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七夕情人節,很多女孩都在尋找自己心中的白馬王子,王子在哪裡,我並不知道,但在這裡渝帆到可以給大家介紹一下世界上最優秀的白馬——內蒙古烏珠穆沁白馬。
在前往烏珠穆沁的路上,孫叔一直在給我們講解關於烏珠穆沁的故事,他說:烏珠穆沁是蒙古語,翻譯成漢語的意思是「和葡萄有關的人」,烏珠穆是葡萄的意思,沁是蒙語裡「者」的意思,烏珠穆沁部落是十七世紀從新彊阿爾泰山脈南麓的葡萄山經過多年遷徙而來的蒙古族人。
他說,關於烏珠穆沁部落,民間有著一個廣為人知的故事,相傳在很久以前,在新疆阿爾泰山南麓下祖祖輩輩生活著烏珠穆沁部落的族人。忽一日,他們決定騎上馬背離開家鄉,一路向東,去開闢一種全新的生活,而早已適應了雪山生活的白馬,則成了他們統一的遠行伴侶。烏珠穆沁人與留守家鄉的人分手告別時,頭裹白紗,身著白色蒙古袍,騎著白馬,並淚眼執手相約,他日再相見,這蒼茫天地間的純白色,便是後代子孫別後重識的標誌。白色,在烏珠穆沁人眼中,甚至在整個蒙古族的信仰裡,都是和平與聖潔的象徵。再沒有哪種顏色,能夠代替白色曾帶給他們的美好與感動。這綿延數裡的純白色馬隊,承載著烏珠穆沁人無盡的期待與嚮往,緩慢而執著地向東而來,一直到世界上最美麗的草原——錫林郭勒東端的草甸草原(烏珠穆沁草原)才停下了腳步,於是便將此發展成他們新的家園。
在講到白馬的時候,孫叔又說道: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帝國後,為鞏固社稷,要尋找一個祭天的風水寶地,認為阿爾泰山最為聖潔,便親自駕臨阿爾泰山,將八十一匹白色母馬拴與阿爾泰山腳下,並用聖潔的奶桶取馬奶,彎曲的樺樹做攪拌杆,以公羊角為九眼吉祥勺盛取馬奶,積聚七十七位薩滿聖母,供奉九九八十一種祭品向大地上的所有神靈祭獻長達九十九天,以此來祈求蒙古的豐收、安康、幸福和吉祥。而今天的烏珠穆沁白馬就是當時成吉思漢用來祭拜長生天的白天繁衍而來的品種。
他說,蒙古族是一個馬背上的民族,他們生活的每一處細枝末節,都看得到馬的身影,馬就像是一面多稜鏡,折射出這個馬背民族每一個或隱或現的側面。在內蒙古幾千年的文明史上,馬之興衰幾乎決定了這個民族的枯榮。塞北遼闊的土地上,馬甚至脫離了動物界,成為了人類社會關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連結體。它關乎著所有蒙古人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乃至民族未來的發展。所以白馬,在烏珠穆沁草原上擁有極高的地位,人們常說白馬王子,其實在古代能騎白馬的人,一般都是非富即貴,所以人們才會期待自己心中的王子騎著白馬而來。
聽了孫叔的講解,讓我們越發期盼看到故事中所描述的白馬,好在離蒙古漢城不遠的地方,就遇上一戶專養白馬的牧民,於是我們便駐車前往,一陣好拍:
研究蒙古文化數十年的蒙古族專家烏蘭哈達(我們都稱他為孫叔)告訴我們,烏珠穆沁這個部落的文化有幾個典型的特徵,首先,這裡的馬都是白色的,如同他們祖輩生活的阿爾泰雪山一樣潔白,現在成吉思漢陵的白馬也是從烏珠穆沁草原上挑選過去的,而且這裡的馬奶是草原上最珍貴的飲品,以前只有皇家貴族才能飲用。
其次就是烏珠穆沁的羊也與其它地方的羊明顯不同,全都是黑頭、而且尾巴肥大,很好辨認。再者烏珠穆沁部落的服飾是錫林郭勒最有特色的,胸前是大塊手工繡片,翻領、袍子的顏色都以豔麗聞名。另外當地的長調也因烏珠穆沁草原的起伏而跌宕頓挫,是蒙古長調最具代表的內格。
我們遇上的這家牧馬人家一共有幾百匹白馬,這些馬與我們在蒙古汗城看到的馬果然不同,一身潔白,雜色都很少。
它們在草原上自由的啃著青草,我們也不好走得太近去打擾它們,只能遠遠的用長焦拉近,欣賞著他們。
這裡應該是一個簡易的馬廄,一些馬被拴在這兒,但頂上沒有棚,應該是臨時的吧
在馬廄的四周,一些馬兒三五成群的分布在草原上
為了不打擾他們,渝帆俯下身來,伏在草地上,用長焦拉近,靜靜的拍著他們
生怕動作太大驚嚇到他們,把他們給嚇跑了。
烏珠穆沁草原不愧是世界是最美的草原之一,上面的牧草非常茂盛,或許也只有這麼茂盛的草原,才能養育如此漂亮的白馬。
孫叔說,這些白馬經數百年馴化後,具備了體形優美、聰明睿智、耐力十足的特性,品相和毛色均堪稱稀世絕品。
渝帆注意到,這些馬的後面左腿上都有一個鉻印,這也是草原上的一種文化,後來在博物館有看到關於這些鉻印的介紹。
這種鉻印也是一種草原上的文化,目的是方便他們的管理
這些馬的確是草原上一道流動的風景,他們走在哪裡,都牽著人們的視線,也牽動著我們的快門。
草原上的嘞嘞車,是他們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搬遷帳篷、拉取食物等都要用到這個嘞嘞車
遼闊的錫林郭勒、美麗的烏珠穆沁,抬頭便是藍天白雲,舉目皆是綠草如茵,每到一處都有不同的風景,真的可以說是移步換景,的確是觀光、旅遊、攝影的好去處!
七夕節,祝大家情日快樂、有情人終成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