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國寶」的命名再一次引起了爭議。
2020年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的最新考古研究發現,「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這件國寶目前為甘肅省博物館收藏。館長賈建威已經聽說了寧強教授的學術觀點,但是他說「也有專家不同意他的觀點。」
現在,賈建威和他的博物館同事依然使用著這件國寶最準確的稱呼:「銅奔馬」。
首師大考古系新發現:「馬踏飛燕」應為「馬踏匈奴鷹」
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經過比對相關考古資料,分析研究後,寧強認為應將「馬踏飛燕」銅奔馬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11月30日,北青-北京頭條記者採訪了寧強教授。寧強說,在今年8月26日,寧強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被講解員介紹為「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燕子,更像是一隻鷹。
「這是誰的鷹?鷹和馬是什麼關係?馬踏飛鷹造型的銅雕表現的是什麼主題?」他帶著這些疑問回到北京後,開始比對相關考古資料,查閱歷史記載,尋找準確答案。
「我對銅奔馬論證的起點,主要是有兩個角度自於對這個作品的造型方式的分析。首先從藝術鑑賞的角度看,這個(馬)奔跑的姿態,不象一匹馬在平時跑的樣子,而是它有一種憤怒的表情體現在嘴上。它這昂揚鬥志的精神狀態,顯然是一匹奔跑在河西走廊戰場上的戰馬,處於戰鬥的姿態。再仔細看馬蹄下的這隻鳥,應該不是燕子。因為它的尾巴沒有分叉。」寧強說道。
為什麼寧強認為這隻鳥是一隻鷹呢?寧強表示,這就得回到另一個角度,即重溫歷史場景。生活在北方大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匈奴人是秦漢時期中原王朝的勁敵。漢武帝時立下赫赫戰功的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去世後,被安葬在漢武帝茂陵的東側,他墓前的大型石雕像「馬踏匈奴」正是用來紀念他打敗匈奴的功勳。
東漢時期,匈奴仍然是漢王朝的主要敵人。武威雷臺漢墓埋葬時的東漢後期,敦煌人張奐(公元104-181年)在永壽元年(公元155年)被任命為安定(今甘肅鎮原)屬國都尉,曾率軍大敗匈奴。「武威雷臺漢墓的主人也是一位張姓將軍,是否張奐的族人尚難確認,但他參加抗擊匈奴入侵,立下戰功的可能性非常大,在他的墓裡除了這件『馬踏匈奴鷹』青銅雕塑,還有一個龐大的青銅軍事儀仗隊,慶祝勝利的主題非常明確。」
寧強研究發現,匈奴人很早就有崇尚雄鷹的習俗,在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杭錦旗阿魯柴登的一座戰國時期的匈奴墓中,出土了一件匈奴黃金王冠,冠頂正中是一隻展翅欲飛的雄鷹,其造型與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銅奔馬蹄下的鷹非常相似,展開的雙翅和扁平的尾巴完全一致,只是頭部姿態有所不同。
王冠上的雄鷹昂首挺胸,威嚴目視前方;而武威軍馬蹄下的鷹則是馴服回頭,而且鷹嘴被踩在馬蹄下已經無法再啄人或馬了,顯然是已經被打敗降伏的樣子。
「內蒙戰國墓出土匈奴金冠上的雄鷹,是王權的象徵,是匈奴人的驕傲。而武威雷臺漢墓出土馬蹄下的鷹則是被打敗後回頭降伏的標誌。兩隻鷹都是匈奴人的表現,前者代表勝利和權威,後者表示失敗和歸順。所以我認為應該將『馬踏飛燕』改為『馬匈奴鷹』。」寧強說道。
馬踏匈奴 西漢 陝西興平 霍去病墓
甘肅省博館長:為避免爭議一直使用建檔名稱「銅奔馬」
事實上,除了上述郭沫若的「馬踏飛燕」說,以及最近寧強的「馬踏匈奴鷹」說之外,銅奔馬還有「馬超龍雀」、「天馬逮烏」、「馬神天駟」等諸種稱謂。持有「馬超龍雀」之說的人認為,銅馬俑所踏飛鳥,從造型看不像是燕子,而是龍雀。
甘肅省博物館館長賈建威告訴北青-北京頭條記者,有關銅奔馬的命名在業內一直有爭議。為了避免爭議,該館對這件藏品沒有具體命名,無論是在該館展覽,還是在海內外巡展,都管這件藏品叫「銅奔馬」。
「寧強教授有關將銅奔馬命名為『馬踏匈奴鷹』的學術觀點我最近也聽說了。也有專家不同意他的觀點,因為銅奔馬是東漢末年的青銅作品,而霍去病將軍攻打匈奴是西漢時候的戰役,兩者相差近三百年。所以銅奔馬直到目前並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定名,我想也以此為契機,召開學術討論會來徵求大家意見,將銅奔馬命名工作往前推進。」賈建威說道。
在賈建威看來,文物命名也是一個學術問題,文物在建檔時命名要慎之又慎。「銅奔馬」三個字簡明扼要,作為館藏檔案名稱已經使用了近50年。1983年,這件銅奔馬被選定為「中國旅遊標誌」,其形象早已風靡全球,影響巨大,成為享譽世界的文物明星。
銅奔馬 東漢 武威出土 甘肅省博物館藏
新聞內存:銅奔馬為何被叫做了「馬踏飛燕」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注意到,早在2019年9月,時任甘肅省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王琦圍繞國寶銅奔馬出土50周年撰寫了文章。據該文講述,銅奔馬1969年9月出土於甘肅省武威縣城的雷臺古墓。馬高34.5釐米、長44.5釐米、寬10釐米、重7.15公斤。其鑄造工藝為範鑄馬身,然後再與馬尾、馬腿、蹄下飛鳥等部件分別鑄合製作而成
之後,甘肅省有關部門決定把雷臺出土的文物全部上調省博物館保存,銅奔馬也名列其中,因當時博物館沒有對外展出,銅奔馬還沒有被外界所知。1971年9月19日,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參觀甘肅省博物館,讓當時甘肅省博物館的臨時負責人王毅將那件「銅奔馬」從專門保管的柜子裡取出,拿在手中從各個角度反覆地觀看了許久。
王毅認為:銅奔馬蹄下踩的這隻鳥是只燕子。因為此鳥雙翅較身軀略小,膀梢尖細,疾飛時膀梢向外與身軀平行,呈三叉式,這正是飛燕形象的反映。在他看來,創作者意在用飛速最快的鳥襯託馬速,而鳥中飛速最快者正是飛燕,他詢問郭沫若能否將這一造型稱作「馬踏飛燕」,郭沫若對此表示同意。
據1975年《出土文物展覽》統計,自1973年4月至1975年8月間,銅奔馬先後到法國、英國、日本等12個國家巡迴展出,觀眾達500多萬人次。郭沫若為此寫下了「四海盛讚銅奔馬,人人爭說金縷衣」的詩句,郭沫若也從此被視為銅奔馬的伯樂。
統籌/滿羿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