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電影電視上,看到魔術師大展神奇,訓虎訓獅子,訓什麼都有,甚至有馴金魚的表演,感覺很奇妙。今人對大型動物的馴服,已經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馬術,將一匹馬訓練到隨心所欲的地步,確實很刺激很激動人心。而這樣的訓練,從古都有。
有一次逛泗洪的明祖陵,在祖陵神道上,我看到了尾巴編成辮子狀的馬。帝王陵墓前的神道有石翁仲,有傳說中獅子大象獨角獸等瑞獸,不奇怪。好像很少看到馬雕塑而成的石像生。馬,自古就是戰場上的最重要的裝備,對馬的愛護超乎其它。印象中只有明代的帝王墓神道,才有戰馬的形象。
舞馬銜杯高仿金壺
馬,在中國古代的作用太大了。處以一隅的秦國,就因為善養馬而逐漸走到了前臺,經過多年積累,先有秦穆公爭霸,再有最後統一中國。可以說馬的作用至關中大。現在陝西省博物館裡,馬鞍馬鐙馬轡頭等於馬相關的用具、配件,說明養馬馴馬,在古代有多重要。《花木蘭》接到軍書,首先安排的事項,便是配齊一付馬身上的所有裝備。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戰馬有哪些?數不勝數。不過它們沒有名字。留下名姓的戰馬中,有六匹赫赫有名。這便是著名的「昭陵六駿」。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後騎過的戰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和颯露紫"。為紀念這六匹為他立下無數戰功的戰馬,李世民令當時最有名的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兄弟,用浮雕的方式將六匹戰馬列置於陵前。
大唐對駿馬重視,宋朝也不例外。「泥馬渡康王」的故事,不管是不是高宗趙構的杜撰,那匹神奇的駿馬,已經和宋朝的歷史聯繫到了一起。而中國歷史上兩次漢族被少數民族取代的朝代,都是由於馬背民族的強悍。蒙古鐵騎橫掃了半個世界。努爾哈赤的十三付鎧甲,無不說明,馬,和歷史的進程的關係。
舞馬銜杯銀壺
馬在古代,不僅是戰場上衝鋒陷陣的工具,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夥伴。據史書記載,唐明皇李隆基的宮中曾經馴養了四百匹舞馬。每年唐玄宗的萬壽節,舞馬們被披上錦繡華服,踏著「傾杯樂」的節拍,為唐皇跳舞祝壽。整個舞蹈的最高潮,是舞馬們躍上三層高的板床快速旋轉。李隆基宰相張說曾寫詩讚道:「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棹尾醉如泥。」只是,除了文字記載,沒有實物證明以前,人們對舞馬的了解,僅僅當作傳說。
二零零六年,陝西歷史博物館第一次隆重推出了鎮館之寶——唐代何家村窖藏金銀器系列高仿品。其中就有一隻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我兩次去陝西省博物館,都在這個仿品前久久佇立。我感嘆:仿品如此,真品何如?
皮囊式馬鐙壺,顧名思義,造型是便於攜帶的皮囊和馬鐙一體的形狀。最奇妙的是在壺身中央,壺腹兩側都有用模具衝壓的舞馬圖。舞動的馬是凸出於壺面的金色的馬。馬身健碩,長鬃披頸,前肢蹦直,後肢彎曲下蹲,口中叼著一隻酒杯,上揚的馬尾和頸部飄動的綬帶顯示出十足的動感。這個舞馬銜杯紋銀壺,正好印證了書中的記載。這個馬鐙壺證明,經專業高手的訓練後,馬確實會跳舞。
馬踏飛燕
比起舞馬銜杯的少為人知,另一匹大名鼎鼎的駿馬,知之甚眾。這就是我國的旅遊標誌——馬踏飛燕。馬踏飛燕又叫馬超龍雀、馬襲烏鴉、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這件文物出土於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夫妻合葬墓中。這匹奔馬矯健俊美:馬昂首長嘯,軀體壯實,四肢修長。馬蹄輕捷,奔跑中三足騰空飛馳,一隻腳踏著飛禽。這隻飛禽,有的說是鷹,有點說是烏鴉。不管是什麼,超乎想像的浪漫構思,只有在開疆拓土、抵禦外奴的輝煌年代,才有可能。這件國寶級文物形象,現在是各個旅遊城市的標誌。
會銜杯的舞馬,能飛騰到半空腳踩飛禽的駿馬,這是長了翅膀的麒麟還是會飛的馬?它已不僅僅是動物,被賦予了創作者最大的理想。
唐代舞馬
善養馬,能訓馬。古代中國的能人們,敢想敢幹並且留名至今。從我而言,我最喜歡的是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和郭靖的汗血寶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