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除了白馬還有望遠鏡意象,遺憾的是虛實結合獨缺戲根

2021-01-22 影視劇材優選

管虎導演的《八佰》,已於8月21日正式上映。王千源、張譯、姜武、歐豪等眾多明星加盟,重現1937年淞滬會戰最後一役中,八百壯士頑強抵抗、守護上海四行倉庫的場景。

這部亞洲首部全片IMAX,僅憑几天的點映,票房已經破億。熱度蟬聯一位。內地預測總票房會破23億。票房一片看好的情況下,豆瓣評分卻從開局的8.3,變為7.9,口碑並不一致叫好。

那麼,《八佰》真的值得看嗎?

本文試圖從電影本身分析,不涉及真實歷史,看導演如何通過虛實結合的場面調度,前半部聚焦於小人物的個體感知,真實還原戰爭本身帶來的恐懼與悲劇性。

在人物塑造方面,導演放棄了傳統的主人公模式,著力於難度極大的群像式人物。也因此使人物塑造方面稍顯薄弱,導致"戲根"不穩,後半部產生斷裂感與情感錯位,對愛國精神這一主題的表達,也有一定的影響,對於《八佰》這樣立意佳、號召力強的大片來說,難免有些遺憾。

虛實結合的場面調度,比白馬更強的意象是它

《八佰》的實寫,體現在試圖還原殘酷、冰冷,廢墟般的戰場,與個體生命的恐懼、渺小。

導演並未選擇謝晉元作為主人公,而是把"視點"打散,放在一個個小人物上,他們不是正規軍人,只是農民、文職,還有十來歲的小孩兒。

他們沒有殺過敵人,害怕戰爭,甚至想過逃跑,開篇第一個鏡頭給了一隻老鼠,聽到炮聲迅速逃竄回洞,老鼠即是他們此時的象徵物。

以非英雄形象的小人物作為視點的戰爭電影不少,如同期上映的《1917》、《喬喬的異想世界》,而《八佰》只是把對一個小人物的描寫,轉為了群像式的描寫,難度更大,更考驗導演的調度能力。

縱使是群像,也必要分出主次,電影前半段的調度是清楚明了的,以歐豪飾演的端午為主,弟弟小湖北、老算盤、老鐵為輔,著力於這些沒經驗的散兵親臨戰爭的個體感知,如老兵用槍指著他們的頭,逼他們殺俘虜,這幾個人都不忍心,手拼命發抖,抬起槍又無力地放下。

其中一個求饒的日軍看起來是和他們年齡相仿的普通人,他只是被困在自己的軍服中。

這一段戲其實是整部影片中,唯一體現了"反戰"思想,且非常真實、具象化地再現了戰爭對個體生命的"雙向摧殘",在變麻木之前,開槍的人也是痛苦的。

《八佰》的,最明顯的即是貫穿精神的象徵——白馬。這個意象本身很妙,代表驍勇善戰、君子品格,從脫韁、遊蕩、到回歸、傷痕累累卻仍活著。

前半段與人物的互動尚可,小七月的馴馬、小湖北的餵馬,這期間馬與人的關係、與戰爭的關係,都是若即若離的,即旁觀又身在其中,它如何在炮火中奔跑,因它是一個超現實的存在,是寫意。

可惜的是,後半段白馬不幸被導演"拉下神壇"。日本軍官騎著一匹黑馬來到四行倉庫前,謝晉元準備一會,可旁邊手下卻說了段話,大意為"人家騎馬來,氣勢上不能輸",下個鏡頭謝晉元就騎著白馬出去了。

一黑一白,白馬從自由不羈、不屈不饒的精神象徵,一下子淪為了二元對立的正邪對比工具,更荒唐的是,騎白馬的動機是"為了面子",和謝晉元這一人物精神產生不了任何連結。

只因前半段這個人物完全缺席,自端午死後,他才作為主要人物出現,此時他的形象是非常空洞的,只是站在二樓訓話發表口號演講,與黃曉明飾演的傳令員在一個體面的房間交談,對比其他士兵身處的髒亂環境。

從影片的人物塑造方面,實在體會不出謝晉元與白馬有何共通之處。

比起較容易解讀的白馬,望遠鏡的意象則藏得更深,導演常常用望遠鏡的邊框當作鏡頭遮蓋,這意味著觀眾此時只能看到,"使用望遠鏡的人"所看到的東西。

租界的人用望遠鏡觀戰,街上還有賣望遠鏡的小販,影片中借外國人之口明示:"他們在看戲。"

空中飛艇也是如此,隔岸觀火的人,不痛不癢。而四行倉庫的端午、小湖北也用望遠鏡看河對岸的歌女、戲曲,他們對正常生活的嚮往,伴著不解與悽涼。

河兩岸的差異對比,看似與望遠鏡的作用差不多,但一樣在後半段垮掉。或許是刪減原因,最終麻木看戲的租界人是如何被"啟發、感化",伸出一雙雙援助之手?是什麼讓本在二樓看熱鬧的教授,突然良心發現,並拿起獵槍憤憤不平?

而望遠鏡本身代表的阻隔與距離,有著更為強大的力量。

正因距離之遠,才要望,也因遠,彼此之間無法感同身受,無法互通。因此,筆者認為望遠鏡這個意象,從完整性、顯隱程度上,要比白馬、河兩岸的對比更具餘韻與悲劇性。

沒有不合格的演員,只有不合格的人物

《八佰》前半段虛實相生的戰爭場面與意象的選取,足以體現管虎導演的野心、及一定的調度能力,導演大量使用明星演員塑造群像。群像式人物雖分配到個人戲份不多,但能否出彩,還是要看演員演技。

筆者看來,《八佰》中沒有演技不合格的演員,只有不合格的人物形象與情感連結。

如歐豪飾演的端午,前半部戲份最多,導演也有意給端午一些細節,如他看到對岸的歌女唱歌,被吸引住的樣子;試圖逃走時,看到岸邊歌女的容貌後,卻心滿意足地往回遊;借他之口,表達了"為什麼非要打來打去"的戰爭無奈;死時,他還想著要和弟弟回老家照一次相。

按說端午這個人物應該足夠豐滿,但實則,觀眾很難從端午身上看到他的動機、目標、他的內在情感轉變。

從逃兵到榮譽感滿溢的轉變點為何?從不敢殺敵、怕死,卻突然擁有堅定的信念去護旗?他一直擔心弟弟小湖北,但影片中並未體現他們兄弟情深,因此,小湖北想像端午變成趙子龍騎白馬這樣的畫面,就變得突兀沒有說服力。

如果沒有建立情感聯結,兄弟關係也只是人物設定罷了。

其餘人物也有一樣的問題,宣傳海報上的定位上看來,姜武飾演的老鐵對應"狗"、"王千源對應"狼"、張譯對應"貓",設定準確,但卻沒讓"狗"、"狼"、"貓"在最後一博中發揮他們真正的作用,導致人物扁平,虎頭蛇尾。

如結局,姜武在樓頂上唱了一段戲,可前面完全沒有鋪墊唱戲對於這個人物的作用,唱戲能引出這個人物什麼情感或精神?

舉個例子,《風聲》中張涵予飾演的老槍憑藉兩次唱戲,找到隊友、傳遞情報,那麼"戲"對老槍來說,就是貫穿道具,體現他生死關頭不忘情報的精神;《霸王別姬》中張國榮一句"我本是女嬌娥",貫穿了程蝶衣這個人物的混亂。

更別提"狼"與"貓"在結局的不知所蹤。

對比《戰狼2》,愛國精神主題的表達"戲根"是關鍵

前文所述,人物的形象缺乏內在情感轉變與情感聯結,這其實是全影片的根基沒有打好,俗稱"戲根",著名編劇蘆葦在《電影編劇的秘密》一書中強調:"戲根若成全劇接通,戲根若失則全面盡輸。"

眾多評論皆提及了《八佰》前後斷裂的缺陷,明明導演的切入點、調度不錯,技術過硬的情況下,後半段至結局為何會跳崖式地斷裂呢?

筆者認為,正是缺了"戲根"。

因為《八佰》主打群像式人物,那麼每個人物的情感需要累積到電影的高潮時"各司其職",發揮他們角色應起的作用,來達到煽情的效果,調動起觀眾對電影中展現的愛國精神之認同感。

可隨著陳數生抱著炸彈英勇跳樓,端午護旗中彈身亡,掩護撤退的老鐵、羊拐、小湖北不知所蹤,最終撤退的重頭戲,落在了前面鋪墊甚少的謝晉元身上,而煽情的完成卻依託於租界同胞的突然覺醒,靠著謝晉元蒼白悲壯的喊話口號、突然身先士卒的行為,來"啟發民智",這個情感表達是完全錯位,且站不住腳的。

觀眾如何對形象單薄的謝晉元產生認同?如何感知傳令員在說完"戰爭就是政治"後流下了"鱷魚的眼淚"?又如何對夜夜笙歌、看戲,卻一夜之間突然覺醒之民眾,產生共鳴?

這幾點疑問,若是解讀成批判,過於牽強。無論是悲壯的鼓點配樂、演員聲嘶力竭的演出,都明顯不是走向批判,而是走向大愛、宣揚愛國精神之主題。

主題明確的情況下,則可以確認是人物塑造的問題了,戲根不穩,人物情感出不來,何談衝突呢?

對比前兩年國內最大爆款戰爭片《戰狼2》,撇開它"戀戰"、"個人英雄主義濃厚"的缺點,單講煽情的運用、愛國精神主題的表達,這一點做得非常到位。

因《戰狼2》中吳京作為絕對的大男主,他的動機明確,是為了救同胞回家。一路遇到各種阻礙,與人的衝突,但都一一解決,最終成功,宣揚了愛國主旋律,觀眾在影院的確能感到"熱血"。本質上,這是好萊塢式情節劇的方法,雖然俗氣,但非常好用,且不會混亂。

而《八佰》的主角眾多、前後出場不一,看似特徵鮮明卻不知人物動機、情感轉折,精心設計的三方互相"看戲"觀望,在最終高潮情節卻粘滯成一團,直接捨棄,轉而求助於一雙雙救援的手勢、"點讚"的手勢、"眾志成城"的手勢,直接打破第四面牆,向觀眾索取共鳴。

不得不為這部電影在愛國精神主題方面的表達之缺憾,而感到萬分惋惜。

相關焦點

  • 北電劉德瀕老師對話《八佰》製片人梁靜老師|《八佰》嘉賓分享會
    他喜歡去嘗試,《廚子戲子痞子》就是非常實驗性的一部戲。喜歡的人非常喜歡,討厭的人非常討厭,但沒關係,藝術就是需要探索,不斷的創新。《八佰》除了散點敘事以外,他做了一個反高潮敘事:在你認為可能這個事兒馬上我要哭、我要笑、我要情緒激動的時候,停,收住。然後在你不經意的時候,你眼淚不自覺的就出來了。他在挑戰所有觀眾的觀影習慣,還有一種對於電影的重新認知。
  • 《八佰》:難以用「好看」形容的好電影
    管虎導演的《八佰》給人以深深的震撼和感動,它喚起了每個人心中的英雄情結和愛國情懷。這部好電影拉近了我和英雄之間的距離,我看到了他們在艱難歲月中的革命信仰,看到了他們為了新中國的美好明天而浴血奮戰,看到了他們在天堂的微笑和生命的永垂不朽。我不願用「好看」一詞去形容《八佰》,因為它對我而言不只是一部好看的電影,更是一次不忘歷史,不忘先烈的生命教育和愛國教育。
  • 《八佰》憑啥9.2分?除了大場面還有這些閃光點
    影院復工之後並沒有很快恢復往日繁榮,市場需要一部有足夠實力把觀眾拉回到影院的大片,這個重擔落在了8月21日正式上映的《八佰》肩上。#八佰點映票房破億#電影8月14日開啟第一輪點映,貓眼和淘票票評分均高達9.2,口碑已經爆了。幾天點映場次有限,但截止到8月19日晚票房達到1.65億,從這兩方面來說,《八佰》已經成了不折不扣的救市之作。
  • 二刷之後多說幾句《八佰》
    昨晚看激麥《八佰》,其畫面的表現就有點兒這樣的感覺。全片的第一個鏡頭除了色調不很常規之外,在巨大的激麥銀幕上呈現的2.1比例畫面,儼然TV兵器排行榜上常年第一把交椅的,BBC《行星地球II》的視覺衝擊力!當然是其4K UHD版的畫質效果了,呵呵。如此通透的畫面即使是壓縮了無數倍也是可見崢嶸!
  • 熱映《八佰》、獨播《奪冠》,進擊的「bilibili放映廳」
    今年,用戶喊出「小破站出息了」的頻率似乎比以往更高,因為在國創內容穩步發展外,B站通過《說唱新世代》《風犬少年的天空》發力綜藝、劇集領域,此次獨播《奪冠》,B站又首次嘗試獨播院線大片,拓展自身影視布局的完整性。
  • 《八佰》:意義,感性,銀幕內外的觀看疊加
    文丨聆雨子編輯丨穀雨從提前點映到正式公映,這一周的院線,因為《八佰》,收穫到久違的票房和熱議。大眾能為《八佰》找出諸多裡程碑式的興奮點:亞洲首部全程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片,第六代導演第一次嘗試大場面戰爭題材。
  • 投稿|《八佰》觀後感
    好男兒當投身於軍旅,如八百壯士一般,豪情萬丈,精神昂揚不滅,心中有國家,有大愛,方能為人民心中之英雄。觀完八佰,心中無限悽涼,更是怒吼連連。如電影之中何香凝那句話一般:「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心中感慨良多,可恨!可悲!可嘆!首先,影片於一開始就引入戰爭中一些荒涼的景象,採用冷色調將戰爭的殘酷襯託的淋漓盡致。影片開頭採用了大量的鏡頭切換,給人感覺一片突兀以及無限悽慘之景。
  • 《八佰》辛柏青說妻子:朱媛媛與我媽好得讓我嫉妒
    辛柏青與朱媛媛辛柏青除了演話劇,也接拍影視劇。但很多導演和編劇一見到他就說:「你很帥,但形象太正了,好人壞人都寫在臉上。」在他們看來,辛柏青的表演會臉譜化,這是演員的大忌。因此畢業多年,辛柏青沒接什麼戲,以演話劇為主。
  • 血性與人性交織 魏晨:幸得《八佰》收穫頗豐
    電影《八佰》無疑成為影院正式復工的一劑強心針,累計票房已突破21億元,成為中國影史第20部超過20億元票房的電影。電影《八佰》極大程度上助力了中國電影復甦,其視聽節奏的打造、對於戰爭場面複雜的鏡頭調度等等都達到了頗高的製作水準,對人物群像的塑造更是精益求精。跟影片中所有的角色一樣,魏晨飾演的「朱勝忠」是在特殊歷史背景下的一名普通中國人。他擁有捨生取義的氣節,也心懷對安定和平的渴望。
  • 《金剛川》:管虎牽著一匹白馬,渡過了那座理想橋
    可以說無論是《八佰》還是《金剛川》,都充斥著一種浪漫主義情懷,不同的是,管虎在《八佰》中借歐豪飾演的端午來致敬趙子龍,而《金剛川》中吳京飾演的關磊和張譯飾演的張飛顯然是關雲長和張翼徳的「新組合」,不變的是,管虎影片中的那些英雄們總有一夫當關的實力與勇氣,卻展現出了普通人的悲喜,而他們骨子裡的浪漫因子也為這齣悲壯的大戲增添了不少光彩。
  • 《八佰》觀後感-心中的旗幟
    電影《八佰》講述的就是其中的縮影之一:四行倉庫保衛戰。此次戰鬥是國民黨政府軍第八十八師五二四團第一營的全體官兵(共計411人,對外稱800人)掩護大部隊撤退後,為保住閘北的最後一塊陣地,奉命進入四行倉庫,與日軍血戰四天四夜,擊退敵人多次進攻,威震敵膽,譽滿中外,被譽為「八百壯士」。男孩「端午」戰士「端午」原本是一名鄉下娃。
  • 《八佰》誕生記:不刻意歌頌英雄,但人性熠熠閃光
    《八佰》劇照:希望之光——八百壯士進駐四行倉庫。但由於《八佰》的拍攝中,演員眾多,需要擺放重型裝備,以及有大量爆破戲,於是,製片人朱文玖要求工程必須達到每平方米400公斤承重,所有鋼梁成倍加粗。建造好的倉庫內部有兩千平方米,如果在地上擺放燈光設備,對於演員眾多的戰爭戲來說,很容易穿幫,而且地上也會有雜亂、粗糙的影子。於是,團隊要求在二層以上的地面上,打出共約300個1.5米×1.5米的窟窿,用來透光。
  • 胡歌:電影《八佰》喚醒了國人的民族凝聚力,照亮著民族的心
    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看到,不過最近熱映的 《八佰》裡面也有胡歌的身影。八佰電影《八佰》的開始,一隊雜牌軍從湖北過來上海支援,沒弄清楚上海的形勢,遇到日本敵軍即被四下衝散十三歲的小湖北如白馬般純潔,是新生代的希望,最終選擇慷慨赴義。還有那許多口中喊著「前面的倒下,我來補上」的英雄戰士。詭計的敵人用鐵板組成厚實的方陣,子彈也難以奈何。為阻礙敵人爆破西牆,他們緊緊捆上炸藥包,縱使血肉沒有不及子彈般結實,但精神卻鋼鐵還堅硬,生命的最後一刻綻放出了無限的光芒,照亮著民族的心。他們有的不識字,但懂得什麼叫捨身取義,懂得什麼叫國家大義。
  • 《八佰》觀後感:我所看到的人性
    《八佰》已經上映三個月了,我錯過了在電影院觀影的機會,昨天閒來無事,突然想看看《八佰》。我不得不承認,隨著電影的情節,心潮澎拜。突然就有了如果自己是八百壯士的一員,也能奮勇殺敵的勇氣。但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人性的醜陋。
  • 《八佰》一部讓硬漢落淚的牛片
    斥資5.5億打造的國產戰爭片,《八佰》一經上映,口碑炸裂,點映票房破記錄1.8億,創造了中國電影市場點映票房最高記錄,點映評分9.2分。《八佰》整劇製作精良,高度還原,從籌備到上映花了十年時間,經費一度短缺到只剩下3000塊錢,導演管虎為之嘔心瀝血,所有參與製作的幾千號人,都不辭勞苦。
  • 《八佰》登頂2020全球電影票房冠軍,多部影視劇上映在即
    019月20日晚,電影《八佰》宣布登頂2020年度票房全球冠軍。其累計全國票房為28.83億元人民幣,累計觀影人次7537萬。這也是華語電影首度問鼎全球票房冠軍。該片由管虎執導,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八百壯士留守四行倉庫英勇抗戰四晝夜的故事。02七夕節當天上映的國產玄幻愛情電影《我在時間盡頭等你》累計票房破5億元,在近期上映的國內新片中,票房成績僅次於《八佰》。
  • 寫點觀後感吧,《八佰》讓我印象深刻的幾個場景,他們是英雄
    首先,我承認欠了《八佰》一張電影票,因為疫情加上找工作的緣故很少關心電影院上映的電影,本來計劃著跟朋友一起看一下姜子牙和《八佰》的,結果剛想起來八佰已經在網上放映了,當然了,小編也是第一時間去看的。八佰講述的是1937年的淞滬會戰,這場戰役大家在歷史書上都學過,大概就是寫了時間地點,然後意義是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不過說到底這場戰役我們還是輸了,充其量就是輸得比較體面一點而已,電影中也沒有過分誇大中國軍人的戰鬥力,整部電影無論從人性的刻畫還是情節的安排個人認為還是很合理的,其中有幾個場景我印象特別深刻。
  • 血濺國破處人從地獄來 《八佰》發布首款預告片
    概念海報2019年最受期待的華語巨製、亞洲首部全程數碼IMAX電影、《老炮兒》之後管虎導演的又一力作,戰爭史詩片《八佰》發布首款預告片。電影《八佰》,既是八佰壯士的統稱,也是寧做百夫長,血濺國破處的誓言。實際上,四行倉庫保衛戰中參戰的是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420餘人。為了迷惑進攻的日軍,領軍的謝晉元中校故意報出了一個團的番號。
  • 遲到一年多的《八佰》,它回來了!
    《八佰》回來了!作為復工後首部華語商業大片,《八佰》吹響了鼓舞人心的號角。但這部影片的命運可謂是命運多舛,原定要為剛剛落幕的上海電影節揭幕,但隨後出品方華誼宣布「因技術原因取消」。《八佰》正式宣布撤檔,並且將不在暑期檔7月5日上映,現在正式定檔8月21日。
  • 《八佰》演員多拼?姜武減30斤,歐豪三進醫院,張譯寒冬下冰河
    其中,影片《八佰》的上映收穫了觀眾的一大波熱評。「實實在在地被感動哭了,怎麼能這麼好」「一部熱血沸騰的愛國教育片……」而《八佰》最終也不負眾望,累計票房高達13億(在寫這篇稿時),獨佔票房的鰲頭。該影片講述了淞滬會戰後期,「八百壯士」堅守為國捐軀、誓死抗敵的初心與使命,與敵人激戰四晝夜,最終打退敵人的壯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