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胡歌主演的電視劇《繁花》即將開拍,該劇改編自作家金宇澄的同名小說《繁花》,總導演王家衛。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看到,不過最近熱映的 《八佰》裡面也有胡歌的身影。

電影《八佰》的開始,一隊雜牌軍從湖北過來上海支援,沒弄清楚上海的形勢,遇到日本敵軍即被四下衝散。十三歲的小湖北、堂哥及爸爸等人歸集到四行倉庫的團隊中,農民出生的他們與受過專業德國器械的團隊格格不入。小胡北的父親擅離軍隊混入到難民人群中,卻因軍人身份無法入境,後被日本軍凌遲處死,代表老一輩的苟且偷生的懦弱形象。擁有逃亡主義的並不只是他一個,有的在逃亡中淹死,有的在不容違抗的紀律下處置。

而支撐整個團隊,支撐整個民族國家的是那一個個不畏死的抗日戰士。慫貨老鐵即使難以克服心中恐懼,最後單刀護旗。神槍手羊拐縱然沒有老婆,人各有命,軍人有軍人的命,以擊殺日本軍為己任。山東佬率先士卒,以趙子龍般氣魄參加絕命阻擊戰。十三歲的小湖北如白馬般純潔,是新生代的希望,最終選擇慷慨赴義。還有那許多口中喊著「前面的倒下,我來補上」的英雄戰士。詭計的敵人用鐵板組成厚實的方陣,子彈也難以奈何。為阻礙敵人爆破西牆,他們緊緊捆上炸藥包,縱使血肉沒有不及子彈般結實,但精神卻鋼鐵還堅硬,生命的最後一刻綻放出了無限的光芒,照亮著民族的心。他們有的不識字,但懂得什麼叫捨身取義,懂得什麼叫國家大義。

電影八佰的戰爭場面很戲劇化,蘇州河北岸戰火紛飛,南岸燈火輝煌,隔岸觀火說的應該就是這樣吧。前20分鐘很無聊,差點睡著。快被張譯演的逃兵氣吐血了,多次假想自己是軍官,一定要槍斃了他,你日常可以慫點,戰爭都打到那份上了,身上的血氣脾氣還沒被激發出來,懷疑張譯他麼是不是男人。看到蘇州河南岸的小市民商人江湖混混們的行為,才知道為何中國沒有亡國。日常生活中中國普通人是啥事情,只要不加害到自己頭上,相對冷漠冷漠,也願意做縮頭烏龜,南岸的老百姓開始也這樣,可是漸漸地都開始行動,都覺得戰爭與自己有關,這也是抗日戰爭時候,中國普通老百姓的一個轉變,每個人都想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不惹是生非,可是越發覺得無法苟且偷生,難以委曲求全時,被迫反抗,這種普通人什麼時候,開始放下個人的小九九,開始擰成一股繩,才可能打敗日軍。

看到北岸國軍被欺負,南岸的黑社會小混混主動給老大請纓過橋,賭場老闆榮姐從保險柜拿出珍貴的嗎啡,侯勇把喜歡的金項鍊扔到捐贈布上……這些細節表現了這一點,應該也是14年抗戰老百姓的縮影,也是為什麼最後沒有亡國的原因。至於日本人,看的時候成功的激起了我憤青的潛質,憤怒時都假想自己如果有一萬顆原子彈一定要把日本四島夷為平地。最後,國軍撤軍是為了服從大局,理智上認可,但看到士兵沒戰死,卻因過橋被當作活靶子那會很氣憤,情緒上難以接受,結局來得猝不及防。

八佰的主旨其實是通過告訴國人即將不復存在的,或者是不被重視的,在歷史中發生的一個真實事件,來喚醒國人的民族凝聚力。但是全片的手法,一個是在人性和民族情感之間的平衡,沒有做好,另一個是中國式的人性究竟是個人的人性還是集體的民族性?這個平衡也沒有做好。本片力圖打造史詩般的壯闊,以小見大,通過小場面,小人物構建整個劇情,但也是沒有更好的把握兩者間的平衡,還是在某些環節上以小人物為主,某些場景中是置身於國際背景中,但卻又不在的感覺。

還有就是最後人們選擇留下來的斷後的原因是什麼呢?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出發點,留下的多是傷員,以及願意留下來的雜牌軍,那麼王牌軍是怎麼安排他們出發的呢?中間又是怎樣做的的工作呢?全片一字未提,因此,在整個故事的完整性上,存在著漏洞。好了,吐槽完畢。
總的來說電影八佰還是不錯的,值得去影院看一下。