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首師大考古公眾號
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
這是誰的鷹?鷹和馬是什麼關係?馬踏飛鷹造型的銅雕表現的是什麼主題?帶著這些疑問回到北京後,寧強教授開始比對相關考古資料,查閱歷史記載,尋找準確答案。
近日,這項研究獲得新突破:寧強教授發現,這隻馬蹄之下的鳥其實是匈奴王冠上的權力象徵之鷹,而這匹奔跑的馬則是漢代河西地區出產的訓練有素的軍馬,這件「馬踏飛鷹」造型的青銅雕塑的主題與陝西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馬踏匈奴」相同,都是墓主人戰勝匈奴的紀念性雕塑。因此,這件著名的「馬踏飛燕」漢代銅奔馬應該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生活在北方大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匈奴人是秦漢時期中原王朝的勁敵,秦始皇修長城的主要目的就是防範匈奴南侵,而漢高祖劉邦曾經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部馬鋪山)被匈奴圍困險些被俘,所以漢朝的將軍們都以打敗匈奴為驕傲。漢武帝時,率領大軍佔領河西走廊並北進沙漠大敗匈奴立下赫赫戰功的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去世後,被安葬在漢武帝茂陵的東側,他墓前的大型石雕像「馬踏匈奴」正是用來紀念他打敗匈奴的功勳。

東漢時期,匈奴仍然是漢王朝的主要敵人,雙方進行了多次戰爭。武威雷臺漢墓埋葬時間的東漢後期,敦煌人張奐(公元104-181年)在永壽元年(公元155年)被任命為安定(今甘肅鎮原)屬國都尉,曾率軍大敗匈奴,「郡界以寧」。武威雷臺漢墓的主人也是一位張姓將軍,是否張奐的族人尚難確認,但他參加抗擊匈奴入侵,立下戰功的可能性非常大,在他的墓裡除了這件「馬踏匈奴鷹」青銅雕塑,還有一個龐大的青銅軍事儀仗隊,慶祝勝利的主題非常明確。

匈奴人很早就有崇尚雄鷹的習俗,在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杭錦旗阿魯柴登的一座戰國時期的匈奴墓中,出土了一件匈奴黃金王冠,冠頂正中是一隻展翅欲飛的雄鷹,其造型與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銅奔馬蹄下的鷹非常相似,展開的雙翅和扁平的尾巴完全一致,只是頭部姿態有所不同。王冠上的雄鷹昂首挺胸,威嚴目視前方;而武威軍馬蹄下的鷹則是馴服回頭,而且鷹嘴被踩在馬蹄下已經無法再啄人或馬了,顯然是已經被打敗降伏的樣子。
內蒙戰國墓出土匈奴金冠上的雄鷹,是王權的象徵,是匈奴人的驕傲。而武威雷臺漢墓出土馬蹄下的鷹則是被打敗後回頭降伏的標誌。兩隻鷹都是匈奴人的表現,前者代表勝利和權威,後者表示失敗和歸順。


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這件東漢青銅作品,從1969年10月出土以來,已經有50多年的研究歷史,最初是著名考古學家郭沫若先生將其定名為「馬踏飛燕」,後又有「馬超龍雀」、「天馬逮烏」、「馬神天駟」等諸種稱謂。1983年,這件銅奔馬被選定為「中國旅遊標誌」,其形象早已風靡全球,影響巨大,所以其定名必須慎重。寧強教授利用新發現的考古資料,還原作品的原始歷史語境,突破了前人的思維局限,找到了有力的證據,將這件重要文物更名為「馬踏匈奴鷹」,值得關注。

寧強作品推薦
《講給孩子的中國藝術史》(全三冊)
適合6-12歲小朋友閱讀
中國美術家協會少兒美術教育委員會主席尹少淳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
聯袂推薦
本套書是長江學者、哈佛大學藝術史博士寧強教授專為小讀者們定製的中國藝術史100講。由三本單冊書組成:第一冊內容涉及從原始時期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藝術作品。第二冊、第三冊將跨越隋唐時期到現當代時期的藝術作品。書中精選從遠古到當代的100件最為經典、最有代表性、最有趣的藝術作品,涵蓋了雕塑、青銅器、瓷器,書畫、石刻壁畫,建築、石窟壁畫等門類,講述它們背後的故事,全方位的呈現同時代的文化面貌,輕鬆引導孩子串起中國6000年藝術史。
另外,書後面另附掃描圖,通過掃描圖可傾聽寧強教授講述的相關音頻及相關視頻。
這套書將作為我們和孩子了解中國藝術的開始,從這一件件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中,去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僅能夠很好的填補中國兒童最稀缺的審美教育,還能夠為小讀者呈現最精彩的藝術成果,最優秀的學術思考,以及最有啟發性的藝術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