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強教授研究新突破:「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2020-12-03 現代出版社

本文轉自首師大考古公眾號

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

這是誰的鷹?鷹和馬是什麼關係?馬踏飛鷹造型的銅雕表現的是什麼主題?帶著這些疑問回到北京後,寧強教授開始比對相關考古資料,查閱歷史記載,尋找準確答案。

近日,這項研究獲得新突破:寧強教授發現,這隻馬蹄之下的鳥其實是匈奴王冠上的權力象徵之鷹,而這匹奔跑的馬則是漢代河西地區出產的訓練有素的軍馬,這件「馬踏飛鷹」造型的青銅雕塑的主題與陝西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馬踏匈奴」相同,都是墓主人戰勝匈奴的紀念性雕塑。因此,這件著名的「馬踏飛燕」漢代銅奔馬應該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馬踏匈奴鷹 東漢 武威出土 甘肅省博物

生活在北方大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匈奴人是秦漢時期中原王朝的勁敵,秦始皇修長城的主要目的就是防範匈奴南侵,而漢高祖劉邦曾經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部馬鋪山)被匈奴圍困險些被俘,所以漢朝的將軍們都以打敗匈奴為驕傲。漢武帝時,率領大軍佔領河西走廊並北進沙漠大敗匈奴立下赫赫戰功的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去世後,被安葬在漢武帝茂陵的東側,他墓前的大型石雕像「馬踏匈奴」正是用來紀念他打敗匈奴的功勳。

△馬踏匈奴 西漢 陝西興平 霍去病墓

東漢時期,匈奴仍然是漢王朝的主要敵人,雙方進行了多次戰爭。武威雷臺漢墓埋葬時間的東漢後期,敦煌人張奐(公元104-181年)在永壽元年(公元155年)被任命為安定(今甘肅鎮原)屬國都尉,曾率軍大敗匈奴,「郡界以寧」。武威雷臺漢墓的主人也是一位張姓將軍,是否張奐的族人尚難確認,但他參加抗擊匈奴入侵,立下戰功的可能性非常大,在他的墓裡除了這件「馬踏匈奴鷹」青銅雕塑,還有一個龐大的青銅軍事儀仗隊,慶祝勝利的主題非常明確。

△軍事儀仗隊(複製品) 武威雷臺漢墓

匈奴人很早就有崇尚雄鷹的習俗,在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杭錦旗阿魯柴登的一座戰國時期的匈奴墓中,出土了一件匈奴黃金王冠,冠頂正中是一隻展翅欲飛的雄鷹,其造型與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銅奔馬蹄下的鷹非常相似,展開的雙翅和扁平的尾巴完全一致,只是頭部姿態有所不同。王冠上的雄鷹昂首挺胸,威嚴目視前方;而武威軍馬蹄下的鷹則是馴服回頭,而且鷹嘴被踩在馬蹄下已經無法再啄人或馬了,顯然是已經被打敗降伏的樣子。

內蒙戰國墓出土匈奴金冠上的雄鷹,是王權的象徵,是匈奴人的驕傲。而武威雷臺漢墓出土馬蹄下的鷹則是被打敗後回頭降伏的標誌。兩隻鷹都是匈奴人的表現,前者代表勝利和權威,後者表示失敗和歸順。

△匈奴鷹金冠 戰國時期 內蒙古自治區考
△馬踏匈奴鷹(局部) 東漢 甘肅省博物

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這件東漢青銅作品,從1969年10月出土以來,已經有50多年的研究歷史,最初是著名考古學家郭沫若先生將其定名為「馬踏飛燕」,後又有「馬超龍雀」、「天馬逮烏」、「馬神天駟」等諸種稱謂。1983年,這件銅奔馬被選定為「中國旅遊標誌」,其形象早已風靡全球,影響巨大,所以其定名必須慎重。寧強教授利用新發現的考古資料,還原作品的原始歷史語境,突破了前人的思維局限,找到了有力的證據,將這件重要文物更名為「馬踏匈奴鷹」,值得關注。

△寧強教授和學生在考察中

寧強作品推薦

《講給孩子的中國藝術史》(全三冊)

適合6-12歲小朋友閱讀

中國美術家協會少兒美術教育委員會主席尹少淳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

聯袂推薦

本套書是長江學者、哈佛大學藝術史博士寧強教授專為小讀者們定製的中國藝術史100講。由三本單冊書組成:第一冊內容涉及從原始時期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藝術作品。第二冊、第三冊將跨越隋唐時期到現當代時期的藝術作品。書中精選從遠古到當代的100件最為經典、最有代表性、最有趣的藝術作品,涵蓋了雕塑、青銅器、瓷器,書畫、石刻壁畫,建築、石窟壁畫等門類,講述它們背後的故事,全方位的呈現同時代的文化面貌,輕鬆引導孩子串起中國6000年藝術史。

另外,書後面另附掃描圖,通過掃描圖可傾聽寧強教授講述的相關音頻及相關視頻。

這套書將作為我們和孩子了解中國藝術的開始,從這一件件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中,去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僅能夠很好的填補中國兒童最稀缺的審美教育,還能夠為小讀者呈現最精彩的藝術成果,最優秀的學術思考,以及最有啟發性的藝術觀察。

相關焦點

  • 一件國寶的命名「新難題」:「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國寶」的命名再一次引起了爭議。 2020年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的最新考古研究發現,「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這件國寶目前為甘肅省博物館收藏。
  • 「馬踏飛燕」是錯誤的叫法?史學家發現新秘密,馬腳下踩的是神獸
    「馬踏飛燕」屬於我國國寶級文物,坐落在甘肅省博物館中,被視為鎮館之寶。1969年「馬踏飛燕」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是東漢時期製造的。整個銅奔馬造型栩栩如生,身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千克。
  • 跟著課本遊武威 || 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
    還記得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馬踏飛燕》麼?「看,這匹銅製的駿馬,膘肥身健,體形勻稱,鬃毛整齊,四蹄堅韌有力...」就在課堂上,小小的我想像著馬踏飛燕的樣子,心中所想總有一天會去看看的。
  • 馬踏飛燕:被錯踩四十多年的燕子-馬踏飛燕,錯踩,四十多年,燕子,馬...
    當郭沫若看到了這組銅車馬儀仗隊,特別是在隊伍最前面身長45釐米、高為34.5釐米的領頭馬時,他眼前突然一亮,並叫工作人員拿出來讓他端詳。郭沫若認為這匹銅奔馬的考古和藝術價值非同小可,並欣然將其命名為「馬踏飛燕」。然而,郭沫若當時為什麼認定那是「飛燕」,而不是其他鳥類呢?
  • 「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 」雲博這件鎮館之寶大有來歷
    在上世紀的考古圈中流傳著一句著名的俗話:「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這句貌似開玩笑的話語,其實卻體現著上世紀中國考古大發現中,一南一北兩件傳奇國寶的故事。漢代銅奔馬馬踏飛燕現在叫做銅奔馬,也叫馬超龍雀,也是本期央視節目《國家寶藏》的重要一環。
  • 「馬踏飛燕」為什麼可以單腿踏足飛燕?
    這件名揚世界的青銅器就是1969年出土於甘肅雷臺漢墓的「馬踏飛燕」。馬的三足騰空,僅右後一蹄踏於飛燕之上,呈嘶鳴騰飛狀。郭沫若先生可算是「馬踏飛燕」的伯樂,他最早認識到了「馬踏飛燕」風馳電掣般青銅造型的美學價值,以及符合力學平衡原理的科技意義。「馬踏飛燕」出土時並非全品,文物周身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尤其馬腿的銅壁比較單薄,損壞也最為嚴重。
  • 90後小學時學習的《馬踏飛燕》課文大家還記得嗎
    內容是:「馬踏飛燕」是東漢時期的藝術珍品。它1969年出土以後,很快名聞天下,受到人們的讚美。看!這匹銅製的駿馬,膘肥身健,體形勻稱,鬃毛整齊,四蹄堅韌有力。它頭微微後仰而稍向左歪,尾巴向後揚起。它張開大口,人們仿 佛聽到了它的高亢的嘶鳴聲。
  • 銅奔馬之謎,三足騰空符合力的平衡原理,令眾多參觀者嘆為觀止
    有人認為是飛燕,有人認為是烏鴉,有人認為是龍雀,也有人認為是飛鷹、飛隼的;因此,銅奔馬又有「馬踏飛燕」、「馬踏烏鴉」、「馬超龍雀」、「踏飛鷹奔馬」、「馬踏飛隼」的稱謂。銅奔馬的出土,引起世界轟動,它先後應邀赴日本以及歐美數國展出。眾多參觀者嘆為觀止。有人說它是一件「絕世珍寶」,也有人說它達到了「藝術作品的最高峰」,驚呼:「天才的中國!」
  • 寧強馬:西南馬的代表品種之一,如今卻瀕臨滅絕
    寧強馬屬於矮馬,2020年測得體高在1.1m左右。馬匹性情溫順,易於調教;騮、慄、青和黑色居;汗腺發達,不畏嚴寒酷暑,善行山路,容易適應新環境;耐粗飼,對牧草採食廣;不易生病。長期以來,寧強馬多用於拉磨、拉碾、拉車和馱運等,目前主要用於山區馱運、觀光旅遊和馬術教學等。
  • 白馬非馬?馬,真的不是馬
    為紀念這六匹為他立下無數戰功的戰馬,李世民令當時最有名的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兄弟,用浮雕的方式將六匹戰馬列置於陵前。大唐對駿馬重視,宋朝也不例外。「泥馬渡康王」的故事,不管是不是高宗趙構的杜撰,那匹神奇的駿馬,已經和宋朝的歷史聯繫到了一起。而中國歷史上兩次漢族被少數民族取代的朝代,都是由於馬背民族的強悍。蒙古鐵騎橫掃了半個世界。
  • 中國古代十大名馬 中國歷史最著名的馬有哪些
    此馬的白點多位於肚子和兩肋處,最主要的是馬頭上有白毛,形狀圓如滿月,所以別名「西涼玉頂乾草黃」。黃驃馬即使餵飽了草料,肋條也顯露在外,所以另有別名「透骨龍」。據明代《隋史遺文》和《隋唐演義》記載,秦叔寶的坐騎即為黃驃馬。秦叔寶在餵養黃驃馬之前,其馬身骨瘦如柴,十月不到便膘肥體壯。
  • 【識花】飛燕草
    目:毛莨目科:毛茛科屬:飛燕草屬種:飛燕草花期:8月-9月飛燕草外形酷似燕子而得名,飛燕草外形別致,花色淡雅。每種花都有自己獨特的花語,那飛燕草花語是什麼呢?一起看看飛燕草花語,了解了解飛燕草的傳說。飛燕草株形挺拔筆直,任風怎麼吹,也絕不低頭,堅持做自己,象徵著不會為利益而折腰,守護世間的正義,帶來正能量。
  • 1/72田宮 KI-61 TONY 飛燕
    感慨:時間依舊很倉促.本來打算開田宮的F4U因為配件沒到位.臨時決定做的飛燕.從製作前的準備資料到完成可能是我最忙亂的一回.在此感謝561同學提供的釘線圖以及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