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出現豐富了中國古典文化的發展,在這百家之中,有一家最擅長辯論,其著名代表人物就是公孫龍子,他的名家強調的是一種另類的哲學觀,就是邏輯學,但通常我們從基本的邏輯理解事物的時候,就總是會出現偏差,以至於看似不合理的事情,但是卻十分的正確。
比如著名的白馬非馬,這個論題很有意思,他強調一個事物的客觀屬性,但是卻忽略了其本質,公孫龍子講了個故事,說是楚王丟失了一把弓箭,然後自我安慰,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但孔子勸,認為楚王仁義做得還不到家,應該說人失之,人得知,他強調了一種人的屬性,認為楚人不是人,所以白馬也就不是馬了。
但實際上這樣的論點看似符合邏輯,實際上當中有偷換概念,只是一般人無法理解,實際上在同樣時代的西方,也有不少看似符合邏輯,但實際上也有偷換概念的情況,比如公元前5世紀,芝諾發表了阿基裡斯悖論。
阿基裡斯是古希臘神話之中跑得非常快的一個人,芝諾假設,阿基裡斯和一隻烏龜賽跑,我們都知道烏龜的速度是慢騰騰的,不管烏龜跑得有多快,我們人總是能夠趕上,但芝諾提出另外一種看法,那就是如果烏龜比人先跑一步的話,那麼這個人就永遠也追不上烏龜了。
這看似不合理的事情,芝諾卻舉了一個很長的數學論證,來證明他,首先我們先讓烏龜跑一個距離,並假設這個距離是n,等烏龜跑到這個距離以後,人開始追趕,當人跑到這個距離n的時候,烏龜實際上已經在n這個距離上又爬了一段,並假設為n+0.1,那麼繼續追趕,當人跑到n+0.1的時候,烏龜已經跑到了比n+0.1更遠一點的地方,並假設為n+0.1+0.01,然後以此類推。
當然這個距離在未來會無限趨近於零,但始終還是有一點距離,人始終無法追上烏龜,這就是芝諾提出來的著名的阿基裡斯悖論,無論一個人跑得有多快,只要他追趕烏龜,那麼始終是追趕不上,這一著名的論點,後來形成了芝諾的二分悖論。
但從深處追究來看,這實際上就是一個認識上的錯誤,人當然可以追上烏龜,他強調了一種固定空間內發生的變化,忽略了時間的作用,尤其是將運動和靜止徹底的剝離開來,這種形上學的觀點,雖然在邏輯上能說通,但事實上卻並不是如此,算起來類似觀點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有興趣的人不妨都找出來,一一研究一番,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