擊左大將,斬獲旗鼓,歷涉離侯」,這些葷粥之士就是少數民族騎兵和嚮導,所以霍去病可以在大漠中迅速找到敵人的位置,並實行精準的斬首行動。而兩次連續出擊,分別在冬天和夏天出擊,兩次可以說是破壞了匈奴人的冬夏牧場,動搖了河西匈奴人的根基。
焉支山山丹軍馬場
這兩次出徵,對匈奴的打擊極大。匈奴人唱起了幽怨的哀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祁連山是匈奴畜牧要地,失去後,對匈奴畜牧經濟有重大損失;焉支山出產胭脂,失去後,影響婦女化妝。「無顏色」 是雙關語,連婦女也覺得不光彩。 匈奴西部一年內連受兩次沉重打擊,匈奴單于責怪西方統帥渾邪王、休屠王無能,並欲給予處罰, 引起西方二王的不滿。二王決定降漢,後休屠王反悔。渾邪王遂殺休屠王,率四萬騎兵投降。
漢政府遂把匈奴降人安置在隴西、北地、上郡、朔方、雲中等五郡,號稱「五屬國」,而在渾邪王原統治地區,先 後設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河西四郡」,此後,「金城、河西並南山(祁連山)至鹽澤(羅布泊),空無匈 奴,匈奴時有候者,到而希矣」。這一舉動其實非常英明,河西四郡建立後,漢武帝切斷了匈奴與西羌的聯繫,打通了漢通西域的 道路,為漢經營西域奠定了基礎。由於渾邪王降漢,「隴西、北地、上郡益少胡寇,詔減三郡戍卒之半, 以寬天下之徭」 。可見,第二次關鍵性大戰役,對漢與匈奴雙方的影響是多麼巨大。
祁連山
祁連山地區宜農宜牧,這裡的木材可以讓匈奴人打造弓箭和木車,廬帳,山下的土地可以耕種和放牧,非常肥沃,對於匈奴是巨大的損失。
5.漠北決戰
漠北決戰
第三次關鍵性大戰是在公元前119年。匈奴軍雖遭多次沉重打擊,仍未停止南下掠奪。公元前120年秋,侵入右北平,定襄,殺掠千餘人。武帝決定反擊,重創匈奴。出徵前,武帝召集群臣商討進攻策略,根據匈奴以為漢軍不能深入漠北的估計,決定反其道而行之,這次一定進軍漠北,給匈奴一次致命打擊。
漠北之戰
於是命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及私從馬四萬匹,步兵和後勤運輸者數十萬人,進攻匈奴。霍去病出代郡,衛青出定襄,兩路分擊匈奴。匈奴謀士趙信聽說漢軍要絕漠遠徵後,對單于說:「漢兵既度沙漠,人馬疲,匈奴可坐收虜耳。」 於是匈奴軍就把錙重撤往沙漠以北,以精兵留在沙漠以南準備與漢軍決戰。 衛青出塞千餘裡,進入沙漠區,見匈奴單于陳兵以待,遂環兵車以為營,以五千騎兵衝向匈奴軍, 匈奴則以上萬騎兵迎戰,戰至天黑大風驟起,沙礫擊面,兩軍互不能見。
漢軍攻入匈奴營地
漢軍從左、右翼繞擊匈奴。伊稚斜單于見漢兵眾多,將士們已經損失慘重,知道不能取勝,遂率數百精兵向西北逃去。漢軍知單于已逃走,遂派輕 騎追殺二百餘裡,不見單于而收兵。這次戰役,漢軍捕斬首虜一萬九千餘級,軍至窴顏山趙信城而還。 霍去病率軍出代郡、右北平二千餘裡,越過大沙漠,遇到匈奴左賢王東方面軍,接戰後,匈奴軍大 敗,漢兵俘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掠獲胡虜七萬四百四十三級,封狼 居胥山,禪姑衍,臨翰海而還。經過此次遠徵,「是後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 。衛青、霍去病的絕漠遠徵,雖然取得了重大勝利,但漢軍的損失亦很嚴重。漢軍戰死者數萬人,戰馬損失十餘萬匹。
封狼居胥是漢族最重要的軍功之一
匈奴雖已遠遁,而漢朝在出塞戰爭中損耗了大量的戰馬和軍器,還有有經驗的軍人,漢軍也無力大規模遠徵了,所以自此之後,漢與匈奴再也沒有發 生過大規模戰爭。匈奴把注意力轉向西域,企圖控制西域,借西域的人力、物力來抗衡西漢。漢政府 也注意經營西域以應對匈奴。從總的戰局來看,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取得了基本勝利,解除了匈奴對漢的直接威脅,為昭、宣以後進一步打擊匈奴,迫使匈奴分裂奠定了基礎,為開發西域創造了條件。當 然也要看到,漢武帝所以能在對匈奴戰爭中取得勝利,主要也是靠漢初六七十年間的經濟積累,國力 充實,靠文、景時期的戰略準備,靠全軍將士的勇猛衝殺。
漢軍的英氣勃發
從決策層面看,三次大戰役打得很有章法,第一次大戰役,目的是收復河南地,解除匈奴對首都長安的正面威脅;公元前121年的戰役,目的是佔領河西走廊,切斷匈奴右臂,即切斷匈奴與西羌的聯繫,打開經營西域的通道,孤立匈奴;公元前119年的絕漠遠徵,是為把匈奴趕至漠北,使匈奴遠遁,使漢王朝的北方邊境得到基本穩定。
河南之戰
在遠徵時間上,漢軍選在冬季遠徵,原因是這個時候北方風雪交加,牧群在雪地遷徙會在地上留下明顯的痕跡,而此時正是匈奴物產頻發,牲畜凍死的時間,公元前104年,前90-88年,前71年還有前68年間,匈奴地區都曾發生過較大的自然災害,使其畜牧業遭受巨大損失。隨之而來的是外敵入侵。所以漢軍的冬季入侵,對於匈奴是動搖經濟基礎,強迫對手進行死亡遷徙的遠徵。
草原上的雪災
而在戰鬥模式上,隨著大隊騎兵的組建,漢軍得以迅速接近對手,」轉戰六日,過焉支山千有餘裡,合短兵,鏖皋蘭下」,這樣的記載說明了漢軍採用的是短兵相接的方式作戰。相比於之前的依託長城防禦:前線烽火臺發信號,亭障堡壘阻擊匈奴騎兵,拖住敵軍,最後派人從後方派出援軍出戰的模式,無疑機動了許多;而名將李廣的難封,也與戰術思路轉變有關。李廣重視騎射和個人之勇,不重視軍紀,隨意紮營隨著水草遷徙,不列陣的習慣,以及以遠射為作戰方式的傳統,來自於模仿匈奴人的習俗,這樣的戰鬥是非接觸式的戰鬥:「軍士乃安。廣為圜陳外鄉,胡急擊之,矢下如雨。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廣乃令士持滿毋發,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人」。事實上,在李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時,就被匈奴所生擒,因裝死而得脫,故武帝深知李廣的冒險性,不敢把軍事實權交給他。
李廣難封
不僅李廣的戰術有問題,而且心態和性格有問題。元狩四年衛青、霍去病絕漠遠徵時,李廣要求參戰,武帝不許,後經李廣堅持,才讓他以前將軍的身份出徵,但武帝 又告訴衛青:「李廣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 所以在出徵後,衛青就把前將軍李廣與右將軍 趙食其合為一軍出東道擊匈奴,李廣很氣憤,提出反對,衛青不聽。李廣怒形於色而別,後因東路軍迷 路而失期(未能按時會師),衛青按照慣例查原因,李廣不願意面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盡。李廣自殺令人 惋惜,但也是他任性的結果。 漢武帝對李廣的弱點洞若觀火,故即使李廣立戰功,也不肯把重要軍權交付給他,對其他將領也採取相同的態度。但他一旦發現傑出人才,就及時予以提拔重用,對衛青、霍去病的重用,就體現了武帝的遠見卓識。
而之後的浚稽山之戰中,李陵還是犯下了類似的任性負氣的問題,造成了千古之遺憾。
近戰的新式騎兵
在意識到海內虛耗之後,漢朝匈奴的爭奪方向轉入了西域地區,接下裡來的故事就是西域爭霸了......
衛青墓
霍去病墓前的石馬
巍巍青山,蒼松綿延,茫茫四野,翠柏孤寒,英雄已逝,年年春風麥飯,一杯薄酒祭君前。多數人只是青史無名的冢中白骨而已。名垂竹帛者,終究是少數。
憑君莫問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憑君莫問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